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739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7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大学成为搞笑场
大学成为搞笑场
大学生幼童化
大学生幼童化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
中国高校教师身份危机
中国高校教师身份危机
30年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的原因
30年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的原因
中国大学生的能力缺失症
中国大学生的能力缺失症
过去教授的骨气和底气
过去教授的骨气和底气
大学官僚化
大学官僚化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西安交通大学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00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原属卫生部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西安医科大学、原属中国人民银行已有40余年办学历史的陕西财经学院并入西安交通大学。
目录

[显示全部]

学校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和3个临床教学医院。现有教职工5769人,专任教师25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00多人。学校有长期在校工作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8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74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60余名。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912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690人。全校有74个本科专业,199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114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校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拥有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MBAMPA等九个专业学位点,19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和3个省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0余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爱国爱校、饮水思源的品格,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不断开拓创新,精勤育人。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2007年,学校创办“钱学森实验班”,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创办“宗濂实验班”,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行“书院制”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和现代的“大学之道”融入其中,营造育人新环境。迁校50余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工作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了项目、人才和平台良性互动,在基地建设、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十五”以来,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卓著,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6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军工973计划)项目1项,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5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7项;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为全国高校第二位。近年来,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明显提升,2006年发表的SSC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五。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相继成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等合作机构,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校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一百余个。2001年9月,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成功举行。2002年5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校代表荣获“非英语国家”选手一等奖;2004年参加“飞豹杯”全国首届空中机器人大赛,荣获固定翼组冠军;2005年参加全国首届学生艺术展活动,获得金奖;在全国第三届“爱迪生杯”技术创新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名,连续三年总成绩第一;2006年在全国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夺得金奖;2006年和2007年学生机器人队连续两年获得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冠军,2007年又在河内举办的国际大赛中夺冠,这是中国首次在此项赛事中获得冠军。2007年在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交往广泛,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2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2005年以来,邀请了12位诺贝尔奖和菲尔茨奖获得者及6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达6500余人;先后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860余人,参加国际会议800余人;聘请了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TomasBell教授在内的近百名外籍教师长期在校任教;与国外18所著名大学(集团)合作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建立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以理工科为办学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个高校开展EMBA、MBA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先后承办5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及多个重大外事活动,如第四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第四届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高级研讨班等,使西安交通大学在国际上的声誉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学校国际交流的日趋活跃,学校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有来自50个国家的97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学历生比例达到71%。学校医学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大部分留学生毕业后免试或通过考试获取了本国的医师执照,部分留学生获英、美及澳大利亚等第三国的医师执照。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占地2765亩,校舍面积172万平方米。校园中心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图书馆藏书400万余册,期刊近万种,全文电子期刊24835种。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CERNET和Internet连接,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远程终端或互联网访问。学校有具备国际先进大学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校园网覆盖了东、西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办公楼及绝大部分学生宿舍。学校建有条件良好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及学生综合餐厅,有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有设施先进的体育运动场,有学科门类齐全、设备精良、拥有2539张床位的教学医院。江泽民学长于1989年9月、1993年6月和2002年3月先后三次拨冗专程回母校看望师生,并称赞母校“校园苍松翠柏,环境优美,是学习的好地方,应该出科学,出智慧,出新的科学家。”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不断适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逐步搭建起适应国际潮流的高等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国际接轨,奠定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坚实基础。图书馆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为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藏书楼。1919年10月建成图书馆大楼,命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图书馆。1921年更名为交通大学图书馆。1956年,图书馆大部分工作人员及百分之九十二的藏书随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7年9月,交通大学图书馆随校分设西安、上海两地。1959年9月,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独立建校,图书馆相应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由两部分组成,北楼建于1961年7月,建筑面积为11200平方米,南楼1991年3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原西安交大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

2000年4月,原西安交通大学与原西安医科大学和原陕西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西安交通大学,原三校图书馆随之合并重组,规模进一步扩大,合校后的西安交大图书馆下设钱学森图书馆和医学、财经两个分馆。2003年8月,医学和财经分馆搬入新建的西校区图书科研楼,合并为西校区图书馆。西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0340平方米。至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9540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

图书馆累计藏书403万册(件),报刊9906种,现刊4400余种。外文书刊占馆藏的三分之一。形成了理、工、管、文相结合,以机械、能源、动力、电气、电子、信息、材料、控制、与医学、财经为重点的多学科藏书体系。近年来,图书馆将电子资源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235种;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24835种,电子图书25万册。图书馆还重视收藏反映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原版书刊,有15种百年以上历史的世界著名期刊,从创刊号迄今连续收藏。同时还收藏有大量的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专利文献和视听、缩微资料等。

本馆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广泛为校内外读者服务,除书刊的借阅、参考咨询外,还提供国际联机检索,INTERNET网上检索、光盘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计算机科技信息检索》课程。

图书馆采用INNOPAC自动化集成系统。图书馆的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都实现了自动化。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CERNET和Internet连接。目前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互联网访问图书馆。

