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5386 次
  • 编辑次数: 5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0-04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Road Runner
Road Runner
drkoop.com
drkoop.com
人民计算机公司
人民计算机公司
ComputerLand
ComputerLand
美味书签
美味书签
贺氏
贺氏
Comdisco
Comdisco
Webvan
Webvan
AST
AST
利多富电脑
利多富电脑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ATI技术公司 (ATI Technologies Inc.) 在1985年至2006年之间是全球重要的显示芯片公司,总部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万锦,直至被美国AMD公司收购后成为该公司的一部份。ATI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曾拥有超过3,700名员工,营业额为22亿美元,是一家专门设计与销售适用于个人电脑的显示卡、图形处理器、芯片组、机顶盒、数字电视、电子游戏机和手提式设备等的无厂半导体公司(fabless)。在2006年,AMD以54亿美元收购ATI,并将ATI的品牌保留用于部分产品线,例如Radeon显卡。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ATI技术公司(TSX: ATY,NASDAQ: ATYT)(全称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 Technologies Inc.,简称ATI。创立于1985年。总部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万锦市,在美洲欧洲亚洲等地拥有超过3,700名员工。ATI是全球著名的专门设计与销售适用于个人电脑的显示卡、显示芯片、芯片组、机顶盒、数位电视、电子游戏机和手提式设备等的无晶圆IC设计公司(Fabless)。2005年ATI的营业额达22亿美元。

ATI Technologies Inc.
公司类型 被收购前为上市公司 (TSX: ATY,NASDAQ:ATYT)
成立时间 1985年至2006年
总部地点 加拿大安大略省万锦
重要人物 David E. Orton, CEO
口号 Get In the Game
产业 半导体
产品 显示卡
显示芯片
芯片组
年营业额 $2.222 Billion USD (2005)
净利 $16.93 Million USD (2005)
员工数 3,469 (2005)

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ATI由四位加拿大的移民在1985年8月20日创办,他们分别是来自广州的何国源、Benny Lau、Lee Lau及来自荷兰的Adrian Hartog。ATI原先是一间原来设备制造商(OEM),为大型个人电脑制造商,例如IBM,制造显示芯片。但是,从1987年开始,ATI自立成为显示卡零售商,销售ATI EGA Wonder和VGA Wonder显示卡。

在1997年,ATI成功收购当时他的最大竞争对手Tseng Labs,为公司加入四十位新的工程师。在2000年,ATI收购ArtX,一间制造Flipper显示芯片的公司。"Flipper"是Nintendo GameCube的核心。现在,ATI正为Nintendo设计显示芯片,用于其Wii主机。较早前,ATI已为微软的Xbox 360设计显示芯片。

在2005年,ATI收购Terayon's Cable Modem 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巩固其在数码电视市场地位。

在2006年7月24日,ATI被AMD以54亿美元收购。于10月25日收购完成,最终收购价格为43亿美元现金,另加5800万AMD普通股,购买ATI所有普通股。摩根士丹利贷款25亿美元予AMD。 ATI原CEO David Orton加入AMD,就职ATI业务部门运行副总裁。ATI现任CEODavid E. Orton(前ArtX成员),而何国源成为主席到2005年11月22日。

产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另外,ATI除了为个人电脑制造高端GPU(ATI称之为VPU),亦制造手提电脑(称为Mobility Radeon),PDA和手提电话(Imageon)版本GPU,集成型主板(Radeon IGP)。拜各式各样产品之托,ATI成为OEM和多媒体市场的王者。

ATI的主要竞争对手是NVIDIA。从2004年开始,ATI的旗舰级Radeon产品线,能与nVidia的GeForce产品线直接竞争。2004年第三季,ATI显卡的市场占有率为59%,nVidia只是37%。长久以来,此两公司已占用最大市场占有率。

从2005年开始,ATI与华硕等厂商合作,推出集成显示内核的芯片组。英特尔亦采用ATI的芯片组出售主板。

ATI于1996年引入All-in-Wonder概念。All-in-Wonder显卡的特色就是集成了电视卡,而卡的用料也比较高,目的是提高视频输出品质。显示内核方面,它采用主流Radeon的显示内核,与主流显卡一样拥有高速的立体渲染性能。2006年,欧洲联盟的危害性物质限制指令正式生效,这迫使ATI停止开发新的AIW显卡。AIW系列最强显卡就是AIW X1900。随后,ATI更专注开发Therter系列电视卡。到了2008年7月尾,AMD重新推出AIW系列产品。显示内核采用了Radeon HD 3650,分为HD和HD Premium版本。后者附设了一张图像输入输出子卡。[1]显卡亦集成了TV Theater 650 PRO芯片,ClearQAM硬件MPEG-2解码器。

其实ATI的竞争对手NVIDIA也推出过同类产品,名为NVIDIA Personal Cinema。

电脑显示芯片

    * Rage - ATI第一款3D加速器。支援DirectX 6,MPEG-1和MPEG-2加速
          o Rage Mobility - 是桌面平台的Rage低电压版,主要用于Notebook,支援双显视输出
    * Radeon
          o Mobility Radeon - 是桌面平台的Radeon低电压版
    * FireGL - 2001年推出,建基于Radeon,ArtX团队改造
    * FireMV - 2D加速器产品

核心性产品

    * Flipper - 这是一个用于Nintendo Gamecube的3D 加速器,由ArtX开发。Flipper的功能类似Direct3D 7加速器。它有四条表现流水线,硬体支援T&L,有限度支援pixel shader。很创新的,此芯片整合了3 MB的1T-SRAM,作为极速低延迟(6.2 ns)记忆体。此记忆体用来存取纹理和Z-buffer数据。记忆体频寛是10.4 GB/秒(当时的极速)。Flipper是由Nintendo 64 Reality Coprocessor团队设计,前SGI成员。

    * Xenos - 微软的Xbox 360主机绘图核心,ATI设计。核心代号"R500"。衡量此核心的效能是困难的,原因是核心结构与桌面电脑的显示芯片截然不同。此芯片整合了记忆体,用于加快 anti-aliasing的运算。Pixel 和 Vertex处理不再分开,同一处理单元可处理Pixel或Vertex数据。

    * Hollywood - Nintendo的下世代游戏核心,同样是ATI设计,用于Wii。

手提式芯片

Imageon-2002年发布,志在为手提产品和手提电话带来3D加速功能。现在的Imageon 2300包含3D引擎,MPEG-4解码功能,JPEG编码和解码功能,支持二百万像素数字相机镜头。记忆体方面,支持2MB低功耗SDRAM。
2008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3GSM大会中,AMD发布了新款的Imageon手机处理器。这次发布有三款处理器,和两款用于手提电话的显示内核。显示内核方面,AMD可以将有关的技术,授权给其他厂商,用以集成到其他产品中。[4]。由于NVIDIA于较早的时候亦公布了相关产品,这亦显示出传统的硬件厂商,开始将注意力放到流动设备上。

这次发布的新产品列表:

手机处理器
AMD Imageon D160 - 移动电视处理器,主要用于接收移动电视,支持DVB-T和DVB-H标准。
AMD Imageon M210 - 音频处理器,用于音频设备中,支持长时间播放。
AMD Imageon A250 - 多媒体应用处理器,用于智能手机中,类似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
显示内核
AMD Z460 OpenGL ES 2.0 - 用作加速立体运算,为统一渲染架构。意法半导体的STn8820处理器已集成此显示内核。
AMD Z180 OpenVG 1.x - 用作加速矢量图形的运算,例如Flash效果。

