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9230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9-06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托尼·法德尔
托尼·法德尔
李泽钜
李泽钜
谢丽尔·桑德博格
谢丽尔·桑德博格
罗恩·康韦
罗恩·康韦
Danah Boyd
Danah Boyd
盖伊·川崎
盖伊·川崎
克莉丝汀·瓦尼
克莉丝汀·瓦尼
马科斯·莫里萨斯·朱尼加
马科斯·莫里萨斯·朱尼加
罗伯特·斯科布尔
罗伯特·斯科布尔
米切尔·贝克
米切尔·贝克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Danah Boyd,有着美女博士之称,为社会网络研究专家,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于2009年加入波士顿的微软研究院。也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

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社交网站,丹娜·波伊黛正就线上社区文化中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展开质疑与回答。在这些问题中,她详细地描述了为什么族群问题成为用户从MySpace转到脸谱的一个因素,社交网络如何改变着青少年相互联系的方式,以及互联网如何改变着人们关于隐私问题的想法。

Working as an advisor, Boyd has shaped the policies of companies like Google and LiveJournal. Now employed by Microsoft Research New England, she has been talking with government regulators and privacy advocacy groups to determine how best to help users protect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She believes that privacy regulation is inevitable and is trying to guide the industry and regulators toward a set of mutually acceptable rules.

作为一名顾问,波伊黛已经成功地为一些公司制定了策略,比如谷歌及“实时杂志”。如今受雇于微软研究院新英兰分部,她早已就帮助用户保护个人信息的巨大好处与政府管理者及隐私保护团体展开磋商。她坚信隐私管制必不可少并力图引领业界与管理部门达成一系列双方都可接受的条款。

Critical to any such solution, Boyd says, is making sure that people can control what happens to their personal data after it has been entered into a social network.--Erica Naone

波伊黛说,任何解决方案的关键点都都在于确保人们进入社交网络之时起就能够控制任何影响其个人信息的行为。

个人网站:http://www.danah.org/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简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Danah Michele Boyd (or danah boyd, born danah michele mattas in Altoona, Pennsylvania, November 24, 1977), is an American academic, researcher, and blogger best known for her research on youth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ince 2003, she and her research have been quoted in several different articles in media sources such as NPR,Wired, MSNBC, USA Today, Newsweek and The O'Reilly Factor. She was also the subject of a major profile in The New York Times in 2003[5] and the Financial Times in 2006.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Boyd grew up in Lancaster, Pennsylvania and Altoona, Pennsylvania,[7] and attended Manheim Township High School from 1992–96. According to her website, she was born danah michele mattas, "spelled all funky because my mother loved typographical balance"[1]. But after her mother's divorce and subsequent remarriage, her family changed their names to Beard. Once she reached college though, she chose to change to her maternal grandfather's name, Boyd, as her own last name and eventually settled on giving her name as danah boyd, "to reflect my mother's original balancing and to satisfy my own political irritation at the importance of capitalization."[7][8]

She became interested in computers through her younger brother, who was learning how to build computers in his teens, and as of 2009, is working at Microsoft. Boyd's initial ambition was to become an astronaut, but after an injury, she becam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internet.[7] She has an "attraction to people of different genders," but as stated on her website, identifies as queer rather than lesbian or bi. "I very much attribute my comfortableness with my sexuality to the long nights in high school discussing the topic in IRC."[1]

She initially studied computer science at Brown University where she worked with Andy van Dam, and wrote an undergraduate thesis on how "3-D computer systems used cues that were inherently sexist".[7] She then pursued her Master's degree in sociable media with Judith Donath at the MIT Media Lab. In 1999, she worked for the New York-based V-Day, first as a volunteer and then as paid staff. She eventually moved to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where she became associated with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creating the new Friendster service. She documented what she was observing via her blog, and this grew into a career.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She advanced to Ph.D. candidacy with a designated emphasis in new media in the UC Berkeley School of Information in 2006,[9] with Ph.D. advisors including Peter Lyman (1940–2007) and Mizuko Ito. Her dissertation was entitled "Taken Out of Context: American Teen Sociality in Networked Publics", and focused on the use of larg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uch as Facebook and MySpace by U.S. teenagers.[10] Boyd's research is funded by the MacArthur Foundation. During the 2006–07 academic year, Boyd was a fellow at the Annenberg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he was a non-resident fellow at the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 for the 2007–08 academic year,[11] and in September 2008, Boyd joined the faculty of Microsoft Research New England,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12] Boyd is also co-director of the Internet Safety Technical Task Force, a group of Internet business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cademics and technology companies organized at Harvard University.[13][14] She is also involved with a very large three-year collaborative ethnographic project funded by the MacArthur Foundation and led by Mimi Ito; the project examined youths' use of technologies through interviews, focus groups,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is.[15][16]

Boyd has written over a dozen academic papers and op-ed pieces on various facets of online culture,[17] and has presented papers or been a speaker on the subject at major conferences such as SIGGRAPH, CHI, Etech and the AAAS annual meeting.