图书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目前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25所大学及学术团体建立书刊资料交换关系。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西北地区文献信息中心和陕西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图书馆还负责管理国家教育部设在我校、面向全国高校服务的外国教材中心和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工作站。

 

校史沿革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道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务院决定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历任校长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清廷一品衔,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895年秋在天津创办了中西学堂(1903年改名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开中国人自办近代大学之先河。次年春在上海筹建南洋公学。1897—1904年任公学督办,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16年在上海病逝。著有《愚斋存稿》等。

学校标识编辑本段回目录

校训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符合本校办学宗旨、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关键词语。从我校档案馆珍藏的现有校史文献可知,我校自1896年创办以来,校训的词语曾有过多次更动,存在着某些差别。但这些校训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连贯性。

西安交通大学
圆形校徽
1909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1925年11月,柴骋陆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认为,如果1897年(光绪23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可作为学校校歌的话,那么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的《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四勉歌》分为四唱段,关键词语是:和厚,肃静,勤奋,整洁。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遗憾的是,目前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当时,这则校训还写成篆书,铸造在圆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学子永志不忘。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将"1933年校训"的4个词语扩充为8个词语,即增添了"求学,励志,力行,任事"4个词语。这8个词语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1937年《交通大学一览》公布的校训。

精勤求学 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学:求--探索,寻找;学--学问、学业。求学意为探求学问。《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注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养成勤奋学习的品行,完善知识结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学无止境,终生不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校训
敦笃励志 敦笃:指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敦厚:诚朴宽厚。《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笃实:纯厚朴实,忠诚老实,踏实实在。《易·大畜》:"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辩于文。"励志: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班固《白虎通·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敦厚诚信的品德,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 果毅:指果敢坚毅。《书·泰誓下》:"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颖达疏:"果为果敢,毅为强决……皆言其心不犹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实践。《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论语》:"言必信,行必果。"信--诚实,言之有实;果--必行。儒家认为笃志力行、专心一意地去实践是与好学、知耻、诚实、守信相连的。校训旨在培养学生果断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拼搏,敢做敢为,战胜困难,不怕曲折,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事业心。

忠恕任事 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论语·里仁》记载曾子评价孔子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事:有多种解释,与校训贴切的解释有二:一是称职,胜任所担当的职责;二是顶事、顶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酒法:用黍米。曲一斗,杀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声汉注:"任事,顶事。"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坦荡胸怀,尽心为人、仁者爱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责任心、竞争力、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为"民族得中兴"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世界之光(为世界添光彩)"的业绩来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各种挑战性的工作。

若从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33年校训"精勤,敦笃,果毅,忠恕"立足于教导"如何做人"。1937年校训在继承1933年校训"如何做人"的基础上,提出"求学,励志,力行,任事",增添了"如何做事"的内容。用稍后公布的《校歌》来注释《校训》,就是要求作为一名交大人,做人永远要谦虚勤勉,忠诚老实,果敢坚毅,宽厚爱人,心理健康,掌握与人相处的艺术;做事要永远"求学"不止,追求"真理之花"、"性灵泉源",炼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实学"来"培国本";要以"民族得中兴"、"为世界之光"的远大目标来"励志",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能辨别是非,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以"青年之模楷"、"鼓舞群伦(群伦:同类)"、"英俊济跄,经营四方"的理念,在科学、艺术、实业等领域,以实干、苦干、巧干的优异业绩来身体"力行"与"任事"。

潜移默化,滴水穿石。交大《校训》曾一度教育并熏陶了老一辈交大人,他们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当前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我校决定继承和发扬老交大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重新颁布1937年的《校训》,正是尊重历史,继往开来的表现。《校训》言简意赅,易于上口,蕴涵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品格和高尚道德情操。若与当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相结合,并赋予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品性。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校训》、《校歌》的激励、熏陶下,"校旗飘扬,与日俱长",新一代交大人一定能为民族复兴、世界文明大添光彩。

校歌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校歌。这次启用的校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歌词与曲谱保留了原貌。这反映了当代交大人充分肯定这首校歌的思想境界与文化价值,尊重历史,继往开来的务实态度。

我校自1896年创办以来,受形势变化与隶属关系的影响,学校多次更名,因而历史上也创作和吟唱过多首校歌。譬如,1897年有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1909年有《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校歌》,1915年有《南洋大学堂校歌》,1926年有《交通部南洋大学校歌》,抗日战争时期又创作了新的《国立交通大学校歌》。以上校歌,除1915年的校歌是对1909年的校歌歌词稍作修改之外,还未出现过完全采用、传唱前校歌的先例。

我校当前决定启用的校歌,是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交通大学校歌》(以下简称《校歌》)。校歌是时代精神的缩影。1937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11月日军占领上海,徐家汇校舍为日寇强占,我校被迫迁入法租界,借震旦大学与中华学艺社部分房屋继续办学,交大人与日本侵略者继续展开着各种形式的顽强斗争。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民族危亡的历史氛围,无疑构成了我校校歌产生的时代大背景。1942年,教育部令渝校为国立交通大学本部,任命吴保丰(嘉谷)为代理校长。1943年4月校庆前夕,吴保丰校长为激励交大人的爱国热忱,在"四十七周年校庆纪念刊"上发表《校歌》,重申了交大的办学理念、特性、精神与传统。

