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4852 次
  • 编辑次数: 35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12-06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lxd127
lxd127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中关村博物馆
中关村博物馆
中关村创业报告
中关村创业报告
无锡物联网园区
无锡物联网园区
中国乐谷
中国乐谷
中关村IT男房奴心路
中关村IT男房奴心路
中关村上市公司总市值
中关村上市公司总市值
揭秘中国西部硅谷
揭秘中国西部硅谷
中关村草根创投咖啡馆
中关村草根创投咖啡馆
中国硅谷极客指南
中国硅谷极客指南
下个苹果诞生于中国
下个苹果诞生于中国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关村地名志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海淀 中关村地名志 连载之(一)中关村南大街·白石桥·魏公村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关村南大街】【白颐路】
白颐路(海淀镇以南段)在清代已形成,是城里去海淀镇的要道之一,1936年建成砾石路。50年代修成的通向西郊的主干道,铺以沥青路面,承担城里与文教区间来往交通的重任。南起西直门外大街,向北经魏公村、海淀黄庄、中关村,在海淀镇西折,在北大和海淀镇之间开出新路,到海淀镇西北角,即沿原有的通向颐和园的御路通向颐和园。
1982年改造拓宽。双向四车道,马路中央由排水沟和绿化带分割开。路两侧也挖有排水沟渠并种植杨树,我见到这些树的时候,它们已经有30多年的树龄,白颐路的参天大树,遮天蔽日,所谓林荫大道,我从此得到最直观的印象,就如人车都在林中走,给我印象很深。此次为了查资料,也见到不少人一些怀旧的文章,在讲白颐路时,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大杨树。
1997年,白颐路大规模改造,建设雨污和各种管线,双向八车道,几乎所有树木都被铲除,以往大杨树下的郊野感觉遂不复存在。
白颐路由三段路组成:白石桥路,海淀路,颐和园路。白石桥路是从白石桥到双榆树的这一段,海淀路是由此向北至海淀镇,前些年海淀区心血来潮,把这两条路分别改成“中关村南大街”和“中关村大街”,唯恐叫“白石桥路”别人就找不到从哪里进中关村。后来还有政协萎员说把海淀区改叫“中关村区”,这政协萎员都死了算了,一点有价值的提案都提不出来,只会搞这种可笑的东西。
中关村南大街主要公交线路一直包括320路、332路这两条。(再早只有32路,即332)所有在海淀一带生活过的人大概都对这两路车有很深的印象。当年看到王蒙写的《春之声》,其中提到332我乐了半天,原来我身边的公共汽车也是可以写进课文的(王蒙此小说被选入很多种语文教材)。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90年代初白颐路南口(白石桥)。原处高楼左为气象局宿舍楼,右为一直经营不善的奥林匹克饭店。右侧是首体。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1995年这个路口瀛海威风光一时的广告:“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后面还会提到。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中关村南大街南口今貌。没了杨树,一路上的建筑一目了然。但是堵车可是比没修路的时候还厉害。现在修地铁4号线,不知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320路汽车,这张照片不够老,大概是2000年的
【白石桥】
是白颐路横跨长河(高梁河)的桥梁。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称小白石桥。清代重修,称白石桥,此桥为米黄色花岗石板建筑,形制简单。因桥宽仅有6米,1982年重修白颐路时在旁边另筑钢筋混凝土新桥,称为白石新桥,两桥并用。1997年白颐路修路时竟然将老桥完全拆除。嗣后重建一座新桥,仍称白石桥,白石桥南口新建一座立交桥,称为白石新桥。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白石桥
【首都体育馆】简称:首体。在中关村南大街南口路东。1968年建成,当时为“第二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和当时不多的几个友好国家一起兴办,后来因印尼和中国内乱而流产),评为6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一直是北京最大的体育馆。
首都体育馆一直是举办排球、乒乓球赛事的主要场馆,承担多多次国际赛事。1990年作为11届亚运会体操比赛场馆,还将作为2008年奥运会排球决赛和排球、篮球预赛等比赛场馆。另外多次作为演唱会举办场所,2005年Beyond乐队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在此举行。场馆也曾在闲置中开过很多次展销会。

图为:首体
【紫竹院】
早在公元三世纪,这里便是高梁河的发源地,是燕京的重要水源之一,元代称为平地泉。元代水利家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时,由昌平引白浮泉水至此,并建广源闸,用以调节长河、通惠河和积水潭的水量。明万历年间在湖北岸兴建紫竹院庙宇(为万寿寺下院),“紫竹院”自此得名。清时,这一带设有行宫和码头,皇室人员乘船去颐和园经过这里。
1953年建设紫竹院公园,以竹为主题造景,引种全国各地名竹品种于其中,成为以竹为特色的公园。2006年7月开始免费开放。

图为:紫竹院。现在周围都是高楼了。天际线没有了
【国家图书馆】
原名北京图书馆,截止2003年底,馆藏文献已达2411万册(件),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4月24日清政府学府部奏请筹集的京师图书馆,主要用于收藏善本书等古籍,馆址在什刹海广化寺。辛亥革命后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1928年改名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址迁到中海居仁堂。1931年于北海公园西侧建成宫殿式新馆,因馆内藏有文津阁的《四库全书》,馆前街名称作文津街。全馆面积8000平方米。1949年改名北京图书馆,后曾对其进行扩建。1975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兴建新馆。1987年7月,在紫竹院北侧的新馆落成,成为八十年代十大建筑。新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包括文津街分馆在内,馆舍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1998年改名国家图书馆。由于藏书容量已接近上限和兴建数字图书馆的需要,国图二期工程已经开始建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北京图书馆

【电脑爱好者】
电脑爱好者是北京老牌的电脑杂志,当年它的社址就在北图斜对面沿街的简易铺面房,不过我现在找不到它的准确位置。后来《电爱》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电脑杂志之一,鸟枪换炮搬到中关村的写字楼里去了

【中国气象局】
中关村南大街46号。正对万寿寺路。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
中国气象局下属的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是全国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成立于1950年3月。
本人对于气象局的印象主要就是有个培训学校叫腾飞学校,一直在气象局小学教学,从一年级开始我父母就给我报了班,我惨被它折磨了很多年。

【空间技术研究院】

此院原址是31号,万寿寺路修通后,他们把大楼拆掉一侧,南边卖地给神舟国旅建酒店。去年完全搬到郊区,原来的老楼也成了神舟国旅,中国航天孕育之地是否将来还能留下供我们纪念的地点,不得而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又称航天五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中国最具实力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基地和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主要从事空间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卫星应用及空间技术二次开发等领域。还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并提供优良的服务。
  1970年4月2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2003年10月,神舟5号飞船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树立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2005年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至2005年,研制并成功发射了6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艘无人试验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形成了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载人航天器为主的航天器制造业务领域。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上右侧黄色小楼即空间技术研究院原来的主楼,大门口还有个卫星状雕塑可以看出原来痕迹。
【中央民族大学】
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中国综合性高等学校,是中国唯一具有56个民族师生员工的高等学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前身是1941年10月在延安成立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乌兰夫。1993年11月,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中央民族大学

【魏公村】
此地应形成在元代。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的近臣、前燕京行省札鲁忽赤、畏兀儿人蒙速思死后埋葬在西直门外高亮河畔,有人推断这就是魏公村附近。元代逐渐有畏兀儿人在此聚居,故此名为畏吾村。明代又讹称畏狐村、苇孤村、魏吴村,清末地名演变成“魏公村”,文化大革命时期,改为革命化的“为公村”,后来又恢复原名。20世纪80年代后兴建魏公村小区。到20世纪90年代,此地仍有新疆人聚居,在北外附近,称新疆街,多有新疆饭馆。魏公村是双榆树以南,四道口以西,白石桥以北主要的商业区,有魏公村百货商店、新华书店、魏公村邮局、百花鞋店等,还有菜场和书摊。当年到了周末我爸经常带我去那买菜和买书。90年代末这个商业区被开发,韦伯豪等楼盘拔地而起,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大型写字楼也出现了,这一地区传统面貌乃彻底消失。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魏公村路口。左侧二层小房一楼是百花鞋店,可惜被汽车挡住了。高楼为理工科技大厦,北京的大学里比较早盖写字楼赚钱的。原处那个楼也是理工大的写字楼。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原为1941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齿科诊疗室,1948年改为牙医学系门诊部,1950年随北大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门诊部,1962年称北京医学院口腔医院,1984年迁入现址,1985年改为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0年并入北大成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2006年门诊楼拆除重建。
小时候经常去拔牙……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口腔医学院

【解放军艺术学院】
中关村南大街18号。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建于1960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担负着为全军培养文学艺术人才、文化管理干部和开展军事文艺研究等任务。
PS:魏公村西部,到万寿寺这片,还有北京舞蹈学院、总政歌舞团什么的,据说街上颇多美女……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1950年12月成立,由教育部和出版署共同筹建,负责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原址在东总布胡同10号,第一任社长叶圣陶。1955年迁至沙滩后街55号,即京师大学堂、北大二院原址。人教社后来的建设对这里的原有历史建筑造成了一定的破坏。196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从人教社分出。文革中人教社停止运行,1972年撤销,旋即在周恩来支持下恢复。2005年,迁至现址。
大家对这个出版社再熟悉不过了吧,多少人都是用人教社的课本长大的。以前在沙滩后街,地方太狭窄,所以搬出来了。原来在小胡同里看不出来,现在一看人教社还真是有钱……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人教社

【百花鞋店】
北京皮鞋厂的门市部,把着魏公村路口西南角不知道多少年了。90年代末期就不景气了,跟所有老国企一样,不过现在居然还顽强生存,算是魏公村的一个历史的标志物了。

【瀛海威时空】
瀛海威时空是中国IT界不应该忘记的名字。1995年5月,瀛海威成立,最初的发起人主要有张树新、姜作贤、刘杰等人。拥有媒体从业经历的张树新显示了在宣传推广上的卓越能力,瀛海威迅速获得了惊人的知名度。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瀛海威“就像传教士布道一样,向中国人宣讲何谓Internet”。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甚至比中国电信的ChinaNet还要早两年出世。当年丁磊的个人BBS就挂在瀛海威的网站上,而张朝阳现在的技术总监也曾经是当年瀛海威若干“小孩”中的一个。
1996年早春的一天,北京中关村南大门——白石桥路口处竖起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一天被认为是中国网络业的一个纪念日。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科教馆的位置。
在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并不知互联网为何物时,除了ISP外,瀛海威还要是肩负着培育市场的Internet概念的“普及商”,并要负责内容制作,充当ICP的角色。
1996年9月,瀛海威作为最早的“网络概念股”获得8000万投资,迅速成为知名的ISP。
在中国电信没有接触互联网的那段时间,瀛海威做ISP几乎是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瀛海威以重金租用通信线路,在全国建起城市结点,让这些城市的用户可以自由漫游。这样做的成本非常高昂,当1997年中国电信开始提供ISP业务时,它低廉的价格使瀛海威兵败如山倒。
而瀛海威策划的“网上延安”和非常超前的“网上交费系统”,都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在这种情况下,瀛海威仍然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像门户网站转型。1998年,瀛海威高层集体辞职,随即被香港意科收购。2004年10月19日,瀛海威被工商部门吊销执照。
怀念瀛海威的老用户为瀛海威保留了一个网站http://www.oihw.com/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瀛海威科教馆原址,即“刘家香”。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瀛海威标志

【齐白石墓】

在白石桥北侧魏公村小区内。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自幼家贫,12岁学木工,兼学绘画、诗文、雕刻等。后遍游全国,创作了大量山水画。1919年定居北京,以篆刻、作画为生,擅长花卉、虫鸟等。解放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其作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为中国之国宝。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其灵柩为生前自己设计制作,用湖南杉木料。去世当日移灵当时的嘉兴寺殡仪馆。北京各界前往祭奠者络绎不绝。22日举行公祭,周恩来、陈毅、林伯渠、陈叔通、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约400余人参加了公祭。旋即移灵西郊湖南义园,入葬生圹中。早在1944年1月7日,夫人胡宝珠难产去世后,齐白石将其葬入西直门外魏公村村南的湖南义园,并建有自己的生圹。整个墓地占地110平方米,座北朝南,周围松柏环列,有松墙一道,松墙内并列两个花岗岩石碑,左为"湘潭齐白石墓",右为"继室宝珠之墓",为1944年白石老人自书。文革中墓碑被毁,因墓室坚固,幸免于难。新碑由李苦禅书写,1981年立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建成魏公村小区,齐白石墓遂没入居民楼群中,许多住在小区里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墓的存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齐白石墓

【北京理工大学】
其前身是1940年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共建。是我国首批颁布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是国家211、985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
除魏公村校址,还有北京良乡校区、珠海校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北理工大门口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农、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发展农业科技出版事业、开展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院拥有39个研究所(中心),1个研究生院,1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在39个研究所中,从事种植业研究的有16个,养殖业10个,经济、环境资源8个,农业工程和高新技术5个。有24个研究所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区)。
拥有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部门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6个,国家、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7个,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一座,全国性作物种质及近缘野生资源圃11个;农牧试验场26个,土地面积10.3万亩。拥有全国最多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藏书200万余册,还编辑出版农业科技期刊80余种。
看完了才知农科院地盘真不小……10.3万亩。我就知道在农科院后面三环路边上有一片试验田,不知道的人看了一定会觉得相当诡异。闹市里的农田~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农科院大门。右侧一排大杨树,疑是老白颐路的遗物。

附:中关村南大街地图,来自百度地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海淀 中关村地名志连载之二 双榆树·黄庄编辑本段回目录

【双榆树】
明代成村,因为村口有两棵大榆树故名。康熙初年,大学士明珠在此建桑榆墅(不知何故是双榆树谐音),以方便赴玉泉山和畅春园上朝。院内广植树木,以桑榆为多,故名桑榆墅。后给其长子纳兰性德作读书之地,性德在此留下《桑榆墅同梁汾夜望》等诗词。诗云:“登楼一纵目,远近青茫茫。众鸟归已尽,烟中下牛羊。不知何年寺,钟梵相低昂。无月见村火,有时闻天香。”这便是那时双榆树的风景。纳兰性德卒后,梁汾回忆纳兰性德之词中也提到桑榆墅。后来桑榆墅逐渐荒废。据纳兰性德之母墓志铭,有“葬于双榆树”字样,估计双榆树并非日后“桑榆墅”的讹称。双榆树村旧在今人民大学大门附近,属东升乡,1978年至1988年,在白颐路东一带兴建双榆树小区,1981年12月建立双榆树街道办事处。有燕山大酒店、当代商城、双安商场等。双榆树一小原有躺碑庙,1979年拆除。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双榆树路口东望。这是东三环路,右侧是双安商场。

【友谊宾馆】
原属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前身是国务院西郊招待所。1954年9月建立,主要任务是接待苏联专家,可以看出,它也是50年代规划“文教区”的组成部分。1956年改今名,1973年开始接待旅游外宾,1991年评为四星级酒店。占地330000平方米,有5栋大楼、50个单元公寓楼,建筑有民族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贵宾楼的大屋顶。院内建有多处园林小景,为一花园式酒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友谊宾馆。


【友谊商店】 【大中电器】
属于友谊宾馆的配套设施,和建国门外友谊商店重名。过去这里的商品是质量比较高的,当时我和我妈去人民大学的姑姥姥家串门都要先在这里买东西。后来因为双安商场的开业经营状况下降,90年代中期(似乎)因修路停业,对建筑进行了装修,但是装修以后一直没有重开。直到大中电器租下这个楼,称为大中电器友谊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大中电器

【数码大厦】
共33层,在四通桥路口东南角。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从远处的树丛后看数码大厦。中关村大街一线难得的一片绿地。

