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7570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4-06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尼克·达洛伊西奥
尼克·达洛伊西奥
Elon Musk
Elon Musk
迈克·奥尔森
迈克·奥尔森
亚历克斯·卢詹克
亚历克斯·卢詹克
布莱恩·切斯基
布莱恩·切斯基
佩里·陈
佩里·陈
珍妮弗·海曼
珍妮弗·海曼
亚当·安吉洛
亚当·安吉洛
迈克·鲁宾
迈克·鲁宾
伊恩·罗杰斯
伊恩·罗杰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杰·阿德尔森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杰·阿德尔森(Jay Adelson) (born September 7, 1970),Digg和Revision3董事长及CEO

(图)Jay AdelsonJay Adelson

    凯文·罗斯Kevin Rose,Digg.com另一位创始人)经常出现在镜头前,Jay Adelson却是那个默默地在闪光灯后的另一位。罗斯为Digg投入了第一笔钱,而Adelson 则用他的商业智慧把Rose的想法变成现实,Digg如今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络新闻资讯平台。 Adelson也在Revision3主持节目,Revision3是一个电视式网上视频节目(可以通过video或者podcast展示科技产品和咨询)。

Jay Steven Adelson (born September 7, 1970) is the CEO of Digg and chairman of Revision3. Prior, he was the founder and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of Equinix, Inc., which he founded in 1998 and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PAIX in 1996, before its purchase by Switch and Data in 2003. In 1993, he ran network operations at Netcom (USA), before leaving for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to become Operations Manager of the PAIX. He was named one of TIME magazine's TIME 100, Time in 2008.

On July 15, 2003, he testified before the United States House Homeland Security Subcommittee on Emerging Threats, Cybersecurit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part of an industry panel on "The Private Sector's Role in Keeping America's Cyberspace Secure."

Adelson holds degree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Film and Broadcasting from Boston University.

目录

[显示全部]

Digg CEO阿德尔森:互联网也上演驴象之战编辑本段回目录

阿德尔森因成功创办Digg而成为2006年8月的《商业周刊》封面人物

(图)《商业周刊》封面人物《商业周刊》封面人物

  导语:北京时间 2007年5月30日,国外媒体近日发表了对Digg首席执行官杰·阿德尔森(Jay Adelson)的专访。在访谈中,阿德尔森披露了自己当初加盟Digg的原因,并就如何承担风险和平息“网络暴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Digg是一家新闻聚合网站,与其它新闻网站不同,Digg的要闻全部由用户投票评出。创办初期,Digg一直平稳发展。2005年2月,“豪门艳女”帕丽斯·希尔顿(Paris Hilton)手机被黑事件让Digg大红大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今年4月中旬,Digg的注册用户人数达到了100万人。从一定程度上讲,Digg已经改变了新闻媒体的基本特性和数百万人访问信息的方式。Digg和其它同类社交媒体网站推动了媒体的民主化,将一直由出版商和广播公司把持的内容控制权交给了广大读者。

  下面是阿德尔森访谈的主要内容:

  问:你如何成为了Digg的CEO?作为数据中心和互联网交换服务提供商Equinix的创始人,你最终却成为了Digg CEO,这让人多少有些难以理解。

  答:我一直非常关注应用技术或真正不同寻常的概念。因此,当好友凯文·罗斯(Kevin Rose)向我解释Digg的初步概念时,我立即被深深吸引。从某种意义上讲,Digg的概念同Equinix相似,它们都消除了中间人。创建之初,互联网全部由政府机构或大学支持和运营。1994年,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商业化媒体,开始由电信公司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强大的阶层也就应运而生,它们是顶级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一般情况下,全球排名前五位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可以为每一个流经互联网的数据包收取一定的费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由于所有网络都必须通过运营商运营的过时网络接入点互相连接。Equinix通过互联网业务交换改变了这一模式,它允许用户在一个中立场所与任何人交换数据包。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雅虎和谷歌等网站的力量才充分体现出来。在媒体领域,Digg发挥了类似的作用。我对于传播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我希望打破壁垒,让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图)Jay AdelsonJay Adelson

  问:你曾经说过,“很多公司害怕触及自己最原始的技术,不愿重新审视创办企业的立足点”。你认为哪些公司是因为这一原因而失败?请举一些例子。

  答:纵览整个互联网的历史,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Friendster就是其中之一,它同Digg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互联网世界里,你必须勇于承担风险,而那些大媒体公司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它们大多是上市公司,采取的发展战略趋于保守,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Digg并不惧怕风险,我们敢于将新创意付诸实施。如果创意失败,我们就退回来重新开始。

  问:Digg遭遇了哪些风险?

