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4975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19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花拉子密
花拉子密
贝尔
贝尔
爱迪生
爱迪生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
布劳恩
布劳恩
法拉第
法拉第
德萨吉利埃
德萨吉利埃
霍金斯
霍金斯
肯涅利
肯涅利
约瑟夫森
约瑟夫森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因二战爆发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

个人简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公元1879~公元1955。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永远属于智慧超群行列中的天才,爱因斯坦以其相对论而最为世人所知。实际上相对论包含两种学说,即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人们常把后者称为爱因斯坦引力定律。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是现代宇宙学的创始人。
目录

[显示全部]

成长履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Einstein)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班霍夫街135号。父母都是犹太人。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波林·科克。1884年,5岁,爱因斯坦对袖珍罗盘着迷。1885年,爱因斯坦开始学小提琴。1886年,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CouncilSchool)读书;在家里学习犹太教的教规。1888年,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1889年,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1891年,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1892年,开始读康德(ImmanuelKant)的著作。 1895年,自学完微积分(calculous)。1896年,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10月,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1899年10月19日,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1900年8月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在这一年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1904年,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1905年3月发展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1906年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10月离开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尔尼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0年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1912年提出“光化当量”定律。1913年,12月7日在柏林接受院士称号。 1914年4月 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10月 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1915年 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1916年,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1918年11月,德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19年,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2月,接受德国唯一的名誉学位:罗斯托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1921年 4月2日—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美国。1922年 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10月8日,爱因斯坦和艾尔莎在马赛乘轮船赴日本。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爱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月17日-12月29日,访问日本。1923年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1924年,发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1926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28年 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1月,被选为“德国人权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1929年3月,50岁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6月28日获“普朗克奖章”。1930年是年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国访问,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讲学。1932年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1933年1月30日,纳粹上台。3月10日,在帕莎第纳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次日启程回欧洲。3月20日,纳粹搜查他的房屋,他发表抗议。后他在德国的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1935年5月,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是年,为使诺贝尔奖金(和平奖)赠予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四处奔走。 1937年 3月声援中国“七君子”。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统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1938年9月,给五千年后的子孙写信,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表示不满。1939年8月2日,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抓紧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原子弹。1940年5月22日致电罗斯福,反对美国的中立政策。10月1日取得美国国籍。1943年5月,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1944年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1947年继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政府的言论。1949年1月,写《对批评的回答》,对哥本哈根学派在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中的批判进行反批判。1949年 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1950年2月13日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3月18日,在遗嘱上签字盖章。1951年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1952年11月以色列第1任总统魏斯曼死后,以色列政府请他担任第2任总统,被拒绝。1954年3月被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公开斥责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为“美国的敌人”。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4月18日1时25分在医院逝世。 漫长艰难的探索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