微软聘请社区网络权威研究者danah boyd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8年9月:微软日前宣布聘请社区网络研究者danah boyd加入波士顿的微软研究院。boyd或许是新兴网络及其社会效应领域最权威的人士。她曾在论文中分析了社区网络从MySpace向Facebook的转变,从而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此外她还发表了多篇关于年轻用户及社区网络的研究论文。年轻用户和社区网络是当代文化转变中的下一个热点,微软聘请该领域的权威人士毫无疑问将帮助自己吸引更多关注。 

社群网站权威Danah Boyd将入Microsoft团队 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2008年9月:根据国外媒体报导,社交网络权威研究者、伯克利(Berkeley)大学研究员Danah Boyd近日表示,她将加入Microsoft位于 Massachusetts州新英格兰区Cambridge市的波士顿创意研发中心。

Danah Boyd表示,Microsoft允许继续目前的研究工作,并将提供一个更加高效率、更具支持性的研究环境。她认为Microsoft研究中心在Social Network方面的研究及其新创意研发中心工作人员的敬业程度令人佩服。

Danah Boyd将于2009年1月正式加入Microsoft,同时她还将继续她在哈佛法学院伯克曼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The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at Harvard Law School))的工作。

Danah Boyd先前曾担任Yahoo和Google的研究员,去年她在David Buckingham编辑的Youth, Identity, and Digital Media论文集中,发表一篇Why Youth(Heart) Social Network Sites: The Role of Networked Publics in Teenage Social Life的论文,探讨分别使用Facebook和MySpace的年轻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被视为是研究社群网站的重要论文。她认为 Facebook和MySpace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网站文化,MySpace用户大多在上面表达对音乐和电影的看法,并且寻找值得推荐的音乐新人,藉此认识同好。另一方面,Facebook的使用者主要是联络经营关系,藉由平台与大学同学或工作同事进一步交流。

看有钱人大多怎么交朋友的编辑本段回目录

有钱又有闲的富人们喜欢泡什么样的网站,可不仅仅是鱼子酱或白兰地的厂商们才关心的话题。在这个网络也分阶层的时代,有钱人也愁着怎么安全而体面地在网上分享他们的生活和生意,专属富人的精英社交网站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是普通人不了解的网站,也是了解了也进不去的网站。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2007年夏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女博士Danah Boyd发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报告,通过两大青少年社交网站MySpace和Facebook来看美国的阶层划分。Danah花了6个月的时间来调查这两个网站的用户,最终得出一个结论:网站也是分阶层的,虽然大家提供的服务都差不多,可是Facebook正在走向“高档”人群的家园,MySpace则恰恰相反。   

  那些生活体面,从小接收良好教育,立志于上大学的“好孩子”,越来越多的使用Facebook,他们多数是白人。而那些少数民族、移民、无意上大学的孩子、朋客等,则喜欢上MySpace,他们大多行为乖张,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于是,一个“高档”的Facebook和一个“低俗”的MySpace就奇异地区分出了用户的阶层,隐隐出现了白领与蓝领的对立,一些自认高尚的人开始唾弃MySpace这种少数族裔或肥胖女生在上面骚首弄姿,好好一句话不说,尽说一堆火星文的网站。连做人不能太“MySpacey”,都成了美国一句骂人的俚语了。   

  在以前,网络里流行的是没有人知道坐在电脑前的是不是一条狗。如今,通过登录不同的网站,使用不同的软件,和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活动,都将很清晰地暴露出电脑前的人是不是一条狗。对普通人来说,泡什么网站不是问题,可是对那些有钱又有闲的富人们来说就是个大问题了,既想要搭讪、计划派对,或者是讨论下一个两千万该投什么项目,又怕混在平民百姓中,忍受骚扰和安全的焦虑。要是在现实生活中,高端俱乐部或者类似俱乐部的社团、研讨班已经足以满足这种需要,可是受制于时空的局限,俱乐部在会员数量、组织管理、议题、活动开展、社会影响等方面,始终没有互联网来得便捷。   

  于是,专属富人的精英社交网站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可都是些普通人不了解的网站,当然了,就算了解了也进不去。

  私密的社交场   

  对富豪或精英名流来说,靠流量和会员数量取胜的网站,不具有多大诱惑力。时间和隐私是他们首先考虑的,而其他会员能否为他带来价值才是是否加入的关键。一批新兴的社交网站为财富相当的人创建了单独的网络社区,并且声称能确保会员是富豪或精英。这些网站本质上是“百万富翁的Facebook”。   

  这类网站大多借鉴了高级社交俱乐部的入会方式,是网络世界中的另一个私密社交场,如aSmallWorld.net和Diamond Lounge,都规定入会必须经老会员介绍。因为难以核实申请人的财富水平,所以这类网站的入会审批似乎是基于申请人的教育背景、职务头衔和关系。那些有不当行为的人,比如与可疑人混在一起或是大肆推销东西的人,或者“骚扰或无故打扰其他会员,或是试图联络以前没有联系的会员”,都会被踢出去,   

  2004年瑞典银行家、世界观光旅行家埃里克?华奇特梅斯特(Erik Wachtmeister)推出了aSmallWorld,该网站目前的注册会员超过25万人。去年电影业巨头鲍伯?韦恩斯坦(Bob Weinstein)和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旗下的Weinstein Co.收购了该网站的一些股份,更为网站增添了声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罗宾逊(Joe Robinson)说,aSmallWorld的目标会员是流行“风向标”式人物、社交联络人和行踪不定的富人,这些人可能会聚在苏格兰打高尔夫球或是在巴黎吃晚餐。与Myspace、Facebook、Hi5、Orkut这些Alexa全球流量排名前十的社交网站不同,流量不是aSmallWorld的优势,它主要其实是为已在现实中有相当程度联系的人们服务,新加入者需要在线申请,并等待网站委员会的评定。   