芯片组

眼见nVidia推出nForce系列,ATI亦推出产品对抗。但南桥设计一直搞不好,经常靠外援。最初使用VIA,其后使用ULi(前称ALi)。令ATI芯片组普及的原因,是客户有所需求。传统芯片组设计商不能跟上潮流,只推出支援DirectX 6或7的整合型芯片组,而ATI的芯片组已支援DirectX 9,客户当然要技术和效能较强者。况且付多五美金,即犹如购买了一张低阶显视卡,ATI芯片组吸引力极强。而且,ATI在图形设计已有坚固基础,所以能轻易踏入整合型芯片组市场。第一代的ATI芯片组内建了Radeon 7000显视核心,有支援AMD和Intel处理器版本之分,惜未有正式推出市场。其后推出内建Radeon 9100显视核心的芯片组,并可支援双通道记忆体,但对记忆体兼容不足。与此同时,ATI推出没有内建显视核心的芯片组。之后再推出新芯片组,内建 X300显视核心。2005年,Intel宣布放弃低端市场,并使用ATI的整合型芯片组推出主机版。在其他主机版制造商陆续使用ATI产品下,令ATI芯片组的市场占有率高过SiS。 正当ATI有点儿成绩时,nVidia为了防止ATI威胁它的芯片组地位,所以收购ULi间接断绝其南桥供应。

Intel
以下是ATI推出的Intel平台芯片组:

IGP3xx
9000 IGP
9100 IGP
RX 330
Xpress 200 IE
AMD
AMD芯片组列表:

IGP3xx
480X CrossFire
570X CrossFire
580X CrossFire
AMD 690V
AMD 690G
AMD 740G
AMD 760G
AMD 770
AMD 780V
AMD 780G
AMD 785G
AMD 790X
AMD 790GX
AMD 790FX
一路而来,ATI的南桥总是不甚完美,例如著名的USB问题。所以主机版制造商曾经使用ULi的南桥替代。

由于AMD已经并购ATI,ATI有关芯片组形号已经易名。例如原本的ATI Radeon Xpress 1600 CrossFire和ATI Radeon Xpress 3200 CrossFire会易名为AMD 480X CrossFire和AMD 580X CrossFire。新的命名方式是“AMD+芯片组代号+产品定位代码”。产品定位代码有支持CrossFire的X、高端的T、主流的G、低端的V和移动平台的M。

数位产品平台
当NVIDIA发布APX 2500应用处理器后,意法半导体于翌日(即是2008年2月12日)亦发布了相关处理器。该处理器由意法半导体和AMD合作研发,形号是Nomadik STn8820。

芯片的制程是65nm,集成了ARM1176处理器,内核频率是528MHz,亦内置了一个AMD OpenGL ES 2.0显示内核。由于显示内核的功能与Xbox 360中的Xenos显示内核相似,所以亦被称为mini-Xenos。与AXP 2500一样,芯片支持720p高画质影片播放功能。

在成本控制方面,意法半导体比NVIDIA的方案更好。其平台使用更少芯片,所以成本更低。

市场领导编辑本段回目录

ATI于1985年成立,为了公司前途,决定不再大量制造基本2D图像芯片。而在1987年,ATI发售EGA Wonder和VGA Wonder家族显视卡。这些显视卡功能都比IBM自身的显视装置(EGA and VGA)好。1991年五月,ATI发布Mach8,ATI第一款优化微软视窗的产品。CPU不再需要运算画面资料。1992年,发布了Mach32,比前代产品有很大进步。

但第一款为人熟悉的多媒体芯片,应该是1994年推出的Mach64。尤其是Mach64硬体支援YUV-to-RGB颜色转换,和硬体缩放。这样个人电脑能应付基本AVI和MPEG-1播放,而不需要昂贵的专用硬件解码器。之后,Mach64-VT从CPU接过逐行扫描的工作。1996年的 ImpacTV进一步支援800x600 VGA-to-TV编码。而这些产品并不是太昂贵。

ATI在1996年发售第一款内置TV tuner的显视卡,是现代All-in-Wonder列的前身。功能包括ATI第二代3D Rage II显视芯片提供的3D加速、64-bit 2D效能、TV质素影象加速、影象撷取、TV tuner、无闪烁TV-out和立体声TV声效。

但是,正当ATI与OEMs建立起优质多媒体卡的名誉,在1990年代后期,消费者亦要求强劲3D效能,这做成3dfx和nVidia的掘起。在1999年一月,All-in-Wonder 128伴随着第一次警告。它包含Rage 128 GL绘图芯片,16 MB显示记亿体版本的销售情况良好。但有所改进但延期的32 MB的版本则销情不佳,原因是它的价钱与3D效能不配合。ATI必须发展整合型3D加速器,与nVidia当时正在设计的芯片竞争。

ATI第一款真正的3D芯片是3D Rage II。此芯片支援双线性和三线性过滤。它亦支援z-buffer,和一些Direct3D材质混和模式。但是像素过滤只是比S3的ViRGE略好,在当时来说是很差了。从特色来说,亦只比工作站级的Matrox的Mystique略好。

而1997年的3D Rage Pro,fill rate效能改进到与原本的3dfx Voodoo Graphics一样,三角形形成引擎速度是1.2 M triangle/秒。单通道三线性过滤与一个完整的纹理完成混合。Rage Pro得到大批OEM订单,原因是其优良的DVD播放效果和低廉的价格,但恶劣的驱动阻碍了它的发展。直到产品推出了接近两年的1999年,才有一个达到应有水准的驱动。新驱动有20-40%的效能提升。随后,ATI终于了解到发展驱动的重要性。

1997年,128 GL的研发得到Tsend Labs研发团队的帮助。它的对手是RIVA TNT和Voodoo 2。先进的内存结构允许Rage 128在32bit渲染时,效能损失减至最低。不幸的是当时大多数电玩只支持nVidia领先的16bit渲染。

最终,RIVA TNT2蚕食了ATI原有的OEM市场,纵使ATI的产品能够提供优质的dvd播放,售价低廉。1999年4月,Rage 128 Pro推出,功能包括非等方性滤镜,更好的工三角形生成引擎,和更高的频率。当时,Rage 128 Pro的MPEG-2加速技术为当时领先,能够在Pentium III 600 MHz平台提供即时MP@HL (1920x1080)播放功能。ATI为了提高显卡性能,进行了一项名为"曙光女神"的实验,亦即是MAXX技术。原理是将两颗Rage 128 Pro显核集成在同一块PCB板上,类似Voodoo II的SLI。每个显核交替运算画面。但由于性能不佳,价格高昂,这计划并不成功 。

ATI擅于制造低端的OEM显卡。那些显卡拥有不俗的2D效能、DVD加速和完美的3D功能。但ATI不能在高端市场有效地挑战他人。在2000年3月的游戏开发者论坛上,开发者都渴望知道有关第六代绘图内核的数据,虽然大多数人士都抱怀疑态度。这段时期,很多公司都发布不能如期、或冒险地付运的产品。然而,ATI在游戏开发者论坛上闭门展示其新型绘图内核的测试版,新产品命名为Radeon 256。