查阅目前仅存的校史文献,可知这首《校歌》出处有二:一是刊登于1943年4月出版的"四十七周年校庆纪念刊"--《交大概况》之中,由交通大学(重庆本部)编印;二是刊登于1944年1月出版的《交大友声》(第一期)之中,由国立交通大学与交通大学同学会联合编印。这两个刊物都将《校歌》特意放在首页位置,均署名萧友梅作曲。歌词分为两段: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校歌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校歌》的主题思想可概括为三点:(1)交大以培养追求真理、振兴国家的优秀青年为教育目标,要求交大学子能担负起鼓舞同类(群伦:同类),启发民族睿智的责任,激励热忱,英俊济跄(济跄:仪容敬慎貌。语出《诗经·小雅·鼓钟》:"济济跄跄,絜尔牛羊。"),经营四方,为推动世界文明而大放异彩;(2)交大以振兴中国的科学、艺术、实业为办学方向,旨在成为民族性灵的泉源、原始创新的基地,依靠"实学"或厚重的专业知识来夯实国家的基础,复兴中华民族,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大放异彩;(3)一代代交大学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母校为美,以母校为荣,校旗飘扬,山高水长(比喻品格高洁,流传久远),交大历史与交大传统将与日俱长,进步无疆。无疑,以上思想与我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一致的。

《校歌》的曲作者--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广东中山(原香山)县人。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务主任。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生前还创作了许多表达爱国思想的歌曲,其论著已辑成《萧友梅音乐集》。

公布《校歌》时只署名作曲者而缺失作词者,显然另有隐情。分析零星文献,《校歌》的歌词很可能出自我校国文系主任陈柱之手。因为同期由萧友梅作曲、陈柱作词的《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其歌词与我校《校歌》有惊人的类似之处。《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的歌词是:"江海之旁,城镇之乡,黉(hong)宇峨峨,多士跄跄,几经变乱,终焉见臧。永矢勿懈,为我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可见,两首校歌的韵脚相同,歌词均以四字句见长,而"为世界之光"与"为民族之光"句式相似,前者以贡献全人类为己任,更符合一所知名大学的实际地位。

陈柱,字柱尊,广西北流人,是著名的国学家。他1912年毕业于南洋大学堂(即交通大学前身)附属中学,是唐文治的得意门生,稍后肄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科,1929年任交大预科国文教员,1930~1939年担任交大国文系主任、教授,为南社社员。陈柱以诗词擅长,在我校各种刊物及校外报刊上经常发表诗词作品,时常与名人唱和,为他人诗集撰写序跋,著有《待焚文稿》一集、二集等,国内颇具影响。

在校歌的鼓舞下,交大坚韧不拔地履行着"鼓舞群伦"、"灿烂文明"、"英俊济跄,经营四方"、"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为世界之光"的神圣职责。交大学子以校歌中"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为鞭策,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宏伟理想与抱负。"美哉吾校",也深得历届校友的认同、爱戴与呵护,1943年9月,交通大学同学会通过响应"为母校献金运动",纷纷慷慨解囊,共捐款689700余元,远远超过了原定筹款40万元的目标。

值得一提是,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的校歌迄今沿用萧友梅的曲谱,而歌词作了较大的改动,其歌词是:"美哉中华,诞育异葩,吾校启新运,灿烂若朝霞,济济跄跄,沪渝平唐,为经世之学,夺天工之长。开物成务,播化明伦,乘桴兴宝岛,击楫复神京,作教上庠,理工管航,为经世之学,夺天工之长。"歌词除"为经世之学,夺天工之长"包含攀登科学高峰的寓意外,"美哉吾校"改为"美哉中华",内涵了一个中国的宗旨,而"沪渝平唐",其中"沪"指"沪校","渝"即抗战时以"渝校"为交通大学本部,"平"指北平(京)学校,亦可兼指抗战时迁至贵州平越的交通大学分校(主要由唐院、平院组成),"唐"指唐山学校,四个字概括了交通大学分分合合、颠沛流离、饱经沧桑的校史沿革。惟愿台湾校友,能够化"击楫复神京"为凝聚力,两岸携手,变干戈为玉帛,为促进与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作出积极的贡献。

记住历史是为了启迪未来。《校歌》是学校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是学校优良传统与办学特色的象征。2005年全球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我校110周年校庆的前夕,学校决定启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校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就像国歌仍沿用义勇军进行曲一样。让我们永存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励精图治,高唱《校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之光,向着创建世界知名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校徽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校徽
校徽历史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丞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制定,合丞公布,作为本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当年2月5日,校徽呈部备案获准。至今校徽图案基本未变。

校徽意义校徽图案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表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砧外为齿轮,外框像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