  在aSmallWorld里,会员们讨论的话题广泛而深入,既有各类国际事件,也有旅游、餐馆、城市信息资讯及个人生活体验,初看并不会觉得和其他社交网站有什么区别——可是看看它的分类广告栏,就知道这是富翁扎堆的场所,“现出售鱼子酱托盘和牛角汤匙”,“出售沙弗来石宝石,售价280万美元”,“2006年黑色布加迪威龙跑车,售价110万欧元”。观察家们据此相信,这是奢侈品进行广告宣传的另一条阳光大道,而网站管理层同时也力图将会员从现在的近30万增加到一百万。   

  但随着会员人数的剧增,一些冒牌的上流人士也加入进来了。一位日内瓦会员写道:“我有一位风趣幽默的朋友入会已经很久了。她告诉我说网站的水平下降太多了,她甚至介绍了自己的女佣入会。”另外一位会员因此抱怨道:“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每个人对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类事情都小心谨慎。没有理由当我们上网之后,就必须要与美国乡下来的卡车司机这类人交往。”

  aSmallWorld.net   

  入会与会费:只限被邀请加入或原有会员推荐的人士,目前尚不需缴纳会费   

  特点:专注吃喝玩乐,会员往往是富豪或各行各业的精英名流,帕里斯?希尔顿、名模纳奥米、超级富豪保罗?艾伦、“老虎”伍兹都是其中一员   

  Diamond Lounge   

  入会与会费:Diamond Lounge要求会员必须经一个三人委员会的介绍才能入会,每月还要缴纳50美元的会费   

  特点:网站入会者的审核更严格,会员数量极少,是目前社交网站中私密性最好的一个   

  LuxuryRatings.com(预计今年年推出)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会员人数:初步预计数千人   

  会费:每月约1000元   

  加入资格:净资产至少数百万美元的人士   

  高层的投资圈   

  与没有固定的会员聚会地点的纯网络社交网站相比,有着俱乐部特点的社交网站则要成熟和前景明朗一些,Fifty London与TIGER 21是其中的典型。  

  Fifty London位于伦敦,要成为该网站会员,可以从该网站上下载申请书并填写个人基本资料,或致电俱乐部,并需要一名会员的推荐信。网站会不定期组织一些品酒活动,如调制名贵的鸡尾酒,闲品口味醇正的葡萄酒,细究味道独特的限量版高档雪茄。会员可以在有着百年历史的优雅桌椅边,品尝源自世界各地的精品美食,或倚靠在珍贵的紫檀木围栏上与其他会员谈论,这都营造出当代绅士的雅致和温馨。   

  Fifty London的酒保萨尔瓦多(SALVATOR)是世界上最杰出的酒保之一,曾获得“CAMPARI年度酒保”的荣誉,曾在一次纪念活动中开启了一瓶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酝酿,并珍藏至今的科涅克白兰地(COGNEC),并以1000英镑每杯的价格出售。   

  而总部位于纽约的Tiger21则可以说是美国金融业的产物。TIGER 是 The Investment Group for Enhanced Results(提高收益投资小组)的缩写,“21”则代表 21世纪。会员们都是投资银行的高级合伙人、执行官,或成功的经纪人、投资家等,网站会根据会员们的专业或行业背景,将其分成10至12人的小组,每月举行一次为期一天的会议,分享各自的观点、经验和智慧,并聘请与资本投资相关的权威人士和领袖级人物开设讲座。这是建立在会员与会员及与权威专家之间讨论学习的基础上,以使投资意见中立客观,从而而使投资判断更加准确并切实可行,与那些想要从投资者身上获取佣金的投资顾问、基金经理、股票经纪人提供的投资意见不同。网站的创立者索内菲尔特在1999年卖掉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后,看到自身及类似的投资者的处境,而建立了这个俱乐部。   

  从该网站上公开的名单上来看,Tiger21八年来邀请了六百位以上与投资相关的首席执行官级别的人士来讲演探讨。其中包括被华尔街称为基金业“超人马里奥”的马里奥?吉百利(Mario Gabelli);创立40亿美元欧米加顾问基金(Omega Advisors)的利昂?库珀曼(Leon Cooperman);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的创始合伙人,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助理鲁宾斯坦(David M Rubenstein);天才投资人、黑石集团的两位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   

  尽管会们员都是有相当财富的人,但是吸引他们的并不仅仅只是财富、彼此的个人兴趣、家庭问题也都是受他们欢迎的话题。格雷格?奥尔森(Greg Olsen)也是网站成员之一,大家问他为什么要花费2000万美元访问俄罗斯太空船上的国际空间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我一直对科学感兴趣,我想做些事情。我的孩子都长大了,所以我觉得是时候了。”另一位会员个人说起他的儿子已经20多岁了,还没想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小组召集人理查德?拉文(Richard Lavin)就问每个人,他(她)25岁时都在做什么。其中一人说:“我在法学院读书。”另外一人说:“我在一家小企业工作。”汤米·盖拉格说: “我在华尔街工作,当时还吸毒。”拉文反问到:“那么谁25岁时开始为人生目标奋斗了呢?你得明白你儿子绝对不能像你一样,而且也不应该像你一样。你得对他放手。”