于2000年,ATI发布了Radeon内核(R100)。ATI建基于这个内核的新显卡原命名为Radeon 64,代表它支持64MB DDR RAM,但最终更名为Radeon 7200,代表它支持DirectX 7。R100内核起初支持了一些显著的功能,例如完整的DirectX 7凸凹纹理映射(浮雕,点积 3和环境映射凹凸贴图),硬件3D阴影,硬件个别像素抖动消除技术和一些DirectX 8的像素着色效果。不幸地,ATI使用了2条像素流水线的设计,每条像素流水线有3个光栅单位(即是2*3架构)。对手nVidia的GeForce 2芯片使用了4条像素流水线的设计,每条像素流水线有2个光栅单位(即是4*2架构)。那时,很少3D程序每个周期利用到多过两个纹理运算,所以Radeon的第三个光栅单位很少被利用到。

ATI证明原先的Radeon 64并不是唯一的攻击。随后在2001年,ATI推出了第二代Radeon内核 - R200,即是Radeon 8500。R200的像素流水线架构与nVidia的GeForce 2系列相同,它们都是4条像素流水线的设计,每条像素流水线有2个光栅单位。原先Radeon 8500内核频率是300MHz,但内核不能承受。最后,ATI的零售产品盒和文件都标榜Radeon 8500的填充率是300MHz的2.4 GTexel/s,但卡的内核频率调低到只有275MHz。nVidia很快的推出频率更高的GeForce显卡。当时nVidia最强的GeForce 4 Ti显卡能提供更强大的效能,但ATI的显卡能提供更好的图像质素和着色效果。事实上,由于R200支持DirectX pixel shader 1.4,所以它依然支持很多2005年的电玩,但同期的GeForce 4只支持pixel shader 1.3,兼容度比Radeon 8500略逊一筹。

在这个时期,ATI为了对抗nVidia,开始销售显核予显卡厂商,而显卡会附上"Powered by ATI"字样。这个突然的转变令nVidia措手不及,尝到了自不幸的NV1计划以来第一次失败。此外,ATI推出了由R100内核发展而成的RV200,即Radeon 7500。RV200的功能与R100相同,但内核频率大幅提升至290 MHz。ATI亦推出了只有单条流水线的Radeon 7000。最后,多余的R100显核则以Radeon 7200的姿态出现。

Radeon 8500受到OEMs的欢迎,这是由于它与主板的兼容性比nVidia的产品高。驱动程序仍旧是ATI的弱点,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已有相当的进步。Radeon 8500显卡系列的良好性能和功能,使ATI正式成为nVidia的对手,而其他显卡厂商,例如3dfx,早已退出业务。ATI亦推出了催化剂(Catalyst)驱动程序套装,它的质素,兼容性和效能都比前代驱动程序进步。

对于nVidia,Radeon 256和Radeon 8500是警告,示威著nVidia自以为理所当然的高耸市场地位。2002年对于ATI是决定性的一年,ATI突如其来发布了新的Radeon结构。第三代Radeon是从头研发的DirectX 9显示内核,Radeon 9700(R300)是历史中其中一个最创新的产品。此外,ATI胜过nVidia的DirectX 9芯片数个月。纵使R300使用当时最强的四条像素流水线架构,但没有电玩利用到此架构的优势。

Radeon 9700高效能的原因在于它拥有256bit记忆体带宽。在此之前,所有高性能显卡,如TNT和Rage 128,都只是拥有128bit记忆体带宽。纵使兼容度比GeForce 4,甚至是自家的Radeon 8500差,但记忆体带宽比那些卡多很多。事实上,nVidia的GeForce FX 5800使用了128bit记忆体带宽,影响效能发挥。

从此,ATI在高端市场保持着优势,并将技术推广到市场分额最大的中低端市场。ATI决定销售R300的削弱版,使它成为中端市场产品,并命名为Radeon 9500。而Radeon 9500 Pro则配备了R300内核,但只使用了128bit存储器带宽,内核频率为275MHz。这张显卡比最快的GeForce 4显卡还快,尤其是DirectX 9。

R300引起显卡厂商的注意。为了满足中端市场的需求,ATI甚至容许厂商售卖Radeon 9700显卡的削弱版,但一半的像素流水线被遮蔽掉了。这些显卡与一般的Radeon 9500 Pro显卡不同,它有256bit存储器带宽,但只有四条像素流水线,性能比一般的差。热衷硬件者发现能轻易通过破解驱动,重开被遮蔽掉的像素流水线,令价钱一般的Radeon 9500摇身一变成为昂贵的Radeon 9700显卡。

低端市场方面,ATI推出了RV250。它是建基于Radeon R200内核,但每条像素流水线的光栅单位减半。这个架构与原本的GeForce相同,但Radeon 9000的效能与Radeon 8500差不多。它与只有两条像素流水线的GeForce 4 MX竞争。而原先的R200内核则被包装成Radeon 9100出售。由于Radeon 9100每条像素流水线的光栅单位数目与Radeon 8500相同,所以效能比Radeon 9000好。Radeon 9200(RV280)是RV250的AGP 8X版本。Radeon 9100 IGP是集成型显卡,只有两条像素流水线。这个时期的ATI显卡命名比较混乱。

ATI在2003年推出了Radeon 9800 Pro (R350)以取代Radeon 9700。对比nVidia的GeForce FX 5800,它的功耗比较低,但效能更好。在中端市场方面,推出了Radeon 9600 (RV300),像素流水线数目比9800 Pro减半。它的效能比Radeon 9500 Pro (R300)稍低,但功耗亦比较低。在DirectX 8应用下,它的效能比Radeon 8500 (R200)和Geforce 4低,但DirectX 9则摇摇领先,这是由于那些旧卡并不支持DirectX 9。

据Mercury Research所说,ATI市场占有率在2004年第三季由4%升至27%,而nVidia的市场估有率由23%降至15%。而市场估有率第一则是Intel,估有率是39%,纵使只是销售集成型显卡。

在2005年,ATI开始销售X800 XL PCI-E显卡,它是X800内核的110纳米制程版本。而原先的X800内核则采用130纳米low-K制程。X850是当时ATI的高端显卡,以取代Radeon 9800。但不支持32bit渲染和SM 3.0令它难以与nVidia GeForce 6竞争

在2005年10月,ATI终于推出90纳米制程的Radeon X1000系列显卡。其实早一年前已敲打出最初版本。但由于一个回路上的臭虫,令最终频率降低了150 MHz,最终令大规模生产延迟了数个月。这个关键性的的延迟令nVidia的7800系列显卡抢尽了高端市场。纵使ATI保持了市场估有率,但利润则减少了。

AMD以54亿美元收购ATi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6年7月24日,AMD与ATI美国纽约宣布将进行合并,交易金额约为54亿美元。
  通过并购,AMD在微处理器领域的领先技术将与ATI公司在图形处理、芯片组和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势相结合,从而创造了一个计算机处理器领域的强大企业。此次并购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强大??动技术创新,并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尤其是满足商用和移动计算领域以及高速成长的消费电子市场的需求。通过集合两家公司的技术、人才和其它互补优势,AMD将于2007年推出以客户为导向的技术平台,满足客户开发差异化解决方案的需求。 

  AMD 并购ATI后,全新的公司将致力于提供创新的技术,满足主要市场对更为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将继续开发业界最好的微处理器产品,让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佳的技术组合。从2008年起,AMD将超越现有的技术布局,改造处理器技术,通过推出整合了微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的芯片平台,来满足越来越多的对于通用功能、以多媒体、数据处理、图形处理等为中心的计算需求。因此,合并后的公司将让客户在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创新并且不存在人为障碍的生态环境中创造独特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AMD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海克特·鲁毅智博士说: “在技术领先和‘客户为本  推动创新’方面,ATI公司有着与我们同样的激情,也与我们优势互补。这两家伟大的公司结合在一起,将让我们超越以往各自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作为技术领导者和客户最佳合作伙伴,为我们的产业再一次注入创新的活力。我们相信,AMD与ATI将共同推动整个产业的成长和创新,使我们的合作伙伴能够创造差异化解决方案,使我们的客户能够作出最佳的选择。”