名人轶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开始介绍到中国,特别是通过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国,1922年冬天,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亲眼看到了处于苦难中的中国,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记中记下“悲惨的图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怕。”“爱因斯坦看到这个在劳动着,在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他的社会同情心再度被唤醒了。他认为,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21页)十几年后(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前来年进修的周培源第一次个别交谈时就说:“中国人民是苦难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付诸行动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从东北作为突破口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当时的国际社会却表现出无奈和无能,当年11年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可惜回音空荡。1932年10月,“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时已被开除出党)在上海被捕,他和罗素、杜威等具有国际声望的知识分子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七君子”锒铛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1938年6月,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还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 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类的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之上。他的思想也对中国日益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还在读初二的少年许良英就是他的热情崇拜者,希望长大了做一个像他那样的科学家。1934年,爱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观》在欧洲出版,几年后(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937年抗战前夕)就有了中译本,是留学法国的物理学教授叶蕴理根据法文译本转译的,由于国难当头,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但青年许良英在1938年上大学前有幸买到了一本,并认真精读了一遍,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爱因斯坦的许多至理名言令他终生难忘,爱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后,许良英和周培源都曾发表长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间,爱因斯坦在中国竟成了“本世纪以来最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四人帮”掀起了一场荒诞的批评爱因斯坦运动,好在多数科学家不予理睬,实际上进行了抵制。1979年,北京还隆重举行了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大会。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以相对论闻名于世,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科学界泰斗其实也是一位成功的股市投资者。最新解密的历史档案显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他和他的财务顾问竟然让其数千美元的股票升值到了25万美元!据报道,一张由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本人亲笔签名的股权证明书日前在柏林拍出约3.4万美元的高价,此股权证明书是在美国被发现的。该股票显示,爱因斯坦所持有的60股“五月百货商店”的股票在短短6年后价值翻了一番。但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位理想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对于金钱从来不太在意。爱因斯坦看待钱财相当淡薄,他曾说:“金钱只能用于满足私欲,并且常常被其拥有者滥用。”更有趣的事,他于20世纪30年代刚刚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执教时,校方要求他自己为薪水“定价”。结果,这位科学大师竟然报出了一个3000美元的“超低价”。令他感到惊讶的是,这个报价竟然当场遭到了拒绝,原因是这个薪水要求“实在太低了”。最后在其会计师和财务顾问萨缪尔·雷德斯多夫的劝说之下,爱因斯坦终于提出了17000美元的月薪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涨价的股票虽然是爱因斯坦买下的,但很可能也得益于他的顾问雷德斯多夫出的理财主意。

辉煌成就编辑本段回目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物质不灭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质量不灭;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能量守恒。虽然这两条伟大的定律相继被人们发现了,但是人们以为这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关的定律,各自说明了不同的自然规律。甚至有人以为,物质不灭定律是一条化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一条物理定律,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能量是运动的量度;能量与质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物体静态质量的改变,会使其能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物体能量的改变,也会使静态质量发生相应的改变。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 (这里的E代表物体的能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光的速度-约为三十万公里每秒。)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把1克温度为0℃的水,加热到100℃水吸收了100卡的热量,这时水的质量也相应增加了。按照质能关系公式计算,1克水的质量增加了0.00000000000465克。爱因斯坦的理论,最初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就连当时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也对这位年青人的论文表示怀疑。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爱因斯坦才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成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正确地解释了各种原子核反应:就拿4来说,它的原子核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质量就等于2个质子和2个中子质量之和。