  生意和生活结合的方式,让Tiger21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Tiger21可能不适合所有人,你需要很富有才能入会,不过如果它适合你的话,他们的蟹肉羹还真是不错。

Danah Boyd 关于社会化网络的演讲编辑本段回目录

简介:下午好,我是danah boyd,在UC-Berkeley学习phd,同时也是Yahoo! Research Berkeley的一名研究人员。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今天我想就全球化讲一点自己的看法。全球化是很理论化的一个词组,在经济,社会网络以及性能研究方面都有着其不通的解释。每个领域的解释又截然不同。而今天,对于熟知其在某些领域的具体含义的大家,我想请你们暂时忘掉你们所知道的。今天我讲话的目的就是想由内而外分析一下这个词组真正所表达的,区别于既有定义的涵义。

当全球和地方被强加在一起时,全球化就会显得很别扭。显得不合适宜。无论从语言层面还是认知层面都显得别扭。这就是全球和本地在数字社会的情况。我们通过全球网络而获知本地文化,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压力。网络设计师必须面对这些压力,在取全球之长的同时不伤害到本地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希望我们能够全力以赴。

我想谈谈将全球和地方结合的意义,以及这对设计过程的影响。此外还有,为什么社会软件想要成功就必须尊重全球化的原则。这就意味着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如语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以及价值观。这些并不仅仅影响着市场或商业,同样直接影响人们怎么用你的技术以及你必须怎样去设计。

数字时代使我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与不同时区的人毫无障碍地交流,与世界各地的人磋商谈判,发展信息系统,使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这样一来,尽管人们在全球化的世界生存,但还是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文化。

为了了解以上的种种,我将从讨论文化的重要性开始,进而谈谈文化是怎样在网络社区上出现的,以及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挑战。我将以深入剖析文化为本给出一个框架。之后回归正题,讨论当前全球化社会中上演的一些事件,以及为什么技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最后,我将以一些比较不错的设计想法作为结尾。

什么是文化

让我们从文化谈起。文化是价值观,标准规范以及民间创造物的集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世界观。文化被植入物质,反映了世界的运作。

在每天的讲话中,我们经常会说道“不同的文化”来区别来自不通国家或讲不同语言的人。在思考文化的时候,地域和发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所共享的文化构成。比如说,犹太的文化是跨越国籍和语言的,但拥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构成。

人类只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而文化最显著的特征由宗教信仰和国籍构成。但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由实践中的团体形成的文化。比如说:在坐的大多数来自草根文化。文化中的个体和参与意味着分享某种文化价值以及关于世界的想法。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审美和术语,使得其更容易区别彼此。看看那些搞怪的t恤或者那些讨论AJAX的人群。

文化标准不断发展,被人类以及其实践和环境所影响。文化被写入法律,法律影响着文化的演化。文化发展出自己的特征作为传递信息的途径。 通常,这些文化特征对那些处在一种文化中,又不可能走出去的人很有意义。一些被灌输某些文化观念的渐渐地就了解了某种文化的特征。我肯定你们中间曾经在大公司工作过的人曾经需要记忆大量缩写以及某些表单。这个过程的步骤是这样的,好奇心以及渴求的欲望,对组织空洞的愤怒,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在第二阶段,很多人发誓要将整个过程简单化。于是就有了TLAs和图表。但是,就算有了这些图表在手上,新手仍然会重复同样的步骤。因为融入某种文化并非只是获取某些信息,而是要理解其标准规范。这也意味着,只有将缩写变成你日常的用语,你才能够自然掌握它们。

在座各位都拥有自己的文化构成,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但很多时候你也许根本不用花很多时间去思考那些所谓的规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的一个例外就是旅游。接触到一个陌生的文化,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截然不同,面对这些不同,人们便会场场做出自己的一些设想。同时,当外来者进入到你的文化架构中时,由于你身边所接触到的人和你的文化观念相同或类似,在你眼中这些外来者就会显得有些怪异。

多媒体产生了,于是人们开始设想所有人将会最终聚合于一种文化之中。而当媒体显示出其影响力时,完全的和谐并未出现。当然,也不可能出现。当一些价值观传播并被全体接受时,某些文化也在一些小团体中浮现。一些以形式为驱动的次级文化正是这种现象最明显的体现。但这类文化往往出现在公司或其他一些社会团体中。

如果不是时间关系,关于文化我还能说很多。我想要你们清楚的是,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力量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你的生活。你所了解的不同文化观念影响着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设计或搭建技术平台的方式。

构建文化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文化体现在任何社会工艺或在线社区中。追溯从前,rec.motorcycles 就和rec.golf拥有截然不同的文化构成。毫无疑问,在线社区的文化构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参与者线下文化的影响。人们聚集在usenet是因为共同的兴趣,但同样是因为共同的文化标准。兴趣相同而文化存在差异的人容易起冲突,而事实上,不同在线社区的出现解决了文化构成差异的问题。这点在usenet关于中东的新闻组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难彼此沟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持的观点自然也不同。

