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874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4-03
曹轶宁
曹轶宁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林清玄
林清玄
雷达[教授]
雷达[教授]
槟郎
槟郎
祁又一
祁又一
琼瑶
琼瑶
邱华栋
邱华栋
师永刚
师永刚
张闻素
张闻素
谈歌
谈歌
唐家三少
唐家三少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图)斯妤
斯妤
斯妤,女,汉族,1954出生,原名詹少娟。福建厦门人。20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以散文创作闻名,被誉为“当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九十年代又以一批独创的“幻想写实小说”被评论界誉为“当代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 著有散文集、小说集20余部: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斯妤文集》(4卷),散文集《两种生活》、《某年某月》、《风妖》、《斯妤散文精选》,小说集《出售哈欠的女人》、《寻访乔里亚》等。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斯妤,1973年赴厦门郊区海沧公社插队务农,后历任厦门郊区教育科干事,全国青联办公室干事,《青年文学》编辑、编委,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和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作品受知识女性读者欢迎,现居北京专业写作

文学观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斯妤
斯妤
外表沉静、温文的南方女子斯妤,内心却时时有着“波涛汹涌”般的激情,于是,她选择了“纸上生活”。写作上,她不但希望在内容上有所突破,蕴涵深意,还希望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不久前,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有意出版一套“斯妤散文配乐CD”时,她欣然同意。“生活太现实了,灵魂会感到痛苦”,斯妤希望给忙碌生活中的人们送上一套叩击心灵的礼物。“我们可以沉浸在文学、美术音乐中,以此抵御平庸、功利和琐碎。”这是斯妤的宣言,也是斯妤的信念。

在斯妤心目中,听这套CD的人,应该还是喜欢文学、坚守内心的人,但她也不否认,可能会有人把它当作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一样喜欢。“散文配乐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方式。毕竟听的形式比较轻松。”而且,“听”的最大好处是,开车的时候可以听,做事情、做家务的时候也可以听,精神、实际“两不误”。父母们也完全可以指望它来帮助孩子丰富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能力,当然,白领小资们也很可能会爱上那配乐朗诵的优雅情调。

文字本就是静静阅读,让人回到安静状态当中的一种方式,它需要个体的阅读,个体的体会,用自己的情感方式、自己的节奏来理解和跟进作品。而一旦变成有声有形的,它就变成银幕里的人或声音里的人来带领你去阅读,失去“探索”的意味了。“对散文有较深造诣的人,他一定是愿意读的,发生共鸣,一起思考,他的心里会涌出很多想法甚至批评。但是,‘听’的时候,这方面肯定就淡化了。”斯妤承认,现在,热爱阅读与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饮食男女,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愿意换一种轻松的方式——看画面,听声音。

但是,“各取所需吧。”斯妤淡然地说,“何况,现在文学边缘化得厉害。”你不可能强迫别人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热爱“精神高跷”。

当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斯妤散文精选》时,读者的来信像雪片般的飞来。“编辑部转来很多读者的来信,真的能感觉到读者的热情,他们是真心喜欢,真的懂,发自内心地理解你和你的文字。”可是现在,作家们很少收到读者的来信了,取而代之的是散落在各网站上的帖子和评论。

斯妤觉得,现在的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娱乐方式也很多,“声像、网络如此发达”,人们选择轻松、简单的休闲也很正常,阅读不再是唯一的休息方式、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了,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建筑、音乐、美术等等受到冷遇几乎是必然的。但是斯妤担心的是,正在被人们遗弃的东西,恰恰是使人丰富、饱满、深刻的东西。“一个民族如果只有高楼大厦,遍地汽车,却没有思想,没有艺术,那这个民族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能够传之后世的,除了精神疆域的拓展,文化艺术的建树,还有什么更有力,更持久的呢?”