  ATI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维·奥顿(Dave Orton)说:“这一合并意味着ATI加速了增长,我们的员工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全部的产品线都将因此而受益。加入AMD将让我们能够在 PC平台进行更为大胆的创新,同时在消费电子领域继续大规模投资,以确保市场领先地位。”

  微软公司平台与服务事业部联合总裁Jim Allchin说:“Windows Vista系统由于在图形整合和性能方面的全面提升,将使得用户体验的满意度得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提高。AMD和ATI以后将共同提供技术,提高 Windows Vista系统的用户体验的满意度,对此我们感到非常振奋。”

  根据交易条款, AMD将以42亿美元现金和5700万股AMD普通股收购截止2006年7月21日发行的ATI公司全部的普通股。AMD将承受所有ATI公司的未偿期权和受限股票(RSUs)。基于2006年7月21日AMD普通股收盘价每股18.26美元,每股ATI流通股的对价为20.47美元,此价格包括 16.40美元现金和0.2229股AMD公司普通股。

  AMD预期将以现金和发行新债相结合的方式支付此项交易的现金部分。AMD已从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 Senior Funding, Inc.)获得25亿美元定期贷款承诺(term loan commitment),加上AMD公司所持有约30亿美元的现金、资产现值和短期投资赢余,都为此项交易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ATI 公司从其财务顾问处获悉,从财务角度来看,此交易对其股东是公平的。目前,此项交易已经分别获得两家公司董事会的一致通过。该交易尚须ATI股东批准,也有待加拿大法院对资产重组方案的监管审核、以及其他规定的审批手续,包括在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司法管辖区的并购通知备案,以及其他常规的交割条件。若交易未能最终交割,ATI将根据并购协议相关规定,向AMD支付1.62亿美元终止费。此交易预期将在2006年第四季度完成交割。

  AMD期待此项并购将对其2007年营业收入带来一定积极的影响,并对2008年的营业收入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如果不计对ATI的并购成本),根据 AMD的计划,新公司将提供更为一体化和更加先进的平台解决方案,从而将提高其在商用客户、移动计算、游戏、媒体和新兴市场上的地位。AMD预测,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在2007年底前减少大约7500万美元的运营费用。

  合并后的公司拥有约15000名员工,最近4个季度销售总额约为73亿美元1。新公司总部将位于美国加州桑尼维尔市,公司将保留其位于世界各地的销售、设计和制造中心;以及位于美国硅谷、奥斯汀、德州和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马卡姆的主要业务中心。对于合并后的公司而言,这些都是企业创新的宝贵机构。ATI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维·奥顿将加入AMD现有管理团队担任执行副总裁,负责ATI事业部并向包括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海克特·鲁毅智、首席运营官德克·梅尔为首的AMD CEO办公室汇报工作。此外,根据并购协议条款,在交易交割后,还将有2名ATI公司董事加入AMD公司董事会。

  AMD和ATI公司的各自现有的客户群体共同构成了计算和消费电子产业的“企业名人录”。通过分享“客户为本 推动创新”和技术卓越的企业文化,合并后的公司将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更为创新的解决方案和系统级技术,并缩短产品的上市周期。

ATI英雄无敌历代记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为世界上的两大民用显示芯片供应商之一的ATI,历史要比对手长远得多,在经历了一番番起起落落、荣辱沉浮。其诞生20年之际被AMD收购,随着其最新产品R600的发布,火红的凤凰ATI能否重生涅磐?对于未来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得明天的启示。

 鹿港小镇:ATI诞生


     ATI的故事要从富有传奇色彩的CEO何国源开始说起,幼年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练了何国源的意志,贫寒的家境坚定了出人头地的信念。年纪轻轻,何国源只身赴台湾学习深造,返港后努力工作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80年代上半段,厌倦了打工生涯的何国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长相酷似香港明星陈友的何国源)

    1985年8月20号,何国源与另外两名香港移民Benny Lau和Lee Lau共同创立了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ATI公司。和许多同时代的IT英雄一样,何国源的ATI诞生在Toronto北部Markham小镇的一间车库里,公司开始只有30万加元的启动资金,何国源及其它员工们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由于资金不足,何国源只能将目标瞄准在创业成本低的计算机图形领域。所幸何国源当时的资金不是那么多,否则我们现在看到的ATI也许只是一家类似DELL联想之类普通的PC制造商。

  成立之初的ATI极为辛苦,仅有6名员工:秘书、接待和装运都是同一个人,何国源的老同事看望他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何国源这个昔日的总经理成了拿着扫把的车库清洁员。作为CEO的何国源除了研发,所有的公司业务都由他来打理。

  万事开头难,开始的时候,ATI举步维艰,创业资金很快就花完了。幸而得到新加坡华联银行共计180万美元的商业贷款,何国源才得以将公司维持下去。

  尽管开始的那段时间比较难熬,但当时图形芯片的高回报状况使得ATI仅需一个成功的设计就可以拯救整个公司。第二年年中ATI获得了自己的第一笔订单,每周被预订了7000块芯片,那一年年底,ATI赚了1000万美元。

  从那之后,ATI开始专注于为PC制造商提供OEM的整合图形芯片。随后几年,在当时新兴的PC大潮带动下,ATI的营业收入逐年上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ATI营业额几乎达到1亿美元,跻身加拿大五十大高科技公司的名单。

(Google Earth下加拿大安大略省Markham镇的ATI总部)

  在专注于OEM订单的同时,ATI也注意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EGA Wonder和VGA Wonder都是当时ATI的主力零售产品,为ATI在零售市场上获得了高额的利润。而Wonder这个品牌最后演变成了ATI著名的全能显卡系列All In Wonder。

童年:幸运Mach

  做了5年OEM后,ATI于1991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块图形加速卡——Mach8,这块图形加速卡有板载和独立两种版本,能够独立于CPU之外显示图形。第二年,为了应付强劲对手S3 Trio 32的挑战,ATI推出了Mach32A,也就是Mach8的改进型。

(从左往右是Mach8、Mach32、Mach64与Mach64-VT,Mach家族四兄弟,为ATI的早期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首块能够对影像提供加速功能的显卡Mach64诞生。这块显卡是计算机图形发展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Mach64所使用的Graphics Xpression 和Graphics Pro Turbo技术能够支持YUV到RGB的色彩空间转换,使得PC获得了MPEG的视频加速能力。

  MPEG作为最普遍的视频压缩算法,采用了YUV三个通道的方式来存储数据,而计算机显示器则使用不同RGB比例的混合来表示每个象素的颜色。不必依靠昂贵的CPU资源,能够将这两者进行转换获得流畅的30fps的MPEG-1回放效果,Mach64成了第一块意义上的视频显示芯片

  之后一年诞生的Mach64-VT版本完全将CPU解压的负担承担了起来,由于VT版本的Mach64提供了对视频中的X轴和Y轴的过滤得能力,所以对分辨率为320x240的视频图像重新调整大小至1024x768时也不会出现因为放大所产生的任何马赛克。

(PCI版本的Mach64-VT)