互联网最初有两种社会软件。普通软件的产生使得在线社区能够拥有自己的空间。比如:usenet(新闻组网络系统),邮件列表,在线聊天系统。同样,特殊软件为不同兴趣的团体服务。比如:the Well, Palace, Barbelith. 的确,这些团体背后的软件同样能够应用于其他团体,但它最初的目的就是为其所锁定的目标而开发。

现今我们构建一个全新等级的社交团体。一些人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社交平台,从而使参与者可以通过修改架构满足自己的需求。usenet的一个问题是,它在所有实例中是通用的,没有办法去实现个性化架构从而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化软件的细分。就像最初的站点细分,新的设计者针对用户改良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了更多的用户并且目标是更多的增长。

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下列三个站点背后的动力:Craigslist, Flickr和 MySpace。

CRAIGSLIST, FLICKR和MYSPACE

Craigslist开始做的时候,就是Craig的列表。只有他的朋友和他朋友的朋友在。随着网站的发展,人们仍然知道有个人叫Craig,他是一个朋友的朋友,他关心这个系统。Craig生存下来了。他的头衔是“用户服务代表”。尽管他创建了这个网站并且雇佣了很多员工,他依然深深投入到弄清他的用户在做什么中。他每天都读邮件,对所关心的直接回复。他观察用户用网站来做什么,将自己的网站做得更加易用。网站被植入了Craig的个性,激情以及怪癖。

flickr创建之初,Stewart 和Caterina会亲自迎接你的加入。他们会将你介绍给网站上其他用户同时要求你的反馈。即便在这项行动停止之后,他们仍然活跃在站内。当有问题是,STEWART会在flickr博客里以个人口吻进行致歉。听上去会感觉他真的很在乎这个问题。事实上,他是很在乎。站点上的内容看上去有点傻,但事实上绝非如此。用户喜欢这种感觉,而其又非商业策略。flickr的家伙们真的很爱他们的用户,并希望他们的用户能有自己是这个团体一部分的感觉。有无数个员工献身于此。

 MySpace的用户最初都会被系统添加一个好友,tom。tom不是别人,他是myspace的创始人之一。tom每天都要发表一些消息,宣布新功能的诞生或者未某些技术问题道歉。像craig一样,tom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客服人员。他每天都会阅读从用户那里过来的消息,依靠用户得知站点的问题,特点和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所关心的以及所拥有的。myspace的家伙们在用户反馈的基础上对站点进行改进。

相同之处

这三个网站有很多共同点。他们的发展有序。有着早期创建者所认同的公共特性。他们早期创建者确实感觉到了自己参与创建并熟知这个社区,,尽管社区已经发展到数百万用户。用户们都充满热情。设计师们也充满激情。他们都有一种责任感并且真正能够投入到为用户创造快乐中去。站点的特性并非凸现,内容也自然甚至有些无聊,但反映了开发者的个性而非公司的形式。每个站点都有独一无二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最初就已产生并随着站点的发展而演化。文化的演变时设计者们和用户共同努力的结果。

客服并非一支只需简单回答关于产品相关问题的团队。他们全力参与到系统的设计中去,资深的人员也是用户文化的灌输者。满足用户需求责任重大。

  当创始人认为他们的一些想法很棒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将架构封死。这些站点的编码会经常变动,并不仅限于一季度一次。设计者设计出新的功能并观察他们如何被使用。如果没有人对这项功能感兴趣,没关系,他们会再作出一些新的东西来。他们时刻与用户行为保持一致,了解新功能为什么或者怎样在站点上实现。

深入观察 

这些站点的设计者们都全力以赴深入观察。他们生活在他们所帮助构建的文化中。他们了解在这种文化下的其他人并坚持和他们交流,从而真正了解一些突发的行为。他们认识到作为设计者的力量,并试图用这力量造福全体而非仅仅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们的设计过程由其深入观察形成,创造出一种“泛滥”的形势去使用Cziksentmihalyi的法则。设计师们热爱所作的,并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这套系统中来。这是做设计的成功之道。 

他们所做的在软件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还不是社会软件发展实践标准的一部分,尽管应该是。深入观察使得开发者能够理解文化。他们在做一个民族人种的表格。这种方法被那些寻求理解某种文化的人所用。他们通过在本土文化中生活去理解文化,并试图从身边人群的观点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试图了解文化特性是如何形成以及文化是如何保持的。他们这样做是为了理解文化并帮助形成支撑文化的架构。 

深入观察重视文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无法被机械地测试或模拟。当然,设计师们对于社会问题也很清楚,这是他们就能够物化并立刻试图影响改变。他们在理解文化和发展设计方面的努力在用户和设计者之间创造了一个有价值的纽带。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研究显现,公司利用用户研究了解是否人们能够理解这个交互。同样经常有人提供关于特定人群以及他们行为的采访以及研究数据。这些人经常会关注于增加市场份额而非设计师,但当他们支持设计师时,他们的责任通常是从那些并不能很好代表文化的人身上取样。同样有用户支持实干家。这些人的角色是在用户与挫折和迷惑作斗争的时候帮助他们。在系统被应用时,这三个群体了解所发生的大部分事情。但是,如果他们没有真正的荣辱某种文化,就无法帮助设计者真正了解文化。 