校徽应用在校徽图形直径60厘米以下的应用中,使用18齿和24齿的图形标准;在校徽图形直径60厘米以上的应用中,使用60齿的图形标准。

校旗

2005年10月,学校确定了西安交通大学中、英文校旗样式。校旗中部为乳白色,象征知识殿堂的圣洁;学校名称及校旗上部、下部为蓝色,象征科学知识如浩瀚深邃的海洋,并寓意学校创建于东海之滨--上海;校徽为代表金属色泽的黄色,象征百年交大传承中华文明之光和现代科技之光,不断创造着辉煌,并寓意学校迁校至黄土高原之川古都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院系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理学院
理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30年的交通大学科学学院,1946年更名为理学院,1994年西安交通大学恢复学院建制重新成立理学院。学院由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组成,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应用化学等6个本科专业;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概率与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等10个硕士博士点,以及应用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3个硕士点;数学学科和物理学科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数学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是陕西省名牌本科专业。另外,学院设有基础数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科学计算、应用数学、现代物理、应用物理、凝聚态物理、化学物理、分析科学等9个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功能材料质介观物理省重点实验室,数学、物理、化学三大教学实验中心,以及全国重要的高层次理科人才培育基地:国家工科数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本着基础课教学一流、基础科学研究一流的发展目标,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方面一直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教学方面,学院已形成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强大师资队伍,近五年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16项,出版国家级“十五”教材以及新世纪研究生、本科生系列教材48部,确保了基础课教学在全国高校中的领先地位。目前,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4个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单位,是多项国家级教改项目的牵头单位,是国家工科数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的建设单位。科研方面,学院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陈省身先生倡导成立的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功能材料质介观物理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强大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在力争理科基础研究水平一流的同时,大力开展高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近五年来,持续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86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的资助;发表学术论文17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700余篇;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余项。

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教授51人(含博士生导师30人),博士后流动人员9人,中青年教师大都具有境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

学院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每年都有国际知名学者来访和进行实质性科研合作,有许多教授应邀担任国际期刊的编委、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和组委会主要成员。近五年来成功举办1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

近年来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主要去向为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防重点科研单位、电信与信息类研发公司、以及金融证券保险等公司。近五年来,除考取研究生外(平均考取率为55%),均就业率达99.5%。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机械工程系及机械学系,机械工程系,创建于1913年,1956年随校迁至西安;机械学系成立于1985年,两系在1994年6月合并成立了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是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她聚集了众多机械工程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及教授,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声誉。机械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现已成为国家培养机械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来,为祖国的机械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我院最有成就的校友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机械工程领域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面向机械工程领域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我国机械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机械学院现有教职工21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54人(包括博士生导师32人),副教授63人,高级工程师17人,在校本科生近1200人,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400人。

机械工程学院有机械工程(2007年学科评估第3)、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覆盖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及仪器、设计艺术学等7个专业,并设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有三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分别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学科。本科专业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招生。

机械工程学院有3个专业系,16个科研研究所和中心,有1个机械设计教学实验中心,有隶属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机械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5年来,在教学和科研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20项,承担了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重点、重大项目10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约600项,学院已经形成了创新务实的教学与科研体系。

电气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创建于1908年,是我国高校电工学科创建最早、电工二级学科设置最齐全的学院和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电气工程学院之一。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贯保持“重视基础,要求严格,注重实践”的传统学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方面处于国内高校同类学科领先地位。先后培养出许多全国乃至世界的杰出人物和著名的专家学者,历届毕业生中有28位成为我国两院院士。

电气工程学院下设4个系:电机电器及其控制工程系、工业自动化系、电力工程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1个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并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电气技术创新实验室。学院是中国电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所在单位。学院按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四个学科培养研究生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电气工程学科首批按一级学科培养和授予博士学位,并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电气工程学院长期以来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教授,现有教职工19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42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2人、“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29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3人,另有双聘院士3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605名,各类研究生1511名。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学院在教学方面成绩显著,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优秀教材4部、国家精品课程4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4项、省部级优秀教材11部。近三年编写出版各类教材24部,目前正在编写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8本。

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4项、国家电网公司和国家南方电网公司有关特高压输电项目15项。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750kV系统用主设备技术规范Q/GDW103-2003至Q/GDW108-2003等6项标准,为世界第一套高海拔750kV输变电主设备技术规范;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1000kV交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试验规范,为国际首创。