【四通桥】【联想桥】
中国企业冠名地名的情况是很少的,因为政府主张根据延续历史地名,不鼓励这种商业命名。但是在中关村大街南口——算是中关村的大门,就有个四通桥,往东还有个联想桥。这件事还有个“四通桥命名事件”,联想四通争这座桥,差一点闹危机。当时北京市要对三环上的桥命名,四通和联想都看中了现在的“四通桥”。四通动手早,走下面具体工作人员的路线,联想走的是上层路线,最后四通得到这座桥,联想退而求其次,得到东边那座,当时这桥南北都是屈曲拐弯的小路,联想桥谁也注意不到,直到差不多10年以后这里才南北完全贯通,北侧是中关村东路直通清华,向南准备作为第二条进入中关村地区的干道。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联想桥。正北是清华主楼,在那块牌子后面那个。

【双安商场】
1994年8月开业。是王府井百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双安商场似乎主要靠和企业单位合作,发购物券,团购之类的生意赚钱。

【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月3日,经党中央、政务院批准,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文革开始后,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3年10月人民大学被撤销,1978年复校。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人民大学校门

【当代商城】
中关村大街40号,1995年开业。定位比较高档,自从96年进去一趟后,我后来一直不敢进去。
当代商城放的鸽子是其特色,已经有十几年历史,是北京比较早效仿西方放广场鸽的(此前大概都怕鸽子被抓了吃肉没敢这么学)。1998年发生投毒事件,大批鸽子被人毒死,当时震惊北京。在当代商城和新闻媒体等一批宣传西方生活方式的先驱的努力下,今天的国人已经习惯了广场鸽这种形式。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当代商城的鸽子

【黄庄】
黄庄是海淀镇东南角最重要的地名。黄庄是皇庄的讹称。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皇室的田地称皇庄、宫庄。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北京设置燕王王庄,朱棣夺位后,即改为皇庄。明武宗即位后,不断增设皇庄,其中包括海淀东的皇庄,称土城皇庄。明嘉靖时期财政危机,从此皇庄废除。至近代,逐渐改称“黄庄”。黄庄有关帝庙、药王庙,近年拆毁。约80年代末路口建起双螺旋雕塑,为中关村标志性建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黄庄双螺旋雕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90年代初的黄庄路口。我怎么老觉得以前这个雕塑比现在的好看的,轻盈通透,现在这个金色的,俗。大抵是以前它代表科学,现在它代表金钱。


【知春里】
没有来源,过去都是农田,80年代兴建新住宅区,就是取个好听的名。1990年建成知春路,为迎接亚运会。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知春路某写字楼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从知春路向海淀南路方向。隐约可见西山。西山是海淀的背景。每一条向西的路上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

【希望集团】
全称:中科希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中科院控股企业,创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希望电脑公司,希望最有名的产品就是UCDOS。UCDOS是使用最广泛的DOS汉字系统,早年DOS时代用过电脑的人几乎都用过UCDOS。我一开始见到UCDOS时电脑屏幕还是黑白的,等到有了彩色显示看到那个红/灰/蓝三种颜色叠加的UCDOS启动画面心情无比激动啊。以前电脑上也就这地方颜色热闹点了,更重要的是到了这你就能在满屏鸟文的电脑上输入我们可爱的中文了。
希望凭着UCDOS汉字系统名噪一时。它曾经有着全国电子百强企业,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二十强企业这样的桂冠。后来希望没有及时转向Windows系统,总是认为中国国情决定DOS是主流,结果让四通利方等称霸win3.x,UCDOS不断没落。直到Win95中文版都出了,希望才拿出UCWin,这时已经末班车都赶不上了。随着希望的衰落,1998年,UCDOS的主要开发者鲍岳桥、简晶等三人在草草开发出UCDOS/Win7.0后一起辞职。俄罗斯方块高手鲍岳桥和简晶创办了联众公司,后来也辉煌一时。
此后,UCDOS不可能继续。希望后来做一些公司用的办公自动化小软件,主要做Adobe、Autodesk、Corel等国外软件公司代理。希望的那座小楼一直在黄庄路东,多年都没变化。现在好像还部分租给一饭馆了……晚景凄凉?所幸还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希望集团和海淀剧院。这边修地铁,到处一团乱。

【海淀剧院】
以前最早什么时候有的不清楚。2001年重建。现在是海淀最好的剧院了。中关村的开发带出来一群小资,海淀剧院重建的正是时候。
【药王庙】
原址在黄庄南,知春路口。始建于明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五进院落,有大学士于敏中撰《重修海淀药王庙碑记》。1997年白颐路拓宽道路时拆除。现在路口东南角路边有古柏、古槐各一株(原有两株柏,后来死了一株),是其遗物。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知春路口。右侧是那棵柏树。

【北大附中】
在黄庄小区内。1960年创办,属于北京大学。北京市重点中学,也算全国知名,每年几十人考进北大清华。高中生经常做北大附中的卷子吧……北大附中放学早,课外活动多,确实和我上的那个区重点不同。说起北大附中,我姑姥姥当过那的校长……姓高,校长不太讨好,认得的同学表打我……我是无辜滴~。我上中学的时候她已经退休了,我也没沾着光,呵呵。

这个北大附中没有拍,居然也找不到图,就这么一张小图,您凑合看。

【人大附中】
昏哦。这还有一个人大附中。
套用上面的:1950年4月创办,属于人民大学。北京市重点中学,也算全国知名,每年几十人考进北大清华。文革中人大撤销,人大附中改名172中学。1978年恢复原名。

【中发电子市场】【知春电子市场】
这个留待后面专门讲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时候再讲吧。

海淀 中关村地名志 连载之三 海淀古镇编辑本段回目录

【海淀镇】
在历史上,距西直门15里的海淀镇是京城通往居庸关路上的第一站。海淀镇始建于金朝,经元朝在明清两朝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海淀历史上曾是一片洼淀,也叫海甸,从现在海淀镇的地名还可以看出,如泄水湖、下洼子等。据考证海淀一名源自该镇西北的湖名——那里既地势低洼又泉水喷涌。据侯仁之先生的观点,淀指湖,所谓海淀就是说此处之淀其大如海的意思。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万泉庄泉源随地涌现,乾隆32年皇上始于其地建泉宗庙,庙内之泉锡嘉名者凡二十有八,庙外之泉,大河泉、小河泉,亦皆立碣以志之。”万泉之水北流入畅春园。海淀镇自然条件优裕,水树相合,明清两朝到海淀游玩的人自然是络绎不绝。明人区怀瑞有诗云:“羽扇驱蝇不暂闲,焦熌赤日掩重关;输君匹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还。”据说,明清时海淀的饭馆多临河,客人要吃鱼,店家即从临河的窗户举网捕之。吃着“生猛河鲜”、京西稻米饭,饮着由玉泉山泉水酿造的、清冽而醇香的莲花白,怎不令人陶醉?海淀自明代以来就成为王公大臣们理想的建园之地,如万历年间在镇北建筑的李伟的清华园和米万钟的勺园。清代皇家更是在海淀修筑了规模宏大的三山五园,其他王公贵胄也纷纷在海淀镇修建宅园。如蔚秀园、朗润园、镜春园、承泽园、鲍协台花园、礼亲王花园、萨利宅院、李莲英宅等。燕京(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看中海淀清幽秀丽的环境,选海淀为校址。
海淀镇历史上在金以前属于蓟县,元以后属于宛平县,民国时先后设置十八区、十六区、十三区。在1954年6月以海淀镇名为区名正式成立海淀区。
2001年以后,海淀镇被完全拆除,海淀区政府部门也搬离。现已建设为中关村西区,作为高档商务区,数百年历史的海淀镇自此被从地图上抹去了。

图为:海淀镇旧貌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海淀镇1999年地图,街名是我自己标的,恐有不准,若有老海淀熟悉海淀镇地理者,望您指正。(点开看清晰大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彩和坊】【李莲英宅】
彩和坊原来叫刘家货房,昔日是一刘姓客商在京设立的货房,位于海淀镇的中间部位。
胡同南头路东,原门牌24号,系李莲英的宅院,始建时间约在清代光绪中叶。为一座多进式四合院。此宅后由李莲英胞弟居住,后来居住在这里的李莲英胞弟之孙李瀛洲是一个新派人物,曾在此开办杂志一一《民声月刊》,宅子的外院就是当年杂志社的社址。
当时院子大门坐东朝西,进门南侧为车马库,折而北为一座多进四合院。起脊门楼,檐下镶嵌精致砖雕文房四宝纹饰。进门迎面一座青砖悬山式影壁,影壁上精雕细刻有松鹤延年、鹭戏荷花、梅兰竹菊、凤凰牡丹等象征吉祥富贵的纹饰。折而西为屏门,前院三间倒座南房,东西配房各三间。院正北建垂花门一座,门额倒挂横楣子雕饰梅竹喜鹊纹饰,两侧方形垂花。所有的房屋都在这座垂花门左右游廊的连接下,向两侧延伸。北边建正厅五楹,前出廊。前为跨院,院中有奇峰异石,据说其中有一石是从圆明园移来的。后院后罩房五楹,东西配房各三间,有廊相通。
现存三进四合院,东跨院花园已无存(似乎又重建了,我没钱进去,不清楚)。曾为北京皮件七厂、海淀卫生局使用,现在为潮江春会所。您要是有钱去这里吃饭,就可以仔细端详端详。
彩和坊地区在2002年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李莲英宅被保留。中关村西区建成后在原彩和坊以及其北部泄水湖等地区建成一条南北向道路,北通北四环,作为中关村西区干道之一,仍称彩和坊路,彩和坊地名得以保留。重建的海淀基督教堂在此路北段。

图为:李莲英宅内花园现状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老虎洞】
老虎洞在海淀镇西北,东西向。西与西大街相交,东为娘娘庙。老虎洞这名字颇为吓人,海淀镇如此繁华地带原来有老虎出没?可是没有山洞有来自何处?难不成老虎像老鼠一样在地上打洞的?有一种解释说是因为街西口原有两尊石虎,似有点牵强。据《北京市街道名称录》(群众出版社1986年出版)称:北京有9条胡同称老虎洞。其中,位于东城区的2个、位于西城区的2个、位于崇文区的3个,位于朝阳区、海淀区的各1个。另外在紫禁城内还有一个老虎洞。据专家考证,这10处被称作老虎洞的地名,都和老虎没有关系。古人称设置在堤形道路下的横向的拱形涵洞为老虎洞,这种涵洞的跨径通常都小于5米。属于古代土木工程的一个术语。乾清宫月台前丹陛御道之下开辟的贯穿东西的通道,就是老虎洞。
海淀镇老虎洞在原畅春园遗址东,可能畅春园一殿宇月台丹陛御道下有一条拱形涵洞称老虎洞,故而得名。
老虎洞自清朝以来是海淀镇主要的商业区之一,两侧铺面林立,号称“小大栅栏”,别看是一条小胡同,还曾有“老虎洞大街”的称呼。民国时这里有义兴当铺、吴德利茶庄、祥凝斋、保丰斋糕点铺、长生堂药铺、一盘磨香蜡铺及各类饭馆。1949年后,这里有海淀百货商店(后迁至西大街)、海淀菜市场、精益眼镜店、茶叶店、浴室等。后来这里也是北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很多小饭馆都是专为学生开的,在潜行者《我的最后叹息——北大》一文中就提到90年代这里的一些小饭馆:“未名”、“高品”、“广元”、“小四川”、“义佳”、“温州”。
老虎洞3号曾有真武庙,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后归私立小学,解放后改真武庙小学,1988年拆除。

图为:90年代初老虎洞旧貌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娘娘庙】

在老虎洞东端,向南为下洼子,北接海淀路。南北向。海淀路和北大南部的建设使海淀镇北沿的地区消失,包括娘娘庙和军机处的北部,因此变成了非常短小只有几十米长的胡同。娘娘庙建于明朝,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解放后改为粮店,1990年拆除。在海淀镇拆除和中关村建起的翻天覆地的过程中,这条街竟然没有消失,虽然现在已不是正式的街名,但仍然存在,即是海淀路与北四环之间的一条过道。

【军机处】
军机处在老虎洞中部,北接海淀路,南为菜库。南北向,斜对原北大小南门。和娘娘庙一样在海淀路和燕大、北大南部的建设中拆除了北部。
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在紫禁城隆宗门内,何以海淀镇这样不起眼的一条小胡同也叫做“军机处”?
依照清朝的制度,供职于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必须轮流值班辅佐君侧,因此在故宫隆宗门内有军机处值房三间,是军机处的正式办公地点,由于清朝皇帝常以颐和园为夏季行宫,故而军机处在颐和园附近的海淀镇另设有一处值房曰“外值庐”,以便辅理政务,久而久之军机处值房所在的胡同就被称作军机处胡同。
军机处胡同因为军机处外值庐的存在而显得与众不同,成为一处“贵人”集中的所在,清朝时期,许多部院大臣为了接近皇帝和军机处,纷纷在军机处胡同置地修宅,因而军机处胡同中的四合院建筑大多雕梁画栋,气势不凡,属于四合院中的上品。
李莲英在军机处胡同北口有一处宅院,据史料记载院落坐北朝南布局规整,是一处三进四合院,在建设燕京大学时,李莲英的住宅成为燕大校园的一部分,现在宅院无存仅馀几棵古槐。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受聘燕京大学时曾经长期居住在军机处胡同8号。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是斯诺在军机处胡同的邻居。
除了他们,曾经居住在军机处胡同的名人还有民国时期北京的武术高手李剑华、燕大名医李天爵等人。
1949年,中共中央驻香山双清别墅时,很多中国共产党的中层干部住在军机处胡同,这也使得军机处胡同在整个中关村地区非常有名。
北大迁到燕园后,校园又向南扩展,军机处包括以上故居宅院的主要部分都被拆除,只剩一小截,房子也颇为破烂,我初到此见到军机处这个名字颇为惊讶,想来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想法。
2000年,为了修建四环路军机处胡同南段被拆除,仅馀下约30米的残部;2002年,随着中关村西区的开发,高楼大厦容不下这一小块低矮破旧的区域了,这里被完全拆除,并声称要建成“海淀古镇公园”,事实上只是种了一点草,完全没有纪念古镇的意思。军机处胡同位置留下两间小房,不知有什么来源。2005年修建北四环向中关村彩和坊路左转的高架桥,桥的北段就正在军机处的位置,也许我们也可以把它算作军机处的延续吧。

图为:拆除前的军机处胡同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现在在原军机处位置的立交桥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西大街】【图书城】
海淀西大街在海淀镇西北部,南北向。北接颐和园路和海淀路,南接海淀南大街(后来变成海淀大街),北口内路东与老虎洞相交,路西有金龙馆。西大街也是海淀镇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原有海淀北菜市场、海淀理发馆、向阳(捷生)文体商店(原为捷生纸店,创立于1953年)、新华书店、中国书店、桂香村食品店、信托贸易商店、切面铺、自行车商店、海淀药店、海淀照相馆、海淀家具店、回民小吃店和仁和酒家等,后者出售的莲花白白酒曾是北京的地方名特产。海淀镇作为旧日西郊最重教的集镇,海淀区的商业街也就是西郊居民购物的必到之地,西郊聚集的大量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量知识分子使这里的书店更是分外热闹。1992年,海淀区对西大街进行改造,就定位为销售图书为主的特色商业区,将西大街南段2/3划为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所有建筑全部重建,除原有的两家主要书店和向阳文体商店、海淀药店、邮政局保留外,还建起昊海楼、籍海楼两座主要建筑,其中像展销会一样租给各个小书店,在当时颇为新奇。此外还有一家雪芹书画社。由于那时还没有图书大厦这样的场所,海淀图书城是全市最大的图书销售中心,北京人纷纷来此买书,日人流量曾达到数十万,当时名噪一时。90年代,昊海楼地下一层开业的国林风图书中心属于档次比较高的新派书店,与风入松、万圣书园齐名,是北大学生的校外图书馆。(我虽未进北大,但是从初中周末经常逃课来此看书,就熏染成了眼高手低的家伙,老觉着自己档次高,但学术只懂得书店里随便翻的那几页。)
2000年北四环的建设拆除了西大街北部1/3包括西大街菜市场、海淀理发店等海淀镇最后的老商号。至此海淀图书城和西大街就是一回事了,西大街的名字也被人遗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北京的图书业不断发展,海淀图书城的吸引力在不断减小,其购物环境和档次都没有改进,海淀图书城周边先后建起的中关村图书大厦和第三极书局更是抢了海淀图书城的饭碗。2007年,海淀区再次对此进行改造,改造之后似乎档次又降低了,海淀新华书店没有了,中国书店占了图书城快一半地盘,国林风变成卖旧书的淘书公社,昊海楼、籍海楼尽是些卖打折书的,总而言之变成卖旧书打折书的地方了,这样也不错,算一个特色。