实际上,这样的算术并不成立,氦核的质量比2个质子、2个中子质量之和少了0.0302原子质量单位[57]!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2个[dao]核(每个氘核都含有1个质子、1个中子)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时,大约放出2700000000000焦耳的原子能。正因为这样,氦4原子核的质量减少了。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在2个原子核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似乎质量并不守恒,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质量并不等于2个氘核质量之和。然而,用质能关系公式计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质量,恰巧等于因反应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时释放出原子能而减少的质量!这样一来,爱因斯坦就从更新的高度,阐明了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指出了这两条定律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没有什么大自然的奥秘,是人类所不能认识的;但是,大自然的奥秘又是无穷无尽的。人类永远没有一天完全认识得了大自然,没有一天可以完全知道它的奥秘。只有永不知足,才能不断前进。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它来自客观实际,又在客观实际中久经考验。多少年来,这两条定律经受了千万次考验,象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宝石一样,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已经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同时,它也从根本上给宗教的唯心主义观点以致命的打击,因为物质是不能凭空创造的,也不能凭空消灭,所以谁也不再相信什么上帝创造万物,上帝创造世界的反科学的谬论了。另外,它还雄辩地说明,世界上永远不会有“永动机”。想不花费劳动就从大自然中获取能源,是不可能的。定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人,虽然不能去“创造”定律,“改造”定律,但是,人可以去发现定律,掌握定律,利用定律。现在,物质不灭宣告和能量守恒守律已经被千百万人所掌握。人们正在利用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不朽著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01-1904年,在德国权威杂志《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5篇有关热力学和黑体辐射等方面的研究。
1905年3月,《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文中提出光量子学说和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物体的波粒二象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为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4月, 《分子尺度的新测定》 (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05年5月, 《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实存在布朗运动的证明)
1905年6月,长篇文献《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1905年9月,《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提出质量和能量关系E=mc^2,为原子核能释放和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1916年《广义相对论基础》(提出了大质量物体的存在可引起时空连续场的弯曲,为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狭义相对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早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世界景象呢?他将看不到前进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间里振荡着却停滞不前的电磁场。这种事可能发生吗?与此相联系,他非常想探讨与光波有关的所谓以太的问题。以太这个名词源于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元素。17世纪,笛卡尔首次将它引入科学,作为传播光的媒质。其后,惠更斯进一步发展了以太学说,认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是以太,它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中。与惠更斯的看法不同,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发光体发射出的是以直线运动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占了上风,然而到了19世纪,却是波动说占了绝对优势,以太的学说也因此大大发展。当时的看法是,波的传播要依赖于媒质,因为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光波的媒质是充满整个空间的以太,也叫光以太。与此同时,电磁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电磁现象的动力学理论——电动力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将光和电磁现象统一起来,认为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将光的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统一起来。以太不仅是光波的载体,也成了电磁场的载体。直到19世纪末,人们企图寻找以太,然而从未在实验中发现以太。但是,电动力学遇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相对性原理不一致。关于相对性原理的思想,早在伽利略和牛顿时期就已经有了。电磁学的发展最初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是纳入牛顿力学的框架,但在解释运动物体的电磁过程时却遇到了困难。按照麦克斯韦理论,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个恒量,然而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惯性系的光速不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适用于力学的相对性原理是否适用于电磁学?例如,有两辆汽车,一辆向你驶近,一辆驶离。你看到前一辆车的灯光向你靠近,后一辆车的灯光远离。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这两种光的速度相同,汽车的速度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根据伽利略理论,这两项的测量结果不同。向你驶来的车将发出的光加速,即前车的光速=光速+车速;而驶离车的光速较慢,因为后车的光速=光速-车速。麦克斯韦与伽利略关于速度的说法明显相悖。我们如何解决这一分歧呢?19世纪理论物理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但其中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海王星的发现显示出牛顿力学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并被誉为“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在人们的心目中,古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日子里,爱因斯坦广泛关注物理学界的前沿动态,在许多问题上深入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十年的探索过程中,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坚信电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使他不安,这就是绝对参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阅读了许多著作发现,所有人试图证明以太存在的试验都是失败的。