  答:但Digg刚刚推出时,我们曾经创建了一个顶级用户列表,用于表彰那些推荐最多新闻到首页的用户。对于这一设定,我们最初感觉良好,因为它形成了竞争,并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晚些时候,我们决定取消这一设定,因为它可能会成为垃圾邮件发送者的目标。例如,垃圾邮件发送者可能会出钱收买我们的顶级用户,让他们推荐特定的新闻。如果长此以往,Digg推荐系统的公信力会受到影响。

  问:允许用户推荐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是一种民主,但这种民主也可能会被利用,导致网站上充斥不健康的内容。你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互联网上也上演着“民主党”和“共和党”之争,它们在每个问题上展开争论,哪个主题最终胜出取决于哪一派的用户更加热情。就你所说的情况,我们并不认为它是太大的问题。因为即使某个新闻被推荐到首页,另一派的用户也可以将它“埋葬”。事实上,用户之间总是会形成一种平衡,没有哪一派用户能在Digg占据主导地位。

  问:互联网泡沫与Web2.0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多数Web2.0公司都没有进行首次公开招股的计划,而是希望出售给大公司。Digg是否也会如此?

  答:我们不会那样做。Digg的目标是打造民主化的媒体,我们更乐于通过自己的力量做到这一点。当然,我们未来也可能会同其它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可能有一家公司收购Digg,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目标。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打算。

  今年5月初,Digg管理人员删除了一些有关HD DVD密钥破解的文章,原因是收到了密钥所有者AACS协会发来的律师信。AACS援引美国《数字千年著作权法》第1201款,称Digg刊载HD DVD密钥破解文章行为违反了法律。出人意料的是,Digg此举在用户中间引发了激烈的反应,他们开始以各种形式将相关内容提交到Digg,并且前仆后继,完全不惧怕Digg的“镇压”,这就是著名的Digg“用户暴乱”事件。最终,Digg选择了妥协,不再删除同HD DVD密钥破解相关的文章及评论,并承诺愿意维护用户的权益。下面的访谈内容同这一事件有关:

  问:“用户暴乱”是否改变了你对于网络民主潜在风险的看法?

  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用于保障用户自律的工具都能有效地阻止类似情况发生,Digg过去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不过,我们将仔细审视这次的“用户暴乱”事件,希望未来能从中吸取教训。我们如何才能让持不同意见者也拥有话语权?我们应当关注所有的用户。我并不认为这一事件会改变我的态度,但我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类似的情况。

Digg创始人Kevin Rose:“我俩之间有一人必须离开公司”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9年夏天我们听说Digg董事会打算辞掉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Jay Adelson,但后来证明传闻不实。但几个月之后,我和Digg另一创始人Kevin Rose的一次对话让我感到震惊。他对Jay感到失望,称:“我俩之间有一人将必须离开公司”。

这种挫折感让Kevin逐渐淡出Digg。公司内部消息称,一年来他不怎么去办公室,而且没有具体职责。产品由Keval Desai(去年11月离开Google)负责。

但是Kevin和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方向的挫折感与日俱增,本打算于2009年推出的V4版Digg直到现在才推出。

所以董事会决定让Kevin回到Digg,担任全职工作。今天,Digg宣布Jay已经离开公司,一直没有专注于日常工作的Kevin Rose担任CEO一职。

我们听说Kevin对V4版Digg不满意,打算彻底修改。其他的不满开始浮出水面,比如在其它媒体公司争先恐后靠近iPad之际,Digg还没有制定iPad相关的战略。

但Digg此举有些令人费解。尽管Digg和Twitter等公司发展模式不同,但公司已经实现盈利,今天收入有望突破3000万美元。所以,Digg此举很可能出于Kevin和Jay的个人原因,董事会不得不两者择一。没有Kevin,Digg将不再是真正的Digg。但公司又无法找到更合适的CEO代替Jay的角色,发现Kevin才是Digg的真正运营者。