  Mach64作为ATI 的OEM时期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计算机的领域。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从一些还在销售的服务器里发现Mach64的踪影,宝德公司几年前的Intel服务器仍然采用了Mach64作为其显示芯片。

  1993年,在年营业额突破2.3亿加元后,ATI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之后由于股灾,ATI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在Mach64诞生后,由其带来的成功,ATI所有的麻烦都迎刃而解。ATI开始成立了自己的3D部门,这为后来的ATI奠定了基础。

现象七十二变:Rage转型

  Mach64之后,大量的订单让ATI尝到了甜头,这之后ATI的产品里几乎都加入了强大视频能力。随着MPEG-2标准的视频以DVD为载体开始逐渐普及,ATI的新产品3D Rage系列开始提供对MPEG-2的解码支持。通过后来引入Rage系列显示芯片的iDCT等先进技术更大大降低了CPU在播放MPEG-2视频时的负担。

  时值3D游戏的萌芽期,初始的3D游戏都以CPU作为主要的运算载体,ATI敏锐的感受到了时代进步的方向,在自己的Rage系列显示芯片中加入了3D加速的能力。

  最初始的Rage采用了Mach64的2D核心、部分3D加速功能和视频加速能力。而到了RageII的时候,Z-Buffer的引入使之成为了ATI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3D加速芯片。重新设计的Mach64 GUI引擎配合EDO或者SGRAM,对D3D和OpenGL的良好支持,再加上优异的MPEG-2视频回放能力,RageII相比较与同时代的S3 Virge 和 Matrox Mystique,无论是速度还是功能上都大为领先。

(ATI RAGE II 8 MB AGP)
                                                 

  3D Rage Pro作为ATI踌躇满志的AGP先锋,于1997年4月发布。4千5百万像素填充率,VQ的材质压缩功能,每秒能够生成1百20万的三角形,8MBSGRAM或者16MBWRAM的高速显存,这些数字给了当时3D图形芯片的王者Voodoo以很大压力。然而,由于早期驱动对于当时主流的OpenGL的支持非常不理想,Rage Pro迟迟无法将Voodoo赶下销售冠军的宝座。直至1998年2月Rage Pro更名为Rage Pro Turbo,驱动也作了相应更新后,性能提升了将近40%,这才恢复了Rage Pro的本来面目。然而,1997年底,ATI最大的敌人NVIDIA的RIVAL 128发售,这款显示芯片在性能上远远超出了Voodoo和Rage Pro的水平。

  Rage Pro尽管运气不是太好,但其衍生产品仍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RAGE LT为笔记本电脑的LCD整合了LVDS及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Filtered Ratiometric Expansion技术让不同分辨率的图像都能填充满整个LCD屏幕,因而在移动办公领域获得了青睐。RAGE XL作为Rage Pro的低端解决方案,主攻市场的低端,由于其良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直至2006年,在部分Intel主板上仍然使用该产品。

  面对NVIDIA不断侵吞自己的OEM份额,ATI意识到了危机,并开始加紧了新一代的显示芯片的研制。1997年,在2D时代非常强大的Tseng Labs公司被ATI收购,40名经验丰富的显卡工程师加入了ATI的开发团队。1998年,Rage 128 GL发布,从名字就可以推断出这是一款专为OpenGL优化的芯片。Rage 128 GL是首款支持Quake 3 中的OpenGL扩展集的硬件。尽管Rage 128 GL技术非常先进,但也可以说是过于先进。Rage 128 GL在应用中提升到32位色时,性能下降极低,然而当时大多数应用软件游戏等都采用的是16位色深,以致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过于超前的技术受到了软件环境的制约,大大影响了Rage 128 GL的销售。而苹果OEM的订单需求量过大,ATI生产能力不足,使得零售市场上Rage 128 GL出现得很晚。等Rage 128 GL大量上市的时候,霸主TNT2和TNT2Ultra已经登场。

(很多原因造成了Rage128的失败,同时给ATI造就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为了对抗NV的强大攻势,ATI于1999年4月发布了Rage系列的最后产品Rage 128 Pro,各项异性过滤,优化的多边形设置引擎,以及更高的时钟频率,使得Rage 128 Pro成了99年QuakeCon比赛的官方指定显卡,更高端的RAGE Fury Pro更是加入了Rage Theater提高了显卡的视频性能。

  受到Voodoo SLI的启发,为了追求更强大的性能,ATI采用AFR技术将两块Rage 128 Pro芯片管理起来,共同参与3D运算,这就是拥有两颗显示芯片的显卡RAGE Fury MAXX,曙光女神。然而,与3D Rage Pro所面临的处境类似,只有在当时几乎用不到1600x1200分辨率下,曙光女神的性能才会有显著提升。而32位操作系统(win2000 winxp)没有提供对双核AGP显示芯片的支持,使得曙光女神在32位操作系统下成了笑柄。RAGE Fury MAXX最终成为了Rage系列产品的绝响。

(命运多舛的曙光女神成了Rage系列最后作品,谁能想到6年后继承曙光女神衣钵的居然是对手的7950系列)

1999年,ATI终于在Nasdaq上市,开始以美元计算自己的价值。

  1995~2000年间的Rage系列尽管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并不算太成功,但这代表了ATI在面临计算机图像从2D向3D转变的过程中坚定的决心。与ATI同时期的2D显示芯片制造公司有被收购的,如Tseng Labs和S3,有后来就默默无闻销声匿迹的,如Trident,有偏安一隅一直得不到长足进步和发展的,如Matrox,只有ATI在那次大变革中活了下来,并从失败中吸取了大量的经验,为以后和NVIDIA的抗衡打好了基础。

未来的主人翁:Radeon100小试牛刀


(Radeon是ATI崛起的标志,是与对手的GeForce相抗衡的著名IT品牌)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沉沦下去,ATI显然不是一个甘心失败的角色。2000年3月的GDC上,ATI的第6代图形芯片让所有的人吃了一惊。

  同年4月,与Geforce256针锋相对的Radeon256诞生,提供了对DDR-RAM的支持,节省带宽的HyperZ技术,完整地T&L 硬件支持,Dot3,环境贴图和凹凸贴图,采用2管线, 单管道3个材质贴图单元(TMU)的独特硬件架构。由于架构过于特殊,第三个贴图单元直到Radeon256退市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程序支持它。Radeon256的渲染管线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进行可编程的着色计算,尽管这基本上不等同于DX8之后的着色器。

(Radeon256 不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品牌,也带来了ATI产品在用户心目中性能强劲、画质优异的形象)

  在Radeon256提供了更加齐全的特性同时,16位色与Geforce256性能不相上下,而32位色下则大大胜出,一举夺取了性能王者的宝冠。然而两天后,NVIDIA的Geforce2GTS就将Radeon256从宝座上赶了下来。与Geforce2相比,Radeon256在32位色特别是1024x768以上的高分辨率下毫不逊色,支持的特性甚至比Geforce2还多,然而16位色下的性能完全不敌Voodoo5 5500和Geforce256。在当时游戏普遍为16位色的情况下Radeon256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除了先进的3D核心,Radeon256同样提供了先进的视频特性。进一步加强了MPEG-2的回放能力,提供了对HDTV的解压能力。通过将渲染管线加入到视频运算中,大大提高了硬件视频解码能力。

  吸取了3dfx收购STB的教训,并感受到了NVIDIA及其结盟厂商的强大产能压力,ATI意识到只有开放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于是ATI开始对第三方的生产厂商开放了生产授权,各种名目繁多的ATI显卡出现在市场上。

