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598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7-21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任新民
任新民
地球垃圾充塞的太空
地球垃圾充塞的太空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
国际空间站的现状与前景
国际空间站的现状与前景
地外文明
地外文明
太空旅游
太空旅游
修复地球
修复地球
火箭飞人简要发展史
火箭飞人简要发展史
未来5年五大远征太空计划
未来5年五大远征太空计划
十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太空照片
十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太空照片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阿波罗11号:40年40张珍贵照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从阿波罗11号指挥舱拍摄的地球

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或作阿波罗工程,是美国宇航局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60年代的十年中主要致力于完成载人登月和安全返回的目标。在1969年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达成了这个目标,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类。为了进一步执行在月球的科学探测,阿波罗计划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早期。总共耗资约240亿美元。

阿波罗11号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发射于1969年7月16日。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与巴兹·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阿波罗11号降落在月表静海附近,被阿姆斯特朗称为“静海基地”阿姆斯特朗在降落后向指挥中心报告:“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

阿波罗11号登月的准确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休斯顿时间)。1969年7月21日凌晨2点56分(UTC),阿姆斯特朗的左脚踏上了月球,并说: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两人在月球表面活动了两个半小时,使用钻探取得了月芯标本,拍摄了一些照片,也采集了22千克的月表岩石标本。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原籍德国的科学家布莱恩向肯尼迪总统介绍“土星”发射系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66年,尼尔·阿姆斯特朗招待为期一天的“双子座8号”任务,为阿波罗计划打基础。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68年5月6日,训练发生事故,但阿姆斯特朗安全地飘向地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69年2月24日,阿姆斯特朗与伙伴奥尔德林在训练时给样本拍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迈克尔·科林斯与助手在指令舱模拟器里工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69年2月12日,阿姆斯特朗在兰利基地留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NASA发布的奥尔德林的标准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69年5月20日,用于发射阿波罗11号飞船的111米高的“土星5号”火箭被推出组装大楼。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阿波罗11号机组成员享用传统的“发射日早餐(牛排加鸡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69年7月11日,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准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发射倒计时,肯尼迪太空飞行中心的控制中心一号发射大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土星5号”点火瞬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安装在美国空军一架EC-135N飞机上的70毫米“轻型光学跟踪系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阿波罗11号进入轨道后看到的地球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奥尔德林准备出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阿波罗宇航员回首拍到的地球照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阿波罗11号拍的地球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从指令舱向下看,可看到已经分离的登月舱正在落向月球表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人类第一步”的电视画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奥尔德林的靴子和脚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奥尔德林走向月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是第一次舱外活动结束后,奥尔德林给阿姆斯特朗拍的照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小女孩在看报纸上的登月报道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2个半小时的舱外活动中,宇航员在月表放置了不少科学仪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登月舱北侧的支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阿姆斯特朗给奥尔德林拍的照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激光测距后向反射器发现月球每年远离地球2.5英寸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登月舱上空的地球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透过奥尔德林的窗户拍到的推进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登月舱上的纪念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奥尔德林头盔上的光环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离开月球,“鹰”飞向指令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返回舱

人类登月40年,珍贵航天照片回顾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走出,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登月的第一个脚印,实现了人类登月梦想。

岁月流逝……

在庆祝登月40周年前夕,数十年来在人类探索宇宙过程中的功成辱败、酸甜苦辣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再次涌现。

相同成就不同结局

奥尔德林和柯林斯1969年7月16日与阿姆斯特朗同乘"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20日柯林斯留在飞船继续绕月,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同乘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登陆,而奥尔德林仅比阿姆斯特朗晚几分钟踏上月球。

登月"第二人"的奥尔德林当时39岁,现已近八旬。

奥尔德林在登月后的3年内离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且一度染上酗酒恶习并终日抑郁寡欢,部分原因是成为名人给他带来巨大压力。原是基督教信徒的他甚至因登月经历而改变了宗教观、人生观和宇宙观。

绕月者柯林斯已鲜有人提。

另一名登月者哈里森·施米特现年74岁,1972年12月乘坐"阿波罗17号"飞船登月。

与奥尔德林不同,施米特觉得生活并没有因登月而改变。

"坦白说,登月并没有改变我,"施米特说,"我乘坐"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后,唯一不同的是,不断有人问起我当时的经历……但我认为,我对地球和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看法并没有因此改变。"

同是登月者,阿姆斯特朗的名声却远远超过其他人。

法新社说,迄今全球可知的登月者只有12人,均为美国人,其中9人健在,他们之间彼此交往甚少,只在官方场合才聚在一起。

国际合作见解不同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和苏联展开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技术竞赛。如今,探索宇宙再不是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竞争,欧亚诸国都在努力发展各自太空计划。

宇宙探索究竟需要什么?各国之间究竟该竞争还是合作?