掘客:小就是酷 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嬉皮的网络公司之一试图效仿夫妻店经营之道

    作者:Chris Taylor

    (Fortune Small Business)-- 身为编辑,要写专栏赞扬掘客网(Digg.com,最佳用户生成内容网站——编者注)应当令我为难。毕竟,掘客是想让我这样的职业无用武之地。在掘客网中,新闻聚合网站决定了哪个故事好,这并不是由我这样的编辑一时兴起说了算,而是掘客网3500万名用户推选出来的(掘客的用户以每月2万名的速度增长)。

    我也羡慕掘客网的每周视频播客节目Diggnation中的主持人们——他们只需闲坐在躺椅上,惬意地喝着节目赞助商为他们提供的啤酒,谈谈掘客网上的头条新闻,就能把20万观众的收视率揽入囊中。

    但是,在最近与掘客网首席执行官杰•阿德尔森(Jay Adelson)见面之后,我发现不喜欢他很难。阿德尔森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他同时还掌管着在线视频网站Revision3,也就是制作Diggnaton的公司。去年,阿德尔森曾一度希望把掘客的员工增加到150人以上(掘客现有员工70人)。但是经济衰退,连同前一次经济低迷使他父母的公司损失惨重的痛苦记忆让他改变了主意。而现在的阿德尔森则说,即使员工达不到100人,掘客也能做得更好。

    若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想法会被视为异端。那时,网络公司的咒语是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名言“迅速做大。”这种理念鼓励风险资本家倾其所有,不拘一格大聘员工,并指望首次公开募股能一举成功。我们都知道这种理念带来了什么结果。而第二轮网络新创公司使用的风险资本现金要少得多——但他们的退出策略总是由业界巨擘收购(想想被谷歌(Google)用16.5亿美元鲸吞的YouTube吧)。

    在经济衰退的谨慎世界,小处着眼的公司正蓬勃发展。企业家们能在自己的公寓里制作出完美的网站,掘客网的创始人凯文•罗斯(Kevin Rose)正是这么做的。每天都有许多这样的低成本创业的例子。(我最喜爱的是由某纽约市新创公司创办的AirBnB网站。通过这个网站,差旅者能低价租到充气床垫,免去了宾馆房间的开支。)

    在“迅速做大”领域里,新一代企业家更可能效仿掘客的商业模式:先有收益率再谈风险资本投资。自创办至今,掘客已筹集近40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有至少两次的短时间盈利,并期望2009年年底能有所盈利。掘客在网站页面的故事旁边放上针对性广告,以此获利。

    “这就是我告诉年轻人的。”38岁的阿德尔森如是说,“你不用非得赚到10亿美元,只要能持续盈利就够了。要创建一个能填补空缺的体系。如果一开始由于投资商不增资赚不到钱,那就重新开始。”

    阿德尔森的节俭可以追溯到他在自己父母公司里当学徒的时候。阿德尔森家三代都在底特律经营着一家小型零售企业。他父母在八英里路上开的电力用品店首屈一指,父母每晚工作到九点,希望自己12岁的“电脑怪才”儿子有一天能子承父业。但之后80年代末的经济低迷给底特律带来了重创,阿德尔森父母的公司和房子都没了。

    自1993年起,阿德尔森就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圣荷西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服务提供商Netcom公司。许多极为成功的风险资本支持的新创公司都给他发过聘书,但即便在这场“淘金热”的鼎盛时期,他都一个也没有接受。阿德尔森仍对其家族企业的迅速倒闭记忆犹新。当身价已净值百万的网络公司朋友们嘲笑他的时候,阿德尔森说:“我明天就有工作了。”

    谨慎曾使阿德尔森成功,也有可能继续助他一臂之力。许多大型网站运作都相当精简,但很少有阿德尔森的Revision3这般简单—配备高清晰度电视的演播室只有20名员工。我参观掘客办公室的时候,看到只有一名广告销售人员(公司实际还聘请了10名)。同时,也只有一名管理人员在维护一个有3500万网民发表评论的网站。(公司还请了一些社区管理员,但他们是轮班工作的。)