  8500诞生后,R100系列开始改名为R7200系列。其中主流的显示芯片为Radeon DDR/SDR,也就是所说的Radeon 7200,其降频版就是Radeon 7200 LE,这都是基于R100的产品。而R100的简化产品RV100则将T&L和一条渲染管线去掉,作为其低端产品,型号为7000。而对于那些对视频有特殊要求的用户,则可以选择增加高频头与改进的Rage Theater芯片,增加电视和收音接受及视频处理功能的产品All In Wonder系列。R8500诞生后,R100再次登场,其超频改进版R7500举起了ATI的中低端大旗,成为了市场上一股强大的力量。

  Radeon256系列的产品除了不错的3D性能和视频能力外,其2D的画面品质是之后的ATI产品所不具备的。除了已经成为了2D画面品质神话的R7000 evc外,R100的全系列及衍生产品都具有优秀的线路设计,良好的低通滤波以及合适的频率,避免了高频RAMDAC对2D画质的影响,使得R100成为民用显卡中画质最好的产品。

  Radeon256开创了一个著名的品牌—Radeon。与对手Geforce系列相比,Radeon的特点就是在提供了强大的游戏性能同时,提供了优异的视频回放能力与良好的画面品质。尽管Radeon256承受着Geforce2系列的巨大压力,但其产品鲜明的特点还是吸引了不少顾客,其中一部分成为了ATI的忠诚用户。站稳脚跟的ATI Radeon,前途一片光明。

皇后大道东:Radeon200崛起
 

  在NVIDIA吞并3dfx,自以为天下无敌后,于2001年发布了自己首款硬件支持DX8的显卡Geforce3。这次ATI紧跟GF3,推出了新一代的芯片R200。

  R200完整的支持了微软的DX8.1及SM1.4,使用RIP映射来进行各项异性过滤,新的HyperZII技术更节省了带宽,先进的Video Immersion II技术加上双头显示提供了优质的视频服务,TRUFORM技术圆滑了三角形的棱角,使得画面更平滑,质量更好更精确地全屏抗锯齿美化了。

  在硬件架构上,R200抛弃了R100奇怪的2X3架构,改而使用流行的4X2架构,4个像素着色单元,每个象素着色单元有两个独立的材质贴图单元,还有两个顶点着色单元。这非常符合当时游戏的特点,大纹理占了游戏的绝大部分,各种特效的运算在当时所占比重并不大,所以像素着色单元:纹理单元=1:2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设计架构。

  先进的架构和技术带来的是性能上的巨大提升,去掉了一个TMU让R200更有效率,增加了TMU使用的灵活性,减少了多周期渲染的次数。而SM1.4在一个pass内能够最多输出6层材质,使得DX8.1的代码在R200下能够获得极大的性能提升。而显存升级到了128MB,更使得高分辨下的游戏性能大为增强。尽管GF3ti是第一款支持128MB显存的显示芯片,但本身架构的限制使得GF3无法像R200那样充分发挥大容量显存的优势。

大力神8500LE是ATI授权第三方生产显卡后出现的精品)

  然而驱动是困扰ATI已久的问题,与ATI截然相反,NVIDIA的驱动一直都是那么出色,新的雷管系列驱动更是性能巨大提升的引爆点。R200初始的驱动性能极差且Bug众多,很多R200的特性都无法表现,抗锯齿只有在D3D下才能出现,且速度非常的慢。早期的驱动在很多游戏中都有不少的贴图错误等显示问题。更糟糕的是,R200的游戏实际性能不如测试分数那么显眼的情况被很多测试网站发现。而著名的R200在运行Quake3时刻意下降贴图质量的丑闻被揭露,对ATI的Radeon品牌造成了不良影响。

(催化剂随着ATI驱动团队的不断努力终于让雷管成为了历史)
 

  相对于雷管,ATI的驱动名称叫做催化剂,到了催化剂3.0版本的时候R200才趋于稳定。架构的先进使得R200通过驱动提升的潜力更大,驱动稳定之后GF3ti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R200相关衍生产品很多。早期的R8500LE是R200的低频版本,在提升了工艺之后,随后更高频率的R8500与R8500XT出现,组成了R200的旗舰产品。与R8500同期推出的R7500尽管叫做RV200,但其实际上只是更换了马甲的R100。R300发布后,以R8500的降频版本R9100为首的R200系列再次以市场的中低端为目标登场。R9100就是8500LE,定位为中端。而低端产品R9000和R9000 Pro则是以RV250作为其核心,RV250相比较于R200每条渲染管线削减了一个TMU,取消了TruForm与Hierarchical-Z的支持,顶点单元也减少为一个,最终形成了4x1的架构。R9200系列产品的核心RV280实质上就是RV250的AGP8X升级版本。

  R200是Radeon历史上第一款让ATI扬眉吐气的产品。尽管驱动限制着R200的发挥,但其一出场仍然比NVIDIA最高端的Geforce3在性能上高出了20~30%, NVIDIA很快推出了自己的GF3系列的超频产品GF3ti与雷管超级驱动,但即使是最高端的GF3ti500也仅能勉强达到R200的性能水平。直至第二年的GF4ti出现,与R200旗鼓相当的对手才出现。此时R200已经在各项性能测试中横行了半年有余。

  R200标志了ATI的崛起,头一次在性能上对竞争对手造成巨大的压力。尽管狼狈的NVIDIA很快调整了自己的产品序列,但ATI在时间上的领先已然成型,R200对NV的不良影响直到NV40出现后才得以消除。GF4ti尽管威力巨大,但跨时代的R300系列已经在悄悄的等着他了。

恋曲2000:亲密接触

  在ATI从R200向R300转变的过程中,有一段小小的插曲,ATI收购了当时名气并不是很大的ArtX公司,并将其设计的“Flipper”卖给了任天堂作为其游戏机“GameCube”的显示芯片

  ArtX就和自己的名字一样,是游走于计算机图形技术前沿的艺术先锋们。在为任天堂设计完了N64的显示芯片后,宏基提供了创业基金,SGI的这些工程师自立门户创建了ArtX公司,以David Orton为首的一群SGI的遗老遗少具有非凡的芯片设计能力。1999年展示了自己开发的PC芯片组后,ArtX开始了公开募股。

  ATI、S3和NVIDIA同时对这个炙手可热的技术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S3处于濒临破产的境地,第一个被排除掉。那NVIDIA呢?“也许他们的企业文化并不适合我们”ArtX的员工如是说。ATI成了最适合的人选。2000年2月,ATI以4亿美元的股票选择权的代价成为了这场并购案的胜者。

  David Orton成为了ATI的总裁兼COO,ArtX的70名精英则成为了注入ATI的新鲜血液,活跃在芯片设计的各个方面。ATI并购ArtX后就成立了东海岸和西海岸两个工作组,轮流交替进行ATI的显示芯片设计工作。

  ArtX的“Flipper”芯片给ATI带来的不仅可观的收益,更为ATI日后与各大电玩巨头的接触做好了的铺垫。在次时代激烈的电视游戏平台竞争中,3大主力平台中的微软和任天堂分别采用了ATI的Xenos与Hollywood作为其显示芯片。

(Xenos与Hollywood芯片总数即将突破2000万)

 

 

 

 

 

 

  尽管耗资4亿,但这次并购可以说是ATI最划算的一笔买卖,给ATI带来的最大帮助就是带来了一个技术高超且成熟稳定的技术团队,帮助ATI完成了R300的设计,振奋了公司内部的低迷情绪,度过R200的难关,为R300的辉煌作了铺垫。