近三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3项。授权发明专利3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70篇,发表SCI收录论文150篇、EI收录论文400篇。近三年在电工学科领域已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共2次,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院已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瑞典、荷兰、波兰、韩国、新加坡等14个国家近6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科技协作关系,在国际上已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为交通大学创建于1921年的机械工程科动力组,1952年全国大规模院系调整时,脱身机械工程系成立动力机械系,1956年随学校主体迁往西安,是当时交通大学整体西迁的系之一。1975年与工程物理系部分专业合并后,调整为动力机械一系和动力机械二系;1983年4月,动力机械一系和动力机械二系分别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及动力机械工程系。199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院系调整,上述两系正式合并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4年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设特色学院,原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主体并入学院成为今天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学院现共有教职工258名,其中教师172人,实验技术人员62人,行政管理人员24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名,教授75名、副教授59名。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73.3%。在青年学者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26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5名,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12名,陕西省“三五”人才6名,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及基金获得者5人次,校“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4名。学术气氛浓厚,形成了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奋发上进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包括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核科学与工程、核技术与应用、化学工程等在内的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2003年增设的能源环境工程、后续能源与能源新技术、航空动力与空间环境工程3个博士备案点,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6个二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是我国最早批准的首批全国重点学科。此外还设有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硕士点。学院设有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环境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下设热能工程系、制冷及低温工程系、流体机械及工程系、动力机械及工程系、化工过程机械系、核科学与技术系、化学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等8个系和热与流体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特别是还拥有依托交通大学、挂靠在本学院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具有一支强大的科学研究队伍,为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了优良的硬件设施和人文环境,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家级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发明与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170余项。如:1994年发布的全国百项有亿元以上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中,本学院就有2项名列其中;2001年以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学院承担完成了大量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和主持单位主持国家973重大项目2项,年科研经费数千万元,并与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承担了与美、英、日、韩、希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项合作项目。

学院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委员、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和学科组组长单位,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单位;2002年承担了近半数的能源动力类国家级教材的编写,并获得国家级教材奖2项。在有史以来的多次国家级评估中,我院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的评分均始终名列全国第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评分也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通过“211工程”、“行动计划”建设,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极大发展,目前正在积极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项目和“211工程”十五建设项目,以加速推进学科和队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是1908年在交通大学创建的电机专科,1957年交通大学西迁后重建无线电工程系,70年代以后随着学科的发展分成电子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94年又重新合并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历经近百年沧桑,学科有很大发展,现有的学科几乎涵盖整个电子信息领域的所有新兴学科,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该领域高层次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

学院现设有五个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微电子学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对应四个完整的一级学科)和一个面向全校服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作为系的下属单位,学院还拥有二十多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四个一级学科均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且均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有教职工34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3人、副教授78人,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32人。另外,其中一位教授被评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两名教授被选为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Fellow),有一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三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新世纪优秀人才。在科研教学基地方面,学院现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专项实验室,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一个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设备、资料和网络等教学、科研条件均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5200余人,其中博士生640余人、硕士生1400余人、本科生3200余人。学院还面向社会招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大批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成为科研组织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我校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软件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是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的首批试办的示范性软件学院。2001年12月教高[2001]6号文件下发后,经过学校各部门大力配合和学校筹备工作组的精心准备,于2002年7月经学校批准正式成立西安交大软件学院。学院将利用学校计算机和数学学科的优势,有效地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模式,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办学机制及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改革,力争成为国内高层次、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基地,软件研发基地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

软件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办学模式,在全国软件学院率先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已成为会员单位的国内外企业包括:IntelIBM微软SUNBEACISCO、富士施乐、SybaseOracleRational协同软件等;学院与Intel、IBM、微软、CISCO、富士施乐等会员单位及国内知名多加IT企业签有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学院还与神州数码、中软集团、中科红旗、西安协同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另外,学院与印度软件工程协会签署了《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与印度软件工程协会课程教学合作协议》,聘请具有多年软件项目开发与管理经验的印度技术人员,长期为软件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目前,印度技术人员已讲授的专门课程5门,开展的软件专题训练课程12门。

软件学院建立起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为学院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管理人员、教师、员工由软件学院自主聘任,学院教师采用固定加流动、专职兼职并举的组成方式。学院现有教师27人,其中专职教师17人,校内兼职教师8人,外籍教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8人,学士学位10人;具有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12人,讲师6人。学院现有各类学生762人,其中本科生527人,软件工程硕士235人。

截至2007年,软件学院共有毕业生366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81人,硕士研究生85人,另外还有113人获得工程硕士学位(学位培养)。学生分布在软件企业、通信通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部分学生被日本等国外IT企业招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以教学为主的材料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并设有以科研为主的材料强度研究室、新材料研究室、表面工程研究室、焊接研究所、耐磨材料及铸造研究所、工程材料研究所等研究室。具有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并设有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与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可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在科研单位从事工程材料、新型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可在机械、冶金、化工、能源、电子、交通、轻纺、军工等企业从事材料制备、材料选择与应用、材料质量与性能检测和表面工程及先进材料开发等方面的西安交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全国首批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211工程"建设学科和我国材料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51人,博士导师22人,曾获省部级以上奖二十余项。近年年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并共获得国家攻关、973、863项目二十余项,接受客座访问学者4-5名。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简称人居学院。学院下设4个系和1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建筑学系、土木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环境科学与技术系、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心;建筑设计室作为实践性基地隶属人居学院。2005年12月,我校与陕西省气象局签署协议,联合共建的“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隶属人居学院。由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共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平台“西安质谱加速器中心”,“西安质谱加速器中心”得到了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的支持。

人居学院现任院长是孙九林院士。目前学院有专职教师56名,其中教授、副教授26名,讲师、助教等30名。此外,聘请了许多兼职教授和外聘教授在学院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人居学院现有一个“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此外,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领域有一个工程硕士点。