    但掘客在研发上从不吝啬。研发部的四位员工不断地调整着计算用户投票的运算法则,确保没有人能操控系统——尽管很多人想尝试这么做。看到这些,我松了口气,要取代编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Digg CEO阿德尔森:小网站的谨慎创业观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9年6月2日消息 提起Digg,大多数人都会将其和3500万的庞大用户规模、互联网旧秩序的颠覆者联系起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不到五年时间迅速崛起的网络巨人却只有区区70名员工。而在Digg的CEO阿德尔森看来,他们似乎很享受现在的“小规模”。

(图)Jay AdelsonJay Adelson

  去年的时候阿德尔森还希望将Digg的员工数增加到150人以上(该公司现在只有70人),但是经济危机以及他父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危机时破产的痛苦回忆使他改变了这个主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亚马逊CEO Jeff Bezos如同咒语般的"Get big fast."的蛊惑下,无数创业青年梦想着自己的企业顷刻做大做强。当时创业者的想法是拼命说服风险资本家掏空自己的钱包,传统的公司模式好像就要过时,企业家都把IPO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然而结果却不那么美妙,那波互联网创业潮烧光了VC们的钱,随之而来的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让无数人血本无归。

  “这就是我告诉年轻人的”38岁的阿德尔森说,“你不必总想着数十亿的资本,仅仅需要考虑如何使公司持续。你可以创建一种填补空白的新的模式,但如果你不能将盈利放在第一位也无法找到投资者的话,一切就完了。”

  和"Get big fast."相反,Digg的商业理念则是:寻求风险投资的前提是公司已经盈利。

  自创立起,Digg已累计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目前Digg拥有至少两倍于投资额的盈利能力并预计将在09年内实现盈利。

  阿德尔森的谨慎可以追溯到他早年在零售业当学徒时。他一家三代都生活在底特律,他的父母拥有一家当地顶尖的电力供应店,父母每天工作到晚上九点本希望当时12岁的计算机怪胎小阿德尔森有一天能继承家业。但之后美国80年代的经济衰退沉重打击了底特律的企业,阿德尔森的父母也失去了他们的生意和房子。

  阿德尔森从1993年开始进入计算机企业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名为Netcom的普通掉期交易服务商。后来,他收到了很多来自野心勃勃的有风投背景的初创公司的邀请,但他都没有接受,即便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淘金潮中。早年父母破产的经历此时仍历历在目,当那些在互联网淘金潮中成为百万富翁的朋友们嘲笑他时,Adelson却说:“我要的是明天还在工作。”

  他的谨慎看来得到了回报。经济危机使许多大网站开始忙着收缩规模,但却很少有网站能像Adelson那样轻松。

  阿德尔森同时负责的Digg旗下在线视频网站Revision3只有不到20名员工。

  而在Digg的办公室只有一名专职的广告销售人员(别的企业雇佣10人是理所当然的),与此同时,一名内容经理负责维护拥有3500万用户的网站评论板块的秩序(当然,同时有若干社会管理人员轮班工作)。

  “Digg可以做伟大的事情,但却不需要超过100名员工。”阿德尔森说。(挖贝网 王伟)

360度Digg罗斯:一个Web2.0时代的创业样本编辑本段回目录

  7月末,Google表示中止此前倍受关注的,同Digg之间的收购谈判。那么未来谁会为此感到后悔?

  随后Digg创办人罗斯表示,眼下还没有出售公司的计划。但他并非对此完全没有兴趣,前提是合并能形成互补并带来价值。

  辍学生

  凯文-罗斯(Kevin Rose),1977年出生,童年时代在拉斯维加斯度过,父亲是一名会计师,母亲留给他的印象则是“just chills”,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拉斯维加斯(Las Vegas)是美国内华达州最大的城市。“Las Vegas”源自西班牙语,意思为“肥沃的青草地”,的确,拉斯韦加斯是大片沙漠和半沙漠中唯一的绿洲。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座170万人口的沙漠城市每年吸引着3890万游客。