如果目标是搭建一个静态的关于人机交互的产品,现今的范例已足够。但如果是要搭建一个社会化软件社区,那么离目标还很远。你不能将用户和为用户服务的设计者分离。你不能通过在个体的基础上运行用户研究测试社区行为。你不能通过向之前使用过相似软件的人群进行市场推广去推广一个社区。你不能通过某些人的表现而确定某种文化。你必须生活在你所创造的文化中。 

瓦解  

当然 ,深入观察也存在巨大的问题的局限。 

充满激情的设计者并不那么容易找到。Craigslist, Flickr 和 My ace的负责人都能够与网站共呼吸。他们晚上忘我工作到深夜。早上4点又因为某些错误上线。他们在午夜还同 用户聊天。这种热情是你无法阻止的。这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这是一份信念。 

不幸的是,谁也不知道就算是最有激情的人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地这样做。这种形式的投入会让人精疲力竭。会给设计者造成很大的消耗。就算是小一点的社区,创始人同样会越来越疲惫。 

保持深入了解文化是个挑战,尤其是在最初的设计者离开后。对于新的设计者来说,建立信任关系,理解文化背景绝非易事。我从未遇到过一个能够很好地将文化发展史记录下来的设计者。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历史会随着创始人的离去而消失。 

尽管如此,最大的挑战还是跟规模有关。 

尽管有条不紊的增长使得这三个站点倍受欢迎,仍然有数百万的用户并没有投入到创始人所创造的文化中来。站点范围内的文化凝聚力开始瓦解。与原有文化相冲突的另一种文化由站内衍生。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于用户还是创始人都是一个挑战。于是有一些决策出台,虽然目的为的是组织某种行为,但同时也限制了一些有益的东西的发展。 

就算是创始人,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件正在发生的事情。尽管有众多员工的协助去削除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所有的站点还是在经历着色情,反动言论以及低素质用户。这对于创始人来讲,尤其令人沮丧。因为创始人是真正地全新投入到自己的社区中来的,看到有些人在社区里捣乱,他们最心疼。

有时他们会有挫败感,还要尽力去思考他们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状况。 

随着站点的成长,其用户也开始多样化。这样一来,最初的深入观察,了解事态的发展也变得更加困难。大多数人并不具有也不需要有去了解和自己文化价值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的能力。语言也是另一个障碍。Orkut就是因为语言问题走入困境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当巴西人克隆了该站点后,创始人无法去好好准备观察文化的发展。因为他们不会讲葡萄牙语。对于在线社区而言,语言并不仅仅是客户支持的障碍,同样也是深入了解的障碍。而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够使设计者改进系统。 

认识到局限性很重要。因为当你的系统不断成长时,有很多不同的途径能够进行深入观察。 

1)星期二的时候tim讲了为什么激情很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当你在创建一个社区时,如果你想支持文化的发展,激情就是全部。 

2. 通过聚集在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人群来防止激情的殆尽。因为随着站点的发展,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地保持随时在线。这里的关键在于通过多样化用户群体来多样化你的社区。如果想在瑞典复制一个站,你最好找一些懂瑞典语言和文化的家伙来协助你。如果你的用户老年人居多,你最好去找些能够理解这些人的家伙。这也就是说,你要雇用那些了解不通文化行为,或者来自相关领域的人来帮助你。确保了解文化的人参与设计过程。 

3.社区设计者要统筹全局。你并不要去表演,你只需通过你的出现和行为去塑造和引导。判断对于你的社区和投资者来讲,什么是好的,确保设计能够引导人群朝着可行的方向发展,满足用户的需要和目标。通过用户反馈来设计远比自己凭空设想要好得多。别期望用户的目的都与你所有的相同,这是不可能的。在设计时你要始终记住这一点。 

4.不要追求一个完美的设计,设计就是拿来不断修改的。不管你认为你的设计有多完美,终究还是要改进。如果你追求一个完美的设计,那么人们的行为很可能会让你失望。要以平常心去设计,并随时准备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改进。确定你能够随着用户行为的改变而在服务器上快速更改。你也许会认为你所做的一些东西很不错,但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此,要随时准备改进。

5.确保设计者和客户支持紧密配合。客户支持能够帮助设计者了解用户在做什么,设计者应该去了解客服所了解的。这也就是说,这两个部门要相邻,从而能够更好地交流。最好就是让你的设计师们时不时地到支持的队伍中看看。 

6. 就算你的站点发展得很大了,高级产品人员仍然需要深入到社区中去。如果把握社区方向的人不了解社区的情况,在不明白社区文化的情况下妄下定论,或者做出与社区文化相悖的决策,你就会毁了你的社区。想想friedster吧。 

7. 最后,要确保你所做的决定与社区文化发展保持一致。这一点一定要贯彻,它能够帮助你知道你所犯的错误。同样,对于新进来的家伙也很适用。 

停止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现在我要讲讲在人们在数字社区考虑应对全球和地方化文化时的其他问题。 

随着数字社区的发展,它们开始变得并不那么一致。事实上,是几乎相悖。当同一系统下的不同社区为了资源而竞争的时候,情况会更糟。资源很重要,它可以使社区按照你想要的发展方向发展。每个人都是这样,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冲突将会一起涌上来。语言障碍使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文化障碍使人之间的理解变得不易。社交障碍使他们并不关心彼此。 