人居学院注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已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人居学院的学科发展目标是,以西部人居环境的研究为重点,揭示城镇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具体机制和过程,加强城乡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为城镇化的生态设计与规划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构建西部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支撑体系,通过一定的规划实践,形成西部生态城镇设计与规划方法及理论,为各级政府城镇建设的规划及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促进西部大开发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围绕人居环境科学问题,拟在六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人居环境变化评估、机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及其理论”、“节能建筑与适宜人居环境的综合集成技术”、“地质与工程的安全与灾害控制”、“人居环境中遗址与文物的保护”、“人居环境研究信息化建设与决策支持系统”。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2000年末,在原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建立的。现拥有70余人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人员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名、校腾飞人才特聘教授1名,有15名全职教授和17名全职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下设二个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科学与工程系)、六个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分离科学研究所、癌症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研究所、生物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二个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康复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学校的整体实力,学院内还设有三个重点实验室(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一个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分部)和一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设有二个本科生招生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一个本硕连读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六年制本硕连读)、四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四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其中生物医学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有:医学信息工程与仪器、生物医学超声、生物信息学、分子遗传学、统计遗传学、蛋白质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生物分离工程、免疫病理及肿瘤免疫、肿瘤分子遗传学、神经生物物理与认知科学、康复工程与技术等。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以及省部级课题、企事业单位重大科研合同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近年来出版了多本有影响的教科书和学术专著。曾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4项、省部级奖近20项。生命科学与技术是二十一世纪重要发展学科领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在稳步发展。

航天航空学院

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天航空系、工程力学系、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若干研究所。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其中:固体力学为首批博士点、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设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工程力学专业为省名牌专业。1984年创办了国家级学术期刊《应用力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航天航空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28人(含:“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8人、校“腾飞计划人才”6人、博士生导师23人),7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国外留学经历,部分教师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首席单位主持国家973项目3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0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发明奖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0余项。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十余项。与美、英、日、德、法、加拿大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广泛深入的长期交流与合作。

学院设有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本科专业有:工程力学(六年制)、工程与结构分析(四年制)、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四年制)。硕士专业有:力学一级学科(含: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含: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有: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微系统力学、航空航天器结构设计。

经济与金融学院

经济与金融学院是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和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后,由原三校相关经济学科与专业组建的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学院现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硕士点11个、工商管理(MBA)硕士点1个;设有金融学(含金融工程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贸易经济统计学电子商务和财政学等7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实验室、陕西省经济研究中心和校级经济金融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下设金融系、银行信息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电子商务系、经济学系、统计系、财政系及10个教学研究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7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60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10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97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1011人。

学院近年国际学术与交流活动频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及香港与台湾等地区多所著名大学建有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院成立以来,完成了近30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获省部级奖3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千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等50多种。学院学科排名近年来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科肇源于1896年成立于上海的南洋公学。现在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式组建于1994年,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包含6个学科门类、10个一级学科、9个系(所),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的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
人文学院教学与研究机构包括哲学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法学系、中文系、艺术系、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历史文化研究所等9个系(所)。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法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社会学、文艺学、传播学、艺术学、中共党史、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技术、体育训练、政治经济学等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现有陕西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和“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设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国际法研究所、社会工程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知识产权与经济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西安鼓乐研究所、廉政研究所、地方社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等9个专业学术研究机构。学院拥有馆藏10万余册、年订刊三百余种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小型图书馆和网络数字图书馆,拥有百台终端的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177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51人;博士生导师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协会顾问1人,省级以上专业协会任常务理事以上的有35人;人文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04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7人,硕士研究生391人,本科生586人。建院十多年来,人文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研究生和本科生。

人文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自2000年以来,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法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教材近300部,其中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教育部全国高校“两课”优秀教材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经济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5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社科基金项目、“十五”“211”工程专项、“985”工程I、II期专项等15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多项;陕西省高校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

人文学院重视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学交流,并聘其中的知名教授学者为人文学院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学院与国外一些著名大学保持着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都会从本科和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大学学习,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不断创新文科学术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其它院系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的法学院校

师资力量编辑本段回目录

截至2007年8月底,我校教职工总数为9247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5769人,附属医院3478人。专任教师2537人。

在我校师资队伍中,目前在校工作的两院院士17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中青年专家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74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564人。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专任教师中目前有教授595人,占师资队伍总数的23.5%;副教授808人,占师资队伍总数的31.8%;中级职务及以下者共1134人占44.7%。学校现有实验教学人员423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94人,占实验教学人员的22.3%。

专任教师中56岁以上教师有172人,占师资总数的6.8%;46-55岁之间的教师有496人,占师资总数的19.6%;36-45岁之间的教师有1086人,占师资总数的42.8%;35岁以下的教师有783人,占师资总数的30.8%。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共占师资总数的73.6%。

专任教师中本校毕业的教师有1137人,占师资总数的44.8%;外校毕业的教师1400人,占师资总数的35.2%。我校目前外校毕业教师加上本校毕业曾在国外长期进修学习过的教师,比例超过70%。