  1993年,罗斯进入一家职业学校学习计算机动画制作。这似乎没有给他留下特别好的回忆,他事后表示:这给了我一个机会去认识一些讨厌的人。

(图)Jay AdelsonJay Adelson

  此后罗斯进入了拉斯维加斯大学,内华达拉斯维加斯大学(University of Nevada-Las Vegas)的办学体现了地方特色,拥有全美最大的旅游学院。这所大学以安全著称,每天校警都在校园内巡逻,以保护罗斯和他的同学们。

  不过,1999年罗斯中途辍学,之后投身硅谷,在一家网络公司找到一份编码的工作。他的选择可能对应了当时网络股的高热状态,随后他就经历了互联网的兴衰周期。接下来,他进入了旧金山的TechTV有线电视台的“The Screen Savers”或者叫“屏幕保护”节目组,具体担任制片助理。

  TechTV有线电视台是一个基于科技节目的电视频道,展现当前科技信息以及展望未来趋势。

  一段时间之后,作为工作人员的他也有机会在节目中露脸,对一些生涩的名词予以解释,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随着露脸的机会不断增加,他开始客串节目主持人,并且最终成为节目主持人。2004年,电视台被重组,而罗斯作为被保留下来的六名工作人员之一。

  罗斯在一次节目中认识了杰伊-阿德尔森(Jay Adelson)。他是Equinix公司的创办人和CTO.Equinix是数据中心和互联网交换业务服务商。他们的共同话题是:编辑取舍新闻的弊端。当然,随着受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有自己的理解,罗斯身处科技节目主持人的位置,对相应群体的需求可能有更敏锐的认识。两人谈得颇为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阿德尔森表示,Equinix与后来的Digg在理念上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消除了中间人。顶级互联网服务商对每一个流经互联网的数据包收取一定的费用。互联网交换业务改变了这一切,它允许用户在一个中立场所与任何人交换数据包。

  另一个触动罗斯的,是他采访了苹果公司的创办人,不是乔布斯,而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这一个车库传奇显然是激励了他。

  2004年10月,他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他花了1500美元请朋友Owen Byrne进行网站开发,用每月99美元租赁了虚拟空间。接下来有个域名的问题。他最初想用Dig.com,“挖掘”的意思,不过这个域名归迪斯尼所有,然后是digdig.com,但是已经有人注册了,并且谢绝了他500美元转让的好意,最后是Digg.com,也有人注册了,这次他很果断,以1200美元买下了域名。

  Digg于2004年的11月5日正式发布。那么谁会是最初的注册用户呢?不要忘了罗斯是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在节目中“不经意”透露了Digg,于是最初的10万名注册用户就到来了。

  用户驱动

  打开Digg.com就可以发现,罗斯实际上做了一个新闻书签网站,用国内通行的说法,这是一个新闻聚合网站。网站上只有标题和一小段描述,至于内容则需要通过链接到目的网站阅读,关键在于,Digg有一整套算法自动为新闻排序。

  Digg实践了所谓用户驱动(user driven)机制,在Digg.com有一个新闻缓冲设置,用户“挖掘”的新闻首先进入这个缓冲区,如果有足够多的支持者,就会从缓冲区中被“挖掘”出来,体现在Digg重要页面上,反之则逐渐被淘汰。当然,用户也可以点击Bury “埋葬”,从而使某条令人厌恶的新闻尽快消失。此外,还可以看一下朋友的具体选择。

  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用户被搞糊涂了,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所谓的标签,也不知道那么做起什么作用,实际上罗斯通过RSS记录用户的每一个动作,以复制出群体舆论形成的过程。

  2005年3月,一个偶然的事件大大推进了Digg的进程。帕丽斯-希尔顿在手机上自拍的裸照被泄露出来。流量蜂拥而来,用户首先在Digg上分享,然后围绕这一事件不断地发帖和跟帖。

  人们迅速认识到这一新生事物的有趣之处,或者美国人更热衷于同他人分享互联网上的发现,Digg很快有了一批热心用户,每时每刻都有有趣的新闻被“挖掘”出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家网站。

  罗斯邀请阿德尔森出任公司的CEO.接受这份工作对阿德尔森并不容易,他的个人身家最高时曾经有5500万美元,当然后来缩水了,并且他的爱人和三个孩子都住在纽约,这样他就需要往返在旧金山和纽约之间。但是最终他接受了这份颇具挑战的工作。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激情”。