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联合,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乐意这么做。人们总是对那些和他们相似,价值观相同,文化标准相同的人比较关注。从这方面来讲,人们并不需要解释他们思想的出发点。他们与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总是更容易惺惺相惜。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不少冲突。不仅如此,大多数人并不用社区来交新朋友,而是用其来联系线下好友。 

当然,这其中也有典型的例外。一些不受欢迎的人频繁地用社交软件结识陌生人。单身(或是婚姻出现问题)的人用交友站点约会陌生人,对这部分人来讲,他们一般都会找同地区的人。陌生人通过地域共通点结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构建全球化网络的原因。 

当然,构建全球网络也有更好的原因。数字社区用户有时会发现,他们会很偶然地认识一些人。人们在flickr上的碰撞是因为拥有相似的照片以及通过搜索找到的精彩博客。这种特别的交互发生的很典型。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在创造一些内容,而这些内容能够通过搜索或浏览被偶然发现。他们也许并非有意让其他人看到,但他们也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事实上,他们的引发是同步的。同步一直在进行。 

当然,引发无意冲撞和引发全世界出现在你的数字生活中是截然不同的。当两个人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思考相同的事情时,自然地也会产生联系。在人们怀有隐藏的动机时这种联系并不可能发生。感觉被侵犯会使人退缩。 这种情况在人们寻求发泄或妄图控制他人时会发生。垃圾邮件就在寻找受害者,老板们寻找信息,校长们寻找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陌生人偶然相遇,不给那些有目的性的人机会,这是设计过程的一个挑战。 

认识到联系并非随意产生的同样很重要。试一下走在大街上,将你自己介绍给你身边走过的十个人。你很可能被怒视。人们在网上交流是因为她们彼此有共通点,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兴趣。 

在70年代早期,Stanley Milgram开始研究“熟悉的陌生人”。所谓“熟悉的陌生人”是指那些在公共生活中结识却又没有交集的人。根据实验,他发现人们在要离开熟悉的陌生人的一员时最容易发生交互。换句话说,两个每天乘同一辆公车的人不会有任何交流,但一旦他们在另外的一个环境中相遇,他们就很可能会向对方问好并谈论有关汽车的一些事情。如果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相遇,她们将会立刻变成很好的朋友。 

我们在环游世界的时候都会认识到这一点。当你一直在美国的圣地亚哥,突然在不丹的小村子里见到一个美国人,你会立刻停住去交谈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同样的事情在网上也会发生。兴趣小组对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没办法结识有共同志趣的人来说意义重大。如果你偶然看到一个同城的博客,你很有可能回去留言。人们觉得当一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时便是命中注定。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每天在公共区域里享受偶然特别的交互。为什么要创造相分离的网上公共社区呢。是因为比较容易管理,尽管对于很多参与者来讲这并不重要。人们在处理自己需求的时候如何懂得去尊重他人的底线呢?你需要设计出能够满足更广的社交需要的系统并同步给与指引。 

如果你要全球化,你如何协助传递关于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从而使持不同文化观点的人尊重彼此呢?人们如何才能理解其他人的行为呢? 

语言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语言问题吧。文化被植入在语言中,语言又反映了文化。同事,语言障碍组织了不同群体的交流。针对这个原因,一些技术人员认为机器翻译能够解决文化障碍。 

这样的话就需要以下成立。第一个假设是,如果单词都能看懂,人们就会了解彼此。第二个假设是,如果人们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他们就能交流。问题在于,如果人们不分享同一种文化标准,他们讲不会有交谈的理由。而且,如果他们不分享同一种价值观,文字词组有时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机器翻译的另一个立足点还在于,人们必须用正常的语言写东西。想象一下,在下列对话中,机器翻译怎么翻。这是我在my ace上摘录的,也是英语。 

- "PatTy D aka tHe ScO CitY 415 LiKe wHa!!!"

- "yung ant wa up wit it jus show'n da page sum luv so do da same a where u get dat background bru"

- "suP WIt IT pLAY bOI?" 

这种写作方式很容易讲恐惧和愤怒表达出来,如果你不是相关社交团体的一员,将很难理解。年轻人运用语言的方式令人着迷同时也很重要。正如人们经常用俚语说话一样,他们也喜欢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背景。年轻人的在线时间很长,因此他们更容易讲语言变体来交流。这些都是个性化的语言。 

使用同一种语言样式的人交流起来没有困难,但这个语言圈之外的人想听懂就不那么容易了。机器翻译纯粹是个灾难。别说计算机了,就算是用户,语言也不可能一致。 

当然,机器翻译或许能够帮助知道那些单词所代表的意思,但更可能在此过程中掩盖文化的真正含义。语者的语境,所面对的对象在语言翻译中尤为重要。为了强调这一点,让我们来看一个我们普遍认为是贬义词的词:nigger。我们知道这个词带有种族歧视,着是有原因的,种族的历史充斥这这个国家。但这个词在很多在线社区中频繁出现。为什么呢?思考一下下列三个表达。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 "Little negro" ("Nigrinho")

- "Hey wa  up my nigga watchu been up to"

- "you got shit nigga, it's the A-Z-N u better recognize"  

如果你懂得仔细去查一下,你会发现有很多语境信息,这些信息预示者将如何理解这几个表达。第一个短语是来自葡萄牙,在那里"negrinho"是一个朋友间亲切的称呼。同样也是很受儿童欢迎的一种巧克力的名字。第二个则来自黑人城市文化,在那里nigga被重新定义,是黑人间介绍朋友的方式。第三个虽然看起来像是黑人城市的语言方式,但其代表的确实是种族观念。语境线索在後半句。这是亚洲黑社会的语言。三种不通的用法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你怎么才能翻译出来所有的意思呢? 