经过研究爱因斯坦发现,除了作为绝对参照系和电磁场的荷载物外,以太在洛伦兹理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他想到:以及绝对参照系是必要的吗?电磁场一定要有荷载物吗?爱因斯坦喜欢阅读哲学著作,并从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但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他认为,相对论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的影响。19世纪末,马赫在所著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5年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同年9月的该刊上发表。这篇论文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狭义相对论所根据的是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他坚信相对性原理。伽利略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早阐明过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给出过明确的定义。牛顿建立力学体系时也讲了相对性思想,但又定义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绝对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矛盾的。而爱因斯坦大大发展了相对性原理,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严格地说是狭义的相对性原理。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没有多讨论将光速不变作为基本原理的根据,他提出光速不变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从电磁理论和相对性原理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这篇文章是爱因斯坦多年来思考以太与电动力学问题的结果,他从同时的相对性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并在新的时空理论基础上给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流是不存在的。什么是同时性的相对性?不同地方的两个事件我们何以知道它是同时发生的呢?一般来说,我们会通过信号来确认。为了得知异地事件的同时性我们就得知道信号的传递速度,但如何没出这一速度呢?我们必须测出两地的空间距离以及信号传递所需的时间,空间距离的测量很简单,麻烦在于测量时间,我们必须假定两地各有一只已经对好了的钟,从两个钟的读数可以知道信号传播的时间。但我们如何知道异地的钟对好了呢?答案是还需要一种信号。这个信号能否将钟对好?如果按照先前的思路,它又需要一种新信号,这样无穷后退,异地的同时性实际上无法确认。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同时性必与一种信号相联系,否则我们说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是没有意义的。光信号可能是用来对时钟最合适的信号,但光速不是无限大,这样就产生一个新奇的结论,对于静止的观察者同时的两件事,对于运动的观察者就不是同时的。我们设想一个高速运行的列车,它的速度接近光速。列车通过站台时,甲站在站台上,有两道闪电在甲眼前闪过,一道在火车前端,一道在后端,并在火车两端及平台的相应部位留下痕迹,通过测量,甲与列车两端的间距相等,得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的结论是,甲是同时看到两道闪电的。因此对甲来说,收到的两个光信号在同一时间间隔内传播同样的距离,并同时到达他所在位置,这两起事件必然在同一时间发生,它们是同时的。但对于在列车内部正中央的乙,情况则不同,因为乙与高速运行的列车一同运动,因此他会先截取向着他传播的前端信号,然后收到从后端传来的光信号。对乙来说,这两起事件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同时性不是绝对的,而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这一结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相对论认为,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不变,它是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由于相对论效应,运动物体的长度会变短,运动物体的时间膨胀。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运动速度都是很低的(与光速相比),看不出相对论效应。爱因斯坦在时空观的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论力学,指出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他并且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质能关系式对后来发展的原子能事业起到了指导作用。

广义相对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后,并没有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是德国物理学的权威人士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以与哥白尼相媲美,正是由于普朗克的推动,相对论很快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课题,爱因斯坦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注意。1907年,爱因斯坦听从友人的建议,提交了那篇著名的论文申请联邦工业大学的编外讲师职位,但得到的答复是论文无法理解。虽然在德国物理学界爱因斯坦已经很有名气,但在瑞士,他却得不到一个大学的教职,许多有名望的人开始为他鸣不平,1908年,爱因斯坦终于得到了编外讲师的职位,并在第二年当上了副教授。1912年,爱因斯坦当上了教授,1913年,应普朗克之邀担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在此期间,爱因斯坦在考虑将已经建立的相对论推广,对于他来说,有两个问题使他不安。第一个是引力问题,狭义相对论对于力学、热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物理规律是正确的,但是它不能解释引力问题。牛顿的引力理论是超距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在瞬间传递,即以无穷大的速度传递,这与相对论依据的场的观点和极限的光速冲突。第二个是非惯性系问题,狭义相对论与以前的物理学规律一样,都只适用于惯性系。但事实上却很难找到真正的惯性系。从逻辑上说,一切自然规律不应该局限于惯性系,必须考虑非惯性系。狭义相对论很难解释所谓的双生子佯谬,该佯谬说的是,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宇宙飞船上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做宇宙航行,根据相对论效应,高速运动的时钟变慢,等哥哥回来,弟弟已经变得很老了,因为地球上已经经历了几十年。而按照相对性原理,飞船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地球相对于飞船也高速运动,弟弟看哥哥变年轻了,哥哥看弟弟也应该年轻了。这个问题简直没法回答。实际上,狭义相对论只处理匀速直线运动,而哥哥要回来必须经过一个变速运动过程,这是相对论无法处理的。正在人们忙于理解相对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正在接受完成广义相对论。1907年,爱因斯坦撰写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长篇文章《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到了等效原理,此后,爱因斯坦关于等效原理的思想又不断发展。