图为:海淀图书城入口,籍海楼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海淀图书城北端,昊海楼和中国书店(原新华书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西大街北的菜市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996年的西大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西大街的海淀理发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金龙馆】
在海淀镇西北,苏州街和西大街之间百米长的短巷,路口在西大街海淀理发馆南侧。东西向。来源不详。2000年四环路修建时拆除。

【槐树街】
在海淀镇中部偏北,西至香厂子,东至下洼子南口,东西向。因街中有古槐数株而得名。清乾隆年间成书的《藤荫杂记》中云:“海淀槐树街,励文恭廷仪休沐地也。”,到20世纪90年代有槐树五株,其中三株树龄在300年以上。
槐树街一号院,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一军司令部招待所。1949年1月18日,前北平市长何思源率卢其然等十一人的“北平各界人士代表团”出西直门,走蓝靛厂绕行到海淀槐村街一号院,军政委莫文骅热情接待,并希望他们敦促傅作义接受和平解决的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和平谈判。
槐树街原有样式雷的祖宅。自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雷发达进京供职,数代居住在槐树街。
雷宅占地很大,南北宽五六十米;东西约有一百米出头。建筑格局上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是三进院落,主人居住在此。分别有门房、正房、书房、东西厢房、马房、耳房、神堂等。西路是四合院,有正房、东西厢房十数间,由长长的游廊相连。另有多间群房、照房,北边还有座染坊,几间临老虎洞的铺面房。东路南为学房院;中部一座小花园;北边有一排照房。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海淀镇也被毁,从此雷家离开海淀镇。
槐树街2002年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现在位置为理想国际大厦,令人气愤的是这帮败家子居然把五棵槐树挖掉了四棵,据说是移走了,结果无一成活。北京的市政建设中非常重视保护古树,这帮人竟然如此无法无天,不知又给了哪个好处?

图为:槐树街旧貌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现在残留的槐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样式雷简介】
样式雷是我国清代最著名的建筑世家。样式雷的先祖早在明初就已经开始从事木工建筑行当,原籍江西永修。自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雷发达进京供职直至清末,延续八代。号称“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样式雷的建筑作品,涵盖了都城、宫殿、园林、坛庙、陵寝、府邸、工厂、学堂等皇家建筑,重要的包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清东陵与西陵、沈阳故宫与承陵、福陵、昭陵;北海、中南海、恭王府等等。可以说中国两成文化遗产都是样式雷设计的。
随着清朝的灭亡,皇家建筑设计和样式房差务也随之消失。雷献彩曾先后两娶,却没有子嗣,传承八代的样式雷建筑传统就此终结。
样式雷留下数量巨大的建筑图档、烫样(模型),民国以后逐渐被其族人变卖,洋人在民间便开始收集样式雷图档,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最后惊动了“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经过谈判、动员,最终使样式雷后人以4500块银圆的价格将大部分图档卖给北平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据说当时拉走的图纸和烫样足足装满了10卡车。1950年,故宫博物院单士元成功接收了中法大学收集的3千件图档。1964年,就在另一场浩劫爆发前夕,两位雷氏后人将一平板三轮的样式雷画样交给北京市文物局。“文革”开始后,剩下的图纸和烫样被雷氏后人偷偷烧掉,灰烬被抛洒在护城河里。
到目前为止,我国有近2万件图档珍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从现存的图档上看,它涉及到了相关建筑选址、规划设计与施工等多方面的详情细节,对清史、古代科技史,尤其是建筑史(包括图学史、建筑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施工技术和管理制度等)及相关研究,均具有巨大的价值。
近年来,通过对样式雷图档的研究,过去对中国建筑史学方面很多的疑难问题或讹误得以澄清。其中,运用契符现代图学原理的摄影、图层法绘制的大量设计及施工图,推翻了中国古代建筑未必经过设计的旧论,而建筑组群布局常用的“平格”网,同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相比较,基本原理也惊人的雷同,凸显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卓越智慧。
2007年,样式雷图档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使得中国目前入选的档案达到五项。

图为:样式雷世系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可到此网址看详细样式雷介绍:

http://www.nlc.gov.cn/service/exhibit/ysl/Boards.htm

【海淀南大街】【关帝庙】【萨利宅院】
海淀南大街,这是当年慈禧从皇宫去颐和园所走的一段路线,是从东南向西北走向横穿海淀镇的一条斜街。过去是海淀镇最重要的街道,东南由海淀黄庄开始,西北至海淀区政府,折为正东西向,向西到西大街、苏州街路口。后来海淀区开通海淀大街作为主干道,将南大街西端冲掉。有红艺照相馆、南大街粮店、海淀菜市场、香港美食城、鸿宾楼饭庄、海淀区少年宫、春燕副食品商店等。
海淀南大街38号为双关帝庙,在海淀南大街东南口。建于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补修,占地三亩,房屋十七间。1949年后为海淀区教育局占用。2003年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西区建好后又原址重建,完全是莫名其妙。现在为“慧聪书院”,不知道是什么。
海淀南大街还有萨利宅院,原系清代大湖刘家萨利宅园东院。其祖上跟顺治皇帝入关,“萨利”是清朝的黄带子,所谓黄带子,就是爱新觉罗的后裔,腰间系黄腰带。后慈禧将此园赐予御前掌玺太监刘建,袁世凯曾住过这里。20世纪50年代海淀区政府曾设在此,后来曾是海淀区老干部局、海淀区老年大学。同样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在中关村西区中央绿地处重建。
海淀南大街因为其历史地位比较重要,在中关西区建设中部分保留,但是却叫做“中关村购物广场步行街”,到新东方下面就断了。以前的遗物均不存,连树都没留下一棵。

图为:海淀南大街原貌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红艺照相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萨利宅院原貌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南大街粮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2003年拆除关帝庙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重建的南大街(中关村购物广场步行街)和关帝庙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苏州街】【乐家花园】【清真寺】【八一中学】
苏州街为海淀镇西侧主要街道,南北向,南起紫竹院路,北至海淀南大街(后为海淀大街)口。形成于清代,是清前期皇室由宫中去畅春园、圆明园的御路。清乾隆帝为其母孝圣皇太后在此仿建江南市景(又有一说:乾隆下江南在苏州遇到一个美若天仙的尼姑,因此神魂颠倒,召她进京,在万泉庄修泉宗庙供其居住,为讨其欢心,在附近修一条苏州街),颇似苏州之街景,故名苏州街,和颐和园之苏州街(本名买卖街)重名。20世纪80年代修筑西三环时南段成为三环的一部分,只剩北段继续用苏州街名,1995年拓宽。
21世纪以来,苏州街逐渐开发起来,现在两侧高楼林立。街上有育新大厦、大恒科技大厦、银科大厦、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海淀区审计局、海淀区物价局、鼎钧大厦、乐家花园、白家大宅门食府、八一中学、北京市地震局、海淀清真寺、长远天地大厦、神州数码大厦、银丰大厦、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人大西门等。
乐家花园原为清代礼亲王私邸。崇德元年(1636),太祖第二子受封礼亲王,遂建此园,世袭7代至光绪年间。民国初年,将园卖给同仁堂分号宏德堂乐静宜,故又称乐家花园。1949年后归属北京八一中学,2001年恢复园林旧貌,独立成区,9月中央电视台在此开拍26集电视连续剧《曹雪芹》,因史载曹雪芹曾在此暂住过,海淀人又称为大官园。花园总占地50余亩,是北京历史最久的园林之一,园中多古树,门外数棵古树本来也在园中,因拓宽苏州街拆除一部分建筑所以到了园外。
园中布局对称,以人工叠石将景区自然分割,使得园中有园,小中见大。从前园旱榭过山洞,有5楹卷棚歇山顶殿堂。前出月台,称“玉堂富贵”。月台下东西各植玉兰一株,故亦称“玉兰堂”。东部为假山区,曲径通幽,有一5楹出廊的海棠院。殿前有两座汉白玉雕成的花池。花池栏板雕刻四季花卉,东有土山横卧,山中有洞门,洞以叠石垒砌而成。西部殿堂5楹,从殿前引水穿过,注入莲池,池中建有茅亭一座,有石径相连,成为又一小园。
现在主要部分为白家大宅门食府,其余部分还有乐家晏食府、美炉村、蜀味浓等几家饭馆。这些饭馆存在一定消防隐患,令人担心。
苏州街还有清真寺,建于明朝末年,文化大革命前,寺中还立有嘉庆时重修碑。该寺全盛时期占地30余亩,有三进院落,南北各有讲堂。五六十年代寺被工厂占用,1978年后,海淀区政府对海淀清真寺进行了维修,房产逐步归还给清真寺,海淀镇附近的穆斯林又开始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95年苏州街进行扩建,海淀清真寺山门部分位于拆迁地段,区政府拨款将山门部分进行了改建,并对清真寺进行重修。
八一中学,诞生于1947年3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所战地学校,当时叫晋察冀军区荣臻子弟学校。解放后,学校迁址于海淀镇苏州街西侧的大官园内(乐家花园)。近年八一中学已逐渐从乐家花园迁出,校园在乐家花园南侧。

图为:1996年的苏州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现在的苏州街(海淀南路,倒座庙路口)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礼亲王花园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八一中学旧貌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莺房】
位于海淀区中部。西邻海淀区政府大院,北邻下洼子,南至海淀大街。因早先这里养莺雀而得名。
清代《内务府册》记载:“养鹰鹞鸦鹘处总名鹰房,在东华门内三座门路东,共房二十有二楹”,是管理养鹰的总机关。鹰房中有海东青和各类莺雀。需打鹰、驯鹰经过蹲鹰、熬鹰、过拳、跑绳等驯养过程,才能为御园“打围”之用。嘉庆四年(1799)畅春园汛“额外外委官房三处(莺房、三角地、六郎庄)”,看来海淀镇的莺房最低年限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北平市自治区坊所属街巷村里名称录》上莺房已作为地名出现。莺房的西边曾有清代德贝子花园,具体资料未找到。莺房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

图为:莺房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太平庄】
在海淀镇中南部。东西走向,东至海淀南大街黄庄路口,西至彩和坊。
太平庄是海淀镇主要的街巷之一,并有太平庄胡同、太平庄街。最早有文字记载是雍正元年(1723)曹雪芹诉舅祖李煦任苏州织造,亏空官币,而被撤职、抄家。《查抄李煦在京家产情形折》:“畅春园太平庄瓦房四十二间、马厩房八间,折银一千一百一十四两。”太平庄房产是李煦作畅春园总管时购置的住房,以便就近到畅春园供职。到了嘉庆四年(1799),“畅春园汛,经制外委官房六处:泄水湖、太平庄、冰窑、六郎庄、八家、辛庄”。其中太平庄的官房是重要的一处。太平庄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

图为:太平庄旧貌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泄水湖】【海淀基督教堂】
泄水湖在海淀镇西部,南至海淀南大街,北接驴市口、菜库。原有一个水洼就是泄水湖,所谓海淀者,多湖泊沼泽也。即便是海淀镇也曾有水流穿过,除了泄水湖、下洼子、善缘桥也应与此有关。有海淀基督教堂,1915年清华大学美籍教授麻伦募款,购置了海淀南大街永呈样字号,成立了中国基督教布道会,隶属于市公理会。1916年在教堂内开办了培元女子小学,期间教师有任爱德女士等。1922年由燕京神学院毕业的祁国栋先生任传教士工作。1927年成立董事会,设董事12人。1932年与燕京大学妇孺救济会联合开设培元、培德、培善三个挑花厂,安置无业女工200余人。同时设立养老院和妇产医院为海淀居民免费服务。由于信徒逐日增多,1933年募款4600余银圆,于1933年6月建成大礼拜堂(说是大礼拜堂其实是一座比较大的平房)。祁国栋为牧师。当时信徒增至五百人左右。文革期间,海淀基督教堂停止活动。1985年复堂,中关村西区建设拆除了海淀基督教堂,教堂暂租图书城写字楼活动,2006年建成新堂,在彩和坊路。
教堂1916年建立的培元女子小学是海淀最早的小学,1924年购买了军机处陈姓的喜公园,扩大为男女合班的小学。1942年燕京大学南迁,燕大附中关闭,学生没地方上学,因之在培元小学增设初中班。解放后小学部改名泄水湖小学,中学部与兰靛厂中学班合并,1952年在苏州街万泉庄处修建新校舍,成立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十九中学是海淀区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

图为:海淀基督教堂老堂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海淀基督教堂新堂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善缘桥】
在海淀镇东部,大概今鼎好的位置。南北向,南至海淀大街。北为辛庄小庙。2001年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建起鼎好,后来将鼎好西侧的道路命名为善缘街,北至北四环,向南至中钢大厦斜向西,一直通到苏州街。过去有很多小电脑公司,我记得过去来过很多次到这附近买盗版光盘。
善缘桥以东,原有皇家冰窖,在今海龙位置。冬天,人们从冰冻的昆明湖和京密引水渠里凿出一米见方,一尺多厚的大冰块,存到冰窖里。到夏天再取出来,送到各个商店去冰镇汽水,西瓜等食品。

【辛庄小庙】
在海淀镇西北角,今为北四环。因为接近白颐路,90年代多电子公司,Cyrix CPU总代理、AMD CPU总代理、昆腾硬盘总代理和当时刚起家的华旗(爱国者)都在这条小巷,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90年代后期也逐渐充斥卖盗版光盘的小店。在2000年修四环路时拆除。

【果子市】【驴市口】
在西大街东侧,与西大街平行。早先是炸果子买牲口的地方。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

【西上坡】
西上坡在海淀镇西北角,现在四环路海淀桥的位置。
该宅园的主人名叫鲍维翰,是海淀镇衙门协台。民国八年(1919)军阀王怀庆在福缘门前圈地营造私家园林达园,他把工程承包给鲍维翰,由这位地方官出面,私下买通圆明园十三处守园太监,里应外合,偷拆圆明三园内残存的砖瓦木石,用车马运往达园工地。甚至把圆明园九州清晏前湖东西两端的金鳌玉蝀桥,都拆卸后搬运到达园,然后重新砌筑在自家的溪流上。鲍维翰以为王怀庆造园的名义,搜罗圆明园的旧材料,待达园工程一结束,1922年鲍维翰就在海淀西上坡盖了自己的西园。据焦雄先生讲解:“园中门口呈之面长方形,是用一块汉白玉石雕成,高约四米,框沿上左右三面起边线,线格中雕刻精致串珠花纹,上口两角雕卷云纹凸出,此物原为圆明园西洋楼之遗物移建于此……鲍协台从圆明园盗出石雕饰物多件,害怕官府发觉追究治罪,不敢全摆置园中,在建园时将部分石雕深埋地里。”此后军阀权贵们偷拆圆明园遗物成风,对圆明园又一次造成严重破坏。
2000年修四环路,鲍协台西园地区拆除,挖出来500余件石质文物,现已运回圆明园。