专任教师中目前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104人,占师资队伍的43.5%;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有874人,占师资队伍的34.5%;博士、硕士教师共有1978人,占师资队伍的78%。

目前学校生师比为15.37:1,低于国家规定的16:1,医学类生师比为8.87:1,低于国家规定的9:1。

近年来我校在师资队伍建中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实施引进与培养并重的集聚人才工作方略,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工作机制,推行校内外人员同台竞聘的具有交大特色的岗位聘任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强了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岗位意识,使教职工逐步接受了岗位聘任、合同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理念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科技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工作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项目、人才和平台良性互动,在基地建设、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

目前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2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中心和3个陕西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五”以来,重大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共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6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军工973计划)项目1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成果获奖成绩斐然,“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位;教育部科学技术奖60余项,其中一等奖25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59项,其中一等奖28项。近年来,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发表的SSC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五。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相继成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等合作机构,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图书档案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书馆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为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藏书楼。1919年10月建成图书馆大楼,命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图书馆。1921年更名为交通大学图书馆。1956年,图书馆大部分工作人员及百分之九十二的藏书随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7年9月,交通大学图书馆随校分设西安、上海两地。1959年9月,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独立建校,图书馆相应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由两部分组成,北楼建于1961年7月,建筑面积为11200平方米,南楼1991年3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原西安交大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


2000年4月,原西安交通大学与原西安医科大学和原陕西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西安交通大学,原三校图书馆随之合并重组,规模进一步扩大,合校后的西安交大图书馆下设钱学森图书馆和医学、财经两个分馆。2003年8月,医学和财经分馆搬入新建的西校区图书科研楼,合并为西校区图书馆。西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0340平方米。至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9540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

图书馆累计藏书403万册(件),报刊9906种,现刊4400余种。外文书刊占馆藏的三分之一。形成了理、工、管、文相结合,以机械、能源、动力、电气、电子、信息、材料、控制、与医学、财经为重点的多学科藏书体系。近年来,图书馆将电子资源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235种;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24835种,电子图书25万册。图书馆还重视收藏反映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原版书刊,有15种百年以上历史的世界著名期刊,从创刊号迄今连续收藏。同时还收藏有大量的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专利文献和视听、缩微资料等。

本馆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广泛为校内外读者服务,除书刊的借阅、参考咨询外,还提供国际联机检索,INTERNET网上检索、光盘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计算机科技信息检索》课程。

图书馆采用INNOPAC自动化集成系统。图书馆的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都实现了自动化。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CERNET和Internet连接。目前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互联网访问图书馆。

图书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目前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25所大学及学术团体建立书刊资料交换关系。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西北地区文献信息中心和陕西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图书馆还负责管理国家教育部设在我校、面向全国高校服务的外国教材中心和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工作站。

档案馆

西安交通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变迁中,形成了比较丰富、完整的档案、资料。1957年3月成立了党政联合档案室,1982年10月改名为综合档案室,1987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档案馆。

档案馆既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全校档案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监督与指导,并对学校各类档案和资料集中统一管理。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内设收集指导室、保管利用室和西校区分馆。工作人员定编16人。馆舍总建筑面积1834平方米。配有微机、网络服务器、扫描仪、照相机、复印机等设备,安装有自动防盗、防火系统。

馆藏档案分为7个全宗:①南洋公学—交通大学(1897—1959年)②商船学校(1912—1915年)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1948—1956年)④西安动力学院(1955—1957年)⑤西安医科大学(1937—2000年)⑥陕西财经学院(1960—2000年)⑦西安交通大学(1959至今)截止2006年底,共有档案124397卷(册、盒),其中清代和民国档案四千余卷,资料2805册;另有声像档案20510张资料2704册,排架长度两千余米。真实记录了学校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是研究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档案馆将努力建设成为永久保存学校档案的基地、校史研究的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为学校与社会高效服务的现代化档案信息中心。

校园文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创建适应新世纪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氛围和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法,开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形成品味高尚、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校"紧密结合,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开展"树诚信风尚,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建优良校风"活动。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提升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品位。

学校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标志性设施建设,构建高水平的校园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生社团建设,加强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拓展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

素质拓展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联合推行的、以高校共青团组织为主实施的综合素质教育系统工程,此校是全国试点高校。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计划。"计划"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第一课堂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课外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帮助大学生全面成长。

此计划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导航和学业规划,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人生目标,自主性地选择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综合素质测评,通过认证程序,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的教育成果将记载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中。此证书是向社会介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证明文本,能够帮助学生在升学、就业、晋职的过程中全面展示自己。第一课堂获得的学位证书和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证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全面展示在学校接受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机器人大赛等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学生崇尚科技、追求真知的积极性,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注重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经常性与普及性。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重大科技竞赛为龙头,以丰富和挖掘各类资源为保障,以群众性科普教育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在组织管理上,做到了校领导专人负责,职能处室与院系协同管理。在经费保障上设立了科技活动专项经费,建设了工程训练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科研训练场所,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机器人俱乐部等科技创新基地。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学校在国际、国内的重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1年,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学校成功举行。2002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InternationalPublicEnglishSpeakingCompetition,学校荣获Non?nativeSpeakerFirstPrize("非英语国家"选手一等奖)。2002年取得全国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第3名,捧得优胜杯,并连续两届摘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002~2003年,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汽车知识大赛亚军。在前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CCTV杯"电视大赛中分别获得第17名、第9名和第3名的成绩。在全国首届空中机器人大赛活动中获得冠军。2005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荣获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4项,在全国第三届"爱迪生杯"技术创新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两名,连续三年总成绩第一,在全国第九届"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在第十三届ACM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预选赛中摘得铜牌。