  实际上最初的时候,Digg甚至于没有银行帐号,经验丰富的阿德尔森帮助这家公司一点点完善。随后,他帮助Digg拉到了天使资金,但是在接触风险投资的时候,阿德尔森放慢动作,“我们不想成为某人进入市场的门票。”

  基于罗斯科技节目主持人的背景,以及用户的敏感性,Digg最初被定义为一个IT社区,今天打开Digg.com,可以发现,它仍然以IT话题为基础,然后作了一些扩展。于是人们自然会将它同老牌IT社区Slashdot相比较。

  Slashdot汇聚了IT行业各类专业人士,内容由编辑挑选,然后在相应的页面体现。也有人认为Slashdot对新事物的反应比较滞后。相应,Digg对诸如新产品开放测试之类的新闻更为敏感。当然Digg也有自己的问题,会有一些无聊的文章“占据高位”,涉及到技术问题时,有时候会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有一项比较很有意思,就是Slashdot和Digg的帖子,Slashdot上围绕开源代码、网络版权,IT技术的各个方面,时常会有一些发人深思的帖子,对应来说,Digg上的帖子有时候很有趣,但是至少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

  顺便一提的是,罗斯的爱情,就在网站发展的最初阶段他同女友分手了,据说原因之一是他为网站花光了所有的钱,而不是听从女友的建议按揭买房。这让这个小伙子很感伤。

  Web2.0时代

  2005年的8月,Digg同GreylockPartners洽谈投资。从1965年建立以来,这家投资公司已经资助和帮助建立了数百家公司。其实Greylock较少涉及互联网生意,不过其股东大卫-斯泽是Digg的“粉丝”,看好这一事业的前景。

  原本GreylockPartners可以投资更多,但是罗斯认为较少的资金就可以驱动业务前行,最终,GreylockParters联同Omidyar Networke,这属于eBay创始人皮埃尔-奥米亚创立的风险投资基金,投入了250万美元。

  罗斯终于有钱来租用办公室,支付员工工资,还有对初创企业很重要的,为加班的员工准备额外的食物。

  2006年2月,Digg进入了Alexa全球500的行列。当然,有关Alexa数据准确性的问题,既是中国网站们争论的话题,也困扰着美国的网站们,Alexa的数据采集基于Alexa工具条用户,但是只有少数科技爱好者会下载并且安装工具条。不过,有一点毫无疑问,Digg已经作为Web2.0的样本被普遍关注。

  越来越多的内容网站开始在其页面上添加“Digg it”按钮,目的当然在于,阅读文章的用户可以通过Digg同其他人分享,随着他们从Digg获得越来越多的流量,Digg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加。

  同时Digg的用户被强调,《商业周刊》指出:热心用户中94%是男性,相当部分具有IT背景,多为二三十岁,年薪超过7.5万美元。既然面对的是一个活跃而富裕的群体,那么先吸收流量,然后是广告,虽然有些乏味,但是模式很成熟。Digg将广告业务委托Federated Media“联合媒体公司”代理,利用网页顶端的空间发布广告。2006年估计Digg获得了约300万美元的收入。

(图)两位创始人两位创始人

  10月,Digg宣布其已有2000万名用户。《商业周刊》报道了Digg,文中援引Alexa公布的数据,称Digg的流量离《纽约时报》网站也近在咫尺。

  2006年年底,Digg完成了第二轮融资,计850万美元,资金仍然来源于最初的投资者,GreylockParters和Omidyar Networke.大卫-斯泽强调,作为最初的投资者,他们不希望股权被后来者稀释。

  回到罗斯身上,毫无疑问,此时他成为一位名人。MySpace上有超过1.1万人将他添加为“好友”,他也没有生疏主持人的技能,他与TechTV的旧同事主持一挡视频播客Diggnation脱口秀节目,内容是关于每周热门新闻,到第50期的时候甚至有一个漂亮女孩要求他在自己前胸上签名。于是人们评论说:他们什么时候成为摇滚明星了?