图为:西园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颐和园路】【畅春园】

颐和园路,在北京大学西墙外,海淀镇北。颐和园路是清朝皇室去西郊园林的御路,20世纪50年代改造为白颐路的一部分。此路两旁绿树成荫,在其中行走,不见天日,两侧少有门脸,略存旧日西郊幽静之景。颐和园路及其以西,即原三山五园中最早的畅春园位置,畅春园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明朝灭亡后,园址荒废。
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后,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畅春园造园风格追求自然朴素,建筑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
自畅春园落成之后,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并于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去世于园内清溪书屋。雍正篡位之疑案,就发生在此。此后雍正、乾隆等皇帝居住于圆明园,畅春园凝春堂一带改为皇太后居所。
随着清朝国势转衰,逐渐放弃了对园内建筑的增建和修补,至道光年间,畅春园已趋破败,迫使道光帝将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接往圆明园绮春园居住。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时将其一并烧毁。此后畅春园废址失于保护,园内残存建筑在同治年间被拆用于圆明园复建工程。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畅春园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驻军的洗劫,园内树木山石均被私分殆尽。至民国时期,畅春园遗址已成荒野,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残存。
目前畅春园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北京大学二附中校舍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区,以及北京大学畅春园新宿舍区。北京修建北四环路时曾发现了园门地基遗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于1981年被列为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在四环路施工到海淀西上坡以西时,发现地下的畅春园大宫门残存,又在万泉河路以西发现畅春园西花园一石桥遗址。经过考古后此遗址被长埋四环路下。

图为:颐和园路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畅春园考古挖掘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畅春园遗存:恩慕寺山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海淀大街】
1991年开通。大约是因海淀区政府感到自己门前没一条像样的大街而修筑的,原有四通大厦、现代电子市场、海淀工人文化宫、海淀人才市场、海淀区公安局、海淀区政府、海淀教育局、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我们过去老做这里出的题,印象很深)、海淀图书馆、华奥商厦(原海淀百货商店,现在楼房装修不知将派何用场)。东端原来是海淀南大街的一段。2002年中关村西区建设中除东端建筑基本被拆除,现在这条路仍然维持原名,作为中关村西区主干道之一。

图为:海淀大街西端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原海淀百货商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杨家井】
是海淀南大街上向南的一条胡同。嘉庆七年(1802),北京最早的一座女子天主教教堂在此建立。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

图为:1998年的杨家井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倒座庙】
在海淀镇西南角,倒座庙原址在海淀南路和苏州街路口处,坐南朝北,全名倒座观音堂。原庙面阔三间二层楼阁式建筑,另有东西配殿各三间。1988年拓宽马路拆除。作为地名,仍有几座楼房用倒座庙门牌号。

【海淀路】【火神庙】【北大南墙】
海淀路为20世纪50年代在海淀镇和北大燕园之间开辟,是北京城区通往西郊的主干道,海淀路原来南起双榆树,至中关村西折至海淀镇西北角西大街北口。后来海淀路双榆树至中关村段改名中关村大街,海淀路就只剩东西向的一小段。
20世纪90年代,北大资源集团拆除南墙建起一排商业用房,引起各界口诛笔伐,唾沫漫天。当时被认为是北大脱离清高的学术而与商业结合的标志性事件。
2001年北大拆除商业用房重建南墙,结果因为强制拆迁侵犯了商户权益,又一次闹起事端。海淀路在北四环修成以后不再作为主干道,车流稀少,颇为安静,算是为北大和中关村间留下一条缓冲区。
海淀路有中关村酒店。路口原有中关村百货商场、燕园食品店,均已拆除。
火神庙在海淀路西口拐角处路北,海淀路1号。此庙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当年海淀镇商业繁荣,商号多达百余家,而建筑多为木结构,为防火灾,海淀商铺集资修建了这座火神庙以祈求平安。庙原貌已不可考,盖因20世纪50年代修海淀路拆除南部,现仅存三间为庙之后殿,后成为民居,前几年将住户迁走,经过维修,现在由北京大学管理使用,租给大明眼镜店。作为古海淀镇西北部出口处的地标性建筑,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为:火神庙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海淀路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观音阁】
位于海淀镇西部,东邻苏州街。有观音阁,无确切文字记载,据说此庙建于明代,500多年历史,一度香火旺盛,是海淀镇最古的遗迹。据推断此处应是海淀镇的发源地。2002年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拆除,只剩几棵柏树,在今大河庄苑院内。

图为:拆除前的观音阁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观音阁遗留柏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关村地名志 连载之四 中关村 科学城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关村寻根考辨录
作者:樊洪业

时下的中关村,正在涌动着一股寻根热。
7月23日,《北京晚报》报道:郑胜利等11位政协委员“向各界发出呼吁,尽快为名噪世界的中关村寻找原址、正名立碑”。其建议甚善。
五天之后的7月28日,《北京晚报》即以《中关村村址找到了》为题,称“综合多方线索,历史上中关村的大致位置在北大中关园二三公寓,海淀区中关村二小和科学院第一幼儿园一带”。其结论很值得商榷。
笔者系中关村里一“村民”,对村史亦关注有年,是以为文讨论。


近十余年的资料线索
1965年夏,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工作。赴京前的暑假期间,收到了由接收单位发出的报到通知书,那报到的去处是“中关村”。父亲见了很纳闷:儿子去京城的中国科学院工作,怎么反倒下了农村?
来到北京,按通知书上的提示,我从火车站乘3路无轨电车到西直门,再转32路公共汽车到中关村。与3路无轨电车沿街的一路繁华相比,32路两侧有相当的反差,车窗前不断闪过的多是“村”景。直到下车,当步入那条十分壮观的林荫大道,两侧楼房尽收眼底时,才发现这是一座城,只是它的大号叫“中关村”。
进村后的许多年里,我经常好奇地向“老”同志询问中关村的来历,所得到的回答,多是十分简单和万分不肯定的传闻。
带着猜谜的困惑和期待,当八十年代我转向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时,也就稍带着注意搜集一些与中关村历史有关的资料。
1987年4月13日的《北京晚报》,在“谈北京”专栏中,刊有丘宝剑的短文《中关村原叫中官屯》,谓此地原叫“中官屯”, 中国科学院单位进驻以后称“中关村”。
除丘氏文章外,近十余年所见与中关村起源有关的资料,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由有关部门出面组织集体编写的工具书类出版物。下按时序列出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和与本论题相关的内容简介。
1.《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5月。书中编绘有“民国北平市郊五区、郊六区(1947年)”地图,图中在海淀镇、成府村和保福寺“三角”之间绘有“中关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91年4月。书中列“中关村”条,释文谓中关村“在海淀区东南部。泛指海淀路东及中关村路两侧地区。原为农地,有小村名中官村,后讹为中关村。”
3.《海淀区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2年9月。书中在“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条下,写有“关于中关村的名称来历,一说:清代某中官(宫内官僚,即太监)于此置立庄田,故名中官村,后谐音更今名。另一说:原名‘中官坟’。‘中官’是太监的意思,因该地葬有不少太监,故名。后来区域内居民人数增多,形成小村,人们忌讳‘坟’而改称村并讹为中关村。至清末,‘中关村’这个地名就已广为流传了。”
4.《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书中有“中关村路”条,释文谓“中关村一带原为荒地,坟场,菜园……所以称中官村,是因为这里旧时有太监坟地。”
第二类是在报纸和书刊的个人文章中述及中关村的起源。
1.《电子一条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收于《希望的火光》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是一篇论文,文中称现在的电子一条街“这个通道,历史上是从城里到海淀镇的通道”,清代的皇宫贵族“就是经过这个通道,从城里的皇宫到皇家园林去的。因此中关村的这一条街,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明,也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苦难历史的见证。”
2.《天清气清科学城》,刊于1989年9月26日《北京青年报》。是一篇报道,文中引述“在中关村街道干了几十年居委会工作的赵老太太”的一段话:“刚解放那会儿,咱中关村地面只有20来户人家,四周是杂草丛生的荒野,西北角是一大片乱坟岗子”。
3.《从中官屯到科学城》, 刊于1989年10月2日《科技日报》。文中称“中关村本名叫做‘中官屯’。‘中官’为古时太监的别称。这里原本为太监的墓地,一片斜阳枯树绕暮鸦的坟场,孤寂冷寞中散落着几户看坟人家。直至1949年,这里依然是空旷荒凉。不过也有靠拉骆驼或泥瓦匠为生的几户人家,被称做‘穷八家’,在这片穷苦的土地上挣扎、劳作……”
4. 《“中关村”原为“中官村”》,刊于1993年1月3日《科技日报》。文中谓中国古代朝中官员分为“中朝官”和“外朝官”,“海淀镇的官邸和园林,大多系中朝官员所建。据调查,海淀镇东部的中关村左近,解放前很荒凉,坟地垒垒,暮鸦飞鸣,所葬之人多系海淀镇的中朝之官、尤以中官太监墓地为多,成为此地的一大特色,故而后人将此地命名为中官村,意为埋葬太监等中官的地下村落。”
5. 《也谈中关村》,刊于1993年2月21日《科技日报》。文中提出中关村原名“中官屯”,“宫中内官、中官住过的‘中官屯’由于房子年久失修而废圮,附近墓坟乱埋,较为荒寂。但其名尚存,路口的小铺墙上仍标有‘中官屯’三字。”(文中间接引述了丘宝剑所述的具体情节)。
总体来说,上述书籍或文章,与其说是揭示中关村起源的起源,不如说是关注中关村名称的来源。各文所载有同有异。相同之处,不知后者是否引用了前者;相异之处,则是各说各话,不见讨论和辩驳。在关键之处,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古籍文献的记载,哪些是当地百姓的传说,哪些是作者的推测。
第三类文章显系简单辗转抄传者,这里就不占篇幅说它了。


走访邓乡长 实地话“中官”

从1990年起,我开始从事中国科学院院史资料征集和研究工作,对中关村历史的调查,一度进入我们的工作日程。
中关村的大变化只是发生在近几十年间,在中国科学院开进之前,世代居住在中关村一带的老住户里,还有很多人健在。因此,我们决定寻访当地的“遗老”,首选对象是当年曾担任过保福寺乡乡长的邓启祥。
邓启祥,1921年生于保福寺。问他祖上已在此住家多少代,他摇摇头:“说不清楚,反正我打小记事时,是见过‘老祖’(曾祖父)的”。解放初,这一带都属于保福寺乡的辖区,邓启祥在乡里先是当财政委员,后来升任乡长。1955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总务科工作,现在是生态研究中心的退休职工,仍住在保福寺遗迹仅存的一处平房小院里。
在1992年,从5月到11月,院史工作人员到邓老家中访谈四次,另请他导引我们到中关村重要地段实地考察一次。很可惜也很内疚的是,当时记录不善,又因人员变动和接受其他紧急重要任务等原因,未能及时整理成文。
直至这次寻根热浪袭来,我又“复习”了一遍当年的记录。今年8月21日上午,我们重访邓老,请他回答了若干问题。为了便于把古今时空联系起来,建议他画一些示意图,未曾想他竟在两天之内,用一张张废物利用的A4打印纸拼贴成一幅很大很大的图,图中或画或注,传递出了当年保福寺乡所辖地区的地界、住户、房屋、坟地、菜地等等“地貌”和“人文”的信息。我实实在在地被感动着,他老人家却略带难为情地笑着说:“掌握不好大小比例,画着画着就接不上位置了。”8月23日,年已八十而精神矍铄的邓老,又一次沿着中关村的重要遗迹旧址为我们做“导游”,丘宝剑、胡亚东两位先生应邀同行,在路上还与另一位“村中遗老”刘惠先生不期而遇。这次实地考察,不仅帮助我们“后来人”大致弄清了中关村前史时期的时空方位,邓老本人也校准了他的个别记忆。
我们已与邓老约定,要对他做更详细的访谈,访谈结果将收入《院史资料与研究》。按这位老乡长的描述,中关村的当年是这样的:
这里原来并不叫中关村,我们住这地儿的人都是叫它“中官儿”(为简洁起见,下略儿化音,直称“中官”)。中官归保福寺乡管辖。保福寺乡也是解放后的叫法,解放前叫18保。18保下设11个甲。从蓝旗营说起,蓝旗北边是成府村管辖的地界。蓝旗营原来是清代的兵营,边界比较整齐,住户也比较多,按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块分为第一、二、三、四甲。蓝旗营西面就是中官,分为第五甲和第六甲。七、八、九、十甲都在蓝旗营以南,保福寺西庙和东庙都在这个范围内。南界到三间房和白塔庵。再往南往西,就归大钟寺管辖了。保福寺以西的东大院、黄庄一带归海淀管。最后的十一甲是在东北角,蓝旗营以西的三才堂一带,还包括清华园和西柳村,在老铁道西侧,占很小一个角。中官分南北两甲,北边是五甲,南边是六甲。整个中官的地界,北边挨着成府,边界是一条东南向西北的斜线,后来修建成府路时才取正为南北向再拐为东西向的。中官的东界是蓝旗营的西门(今科仪中心),南界在现在的四环路南侧。中官西界在临近燕京大学东墙外果园以东(今中关村北路西侧)。五甲和六甲的南北分界在天文台(今微生物所西楼)以北。土改时期,五甲有24户人家,有顾、刘、张、吴、侯、徐、高、杨、绳、芥等姓。五甲西北角有菜地。在今北大中关园三公寓之南有喇嘛坟,坟周围三面有松(樊按:邓老所述之“松”,在现场观察多为侧柏。后不一一加注)。现在的中关园和化学所、设计院都在五甲界内。化学所的西北角是乱葬岗子,化学所西面有一松树圈坟,看坟人叫芥德才。六甲有16户,有张、杨、尹、姚、王、梁等姓。在天文台楼后,有一松树坟地,坟主姓东,看坟人姓杨,坟前有井。天文台东南有张家,是地主,张宅东面接出一间小房,做了外来户的夫妻店,卖酒、醋、酱油、煤油、火柴等。小店的门脸朝东,在房檐下的右上角处写着“中官”二字。 邓启祥老人说,当年的“中官”就是这个样子。他又说,没听说这里有过为朝见皇帝的官员造的房子,这里没住过当官的,连个官道都没有,有的只是庄户人家走的大车道和田间小路。倒是有几处当官的坟头,有看坟人,但不知道都是些什么官。他还说,叫“中关村”,肯定是中国科学院来这里盖楼以后的事。  对“中官聚落”形成的推测聚落,是指人类因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某种形式的聚居点。聚落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聚落的形成原因、构成要素、分布形态及历史演变等等。我们应该考察或推测一下作为聚落的中官。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朱彝尊独力编成一部《日下旧闻》。日下,指京城,在这里是专指北京的。书中所录有关北京的记载和资料,是从历代各种古籍中淘出来的,全书没有与中官有关的记述。在《日下旧闻》问世之后,清廷在北京西北郊开始大兴土木,建造皇家园林。乾隆帝对朱彝尊的书很有兴趣,但很不满足,就指令一批文人学士对此书进行大篇幅地增补和考订,写成了《日下旧闻考》。与《日下旧闻》相较,该书在新增的“国朝园囿”部分,把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后之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等,尽纳其中,对圆明园部分记述犹详。另在“郊垌”部分,则见大量增加了有关圆明园周边地区景物的记述。其中的海淀、皇庄(今黄庄)、蓝旗营、保福寺、陈府村(今成府)等,都在圆明园的南侧,说明书作者是到我们今天所关注的这个地区做过实地考察的。书中所列的黄庄,原来可能是明代为宫廷产粮的皇庄,清代已废。保福寺,是明代兴建的寺庙,有名僧主持,有塔、钟、碑,可能曾有过香火颇盛的时期。真正伴随圆明园而新起的,是蓝旗营和陈府村,海淀镇则因诸园的修建而走进鼎盛期。海淀镇,在金朝时是京城通向西北方的交通要道,到清代中期发展成为一个集结了有相当数量非农业人口的商业集镇。蓝旗营,是保卫圆明园安全的“正蓝旗护军营房”,是满族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兵民一体的军事组织。陈府村,在明代已有道教建筑。清代成为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寓园的所在地,地名亦改为“成府村”,在圆明园受毁之前,曾盛极一时。在周边地区人口激增的情况下,介于这些“发达地区”之荒郊野外的空隙地带,最有可能充当为死亡人口找出路的坟茔地。在成府以南,蓝旗、保福寺以西,黄庄以北,和距海淀镇以东偏北不算太远的这个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坟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中官地段。在圆明园衰落之后,其周边地区亦随之衰落,但在农业社会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宗教聚落的保福寺,还是军事聚落的蓝旗营,或是集镇聚落的海淀和成府,都将转变为乡村聚落,或是向乡村聚落倾斜。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口稠密地区的“多余人口”有可能向坟茔区移民。一部分坟茔可能改变为耕地,看坟人可能兼为农民或完全转变为农民。聚落地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历史悠久的乡村聚落的平面形态呈团聚型,而开发晚的地区则呈散漫型。从邓启祥老人草绘的土改时期保福寺乡地图看,蓝旗营内和保福寺庙殿区周围的居民点是相对密集的,而中官地段内的居民点是明显分散的。这给了我们一个暗示:中官真正形成聚落的时间是很晚很晚的。还有一点可供分析,科学院后来在中关村的建设,之所以选择从北区开始,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恐怕很与“中官”聚落平面形态的散漫有关。农户少且分散,安置工作难度小,投入成本低,工程进度快。反过来看,这一带历史最悠久的保福寺,却至今还保存着三片由老居民们世代坚守着的小平房“聚落”。  