面对21世纪这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因此,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为学校跨入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体育运动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教育部首批试办高水平男、女篮球、田径项目的院校。1996年学校男篮获第五届全国大运会男子乙组第一名,1997年学校男篮曾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第19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98年在首届全国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中,男篮获高水平组冠军及争霸赛总冠军,女篮获季军,2004年男篮获第六届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亚军。田径队近年在全国及省级各大赛中均取得骄人佳绩。历年来,学校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等项目在陕西省的各项比赛中均名列前茅。

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推崇。本着"文明、锻炼、健康、育人"的理念,学校每年举办"体育与健康节",以竞赛、趣味、互动、娱乐并举的形式,吸引师生员工近两万人投入和参与。大众体育、全民健身在学校蔚然成风。

文艺活动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学生艺术团,在加强学校对外文化交流、提倡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学生艺术团已发展成为以文艺特长生为骨干,非文艺特长生为群体的约300余人的大学生文艺爱好者团体。其中学生民乐团、学生交响乐团、学生话剧团、学生歌舞团、学生合唱团是学校艺术类精品社团,每年为学校师生奉献多场高水平、高质量的文艺演出。

近年来,学校学生艺术团在全国高校大学生文艺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成为许多高校学习的典范。学生话剧团排演的校园话剧《秋天的童话》以及《雷雨》,DV作品《我的黄金时代》等在全国高校中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影响。2002年,学校学生交响乐团CD专辑《思源华章》,由陕西音像出版社出版,同年7月,学生民族管弦乐团CD专辑《光明行》,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2002年及2004年,学校在两届"全国大学生歌手比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银奖。2005年7月,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校分别获得声乐节目演唱比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学生社团活动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学生社团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第二课堂,更是新时期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组织。

学校学生社团在初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百团计划",成功建成了100多个社团。在第二阶段,各个社团基本都进入了稳步发展和结构调整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品牌化建设成为现阶段学生社团建设第三阶段的中心任务。目前,学校共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100余个,社团总人数近4000人,这些自发组建的社团组织,以兴趣和爱好为基础,以锻炼综合素质为目标,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投身实践、开阔视野、全面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学校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组织了各种竞赛活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辩论队参加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电视辩论赛、"蓝带杯"全国大专辩论赛、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的国际大专辩论赛、2003年参加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等,均获冠军。大学生机器人俱乐部连续三年参加了中国大学生机器人"CCTV杯"电视大赛并取得好成绩,汽车协会两度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知识大赛均凯旋而归,学生航模协会参加"飞豹杯"全国首届空中机器人大赛荣获固定翼组冠军,学生微软俱乐部荣获首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学校音乐爱好者协会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金奖。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的学生社团建设已经走上了一条健康、积极、良性的发展道路,并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校园相关编辑本段回目录

基本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基本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五年的建设,全面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教学、科研、医疗及生活基础设施,建成一流的校园、一流的环境,形成一流的科技与人文氛围。

学校教学科研用房的重点项目着眼于教学科研的发展,紧紧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在"九五"、"十五"期间(包括"211工程"、"985工程"),已经竣工和在建的教学科研项目共计12个。其中教学主楼、文管大楼、科研示教楼、工程训练中心等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我校教学科研用房状况。

学生公寓从1998年至2002年,新建18.75万平方米,目前均已投入使用。五年里共计拆除旧学生宿舍约2万平方米。已实现本科生4人一间、硕士生3人一间、博士生2人一间的住宿标准,彻底改善了学生区面貌和住宿条件。

教职工住宅从2000年起,共计建设住宅项目工程(包括经济适用性住宅)12项,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改善了教职工住房条件,稳定了教学科研队伍。

学校基础配套设施加大了建设力度。全校形成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后勤服务系统,完成了110kV变电所、锅炉房等水、暖、电、气、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造,确保全校教学、科研、生活供应。

新建的东、西校区多功能综合服务楼良好的环境设施,为学生就餐、购物提供了方便。新建、改建的东、西校区塑胶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游泳馆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场所。

完成附中、附小、幼儿园的扩建、改建,新建教学楼、综合体育场1.3万平方米,旧貌换新颜,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通过加大基本建设投入,美化校园总体环境,使西安交通大学办学条件、校园环境与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

校区地图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
兴庆校区

西安交通大学雁塔校区
雁塔校区

西安交通大学阎良校区
阎良校区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安交通大学官方网站 http://www.xjtu.edu.cn/index.ht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西安交通大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