闪亮的日子:Radeon300辉煌

ATI从来没有一块显示芯片像R300那么成功)

  在ATI收购ArtX后,NVIDIA 最成功的图形芯片GF4诞生,高端GF4ti完全压制住了8500,而低端的GF4MX创造了一个销售神话,再加上Intel开始进军整合图形芯片的市场,导致ATI的市场份额一缩再缩。

  此时,DirectX趋向成熟,并成为游戏制作的主流。从DX8开始,游戏软件开始逐渐的向Shader时代过渡。在获取了DirectX的新特性后,ATI感觉到了业界风向标的改变:耗费大量浮点运算的通用可编程矢量处理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2002年8月,利用R200所争取到的时间差,大部分原ArtX人员构成的西海岸团队负责设计的R300早于竞争对手的DX9显示芯片6个月面世。

  R300尽管不是第一款支持DX9的显示芯片,但它却是初期最符合DX9规范的显示芯片。ATI对未来豪赌了一把,将宝完全押在了微软的DX9上。R300采用了新的工艺使得晶体管数目加倍却能拥有极高的频率,其硬件架构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像素渲染管线与TMU的比例为1:1,8条渲染管线形成了8x1的先进硬件架构。尽管这看上去不符合当时DX8时代游戏普遍纹理需求较大的现实,但灵活的回环纹理机制弥补了这一缺陷。即使在DX7或者DX8的老游戏中,R300也能够获得非常理想的速度;而8条像素渲染管线足以承担起未来DX9游戏中繁重的Shader运算任务。R300对于TMU和像素渲染管线的硬件设计既兼顾了过去纹理负担重的情况,又参考了未来游戏Shader运算任务繁重的特点,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平衡设计。

  整合了高级交叉内存控制器带来了256位的总线宽度,提供了接近20G/s的内存带宽。4个高级定点着色单元每个单元能够同时进行一次矢量和一次标量运算。更高级的SSAA和MSAA抗锯齿模式引入,最高16X的各向异性过滤性能,完整支持DX9的硬件规范,具有超长指令集和超长常数寄存器,DX9规定的MRT和24位浮点精度的完整支持等等。R300成为了当时性能最强技术最先进的显示芯片。

(尽管是性能强大的公版9700Pro,但与老前辈Radeon256比较,似乎做工方面少了点什么)

  在与对手当时的旗舰GF4ti4600的比较中,R300性能超出了15~20%,而AA与AF打开后,优势更是扩大到了40%~100%。NVIDIA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赶忙推出的NV30因为错误估计了DX9游戏大潮到来的时机,仍然采用了保守的4x2架构,尽管引入了相当多的新特性,却完全没有发挥的机会,在R300和DX9游戏面前节节败退,只有在以往的强项OpenGL游戏中才稍稍挽回了一点面子。

   R300采取整条渲染管线设计的方案,使得修改流水线数量非常方便,所以拥有众多的衍生产品。最初的高端旗舰是R9700和R9700Pro,二者只有频率上的微小差别。中高端的R9500采用的是简单屏蔽流水线的R300芯片,这就给了硬件Mod狂人们以改造的机会,R9500成了当时市场上最具性价比的显卡。而后,面对对手的5900改进型号,ATI也推出了R9800系列旗舰予以抗击,同样取得了完胜。

  为了避免类似R9500这样可改的产品对自己高端的冲击,ATI在发布R9800的同时推出了自己的原生简化芯片R9600。这款芯片的降频版本R9550成为了ATI横扫中低端的利器。诸如Farcry和半条命2等DX9游戏先后发售,各种小强版本的廉价R9550甚至将5900XT这类中高端N卡打得落花流水,可见R300及系列衍生产品性能之优秀。在R420发布之后,R300的兄弟RV370、RV380作为中低端产品依然在发挥自己的余热。

(FarCry的画面让人们重新定义了电脑游戏,更让NV3X全体在小强版9550面前抬不起头)

  在R300时代,ATI一跃超过了老对手,成为了无论是性能还是市场上的双重王者。R3XX/RV3XX系列显示芯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ATI到达了它事业上的高峰。这是Radeon系列最为闪亮的日子,而老对手NVIDIA利用专业图形领域的丰厚利润暂时度过了这一难关,卧薪尝胆,为重返王座作着积极的准备。

亚细亚的孤儿:Radeon420失落

             

  在ATI的R300取得了巨大成功后,ATI似乎有些沾沾自喜起来。面对NVIDIA5900系列无力的挑战,R300超了超频再加上一些新的特性,摇身一变就成了R350与R360,在对决中仍然获得了成功。

  这时ATI已经开始规划起自己的未来产品,然而产品路线图的混乱和多变让人一直猜不透ATI的未来武器。开始时是与R300架构完全不同的R400,完整支持DX10。因为帮助微软研制XBOX360图形芯片Xenos的缘故,R400被取消,代号改为R420,支持先进的SM3.0技术和DX9C。而后,由于代工厂TSMC 90nm技术迟迟无法得到突破,ATI最后决定R420放弃对SM3.0的支持,SM3.0的R420顺延到R520,原来的R520继续后延成为了R600,R500则成为了Xenos的开发代号。

  2004年4月,保密工作作得相当好的NVIDIA发布了性能极为强大的NV40,3Dmark分数达到了前代高端的2倍,所有的游戏及应用测试均大大超过以往的产品,连ATI都惊叹于NVIDIA在130nm的工艺下塞进SM3.0的神奇。

  5月,ATI的R420也按时发布。ATI的新一代显示芯片R420架构上和R300非常类似。两倍的R300像素渲染资源,16条像素渲染管线和16个光栅处理器,增加了PS指令的长度,加强了F-Buffer的管理,支持PCI-E 16X。而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命名为3Dc的Normal Mapping压缩技术,使用RGB或者RGBA格式将法线贴图压缩到4:1的程度而不会造成大量画面信息的丢失。ATI坚称还不到更新到SM3.0的时机,所以R420所支持的只是SM2.0+的技术规格。而仿照NVIDIA 双卡并联SLI技术的CF交火,在初始不成熟的驱动下,双卡并联在游戏中获得的性能提升并不是太多。

(R9700的放大版R420性能依旧十分强悍,但是NVIDIA的市场人员更为强悍)

  从测试成绩上看,硬件规格基本相同的R420和NV40处于伯仲之间,超频版的R480系列甚至在测试中还超过了NV40,然而NVIDIA所一直宣传的SM3.0对R420的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NVIDIA的宣传攻势下,消费者形成了R420的SM2.0已然落后的观念,而事实上当时的市场几乎没有任何支持SM3.0的游戏。

  而在中低端方面,NVIDIA出色的NV43芯片在大部分游戏测试中击败了上一代高端R9800系列,加之低廉的成本与同德等非公版PCB厂商的协助,迅速占领了原本R9550的市场。ATI方面X300X600直至X700均不是6600的对手,中低端市场成为了NV43/44的天下。

  在市场划分上,ATI也存在很多问题。高端产品有X800XT、X800XTPE、X850XT、X850XTPE等好几个型号,然而它们之间仅仅存在于核心及显存2、30Mhz的差别,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大迷惑。而中高端的X800XL、X800Pro、X850Pro等对同级别的6800GT和6800NU占不到任何便宜。中低端产品X700、X600、X300系列则一直笼罩在NV43的阴影下。在所有的产品线上,ATI的R420系列都败给了对手。