关于“中官建园”说  

对中关村前史时期的名称有多种说法,在邓启祥老人的经历中,他只认“中官”。我曾再三询问他:是“中关”还是“中官”?他毫不犹豫而非常自信地回答是“中官”。问他为什么叫“中官”?他又非常干脆地答说“不知道”。中官儿、钟官儿、中湾儿、中官坟、中官屯,皆不见经传而多流传于口头。其核心的语词是“中官”二字。中官儿,是“中官”的儿化音。“钟官儿”和“中湾儿”,是“中关儿”的同音或谐音。中官屯,像是中官坟的谐音。中官,按《汉语大词典》,有四种解释,一是远古时代的官名,二指朝内之官,三指宦官,四是星位或星区名。其中与中关村的史前传说有关者,是第二和第三种解释。各种关于中关村名称来源的传说,可以概括为二,一是“中官建园”说,二是“中官建坟”说。建园,是说中关村因朝中官员在此建园而得名。具体而言,是说清代皇帝住在北面的皇家园林里,朝中官员从城里来朝见皇帝,路途远,很辛苦。因此在今中关村一带盖房,朝见皇帝的前一天就从城里赶过来住宿,以免起大早受奔波劳累之苦。盖房建园的多了,因此成“村”,是“中官”的村,由此遂生中官村。我们来考察一下此说的合理性。清代皇帝在京城西北郊大兴土木,兴建皇家园林,始于康熙建畅春园(其址与今北大西墙南段隔路而对),接下来是雍正在畅春园以北建圆明园,乾隆接他老爸向东大大扩展,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住舒服了,乾隆爷开始经常在圆明园里设朝听政。后来的几代皇帝也都照此办理。时间一长,皇帝就把圆明园和畅春园附近的一些大小园子赏给王公大臣,以方便他们伴驾议事。嘉庆年间,更把康熙时在明代勺园旧址上建起的弘雅园改称“集贤园”,成为“公寓”,以便让从城里赶来的官员们在上朝前后落脚休息。道光年间,魏源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下海淀,下海淀,请事画诺如邮传。未明往返八十里,郎官住城堂住淀。去时柳树啼早鸦,宫门晨开扫落花,午归马汗和尘沙。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是皇帝经常在圆明园设朝听政,军机大臣那一级别的国家重臣也是常在这里办公了(海淀镇老虎洞北侧的“军机处胡同”就是军机大臣们住宿地的旧址),六部官员的“请事画诺”要赶到这里来办。“郎官住城堂住淀”,表明来此办公的官员在待遇上的等级差别。清代,郎官是指六品以下的官员,堂官是指六部中的尚书和侍郎之类高级官员。后者可以“住淀”,系指住海淀。而前者只能住在城里,起大早骑马上路,中午还要赶回去。套今天的级别说,就是司局级官员才有资格住海淀的,处级以下官员是排不上队的。侯仁之在《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一文中绘有一幅“清中叶海淀诸园略图”,从图中可见,海淀镇处在诸园以南的居中位置上,与周围地区的空白相比,从其建筑物的密集分布也可以猜测出它当时的繁华。今海淀区公安局所在的那条街上还有“前官园”“后官园”的名称,或许就是当年“堂官”们所住“招待所”的遗址所在。官员们来见皇帝或王公大臣,要于前夜投宿,在达到省时省力目标的同时,还要解决食宿供应、人身安全、文件保密等问题,不是随便在哪里都行。因此就有在条件较好的重镇海淀设立“官园”的需要。荒凉的中官聚落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起码的一条,如邓启祥老人所述,这里连条官道都没有。没有官道,何以骑马乘轿。如果步行上朝,满身尘土一靴泥,连仪容风纪都没了,那可是大不敬的罪过。那个时代距离我们并不算过于久远,如果真的有朝官在此建园,不管是地上建筑,或地下埋藏,总不致踪迹皆无。然而,至今没有任何可以支持“中官建园”的证据。  关于“中官建坟”说另一说,认为缘于“中官建坟”。是说朝官或太监们死后在此下葬,只是对这两者,或是笼统含之,或是各有强调。但不管是朝官还是太监,都是被称为“中官”的。按前面的推测,中官聚落的形成,很可能与“坟”有关,但不大可能是专用的太监墓地。据《海淀区地名志》载,恩济庄有清代太监墓葬群(占地30万平方米),玉泉山下四槐居之西有“圆明园太监墓”(占地1667平方米),都是太监们的身后去处。当然,圆明园成为废园之后,离园外迁而在贫病中死去的,清末园内留守的,以及民国以后散落生活在这一带的太监们,在不能正规享受原有墓葬待遇的情况下,有就近择地而葬的可能。同样,这块坟地对周边地区的各个阶层人士,都应该是开放的。为一地取名,大多与最先在其地活动的人所见到的地面标志物有关。不管是双榆树、五棵松,还是王府井、公主坟,无非都是用了地表一处的某种景观来标示其附近的地域。因此,极有可能的情况是,最早为这里命名的人,是在这里首见的明显标志物是一座或一批下葬了朝官或太监的坟,因此称之为“中官坟”,略去较为忌讳的“坟”字,则为“中官”。在我们进行实地寻访的过程中,被知情者指认的旧坟址中,有官员坟,有喇嘛坟,更多的是不知其坟主者,有多处是乱坟岗子,甚至还有一处据说是日寇侵华时期埋了日本人,但却至今没有任何一处被指认为是太监坟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当地居民的忌讳而在岁月流逝中失忆。


科学院选“永久院址”

中国科学院,是以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原有机构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南京。北平研究院各研究所,分散在北京的东皇城根和三贝子花园(今动物园)内。1950年5月确定研究所调整方案之后,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须迁进北京,调整后的各在京研究所也都要扩充实验室和办公室,摆在当时院领导们面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北京为科学院的长远发展选择一个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科研基地,时称“永久院址”。身任副院长兼计划局局长的竺可桢,曾先后率员到公主坟、卧佛寺一带做过实地踏勘调查,但都没有找到适合的地方。1951年1月20日下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竺可桢代表科学院汇报1951年度工作计划时,明确提出优先考虑在北京修建近代物理所(后来发展为原子能所)和地球物理所(后来分化发展出卫星设计院)两座科研大楼。预算做了,急需落实建楼地址。在建国之初,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邀请专家讨论未来北京的建设规划时,已大致形成了将高等学校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识。竺可桢等认为,科学院的研究基地应靠近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已有交通条件和电力条件,使建楼工程和日后科研工作得以迅速走上轨道。而更重要的是,科学院的发展必须借助大学的高级科研人才,地理上的接近,便于学术上的合作交流。科学院曾于1950年向政务院报告申请圈用农科所(今农科院)以北至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以南为院址,但未得批准。1951年1月30日,竺可桢从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处得到消息,知上面已批准为中国人民大学和民族学院拨地。院领导即于2月1日开会,决定再向政务院提出申请,结果是批准将大泥湾(黄庄附近)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亩划为科学院用地。院即决定首先在保福寺北侧修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于当年11月初正式动工。1952年2月,科学院成立建筑委员会,吴有训任主席,陶孟和、竺可桢任副主席,委员有院内外专家严济慈、梁思成、张开济等20余人。中关村科学城的大规模建设即全面展开。  丘宝剑道破 “中关村”名称由来的谜底中国科学院在科学城的优先工程是近代物理、地球物理和应用物理三所的三个大楼,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当时科学院还有四个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所,即近代史所、经济所、语言所和考古所。院领导为了让这几个所离人民大学近一些,打算把它们统统从城里迁出来,于是在近代物理所西南角上盖了四排二层小楼,一个小楼一个所,所以称“四所”。盖这几幢楼,比较简单。1953年4月,近物所刚刚起楼顶,四所才动工。待到这一年的10月,近物所还在装修内部时,四所已经竣工了。为四所盖了楼,四所中只来了经济所(语言所有人来过,时间不长就撤回城里),因此至今人们统称此处为“经济楼”。实际上,在中国科学院早期,这里充当了“中转站”。许多研究所的历史上都有在这里周转过渡的一页。尘埃落定之后,最南面的楼是微生物所的行政楼,北面三座多归化学所。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部下面有个地理研究所,解放后由院接收,暂留南京(所本部于1958年迁京),归属该所的《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则在北京工作。1953年10月,刚刚受命出任编辑部秘书的丘宝剑,奉命率“部”开进“四所”,住进了最南面的那一座。在距离楼门口西北不到10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店。丘宝剑看到南墙上用石灰写着“中官屯”三个大字。与邓启祥介绍的前些年在张宅东侧搭建的小偏厦有所不同,丘宝剑于1953年10-11月间所见的小店是单独一间房,位置在原张宅之南数米处,是在南墙上用白石灰写着“中官屯”三字。原有的张家地主宅和搭建的小店,可能在盖四所楼房时已被拆迁了,后来在它的北面建起了锅炉房。编辑部联系四面八方,要尽快印制一批信封和信笺。经办此事的行政干事袁保诚没有注意墙上的字,在口头的语言传递中误把“中官屯”听作了“中关村”。结果,印好的一大批信封上,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的办公地址就是“中关村”了。三反之后,慑于“浪费”罪名的压力,信封只好将错就错地用。仿佛是当年行军队伍错传了一个口令,科学院的大批后续队伍就以讹传讹地往下传。半个世纪之后想当初,“中关村”毕竟比“中官屯”雅一些,我们感谢这个错误。了解北京掌故的人们,不是也都很赞赏“魏公村”比“畏吾村”好嘛,管它是有意改的还是流传中出了差错的!丘先生最先道破这个谜底,是他于1987年4月13日《北京晚报》上发表的短文《中关村原叫中关屯》。我剪下保留了这个“豆腐块”,顺着这条线索,1992年5月,院史研究室的有关人员去访问他,并向他索稿。他写出一篇较为详细的回忆文章,约3500字,以《中关村述往》为题,收于1992年第6期《院史资料与研究》,翌年6月13日由《科技日报》节选发表。丘氏所述,系其亲身经历,隔年不算久远,当事者中无人持异议,文中所述的关键情节,皆合当时的历史、地理背景,可作为“信史”。个别记误,在所难免。丘氏文中凡提及民间历史传闻之处,皆予以说明自己未做考证研究。