施米特认为,用于宇宙探索的国际合作应当在一定限度内进行。

但奥尔德林认为,"登上另外一个星球是人类的命运,我们可以达成这一目标,但必须在正确计划的指导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完成一项如此宏大的工程,只有那些曾经实施宇宙探索项目的国家将实际经验贡献出来,供整个人类分享,才可以实现人类梦想。

"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与征服是人类寻求未来生存的一条道路,一个成熟的地球社会应该采取必要措施来保证人类的生存,"奥尔德林说。

法国航天研究员雅克·阿尔努认为,人类宇宙研究若想突破近地轨道,就要加强国际合作以减少成本,"做起来比说起来难得多,但人类需要合作,而不是竞争"。

宇宙探索等待突破

在第一次登月后人们设想,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人类应该可以征服月球,可以到火星度蜜月,可以侦察木星的卫星。

40年过去了,人类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人类还在地球上转悠。

现阶段,载人太空旅行最远只能抵达国际空间站,也就是距地球表面约350公里的宇宙空间,而各国相继开展的载人太空探索项目也仍旧是短暂的近地轨道绕行之旅。

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负责太阳系探索的天体物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卡尔说:"如今人们对航天飞行"严重"不感兴趣,大家对飞往宇宙空间站开始厌倦……"

法新社援引专家分析指出,三点原因致使人们对宇宙探索逐渐"疲劳"。

最主要原因是美苏两极争霸不复存在。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担心苏联主导宇宙空间,美国政府曾使用超过5%的联邦预算资助国家航空航天局。在"阿波罗计划"实施鼎盛时期,超过40万人服务于这一工程。

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曾乘坐"阿波罗8号"飞船实施探月计划,就是他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从太空拍摄到美国宇航史上最经典照片——蓝色地球从月球"月平线"上升起。

安德斯说:"我们当年飞往月球并不是为了采集月球上的岩石,而是为了击败"肮脏的威胁"。"

美国人登月后,美国公众对探月兴趣日渐衰退,国家航天航空局获得的联邦资金也逐年递减。"阿波罗计划"在1972年伴随着"阿波罗17号"飞船的登月而告终。

其次,是现阶段宇宙探索"纠结"于"交叉路口",不知该往何方发展。

在一些科学家看来,在没有生命迹象、也没有水的月球建立站点眼下看来毫无意义,而登陆火星等其他星球又显得过于危险与昂贵。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因此搁置了"土星5"的发射计划。

另外,宇宙探索工程也常常因"超支"或故障而以年为单位地推迟。

登月画面实为电影?

人类登月40年之际,一部分人依旧坚持认为,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飞船登陆月球实际上只是国家航天航空局拍摄的一部科幻电影而已。

怀疑者认为,国家航天航空局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摄影棚中大手笔地拍摄登月情景,只为把美国人的注意力从越南战争中转移开来,或者因为害怕苏联率先抢占宇宙空间,而美国当时又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再或者只是因为拍电影比登月来得更廉价,风险更小。

美国前宇航员菲尔·普莱特上星期在接受广播节目采访时说,美国航天航空局提供的登月照片存在很多疑点,其中之一是在没有大气层的月球,影像画面中不可能拍摄到太空中的星星,更何况拍摄时恰好是太阳从"月平线"升起的时候。

此外,普莱特坚持认为,登月摄像记录显示的那条插在月表上的美国国旗"迎风"飘扬,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覆盖,就不可能产生"风动"效果。

2001年,美国福克斯新闻曾专门播出电视栏目《阴谋理论:我们真的登月了吗?》但节目没有给出结论。

耗资太大恐遭搁置

自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航途中在空中解体导致7名宇航员丧生之后,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2004年提出载人航天计划"星座计划"。

按照这一计划,美国将争取最早在2015年,最晚不超过2020年让宇航员重返月球,在月球上建立科研基地,为下一步将人类送上火星甚至更远的星球作准备。

然而,法新社报道,这一宏伟计划可能因耗资庞大而遭搁置。自2004年启动"星座计划"以来,美国宇航局已在这一项目上投入69亿美元,并且一再要求增加预算。

现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政府今年委派一个独立小组审查、全面评估"星座计划",包括重返月球、研发新型载人飞船在内的多个太空项目都在审查之列。

前宇航员、佛罗里达州参议院比尔·纳尔逊说:"国家航天航空局明显不能完成前任总统设定的2020年重返月球的任务。"

登月"第二人"奥尔德林认为,"星座计划"在理论上"非常出色",但资金不足。

"如果美国还想在2015年发射下一代载人航天器"奥赖恩",我个人认为,国家航天航空局还应该另筹集110亿至120亿美元,"奥尔德林说,"资金不足问题很严重,这个项目本身并没有错,毛病出在筹资方式上。"

同时,国家航天航空局中一批对"星座计划"持批评意见的退休工程师正在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一个与之平行的项目并命名为"指导"计划。

依照"指导"计划,利用现有运载火箭改造而成的"丘比特"火箭替代"星座计划"中的"战神"火箭。这批退休工程师已经把这一项目计划递交至奥巴马委派的独立小组。工程师们介绍,"指导"比"星座计划"耗资更少,还能更快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11号 登月40年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