  “造反”

  随着资本和媒体对Digg关注的增加,人们也更有兴趣了解它的新闻排序机制,以及与此对应的Web2.0理念的贯彻。

  2007年年初博客Publishing 2.0的创建者斯科特-卡普撰文指出:要通过Digg成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人文章出现在Digg主页的难度不亚于出现在《纽约时报》头版。少数“专业人士”通过其庞大的“朋友”网络实际上决定着哪些文章可以出现在Digg主页。

  在之前的一次电话会议上,阿德尔森对此表述了官方看法,他说:很多人都认为“资深用户”的“Digg”具有更高权重,但事实上Digg网站的排名机制关注的是文章标题的质量、图片数量以及外部链接数。不过,用户的历史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因为那些后来者很难获得话语权。

  阿德尔森表示,排名机制并不公开,但是,他们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来说明机制的“民主”。阿德尔森强调,Digg不允许“团伙”利用其系统实现自己的目的,网站关注那些连续“Digg”同样新闻的用户群体。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中,阿德尔森认为,其实互联网上也上演着“民主党”和“共和党”之争,至于哪个主题胜出,取决于哪一派的用户更加热情。不过他认为,用户之间总是会形成一种平衡。

  2008年年初的一条新闻是:Digg的一些用户宣布“造反”,反对刚刚出台的新算法。这一算法的目的在于“民主”,由更加多样化的用户来确定哪些新闻应该排名靠前。一些老用户相应认为,他们失去了“话语权”。

  对Digg来说,这并非是第一次,2007年5月,Digg管理人员删除了一些有关HD DVD密钥破解的文章,原因是收到了密钥所有者AACS协会发来的律师信。不过随后,用户反应激烈,关于HD DVD密钥破解的内容被不断提交。此事被媒体总结为“用户暴乱”,最后Digg选择了妥协,不再删除相关的文章及评论,并承诺维护用户的权益。罗斯在博客中表示:我们愿意承担因此产生的任何后果,如果最终输了,至少我们也曾经努力尝试过。

  2008年的这一次,四名Digg的顶级用户给网站管理层写了一封公开信,文中强调:不幸的是,游戏规则却从来不在社区的完全控制之下。算法的最新变化……让我们感到现在应当切断与Digg的联系。

  为了安抚用户,Digg随后决定定期举行视频“公民大会”(Town Hall meetings),罗斯和阿德尔森将通报Digg的新情况、听取用户建议,并回答用户所关心的问题。

  的确,当实际上是用户在推动网站运转的时候,用户的认识就是重要的,即便是同网站利益不一致时,他们的意见也不能忽略。

 卖给谁?

  2006年8月《商业周刊》以罗斯为核心人物组织了一个题为“硅谷男孩”的封面报道,罗斯颇有些卡通地戴着耳机,以一个百事可乐的手势造型,微笑着看着摄影师。其照片上写着:“这个男孩是如何在18个月赚到了6000万美元的?”

  当然,罗斯并没有赚到这么多钱,此事引发了争议,《商业周刊》的编辑们解释说,他们将Digg这家只有16名员工的网站估值为2亿美元,而罗斯的身价是按照其所持30%的股份计算的。

  那么算的话,可能就算少了,罗斯还是Revision3公司的创始人,这是一家专门提供与科技产品有关的视频网站。

  2006年稍晚些的时候,当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的视频网站YouTube之后,围绕收购Digg的传闻便非常多了。

  一度传出,新闻集团有意收购,而Digg则报价1.5亿美元。逻辑上似乎很合理,新闻集团在前一年以5.8亿美元收购了MySpace.此事后来没有结果。

  不过,当时国外媒体有文章分析指出Digg和YouTube不同,它并不拥有内容,和Google也不同,人们在Digg停留的时间短得多。Digg和MySpace同样不能简单对比,用户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因此较少粘性。Digg的收入依赖于广告,然而调查发现许多人都在使用广告拦截软件。因此结论是新闻集团不需要收购Digg.