就算我们能够理解这些表达的含义,这并不代表我们用起来会很舒服自然。或者我们会有我们群体自己的对于相同事物的称谓。这对于多元文化社团来讲是个挑战。人们用相同的词语有时表达的并非相同的意思。脱离了语境,会变得复杂。 

文化为人们提供语境。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依据本地文化进行思考。这样看来,人们在使用一个自己认为没什么的词语时很可能被他人误会。 

如果没有语境,我们就会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翻译一些表达。机器翻译正是这样。它假设的语言规范是其开发者的。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事物都以同一种语言形式翻译,你会有何感受。会觉得着部队。因为我所用的例子很可能对你来说很陌生。 

关于在线社区的语言还有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用的经常是语言文字,而非共享信息或从事某种行为。因为在网上人们必须要写,比起线下来,他们能够更清晰用文字表达自己,自己的文化。有时文字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在多元文化理解中表达交流的一种行为。这种形式的行为是通过文化理解实现的,而非那些可见的文字。在90年代当人们谈论" eaking dude"的时候单词dude可以代表任何东西,只要听众能够理解。当然,这还是要看文化语境。 

象征和规范 

语言是一种形式的象征,但并非文化的唯一特征。图像,图标,声音,风格,这些都是文化特性。 

为了强调这一点,我将提到社区设计者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什么是色情。 

在60年代的一个色情淫秽案中,法官Potter Stewart承认无法定义色情和淫秽,但“当我看到的时候我会知道”。当然,这必须在我们对于色情淫秽的看法相似时才能成立。但我们的看法相似吗? 

在美国,生殖器和女性的乳房被认为不雅并且色情。但在巴西,女性露乳而被定义为色情是很可笑的。而与此相比,在阿联酋露脐就会被人指指点点。在一些地方关于脚,脚踝,脖子的图片也会被认为淫秽。从美国的观点来讲,我们认为那些文化是难以忍受的。但在flickr上有段精彩的讲话,一群阿联酋妇女在讨论一张穿着热裤和比基尼的照片。她们为这个女人感到可悲。她们的争论是女权注意的精彩体现。她们认为将肚皮露出来是侵犯了女性的权利,并号召不要成为主流文化的性牺牲品,要维护女性的权利。 

人们对于淫秽色情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有些人不会去关心,而还有人会大声抗议。要把握人们可以展示的内容以及人们会如何反映。这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问题。一些人认为“互联网就是为色情服务的”,而很多社区组织者会因为法律,经济或文化原因而不希望自己的网站色情泛滥。这样的话用户不会参与,广告商不会投广告。当未成年人出现时还会有大堆的法律法规需要遵守。在社区管理者希望自己的网站适合多元文化的同时,他们并不希望色情的东西影响自己网站的发展。 

设计者所应遵从的关于色情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法律问题?什么样的法律?是规范问题?那又是什么样的规范?如果是想使广告商满意,那又是什么样的广告商? 

技术人员经常会说用程序屏蔽色情,就好像系统不会有偏见一样。不幸的是,跟机器翻译一样,运算法则只是简单地显示了编程者的准则。 

经济涵义 

(图)Danah BoydDanah Boyd

对于那些有大量商业内容的事件,你要怎么处理?有些国家不允许反文化的事物出现。我肯定你们都知道一些国家能够禁止一些网站。不幸的是,这经常会给设计者带来道德上的难题。如果你认为某个政权的限制是有问题的怎么办?你所使用的又是谁的道德标准?如果你的用户或者广告商认为你的某些在国家限制下的决定是有问题的你怎么办?你如何协调这些事情?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细说了,但我想强调,这些讨论对你的公司很重要。 

针对全球化的设计 

作为结束,我想给出一些建议,它们可能会帮助你们解决一些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授权于用户。给他们能够个性化和文化化的在线空间。让人们在表达的同事能够创造语境,这样的话她们就能够帮助建立以及规范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从html代码到开放APIs到开放源代码都要做到这一点。 

2.提供文化环境,使人们能够通过某些有意义的事物与陌生人偶然相识,而非强迫每个人去这么做。让用户自主或按照自己需要找到某个特定的人。让用户看到公共的价值。当然,以公共可能性平衡个人需求,在处理“全体”的同时平衡某些兴趣的缺失,这很微妙。能够以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解决这个设计难题的人将赢得用户和投资者的青睐。 

3.使个人用户能够成为文化发言人。给他们去为自己的社区或需求修改系统的权利。这就再次意味着软件的开放,或者提供更多的平台。 

社区有机地发展,深入的设计,以及通过全球网络连接本地文化社团的能力都是搭建大型稳定社区所必须的。我希望看到更多有趣社区的产生! 

谢谢!

原文:Danah Boyd(来源:http://www.danah.org/papers/Etech2006.html)翻译:aya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标签: Danah Boyd Danah Michele Boyd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Danah Michele Boyd,达纳·波伊德,丹娜·波伊黛,丹纳·博伊德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