“园”“村”相揖别

北京大学,原在城内沙滩一带,教学和生活用地也极为紧张。1951年上半年,在与科学院得到大泥湾以北、清华大学以南4500亩用地的同时,北京大学得到批准的新校址是在科学院用地的南面,即大泥湾以南至农科所(今农科院)以北的地段上。到了1951年末,政府高层似已内定了院系调整的计划,北大将迁至燕园。1951年12月初,由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曾昭抡(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出面,要求将北大的用地与科学院用地对调。从北大方面说,这是合理的,因为新校区将与原燕大连成一片。但此议提出为时已晚,因为科学院的建设规划已经确定,作为优先重点工程的近代物理所大楼已经破土动工一个多月了。该楼建筑因核科学研究的需要,设计规格很高,耗资颇巨,改变计划势必造成极大的浪费,科研计划也会因此而拖延。地球物理所、应用物理研究所(今物理所)等整个建筑计划也都要推倒重来。12月7日上午,竺可桢、吴有训副院长和严济慈(院办公厅主任)、钱三强(近代物理所所长),陪同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刘皑风到建筑工地视察。竺可桢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由清华园至近代物理所建筑新址,系钢骨水泥17米×45米五层楼,估价一百二十亿,已付70%以上,二百一十天完工,已起一个月,底脚已做好”。在视察过现场之后,教育部方面放弃了用地对调的原议,新议改为希望在燕园东侧为新北大扩展,要求科学院割让北面用地。此事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出面协调。12月8日,科学院召开院长会议,经讨论,决定将从原来拨给科学院的4500亩中划出北面一条一千亩左右给北京大学。1952年,北大、燕大、清华成立三校建委会,确定用科学院的“割地”修建教职员工宿舍。第一公寓遂起焉,连片平房遂起焉,是为后来之“中关园”。北大迁燕大而据燕园,校区之内各处皆以“园”称,如勺园、镜春园、朗润园、燕南园等。前冠“中关”后缀“园”,时间当在中关村定名之后。原分为五、六甲的“中官”聚落,行政归属于保福寺乡。对中关村与中关园的前史做溯源考查,他们在沿革地理上“本是同根生”,在科学院与北大在这里划地封疆之后,才演出了“园、村”相揖别的一幕。由此而后,中关园划入了“成府”的户口薄。中关村暂时继续归保福寺乡(因此,中关村的“村民”丘宝剑才有资格去做保福寺乡的人民代表),直至后来成立中关村派出所,与乡政府之间有了户籍管理上的“城乡差别”。中关村,除了北面划出去中关园之外,后来是在东、南两面不断扩张的。在国家划给科学院的占用地上,分几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了北区、南区、保福寺区、黄庄区和东南区。在地域名称上,它们都属于中关村。中关村的历史应该从1953年写起。如果考察中关村的“前史”,除中官之外,还应把保福寺、蓝旗营、三才堂、东大院、黄庄等地全都纳入视野。   小村·豆儿张·中湾在8月22日《科学时报》发表了“张有信口述”文章。张先生做了大量工作,掌握很多资料,这是令人佩服的。我从中也得到不少启发,应该向他表示感谢。他所提及的《成府村志》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献。据《北京史地风物书录》,该书的稿本成于1940年。侯仁之在所著《燕园史话》中引用该书内容时,称此书为《北京西郊成府村志》,不知是否另有稿本。金勋及其先世经修海淀园林,久住成府村,其书稿当很有价值,惜未印行于世。笔者无缘得窥其书稿,在《科学时报》所载的张氏口述文中,不知哪些是金氏的原文,哪些是张氏的引申发挥。因此,尽管文中有很多重要而令人心动的线索,但我还是不敢斗胆引用为立论根据。张文中开头即断定“中关村村址应该在北大中关园二三公寓、海淀区中关村二小和科学院第一幼儿园一带。新中国成立前,中关村是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村”,紧接下文,述“《成府村志》中关于中关村历史的记载”:圆明园的“太监们出资,在现在中关村这个地方置庄田和义地,后有一些太监死后葬在这里,并雇了看坟人,看坟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便成了小村。”既然是为圆明园的大批太监在中关村“置庄田和义地”,中关村怎可能是二三公寓、二小、幼儿园一带那么小的一块地儿?既然是由众多的看坟人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而成为小村,又岂能到解放前才发展到七八户? 文中另外还引用了据说是《成府村志》里讲的故事:清末的中关村,在看坟的贫苦农民中,出了个专卖盐花豆的“钟关儿豆儿张”,他“由中关村经成府到颐和园沿街叫卖。他的喊声,让颐和园墙内散步爱吃零食的慈禧太后听到了”,“豆儿张”随后即因盐花豆的独特而受到老佛爷的赏银。且不说“豆儿张”是否会装满背筐,从中关村经成府沿圆明园一直走到颐和园,即便走到了,作为皇家园林重地,难道真的能允许卖豆者遛到园墙根儿去叫卖?再说墙里头,谁听说过太后老佛爷曾贴着园墙根遛弯儿?颐和园中何曾有过这种御道?《成府村志》即便是记有这个故事,它也应该是仅录“传闻”的一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历来重视民间传说(甚至包括神话),会努力从中找出研究的线索,但绝不应把传说当作“信史”,这里必须要下一番“去伪存真”的工夫。张有信先生的另一立论是关于中关村起源的“中湾”说,谓1915年“那时从现在的双榆树一带到中关村、成府村、清华大学,每到夏天暴雨季节常泥泞不堪,人们便在这道上起了大、小、中、后四个泥湾的村名。这四个泥湾都成了村,后来中湾这个名字被中关村所代替。”在1953年开通从西直门到颐和园的公路以前,从黄庄到今日北四环路之间并无“这道上”可言(恕笔者无知,不知后湾在何处,暂不涉及)。从成府到今日四环路之间只有荒野中的小路,亦不足道“这道上”。清华大学进城的校车,历来是沿圆明园-畅春园(路右侧后为燕大或北大)-海淀西街-海淀南街的路线向城里开去的。季羡林老先生1930-1934年间是在清华大学读书的。1988年,他在《燕都》上发表一篇杂文《中关村感旧》(后收于《季羡林小品》时,改题为《北京忆旧》),其中写道: 将近六十年前,当我住在清华园读书的时候,晚饭之后,有时候偕一两友好漫步出校南门,边走边谈,忘路之远近,间或走得颇远。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深秋时分,我们往往走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衰草荒烟,景象萧森,举目四望,不见人家,但见野坟数堆,暮鸦几点,上下相映,益增荒寒,回望西天,残阳如血,余晖闪熠在枯草叶上。此时我感到鬼气森森,赶快收住脚步,转身回到清华园,仿佛又回到了人间。计算地望,我当年到的那个地方,应该就是今天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一带。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肯定的。 只要熟悉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黄金地段的人,都可以想见季老所说当在何处,也可以从季老叙述中得出此处并无南北通路的结论。1953年4月8日上午,竺可桢与吴有训两位副院长赴实地勘察院址,日记中记有:“往小泥湾、大泥湾(马路对面有人民大学的校舍)、岳王庙等地勘察院址,在大泥湾附近有不少砖瓦窑”。他们此时当是在小泥湾西侧的大路下车之后,在路东步行勘察。往西北方向是进海淀大街,往正北则无路。本年内竺可桢多次到院址建筑工地,都是取道清华园再折向西南的。海淀,之所以曰海曰淀,就是因为当年这一带水多。泥泞不堪之地,是无须“到夏天暴雨季节”的。再者说,“晴天三尺土,雨天满街泥”,这是老北京许多地区的普遍现象,何须暴雨,只要雨量够,有中、小雨即可见效。“泥泞不堪”,不是称“湾”之处的特有属性,更不应该因为单纯从地图所见有“湾” 字之地名,就四点连线出一条路来。《日下旧闻考》中,对海淀一带的景物有一处记载:“小泥洼有九华庵、养老堂。皇庄有药王庙,石道东北关帝庙二,石道西南关帝庙一”。这里所说的小泥洼,即后来的小泥湾,现属双榆树街道办事处管辖。皇庄,即今黄庄。石道,即从高粱桥通过来再伸向海淀南大街、西大街的石板路。另据《海淀地名志》“小泥湾”条,释文中称其“地势较低,下雨积水成洼,当地人起名小泥洼,1949年开始有居民居住,叫成了小泥湾。”这里所述改称小泥湾的具体时间似有误,但所述从小泥洼到小泥湾的变化过程是不会错的。该书的“大泥湾”条则说“大泥湾原称大泥洼,是一片泥塘洼地,后来叫成了大泥湾”。大、小泥湾之“湾”来自“洼”,中湾是“中官”的谐音,各有所本,并非一路。中关村起源问题的“中湾”说,应该缓行。

科学城中第一楼

历史上的中官聚落,究竟形成于何时?无据可凭,不可妄断。可以推测的是,与周边地区相比,它是“后发达地区”。无正式名称,无典籍登录,地上无重要建筑遗存,地下无重要文物出土,旧时亲历其地者,所见无非是几户农家、几多坟茔而已。无名之地,不毛之地,没有历史包袱,反倒在现代化进程的选择中占了先机。康熙爷在畅春园里盛赞“盖神皋之胜地”是不晓得有什么中关村的,向中关村追问悠久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乃其不可承受之重。对中关村前史的追溯,作为信史的时间上限,到目前为止只能认定邓启祥老人所亲历的“中官”。从行政沿革地理上说,是解放前北平市郊六区18保的五甲和六甲(后为保福寺乡的五闾和六闾)。现在中关村北区的西部和整个中关园都在其“版图”之内。今年7月28日《北京晚报》报道中已宣布找到中关村村址的结论,是过于草率了。北大中关园的二三公寓、中关村二小和科学院一幼一带,只是中官聚落西部边缘的一小块地方。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从户籍管理的线索,查阅解放前的有关档案,完全有可能把确认中官行政区划的时间往前推进若干年。除此之外,估计不会有更大的收获。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把为“中官”一地命名的某位中官的墓地找到了,不管他是一位朝官抑或一位太监,我们会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它,甚至也有可能把它作为人文景观保护起来,可以作为历史遗迹挂牌以示游人,然而,为它树立纪念碑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在对中关村的寻根中,对中官聚落的考察,只是寻找它的“地根”,甚至可以说,无非是要弄清中关村地名的由来。而为中关村铸就辉煌的真正力量是它的“学根”。从“中官聚落”向“中关村科学城”的历史性飞跃,发生在1953年。科学城中第一个科学建筑物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习称“原子能楼”。楼名来因是: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5月,1953年10月更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7月再更名为由二机部与科学院双重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如果打算为中关村或中关村科学园区竖碑的话,我建议树在原子能楼前。如果有计划为中关村或中关村科学园区建立一座纪念馆或博物馆的话,我建议建在原子能楼。原子能楼是中关村科学城中第一楼,动工于1951年11月,竣工于1953年底。研究所正式迁址是在1954年元月,成为中关村里科学研究机构第一家。它是科学城振翅冲霄的起飞点。如果认可“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关村科学园区”这条历史发展轨迹,同时也就应该把这座原子能楼视为今日中关村科学园区的发祥地。近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吴有训,迁入此楼时研究所第二任所长(后来长期担任原子能所所长)是钱三强,副所长是彭桓武和王淦昌。至1958年为止,在其麾下已经聚集了一大批科学精英,仅对1958年以前的早期人物,就可以拉出一个长名单(大致以到所时间先后为序):钱三强、何泽慧、赵忠尧、彭桓武、王淦昌、肖健、邓稼先、朱洪元、胡宁、杨澄中、杨承宗、戴传曾、黄祖洽、陆祖荫、于敏、张文裕、王承书……1958年以后到原子能所工作而后来成名的人物更多,只是此时该所已在北京郊区建立了“二部”,后来者不一定都在原子能楼工作过,这里就不贸然列举了。原子能所的重要任务是研制原子弹,“两弹一星”用金色大字为年轻共和国的历史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原子能楼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一大摇篮。原子能所,像母鸡下蛋一样,衍生出一大批研究机构,现属核工业总公司的许多单位,中国科学院的高能所、理论物理所、兰州近代物理所等,都是它的“后代”。近代物理所的成立,是在前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的基础上,再汇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各方人才而得以组建的。在为研制原子弹拚搏的最初岁月里,科学院与北大、清华曾在多方面携手合作。1955年1月,周恩来总理“责成近代物理所帮助北京大学创办技术物理系,帮助清华大学办工程物理系,学生从全国物理系三年级学生中择优选拔”。在中关村里现在仍有北京大学的“租界”,一是位于原子能所东北侧、归属北大管理的“技术物理楼”(为北大技术物理系师生教学科研用),一是中关村北区的19楼(为北大技术物理系师生住宿用)。当初,科学院之所以选址中关村,是因为它靠近清华和燕大(后为北大),北大建技术物理系又靠近中关村的原子能楼。欲知科学与教育之间的天生缘分,原子能楼可以向世人作证。寻根,是为了认清历史,追念前贤而激励后人。从中官聚落到中关村科学城,是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沧桑之变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当代科学精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写照。我们可以面对中官聚落的坟茔发思古之幽情,我们更对中关村科学园区的光辉未来充满豪情。中关村以科学城和科学园区而知名于世,原子能楼以科学城中第一楼的特殊经历和对当代中国科技事业的特殊贡献,具有作为中关村历史纪念地的最高含金量。


20世纪60年代美国拍的中关村地区卫星照片,注意方向为上东下西左北右南,且方向略有点偏。点击放大。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关村现状卫星照片,点击放大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燕园食品店】

在海淀路东口,中关村路口西北角,中海对面现在人行道位置。过去海淀很重要的食品店。据说卖的包子很好吃。这个食品店在中关村翻天覆地的时候还屹立不倒,孤零零在太平洋大厦前面坚持了好一阵子,直到2001年道路改造时拆除。

【长征食堂】
在海淀路口内路南。这家饭馆叫作食堂,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架子,价廉物美,当时北大有六个食堂,北大人就称长征食堂为“学七”,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后来发展为长征酒店,再后来没了。

【中关村路】
过去中关村地区主要道路之一,东西向,将中科院分为南北二区。过去很多中关村早期的高科技公司都在这里,包括联想、四通等。2001年修四环路后此路成为四环路的一段深槽路,除了少数被开发的地段,路两旁就只有中科院居民楼。

图为:1995年的中关村路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科院】【中关村街道】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1955年6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将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共谋国家科技发展,更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科学院学术中心的地位。
5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诸如”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累计招收研究生45000余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中科院选择北京西郊中关村、保福寺以及蓝旗营、三才堂的一部分作为院址,与北大清华为邻,为的是便于科技交流。这种愿望究竟有没有达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西郊海淀中关村一带作为高技术的孕育之所就此形成。自此中关村从一个名称模糊、没有几个居民的小村,成为中科院的地址,名号为全国科研人员所知。此后在中科院这个母体上无心插柳而自发形成的“电子一条街”,又使中关村的大名妇孺皆知,以至于盖过了中科院的名声,甚至开始吞没它的母体。

中科院科研建筑和随中科院而起的大片居民区,最初归北太平庄街道管辖,1961年起划为中关村街道,北至蓝旗营,东至京包铁路,南至知春路,西至海淀路。当年它的周围是低矮的海淀镇、仍是农村的东升乡和略显荒凉的北大、清华边缘地带,这片整齐如棋盘格的楼房建筑区,让人感到有点突兀,它直到80年代都是中关村地区最大的建筑群,被称作科学城。它正如过去的一座城,从城走出就是连片的农田和野地。中科院、北大、清华的科研人员、学者和学生,得以享有在清静的环境中安心学习研究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盛和城市的扩展使这一带成了闹市,中关村堵车盛况屡次修路都没解决。置于闹市中的中科院没有了过去的清静,在全体社会向金钱拜倒的时候,中科院岂能独善其身?不知中关村的喧闹能在多少程度上影响中科院的科研,但我们都知道我们很少再取得过两弹一星那样的重大成果了。中科院的一些处于中关村黄金地带的老建筑正在逐渐为写字楼和商厦让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为之欣喜,拆迁居民和文物保护者却站出来反对和控诉,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原子能楼】
中科院最早的建筑之一,被人称作科学城第一楼,在中关村的历史上有重要纪念意义。1952年2月开始建造,1953年建成。原为1950年成立的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为原子能研究所,钱三强为所长。该所当时主要承担原子弹研究工作。1984年改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经济楼】
最初是中科院经济研究所,紧随原子能楼之后修建,比原子能楼还提前建好,成了中科院最早建成的科研单位。后来是微生物研究所。2007年拆除。

图为:拆除前的经济楼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科院宿舍区】

图为:距中关村的闹市百米之隔的地方,就是如此静谧的中科院居民区,让人不免有些诧异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一个拆字,标志着这里的幽静即将不复存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自从4年前就可以看到这样类似标语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最后还是难免成为废墟的命运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红楼】
这是中关村最早的一批宿舍楼。当时的中关村的宿舍楼多为灰砖楼,只有在中关村南区东部的这一片楼为红砖楼,所以叫红楼。其中88楼因陈景润曾经居住而小有名气。红楼区2001年拆除重建高层住宅楼“新科祥园”,用红色瓷砖贴面,很多人仍然称之为“红楼”。

图为:中关村南二街,新建的红楼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特楼】
中关村北区13、14、15号楼,是建于50年代的三座不大的公寓楼,是中关村最早的一批宿舍楼。它们被称为中关村特楼,之所以称为特楼,是因为曾经有一大批中国顶尖的科学家住在这里。它是中国现代科学历史与文化高度浓缩的地方。当时特楼按照高标准建造,保证这些顶尖科学家最好的居住环境。钱学森、钱三强等负责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居住的14楼,还有解放军守卫。如今特楼的科学家大都作古或搬出,这些冷清的陈旧建筑已经难以引人注意了。只有何泽慧、贝时璋、陈家墉等少数几位高龄科学家还住在这里。前几年传说特楼将被拆除,现在虽然还没有动,但眼见中关村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中科院沿街的不少宿舍楼都被拆除,特楼的命运也令人担心。有人建议将此地建成博物馆,也有人认为应该作为故居原状保留,但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这些呼声都显得十分微弱。
  “特楼”主人(部分)
屠善澄(13楼101):“863”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
★汪德昭(13楼103):曾三次被瑞典科学院邀请推荐诺贝尔奖候选人,三位学生也成为院士。(其孙子是新浪的汪延)
熊庆来(13楼202):华罗庚的老师。
陈家墉(13楼203):50年代的论文,四十年后,仍然被频频引用。
★郭永怀(13楼204):被称为中国“核武器”三大菩萨之一
★张文裕(13楼206):物理学家
王承书(13楼206):核武器原料的研究者
顾德欢(13楼301):电子工程学家
顾准(13楼302):中国二十世纪思想史中,最有份量的一个人。
郭慕孙(13楼303):瑞士工程院院士
杨嘉墀(13楼304):自动化专家
★梁树权(13楼305):分析化学家
☆★戴芳澜(14楼101):中国真菌学创始人。
☆★邓叔群(14楼102):我国生态林业、真菌学、林病学的奠基人。弟弟邓拓的知名度显然更高些。
黄秉维(14楼103):与竺可桢共同主编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全的自然地图集,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赵忠尧(14楼104):李政道曾说:赵先生七十年前就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钱学森(14楼201):年仅36岁就成为终身教授,被美国人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
★陈世骧(14楼202):生物学家
☆★贝时璋(14楼204):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硕果仅存的两位百岁院士之一。周总理亲点的学部委员。
★钱三强(14楼203):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何泽慧(14楼203):物理学家,在西门子工作的第一位女性和外国人。钱三强夫人。
☆★秉志(14楼302): 第一个取得国外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中国生物学的奠基人。
☆★童弟周(14楼304):中学课本里的人物,中国孩子最早知道的几位科学家之一。
武汝扬(15楼111):自动化专家。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李善邦(15楼112):中国第一台地震仪的研制者。
★傅承义(15楼113):地球物理学家
陆元九(15楼116):自动控制专家
★蔡邦华(15楼211):昆虫学家
★顾功叙(15楼212):地球物理学家
陈家器(15楼213):地球物理学家
★叶渚沛(15楼216):冶金专家
★王淦昌(15楼311):被外国人称为“金博士”,核领域泰斗。
★赵九章(15楼312):中国卫星研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柳大纲(15楼313):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
注:“☆”指第一批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士;“★”指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即1955年、1957年的院士,现被称为“资深院士”)