文学还有用吗?这是斯妤经常被问及的问题。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它的作用是在内心,在精神层面,而非外表的光鲜亮丽”,“而内心苍白的人,未免无聊无趣”。

在斯妤看来,流行文学和纯文学的区别是,流行文学是一种模式,把东西往里边一填就行,譬如好莱坞电影;而真正的文学,真正的电影艺术,“它不是模式,它有独到而深刻的思想,有自己的创新、创造,每一部作品都能够让你心里一颤,眼前一亮,启发你去思考,激励人们创造。”“这就是艺术和仿艺术的区别。”斯妤说。

面对物质生活的汹涌大潮,斯妤对文学艺术的未来颇感担心,“文化快餐可能会越来越大行其道。”因为,“技术越发达,物质越丰富,人的脑子就可能越退化。不思考,不求索;简单的快乐,轻松的生活成为很多人自觉不自觉的标准,就像波兹曼警告的那样,“娱乐至死。”可是,斯妤想问的是,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的真正快乐真的这么浅薄吗?

爱情观编辑本段回目录

俄国诗人慈维达叶瓦,他说的一句话斯妤非常认同,“他说吻过我的人,会错过我。”斯妤认为这是真理,因为两性的那种感情蒙蒙胧胧有距离的时候,这种美感是很恒定的,而且有一种神秘和一种距离在里头,可是当走近了,吻过的时候,他就很切近了切近可能这个美感也消失了,神秘感也消失了,

斯妤认为:“爱一个人就是欣喜于两颗心撞击爆发出来的美丽时,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祈祷这不是幻影,也不是瞬间,而是唯一的例外,是真实的永恒。 爱一个人就是在极度失望后,保险丝终于咝咝地燃烧起来,枷锁卸下,心重新轻松起来,自由起来,可是只要一句话,一个关切的神情,就会轻而易举地将你扔进新一轮的燃烧。 这时,爱一个人就变成了一段经历。这段经历曾经甘美如饴,却终于惨痛无比。这段经历渐渐沉淀为一级台阶,你站到台阶上,重新恢复了高度。”

最爱编辑本段回目录

斯妤坦言:“我的最爱是儿子,其次才是书。”

斯妤很小就喜欢哲学,诗,还有美学,文学更不用说了。插队的时候,大家轮流读那个手抄本的《安娜卡列尼娜》,斯妤是非常乖的知青,非常老实的知青,从来都是劳动非常好,不敢表现不好,就为了能上大学,可是拿到那个《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斯妤就谎称生病,请病假,把小屋门关起来,一天都不待吃东西的,一出去要碰见人,关在小屋里读那个《安娜卡列尼娜》,读的痛哭流涕的 斯妤认为阅读其实是人生很好的一种享受,读到好书那是非常享受的事情。

那段知青岁月在斯妤的生命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她开始觉得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渺茫,斯妤想到了写作。1978年,斯妤从福建来到北京,不久之后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

写作特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斯妤作品
斯妤作品
斯妤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时,即以迥异于杨朔秦牧等前辈风格的新锐散文登上文坛。90年代初,她创作了一批怪异荒诞、充满象征意味的先锋散文,并迅速赢得了读者。斯妤的散文写作涉及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比如,描述日常世俗生活中的母与子,关注幼儿园、、老屋、柴米油盐的境界、足球、规则、生病、嫉妒等日常生活,尖锐指出“爱情就是大恸之后的心头空白”。90年代中期以来,斯妤以一种全新的手法和题旨转向小说创作,短短几年间,《故事》、《红粉》、《梦非梦》、《出售哈欠的女人》等小说引起文坛关注,等蜚声文坛,被评论界冠以“幻想写实主义”称号,“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

斯妤写真人,抒真情,显真我,现真诚,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命的真谛在其笔下流淌,拓展了散文的内蕴与形式。她的散文很快赢得了读者,尤其为青年读者和知识女性所喜爱,并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斯妤的小说在主题上多表现居于男权重压之下的知识女性的抗争与毁灭;在创作手法上,可谓奇谲诡异,灵动饱满,熔沉重与幽默、悲剧荒诞、现实与幻想于一炉,令人耳目一新。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斯妤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