  ATI的传奇CEO何国源,在R420发布前受到财政丑闻缠身,为了换取安大略证券管理委员会撤回对其进行内线交易的指控,何国源辞去了CEO的职务,改由David Orton担任ATI的新一任CEO。2004年4月下旬,何国源在北京访问的时候恰逢宿敌黄仁勋的NV40发布会,看着春风得意的老对手,孤家寡人何国源的心情不会太好。

 

(R9700的放大版R420性能依旧十分强悍,但是NVIDIA的市场人员更为强悍)

  因为R300巨大成功的惯性,R420在市场上并不显得过于难看,甚至还一度占了上风,但消费者开始对ATI逐渐失去了信心,ATI开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告别的年代:Radeon520谢幕


                

  依靠NV40的大获成功,NVIDIA打了个翻身仗,新的显示芯片G70在2005年年中顺利上市。与激进的NV40不同,G70以NV40为基础,在性能和功耗、成本等几个方面取得非常好的平衡。

  而急于扳回一城的ATI却连续遇上了功耗等不利因素造成的Re-tape,导致传说中的R520一再跳票。经过了4个月痛苦的G70 vs nothing的煎熬,R520终于在10月发布。

  与R420一样只有16条渲染管线,在采用极线程分派处理器后,R520能够最多同时处理512个线程,先进的线程管理机制使得每条渲染管线的效率大为提升;8个引入SM3.0的顶点着色单元,动态流控指令得到了支持,采用R2VB的方式绕过了SM3.0对VTF的规定;采用了256位的环形总线尽管增加了内存的延时,却灵活了数据的调度;支持FP32及HDR+AA;而先进的Avivo技术使得ATI产品的视频质量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硕大的散热片从某个侧面表明了R520难产的原因)

  与G70相比,R520的技术更为先进,但是像素着色单元过少是其硬伤,不久后NVIDIA推出的7800GTX 512MB凭借高频和大容量的内存就轻松超过了R520。针对R520的缺点,ATI迅速作出了反应,推出了与R520在架构上很不一样的R580。

  ATI认为未来游戏将会对Shader的要求更高,所以像素着色单元与TMU的比值应该更大。于是R580采用了48个3D+1D像素着色单元,却使用了与R520相同的16TMU。这种奇特的3:1架构被证明在如极品飞车10和上古卷轴4等PS资源吃紧的新游戏中能够获得比传统的1:1架构更为优秀的表现。先进的软阴影过滤技术Fetch4则让R580对阴影的处理更有效率。

  R580在老游戏下性能表现与对手的旗舰产品不相上下,而在Shader压力繁重的新游戏中特别是高分辨AA/AF全开的模式下,甚至能够超过对手产品50%以上的性能表现。相比较于R520,R580游戏表现大为增强,成为了当时的游戏之王。

  然而R580系列与其前辈R420有着共同的软肋,那就是中低端产品同样表现不佳。继NV43横扫中低端之后, 继任者G73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与此同时20管线的7900GS芯片良率之高使之成为了有史以来成本最低的中高端芯片,不断的降价给了ATI中高端产品已强大的压力。反观ATI,用R580的1/4缩小版X1600系列去攻占中低端市场,12PS、4TMU这种在高端芯片上优秀的3:1架构设计在普通游戏分辨率下显得有些水土不服,过少的TMU资源成了性能的瓶颈。ATI在中低端的竞争中再次败北。

(强悍的1950XTX,甚至新一代的中高端GF8800GTS也不敢保证能够完全将其击败)

  R580性能强悍,但集中了主要利润的中低端市场被对手夺取后,ATI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ATI股价大跌,长期在15美元左右徘徊。在ATI与Intel的合作意向谈崩了之后,AMD向ATI伸出了双手。2006年7月24日,AMD正式宣布以总值54亿美元的现金与股票并购ATI,10月25日,AMD宣布,对ATI的并购已经完成,ATI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已经成为了历史。

(1+1>2 ? 还是 <2 ?)

  就在AMD即将完成收购的时候,R580+上市,这次上市带来了新系列的产品线。高端以X1950XTX为主打,基本上可以看作是X1900XTX的GDDR4版本,GDDR4显存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片内传输带宽,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性能。RV570即X1950Pro/GT具有36个PS单元、12TMU、12ROPs,同样是3:1的架构,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对手的产品,成为中高端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RV560即X1650XT则可以看作R580的1/2,24PSU、8TMU、8ROPs,测试成绩超过G73,成为了中低端的性价比最高的显示芯片之一。

  可惜X1950XTX的全系列产品出来得太晚,尽管有了良好的定位和强大的性能,可为时已晚,ATI已经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剩下的将由AMD代为完成。

野百合也有春天:RadeonR600未来


                     

  R580+诞生一个月后,NVIDIA的G80发布。这是一种全新的着眼于未来的完全US化的GPU,在提供了强大的性能众多的特性外,还具有灵活的架构设计。而AMD-ATI的DX10产品却困扰于工艺上的各种问题,迟迟拿不出成品,工艺从65nm到90nm之间不断变更,实验室里被枪毙掉的版本编号越积越多。

  终于在G80的中低端产品G84/86发布一个月后,ATI也开始了自己的DX10产品发布。此次发布的ATI产品有基于R600核心的HD2900、HD2600和HD2400三个档次的显示芯片。HD2900致力于中高端,对手是8800GTS;HD2600主攻中低端,对手是8600/8500;而显存位宽只有64bit的HD2400主攻对游戏性能要求不高的普通用户。继承了ATI重视视频播放能力的传统,R600系列的所有产品都具有内置的5.1声道的音频芯片,将音频与视频信号通过HDMI接口输送出去。

  R600与G80一样,都属于完整支持DX10的硬件设计。64个US共320SP,浮点运算能力达到了475GFLOPS,大大超过了G80 345GFLOPS的水平。512位回环总线为芯片提供了更大的显示带宽。采用了新的UVD视频方案,支持对VC-1与AVC/H.264的硬件解码。对Vista的HDMI音视频输出完整支持,通过DVI——HDMI的转接口能够同时输出5.1环绕立体声的音频和HDTV的视频信号。

HD2400

 

HD2600
HD2900

  从规格上看,R600全线与对手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ATI一贯的驱动问题在R600发布前都在困扰着测试人员。另外这次的R600发布似乎缺少了旗舰产品,HD2900XT无论是价位还是性能都与8800GTS基本处于同一档次。缺少旗舰的发布,给新生的R600蒙上了一层阴影。

  与G80将SP调度机制集成在显示芯片内的设计思路不同,对于SP的应用,R600更需要驱动的支持以提升每个US的5SP的独立工作效率,目前尚未成熟的驱动未能百分之百发挥R600的真正实力。R600的设计既向目前的工艺水平妥协以换取理论上更强大的性能,同时完全按照DX10的规格进行超前的硬件设计,可以说又是一款非常平衡的产品。

  规格强大的R600系列有着准确的市场定位,能够制约R600的只剩下产能与驱动程序,如果AMD-ATI能够把这个问题完美的解决掉,重塑R300的辉煌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野百合的春天并不遥远,AMD-ATI的春天也即将来临。

光阴的故事:ATI芯片一览

  要了解ATI就要了解ATI的产品,ATI产品更迭的历史也就是ATI自己的历史,下面将把ATI从Rage开始的所有产品列出,让我们体会这些蕴含在这些显示芯片中光阴的故事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publish.it168.com/2007/0515/20070515002801.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ATI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ATI Technologies Inc.,ATI Technologies,ATI技术公司,ATI公司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