图为:特楼之14楼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关村礼堂】
在中关村北区,中关村北一街。科学文献图书馆西北。建于1957年大跃进中,称为“四不要礼堂”,什么意思呢?请看当年的新闻报道:
“钢筋、水泥、木材、砖是建筑界从古至今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自从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研究成功用玻璃丝代钢筋、矽酸盐代水泥和砖、菱古土代木材,并在建筑部门协助下,在哈尔滨建成一座“四不要”大楼以后,打破了多年的老例,为建筑界大跃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这次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在中共北京市委的领导关怀下,又为中国科学院设计了一座“四不要”礼堂(基本上不用砖,只用少量作立面装饰)。这座建筑比哈尔滨那一座又进了一步,它的跨度达22公尺,基本上采用预制装配,预制构件有的重达5吨。这个建筑不仅保存了哈尔滨“四不要”大楼的基本特色,而且打破了“四不要”只能建造住宅房屋的范围,进一步证明了它可以代替钢、木、灰、砖而建造大跨度的公用建筑。”
据说当年全国共建了四座“四不要”建筑,另外三座建成没多久就塌了。只有中关村的这座寿命算长的,1963年被国家建委列为危险用房,禁止使用。后来“四不要”变成了“四全要”,不断维修改造,钢筋水泥全用上了,这才延长了这座“四不要”礼堂的寿命。70年代末在胡耀邦过问下,“四不要礼堂”终于结束历史使命,翻建为新的中关村礼堂。
。礼堂除会议使用,常有电影或舞会。后来逐渐失去作用,大半出租给家具店和新东方。现在改为“城市大讲堂”。

图为:中关村礼堂,那个时代礼堂的标准样式。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现在改名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关村体育场】
中关村体育场,中科院人一般称之为大操场,原来的规模是现在的两倍,还有灯光球场。用于开办科学院运动会、放露天电影,节日则燃放礼花弹。文革时也是中科院开批斗大会的场所,开过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的批斗会,也开过彭真、胡耀邦这样的领导人的批斗会。80年代到90年代初,周末的跳蚤市场也是吸引中科院居民的地方。2000年在大操场北部兴建中科院科学文献图书馆,大操场遂名不副实。不过今日寸土寸金的中关村,还能留这么一块空地作为开放的体育场,亦属难能可贵。

图为:1995年中关村体育场的跳蚤市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现在只剩一半的中关村体育场,有点破破烂烂的,不过名字貌似还是启功写的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关村茶点部】
在中关村北区,中关村一街。中关村茶点部现在还有,现在的人看起来会觉得有点怪:你叫茶点店就行了,怎么是个“部”?就差前面加上“国营”俩大字了,是不是国营,进里面瞅一眼你就知道了。这个茶点部有年头了。当初是专门为了海外归来的科学家们建立的,还把当时北京最好的一个西点师傅调来。当年北京哪有几家像样的西点店?于是不仅中科院的人来买,周围大学、科研院所的职工,普通居民、甚至城里的人也慕名而来。现在中关村茶点部僻处中宿舍区中不起眼的地方,已经没设么人注意到了,80年代的店面装修也让人觉得不上档次,和大多数国有小企业一样走下坡路。不过据中关村老村民讲,这里的西点还是质量很高,只不过外观不够花哨。有机会可以去吃一下,不过不便宜~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关村南路】【中关村医院】
中关村南路是中关村贯穿南区的东西向道路。有超市发科学城商场和中关村医院。中关村医院建于20世纪60年代,院内还保留有太监的墓

图为:90年代初中关村南路西口的科学城副食商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现在的中关村南路西口。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过去的国营商店里百货店和粮店基本都没有了,但是副食店一般却都改头换面变成超市继续开着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关村医院里面的太监墓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保福寺】
《日下旧闻考》引《五城寺院册》曰:“南海淀之东二里许有保福寺。”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清时重修。据民国时调查,此寺占地二亩零四厘,有九间瓦房,土房两间,附近属瓦房一间。“泥像九尊,铁五供一堂,另有石碑两座,井一眼,楸柳四棵。”属合村公建。被村公所及小学占用。原有鼐公禅师灵塔,20世纪30年代塌了一半,但仍有香火。60年代将寺拆除。
保福寺所在的村子亦称保福寺,又名保福寺村。建国以后,中国科学院在此设所建厂建宿舍,此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中科院的中心地带。中科院计算所、声学所、物理所、动物所等都在保福寺附近。还有中关村游泳池。新东方总部也曾在保福寺附近,联想控股的融科资讯中心在原保福寺位置建起。

图为:保福寺。这个图是某网友发的家中旧照片,照片上这位是他的母亲,我不知道最初这个图是谁贴的,故不能说明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联想控股】【融科资讯中心】
1984年10月11日,计算所向中科院提交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报告,在公司宗旨中提出“通过办公司可以摸索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同时也可以支持工资改革,稳定科研队伍”。11月1日,联想集团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公司设在计算所的传达室,中科院计算所的工程师柳传志任副总经理,主持公司事务,倪光南担任总工程师。当时计算所投资20万(投入20万的中科院时至今日仍然是联想控股最大股东)。公司以生产汉卡起家,后来同时做电脑板卡代工和国外品牌PC销售代理。1989年改名联想集团。1990开始推出自己品牌的PC,成为国产PC第一大品牌,此后逐渐放弃“技工贸”发展路线,弱化技术研发和代工事业,倪光南离职。此后联想主要依靠PC生产。2000年联想集团改组为联想控股,同时分拆联想集团:PC部门仍叫联想集团,负责代理销售的部门独立成为神州数码。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 PC,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世界第三大PC生产商。
融科资讯中心,由联想控股投资建设。共分ABCDE五栋,已建成A和C。另有中科院计算所大楼。

图为:联想汉卡。联想起家的产品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联想的起源:计算所传达室,联想建融科的时候把它连着计算所一起给推平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AMD】【Intel】
这个也只是个中国区公司,没有必要介绍了。这里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IT界最大的死对头竟然在这里也针锋相对的选择同在融科资讯中心设立中国区公司,AMD和Intel大牌子并立是北四环的一个风景。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号称要做中国人自己的CPU的龙芯,它的东家计算所也在融科资讯中心。而融科资讯正是联想控股旗下企业。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新东方】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前身是俞敏洪1991年开办的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最早的地址是在中关村路口附近的中关村二小院内。1993年新东方学校注册成立,搬到中关村二小旁边的一座平房里。这一时期新东方没有自己的教学场所,先后租用北大、中科院、海淀造纸厂的教室。来新东方的人越来越多,小平房容纳不下了,于是1997年迁到中关村礼堂。1999年,新东方迁到保福寺路北中关村路15号的四层小楼内,这是新东方呆的最久、最被人所熟知的地址。差不多就是在这以后,新东方以令人瞠目的发展速度膨胀,教学区从中关村扩展到全市各地、全国各地,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教育品牌之一。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总部也鸟枪换炮搬到了中关村西区中心繁华地带。不过搬来搬去,新东方总部始终是没出中关村这个圈,难道是有中关村情结?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国电子】【长城】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国资委直属大型国企。1989年成立,2005年与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合并,2006年收购飞利浦手机业务,2007年控股熊猫集团。全资、控股企业一大堆,没有必要列出了。长城电脑火过一阵,还出过唯一的国产硬盘(先后与Conner和IBM合作生产,现在叫易拓),现在不怎么样了。CECT手机好像没什么人敢用,但是大手笔的把Philips手机部门收购了。

【中关村东路】【联想桥】
南至联想桥,北至清华大学。2001年在双榆树路、中关村南四街基础上打通拓宽并向北延伸到清华,形成了中关村东路。作为中关村地区的东边界,北段路西是中科院,南段路西和路东多为住宅小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成府路】【五道口】【东升乡】【清华科技园】
微软
Google
Sun
搜狐

海淀 中关村地名志 连载之五 电子市场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关村的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电子市场,电子市场的兴衰见证了中关村街貌的变迁和中关村的发展。我以电子市场作为本系列的终结篇。

图为:1990年代初的中关村附近俯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1990年代中期的中关村大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1998年10月的中关村大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1998年和1999年的电子市场分布图,中关村第一次改造前后对比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1999年,中关村路口北四环路动工建设。1999年的道路改造使中关村第一次大改观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2001年的中关村大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2006年的中关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关村堵车盛况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图为:2007年10月,人头攒动的海龙大厦路口

内存涨势凶猛 硬盘小量到货价格松动



 

四海
四海市场是中关村电子市场的祖宗。它和现在在一栋大楼中的市场并不一样,它是传统意义的市场——一个商家集中的区域。四海在白颐路(今天的中关村大街)北端路西侧的一条小街附近(今天的北四环路中关村一号桥西侧的位置),这里原是四季青公社于1982年建的反季节蔬菜销售大棚。1984年四通公司租下北边的一间房销售进口芯片,后来销售打印机及2401打字机。1985年,这个大棚就被其他公司全租下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电子市场。渐渐汇聚了几十家商铺,主要是一些活动房,总面积大约1000多平方米,主要经营电脑配件、耗材、装机等,这里后来被称为四海电子市场,是当时我国计算机产品最大的集散地,这是中关村也是中国电子市场最早的雏形。现在很多知名的老板都曾经在这里锻炼过
比如华旗(爱国者)的老板冯军,就是在四海做机箱键盘起家,伟仕的老板李佳林也在四海市场的海华公司做过。
90年代中后期在四海市场多变为卖盗版光盘的小店,严打的时候,店主把顾客放进去一批,然后把大铁门咣当一锁,半天不开。
1999年四海市场拆除。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关村电子配套市场
中关村电子配套市场,在知春路黄庄路口西北,1991年初,中国长城集团下属的一家三产企业的经理从深圳的赛格电子市场那里得到启发,于是1991年11月8日,长城集团投资建成中关村电子配套市场,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柜台200个左右,经营各种电脑部件、电脑外设、消耗品、组装机、原装机、应用软件及电子元器件,电脑桌椅等。这是中关村第一家由政府引导建造的电子市场,市场的门匾由当时的海淀区区长胡昭广题写。以此为标志,中关村电子市场从萌芽期进入专业市场时期。
位于知春路与海淀路交叉路口,紧邻海淀剧场,交通便利。1999年白颐路改造以前一直是北京最大、最负盛名的电子配套市场,每天人头攒动,成交量十分可观,各种电脑部件、电脑外设、消耗品、组装机、原装机、应用软件及电子元件,电脑桌椅,都有经营,非常全面。
1999年后拥挤破旧的配套市场地位迅速被中关村中心区域的新电子市场取代,沦为盗版光盘销售场所,2000年拆除。

电子大世界
 1993年7月1日,由北京市科岛电子技术公司投资开办的中关村电子世界开业,该市场位于海淀路北端与中关村路交叉路口路西(今太平洋东侧),营业面积约1500平方米,摊位200个,以经营计算机配套设备为主。
市场共分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二层。这里曾是卖光碟的主要场所,也是第二大电子市场。
这里的东西比较齐全,许多电脑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专柜,购物环境比中关村电子配套市场略好些。
1998年停业。

中发电子市场
1994年10月,由北京广视电子公司与北京市海淀区工商局共同创办中发电子市场开业,该市场位于海淀黄庄路口东北(在中关村电子配套市场旁边),面积约800平方米,摊位130个,以经营电子元器件、电脑耗材品及接插件为主,电脑配件相对较少。
1998年,对面新中发电子市场开业,新中发是中关村第一个升级为高层楼房的电子市场,脱离了老电子市场简易平房的形象,新中发依然主营电子元器件,兼有电脑配件,1999年老中发拆除,原商户迁入新中发,而白颐路改造拆除的电子市场也有商户纷纷迁入中发,于是中发的电脑配件生意一度发展的不错,2000年6月,中发收购了旁边知春大厦倒闭的天利合海开笔记本电脑交易中心的楼层,开办了知春电子城,形成了北方最大的元器件市场。随着中关村核心区的新电子市场逐渐建成,这里的电脑配件生意逐渐缩水。现在中发和知春还是主要经营电子配件的市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联想科技商城
位于现在科贸北侧,联想和四通都在这座楼,临街一面为玻璃幕墙,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1997年10月,联想科技发展公司将所属的联想门市组建为联想科技商城,作为公司下属的13个并行事业部之一,该商城当时主要经营联想品牌和代理品牌,1999年拆除,迁入对面的海龙一层。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现代电子科技市场
1996年6月18日开业,营业面积3900平方米,近400摊位。位于海淀大街,在海淀工人文化宫对面。共有二层,购物环境当时还算不错的。二楼正版软件市场比较有特色。
1999年科苑市场拆除后,这里一度火暴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到2000年也被拆除,软件销售商多迁入中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科苑电子市场
1996年6月底,科苑电子市场开业,该市场位于中关村路口,与大恒集团隔街,该市场位于中关村电子世界一楼(中关村电子世界在二楼)。营业面积1500平米,有大约150个摊位,以经营整机为主。1998年7月,科苑电子市场将原中关村电子世界位置的物业租赁为经营场地,总营业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摊位300多个。当时是中关村最大和生意最好的市场,1999年如日中天时在白颐路改造中拆除。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商悦电子市场
位于黄庄环岛的西北角,海淀南大街入口。1997年7月5日开业,由北京超市发商贸集团所属的商悦装饰装潢服务中心投资200万元开办。市场原有一层,经营面积1000平方米。
商悦算是命运多舛,作为老一代的电子市场它开业是很晚的,从已有的众多市场中抢生意,经营不佳,以经营二手电脑以及耗材为主,后来重建了新市场,环境比起老一辈电子市场还算可以,没想到随即就赶上1999年道路改造,商悦投资200万元兴建的3层新营业楼刚刚峻工,还没有来得及投入使用就不得不拆除了,商悦市场的物业方可谓损失惨重。商悦再次新建了市场,2000年4月建成,经营面积3000平方米,有300多个柜台,本以为可以过安稳日子了,岂料1年多以后,中关村西区开始拆迁,2001年9月,商悦被彻底拆除。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海电子市场
中海电子市场开业于1998年8月8日,由旭钊集团投资开办的中海电子市场开业,位于海淀路东口路南(原332路公交车的停车场改造后形成),营业面积4600平方米,约有400多个柜台。中海属于老一辈电子市场的最后开业的一家,也是唯一幸存的一家,由于夹在海淀路和四环路之间的狭小地块,不易开发,所以到现在也没有拆。鼎好开业以前,中海还一直属于“四大电子市场”的行列。鼎好之后中海逐渐退出主流舞台,二手的经营比例越来越大,倒也还算红火。
2005年,中海租下海淀剧院沿知春路的铺面房,在原来配套市场和老中发的位置开办了中海园电子市场,本来也想把中海市场的商家招过去,但大约是知春里已经成了电子配件商圈,所以最终经营范围还是电子元件。后来旁边又开办了宝莱特电子市场,是西四宝莱特市场开的分店,不过生意很差。