  这篇分析文章指出,Google是最值得收购Digg的公司了。因为从本质上来讲Digg就是一个新闻聚合器。

  有一件事情与此相关,2007年7月,微软与Digg签约成为了Digg网站显示广告和关联广告独家供应商,为期三年。

  这似乎正是施密特的想法,2008年3月就已传出Google正在同Digg进行谈判的传闻,但阿德尔森后来予以否认。7月来了更进一步的消息,据说Google内部的消息人士表示,过去6个星期中,Google断断续续在与Digg进行收购谈判。收购已到最后阶段,收购价将在2亿美元左右。

  IT评论人士总是热心替CEO们分忧,很快一篇题为《谷歌收购Digg后应做的7件事情》被广为流传,文中指出:Google应当把Digg业务整合到新闻服务中;在搜索结果当中添加Digg图标;利用Google在算法上的优势,提升Digg的算法。文中进一步指出:Google搜索凭借机器完成,而Digg则全部是通过人工,如果能把Digg相应数据整合到搜索结果当中,将可以提升搜索的精度。

  不过7月26日,TechCrunch网站报道,谷歌决定不再进行收购,并于周四或周五告知了Digg.此后,有消息人士透露,收购告吹的原因是,双方技术上难以兼容,也有人认为双方高管之间认识上的矛盾才是关键。

  竞争者

  重要的竞争者不是那些尾随而来的同样身为创业型企业的模仿者,而是那些转换认识的“大家伙”。

  2008年年初雅虎推出新闻聚合服务网站“Yahoo Buzz”,这也被认为是杨致远出任CEO后的首个力作。互联网数据研究机构Hitwise3月17日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推出不过3个星期的Buzz带给内容网站的流量只比Digg少10%.

  但是雅虎如何从中获益,仍需要探索,原因很简单,雅虎和Digg的地位不同。Buzz的用户找到文章的源头网站再阅读,对Digg来说,可能很自然,但是对于雅虎来说,门户网站上本来就有那些内容,现在流量分流了。

  有人提出,雅虎可以要求,同内容网战分享收益,但问题在于,如果内容网站拒绝,是否就去除这一网站,如果这样,还能获得用户的信任吗?因此安德尔森在“Yahoo Buzz”发布之初就表示,“Digg已进入了正常发展轨道,而Buzz服务于与Digg不同的目的。”

  2006年AOL将Netscape网景予以改版,首页借鉴了Digg的理念,采用了用户推选文章的模式。业内人士则干脆直呼其为“Digg杀手”。

  不过一年后,AOL再次修改网景,将其恢复到类似AOL.com的传统风格。撤消放置了1年的社会新闻板块。反馈的信息显示,人们希望网景的品牌与编辑制作的主流新闻联系。AOL认为,一些读者并非不喜欢社会新闻,而是不希望在网景上阅读这类新闻。根据comScore Media Metrix公布的数据,改版后的一年里访问Netscape.com的美国用户下降了差不多一半。

 中国的顶客们

  “顶客”是中国网络从业人员给Digg用户一个新的头衔,类似的头衔还有“掘客”,充分展示了汉语的适应性。

  但是同其他互联网商业模式,或者Web2.0模式,诸如博客、社会化网络,或者是视频分享不同的是,拷贝的声势却不是很大。也有不少同类型的网站,但是规模都不是很大。比如17DIG网、教育资源挖掘、新热网、爱发现、电影发现、比客窝等等,有一家叫中国掘客,有相关的域名,不过看不出其同Digg的联系。

  这种情况可能同具体环境有关,国内的网站因为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速比较慢,所以网页设计上,尽可能在一个网页上密集容纳链接,所以都是弹出窗口设计,而不是“前进式”的,相应用户已经习惯于在丰富的页面上寻找内容。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借鉴互联网商业模式仍然需要和本地需求有很好的结合,到目前为止,国内的顶客仍然缺乏突破性的创新,相应资本方面就仍处观察之中。

  正如凯文-罗斯所总结的:许多人在做类似的尝试。自从Digg发布后,我已经见过不下200个克隆Digg的网站……为了成功你必须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拷贝别人。

  结语

  凯文-罗斯仅仅是定义了一个概念,就使新闻这一传统的领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使得这个行业的巨人,比如雅虎和AOL都行动起来,谨慎予以对待。

  这说明互联网这一领域,虽然日趋成熟,但是仍有巨大的可塑性,这意味着变化,这意味着在这个行业中的人未来并非是那么乏味。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Jay Adelson 杰·阿德尔森 Digg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Jay Adelson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