硅谷
1999年5月22日,北京硅谷电脑城正式开业。硅谷电脑城位于海淀区西草场1号,是中关村地区最早建立的一座新型的集电子卖场、写字楼及商务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大厦,总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其中市场面积约16000平方米。该建筑属于原海淀区煤炭公司所有,主体建筑完工后缺乏后期资金,以30年使用权的合作方式,交由新奥特集团投资装修和经营。 是北京新奥特集团投资的全资子公司。位于海淀路西口,颐和园路南口。
硅谷是中关村第一家搬进楼房的电脑配件市场,高层为写字楼,低层为电子市场,购物环境比以前的市场好了很多。而且硅谷刚一开业就遇上当时人气最旺的科苑市场拆迁,硅谷接纳了科苑的全部商户,硅谷三层仍称作科苑电子市场。此后硅谷又陆续接纳了现代、颐宾楼等拆迁后的商户,有这些老商户和老客户,硅谷生意颇为红火,甚至兴建了二期市场。但是硅谷毕竟远离中关村中心区,交通不便,停车场地也匮乏,等到海龙、太平洋建起,硅谷的生意刚刚红火了一阵就走下坡路了,2003年中关村当时最大的电子市场鼎好开业以后,硅谷的客流急剧下降,2005年科贸开业,硅谷很多商户搬到科贸去了,连硅谷的总经理都跳槽到了科贸,现在硅谷三四层几乎都没有东西了。

太平洋
1999年10月23日,由太平洋科技发展集团投资建立的北京太平洋电脑市场开业,该市场位于海淀区海淀路52号,营业面积12000平方米,商户700余家。北京太平洋电脑市场与广州、上海等地的太平洋电脑市场一起,形成国内最大的专业电脑市场联盟。其门户网站太平洋电脑网(http://www.pconline.com.cn/ )于1999年正式推出,是国内首家以专业电脑市场联盟为基础的大型IT资讯网站。北京太平洋远没有它在广州上海的兄弟做得好,多年来生意一直平平淡淡,不好不坏,没有硅谷那样大起大落。

海龙
1999年12月18日开业
中关村大街1号,总面积20000平方米。海龙大厦是建在原海淀区供销合作社的院子里,1999年白颐路改造,拆掉了临街的一片小平房,使海龙大厦浮出水面。海龙是中关村当时最气派的楼房,购物环境比起老电子市场大大改善,彻底脱离了电子市场像菜市场一样的形象。海龙的建成标志着中关村电子市场的发展进入IT卖场的新时代,优良的购物条件黄金地段的优势,海龙迅速成为中关村最旺电子市场,直到2004年一直稳坐龙头老大的位置,这些年里海龙成了中关村的代名词,公交车报站到中关村时都必要加上“海龙”二字。
2003年出现的鼎好对海龙形成了重大威胁,海龙不得不在2005年初大规模装修改造,经过此次改造,购物环境和档次大幅提高了。2005年4月9日,因为日本入常和教科书、靖国神社问题,大量学生、职员聚集在海龙前广场,从此出发游行示威,海龙停业两天。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国投科海
紧邻海龙大厦,1999年11月,国投科海电子市场开业,该市场位于海淀区海淀大街1号,在原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总部大楼底层,营业面积1600平方米,经营摊位近100个。2007年停业,成为海龙的一部分。

理想电子市场
2000年4月8日, 由北京中物理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理想电子市场开业,该市场位于白颐路与知春路交汇处的理想大厦一至四层,营业面积近8000平方米,一层为知名品牌展示厅;二层主要经营电子元器件;三层为电脑精品屋,经营电脑配件及耗材;四层为网络工程、软件开发基地。北京中物理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职工共同出资组建。2001年6月,理想电子市场关闭。

金桥利康
2000年11月,由北京利康金桥旧货交易中心投资的北京金桥利康旧电脑交易市场开业,该市场地处北三环西路47号,位于友谊宾馆北院北京友谊宾馆职工俱乐部的一层,经营面积近1000平方米,有80多个摊位,是北京惟一一家专门经营旧电脑的市场。不过地理位置偏僻,生意一般。2005年1月,金桥利康迁入硅谷地下一层。

金五星电子城
2002年5月,由北京金五星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金五星三环电子市场开业。该市场地处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18号,位于北三环联想桥北,南邻北三环,西邻中关村中路,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经营面积3.5万平方米,分南区、北区,以经营电脑及零配件、电子出版物、文化用品为主,经营汽车及配套产品为辅。 和旁边不远曾经建立的“明光电子市场”命运类似,因为远离中关村生意不佳,开业以来一直以经营盗版光盘和耗材、小家电为主,后来仍难以为继,大部分租出去,改为书店、服装市场、苏宁电器。

赛博数码广场
2002年9月6日,赛博数码广场全国第21家连锁店中关村店开业,该市场位于海淀区草桥7号的海淀新技术大厦,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赛博数码广场投资方为富士康科技集团。曾经驰骋中国各地电子市场的赛博在中关村遭遇滑铁卢,开业大约一年后,赛博数码广场搬离中关村。

鼎好
2003年7月10日,由北京鼎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兴建并营运的鼎好电子商城开业,北京鼎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主要投资商为台湾日月光半导体集团。鼎好电子商城在海淀大街原来工人俱乐部的位置,与中关村大街之间被海龙大厦隔开。总建筑面积10万平米,商城营业面积5.5万平米。鼎好电子城有商户大约1300家。鼎好的出现再一次突破中关村电子市场的格局。鼎好是当时最大的电子市场,其宽松舒适、时尚的购物环境和附属的餐厅,尤其是破天荒的营业到晚九点的服务,使它更像一家新型的百货商场,很多人不再去拥挤的海龙而到鼎好购物,和海龙迅速形成并立局势,硅谷和太平洋都趋于边缘化了,2004年8月海龙和鼎好甚至发生了冲突,双方出动保安对峙。
鼎好二期估计将于2007年末开业,届时将再次成为中关村最大的电子市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科贸
2004年2月21日,由中关村科技投资的中关村科贸电子城开业,该市场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的中关村科技贸易中心,经营面积50000平方米(全部开业后75000平方米),有1500个柜台。一层是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旗舰馆与形象店;二层是数码、零配件、整机;三层是笔记本、显示器精品;四层是DIY玩家乐园、手机卖场、连邦正版软件旗舰店;五层是办公设备、耗材、IT产品展销、二手OA产品等。六层和七层面积,没有经营电子产品。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易中芯
2004年9月28日,由北京新奥特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易中芯数码城开业。该市场经营面积近15000平方米,地下1层和1层的一部分是数码家电专卖区,租给国美电器;1~4层是数码类产品卖场,5层为数码娱乐体验广场;6层为美食天地。易中芯大概没有找准定位,地理位置也一般,生意比较冷淡。

e世界
2006年7月29日,由北京科技园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中关村e世界数码广场开业。营业面积60000平方米,是中关村现在最大的电子、数码市场。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颐宾楼
颐宾楼在今科贸的位置,是中关村的黄金位置。颐宾楼是老中关村的标志性建筑,它主要并不是作为饭店出名,而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批批的中关村寻梦者的奋斗,代表着中关村初期的辉煌。当年颐宾楼有很多小电脑公司栖身其中,包括很多经营时间很长的老商户,不少电脑配件品牌的总代理,所以也有电子市场的性质。2000年10月,颐宾楼在爆破拆除中化为尘烟。原有商户多迁入硅谷。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下面是中关村核心区一些公司的介绍


普天
1980年,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简称中国普天)成立。其前身为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辖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1999年1月2日,根据中央部署,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与信息产业部脱钩工作启动。CHINA PUTIAN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家大型企业,划归中央企业工委管理。7月2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更名为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8月2日,登记注册了普天信息产业集团,集团成员46家。
   
大恒
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是中科院于80年代中期,为实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宏伟战略目标而组建的以光学、光电子产品为主要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于1999年实施了企业制度改制,公司现注册资金为3亿元。
激光加工技术及设备的研发与生产是大恒的传统优势,大恒集团在激光加工设备领域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厂商之一。作为国家激光加工产学研基地,公司利用在激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配套能力研发投产的大恒系列专用激光打标机、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激光热处理机等,现已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仪表、钟表、装饰、烟草以及军备等行业。公司在智能医械领域的主要产品——移动式高频医用诊断X射线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以及精确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等,在国内同类市场中占有极大份额。

图为:一直把守中关村路口的大恒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信通
1984年11月14日,信通电脑技术公司成立。它是由中科院科仪厂和海淀区新型产业联合总公司各投资100万元成立的,金燕静任总经理。信通是中关村一条街上最早的联营企业。
    信通主要从事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信通成立的当年就实现盈利,1985年、1986年人均销售额、人均利润额,分别达到80万元和5.2万元左右,位居当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第一名;信通3年中的销售额平均以330%的速度递升,到1987年销售额达到7700万元,利润达到440万元。1991年总产值2.1亿元。
    此外信通设立“信通技术开发基金”,用以支持社会上的项目开发,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提出申请使用该基金,相当于今天的风险投资。
    1993年12月,信通公司总经理金燕静因组织走私微机、B超机、打印机等,走私货物总额7181万元,偷逃国内关税、调节税、增值税2800余万元,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走私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从此,信通公司由科海托管。
   
科海
北京科海高技术(集团)公司是中关村最早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陈庆振在管理物理所的技术档案时,发现研究所积累的大量科研成果中,大多都被封存。他觉得很可惜,先后找到国家科委、计委、经委、科协等单位,呼吁要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并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希望引起重视,但是收效都不大。1983年1月,陈庆振和中科院科技成果处处长钟琪、副处长李大昭,海淀区科委主任胡定淮等人开始筹建把中科院的成果向社会推广的机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海淀区政府的积极响应。1983年5月4日,陈庆振从海淀区政府的“新菜田改建基金”里借了10万元,中科院借给25万元,在北大西门外畅春园北的海淀公社租借了三间办公室,创办起了科海新技术开发公司(科海集团的前身,以下简称“科海”)。1984年4月,科海集团研制的中国第一块汉字卡通过了中科院的鉴定。
科海集团的经营范围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计算机类图书及电子出版物出版等诸多领域,9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现在只是几家小公司,在科海集团的名下,最主要的部分主要编辑出版计算机类书籍和计算机培训。

图为:科海90年代初的门市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康拓
北京康拓工业电脑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下属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 1988 年成立。 1993 年,经国家科委批准,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502 所为依托,正式组建 “ 国家工业控制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其对外窗口是北京康拓工业电脑公司。2000 年,国家计委又将“国家工业控制机产业化基地”重大专项设立于此。北京康拓工业电脑公司作为中国工业计算机产业核心,在国内的工业控制领域肩负着高新技术的引导、辐射和推广作用。

四通
1984年5月16日万润南等中科院离职的7名科技人员,向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乡借了2万元,创办了四通集团公司的前身即北京四通新兴产业开发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由于运行机制好,产品适合市场需求,成立的当年销售额达到976万元,盈利143万元,人均利润额2.1万元,上缴税收73万元;1985年销售额3200万元,人均利润额3.7万元,上缴税金157万元。1986年5月10日,海淀区政府批准成立北京四通集团公司,为区属城市大集体企业,注册资金1亿元。
80年代,四通主要致力于办公自动化产品的开发经营。公司成立的1984年,王缉志对M2024打印机进行二次开发并投放市场,获得巨大成功。1985年又完成M1570彩色打印机的二次开发并迅速占领市场,效益显著。
1986年由四通集团研制开发的第一代MS系列文字处理机——MS-2400诞生。之后以MS系列文字处理机的销售为契机,开始建立遍及中国各地的营销服务网,极大地促进了四通的发展,四通文字处理机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为中国办公自动化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以此拳头产品为支撑,80年代的四通以每年300%的增长率高速发展。四通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标杆和领头羊。
1989年,万润南介入政 治 风 波,随后出走美国,段永基开始全面主持四通集团公司的工作。围绕着“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目标,施行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整合旗下若干电子类企业,组成“四通电子”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IT公司。制定与“巨人同行”的战略方针,与一大批跨国公司合资兴建大型生产基地。从初期的单一品种经营,转向开发生产打印机、收款机等多种产品,组建金融产业。四通的股份制并未完全实现,产权归属混乱,而大肆盲目扩张造成大量问题,90年代末期以后陷入严重的危机。

图为:早期的新浪和四通门市。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新浪
新浪(NASDAQ: SINA)是一家服务于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的领先在线媒体及增值资讯服务提供商。
创始人:王志东
新浪拥有多家地区性网站,以服务大中华地区与海外华人为己任,通过旗下五大业务主线:新浪网(SINA.com)、新浪无线(SINA Mobile)、新浪热线(SINA Online),新浪企业服务(SINA.net),新浪电子商务(SINA E-Commerce),为广大网民和政府企业用户提供网络媒体及娱乐、在线用户付费增值/无线增值服务和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新浪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用户超过2.3亿,各种付费服务的常用用户超过4200万,日浏览量超过7亿次,是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中最受推崇的互联网品牌。
新浪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内容服务及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两项收入均居行业之首。在多项调查评比中,新浪也均被称为最有价值的品牌,最受欢迎的网站。在2003和2005年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互联网调查报告中,新浪网均被评为网民首选网站。新浪在2003和2004连续两年荣获由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评出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新浪还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03年度和2004年度华文媒体。中国互联网协会2007年发布的《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中,新浪在门户和博客两大大领域的用户年到达率指标中高居榜首。2007年,新浪还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信息产业部分别评为“十大创新媒体”及“中国互联网年度成功企业”。
[名字由来]
新浪是由四通利方和华渊资讯网合并而成, 当时华渊旗下的网站叫http://www.sinanet.com/。在拉丁语系中, Sino是 “中国”之意,而在古印度语中,Cina也是中国的意思,与英语China (中国)合拼,取名sina,意为“中国”。另外新浪网的媒体导向也一直秉持公正,透明,积极反映民意的价值观。如今新浪(SINA)经过十年的品牌经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个耀眼的名称骄傲!这是全体新浪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每个人的骄傲!了解公司股东结构的人也都很清楚,新浪不被任何日本财团或政府势力所操控。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爱国者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旗资讯),创立于1993年,最初销售键盘、显示器起家。后来开始自己制造显示器、机箱、键盘。2000年颇具远见地开始转向移动存储产品,2002年推出mp3,在国内亦属于先行者,成为国内龙头老大。公司除北京总部外,在全国拥有17个平台机构,以及华旗资讯(新加坡)公司、华旗资讯(法国)公司、华旗资讯(印度)公司、华旗资讯(香港)公司、华旗资讯(南京)公司、北京爱国者数码音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旗讯拓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上海爱国者数码研究院、北京华旗数码技术实验室、华旗数码影像技术研究院、华旗图像数据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深圳爱国者嵌入式系统研究院、华旗信安科技公司、北京传奇广告公司、北京爱国者国际象棋俱乐部(BACC)、爱国者数码音乐网等多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形成以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多家分公司及子公司为组成部分的中型企业集团。

以下图为:中关村西区。

中关村西区建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关村西区中心绿地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新中关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钢大厦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信银行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主要资料来自:

《北京地名典》,王彬,徐秀珊
《海淀区地名志》
中国记忆网:中关村
中关村在线
海龙资讯
IT186:中关村村民
北京时间:经济楼,渔樵耕读
江山多娇
《海淀镇》金海民,北京日报

作者:奭冥

来源:http://sickbright.blog.hexun.com/
百度知道
老北京网:斑马

北京治疗耳鼻喉医院:http://www.ent010.com/index.ht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6

标签: 中关村地名志 北京耳鼻喉治疗手段 北京最好的鼻炎医院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