他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成正比的自然规律作为等效原理的根据,提出在无限小的体积中均匀的引力场完全可以代替加速运动的参照系。爱因斯坦并且提出了封闭箱的说法:在一封闭箱中的观察者,不管用什么方法也无法确定他究竟是静止于一个引力场中,还是处在没有引力场却在作加速运动的空间中,这是解释等效原理最常用的说法,而惯性质量引力质量相等是等效原理一个自然的推论。1915年11月,爱因斯坦先后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在这四篇论文中,他提出了新的看法,证明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并给出了正确的引力场方程。至此,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了,广义相对论诞生了。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首先将以前适用于惯性系的相对论称为狭义相对论,将只对于惯性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系物理规律同样成立的原理称为狭义相对性原理,并进一步表述了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学的定律必须对于无论哪种方式运动着的参照系都成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爱因斯坦用太阳引力使空间弯曲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中一直无法解释的43秒。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大预言是引力红移,即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向红端移动,20年代,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中证实了这一点。广义相对论的第三大预言是引力场使光线偏转,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场是太阳引力场,爱因斯坦预言,遥远的星光如果掠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一点七秒的偏转。1919年,在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鼓动下,英国派出了两支远征队分赴两地观察日全食,经过认真的研究得出最后的结论是:星光在太阳附近的确发生了一点七秒的偏转。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天文学会正式宣读了观测报告,确认广义相对论的结论是正确的。会上,著名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长汤姆孙说:“这是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关于万有引力理论的最重大的成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爱因斯坦成了新闻人物,他在1916年写了一本通俗介绍相对认的书《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到1922年已经再版了40次,还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广为流传。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建立以来,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它经受住了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是人们普遍承认的真理。相对论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现代人类思相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相对论从逻辑思想上统一了经典物理学,使经典物理学成为一个完美的科学体系。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两个体系,指出它们都服从狭义相对性原理,都是对洛伦兹变换协变的,牛顿力学只不过是物体在低速运动下很好的近似规律。广义相对论又在广义协变的基础上,通过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惯性长与普遍参照系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所有物理规律的广义协变形式,并建立了广义协变的引力理论,而牛顿引力理论只是它的一级近似。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物理学只限于惯性系数的问题,从逻辑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相对论严格地考察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这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从而使物理学在逻辑上成为完美的科学体系。狭义相对论给出了物体在高速运动下的运动规律,并提示了质量与能量相当,给出了质能关系式。这两项成果对低速运动的宏观物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体并不明显,但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却显示了极端的重要性。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有的接近甚至达到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学离不开相对论。质能关系式不仅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为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根据。广义相对论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论,而引力理论主要涉及的是天体。到现在,相对论宇宙学进一步发展,而引力波物理、致密天体物理和黑洞物理这些属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的分支学科都有一定的进展,吸引了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 一位法国物理学家曾经这样评价爱因斯坦:“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最有光辉的巨星之一”,“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入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要领的结构中。”

谁拿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样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历史上最聪明的那颗大脑,为何在一个被解职的医生家中藏了五十年?    ■它的主人三岁才会说话的原因找到了吗?    ■五十年来,科学家希望从中窥探出伟大的智慧缘自何方,他们发现了什么?
 ■历史上最聪明的那颗大脑,为何在一个被解职的医生家中藏了五十年?
    ■它的主人三岁才会说话的原因找到了吗?
    ■五十年来,科学家希望从中窥探出伟大的智慧缘自何方,他们发现了什么? 
  1955年,4月18日,凌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医院。
  一位老人在病床上发出异样的声音,守夜的护士艾伯塔连忙走来探视。老人喃喃地说着她无法听懂的语言。两声沉重的喘息后,他静静地去世了。后来人们推测,老人临死前说的是他的母语德语——七十六年前,他出生在德国南部小城乌尔姆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名字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人类历史上珍贵的宝物之一,爱因斯坦的大脑却跟随一个被解职的医生一起颠沛流离,直到五十年后才又回到普林斯顿医院安顿下来。但在这段传奇背后,科学家一直没有放弃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正如爱因斯坦以他著名的公式捕捉到能量和物质的精髓,我们则在试图捕捉天才的精髓……

  谁拿走了爱因斯坦大脑?
  爱因斯坦去世的当夜,病理医师托马斯·哈维打开了爱因斯坦的头骨,往脑动脉中注入防腐剂,把大脑泡进固定药水,这颗堪称历史上最聪明的大脑被保存起来。虽然哈维医生许诺将爱因斯坦的大脑用于科学研究,并得到了爱因斯坦家人的许可,但这一举动还是引发了无穷争议。甚至有几位著名的神经病理学家强烈建议哈维放弃这些样品,可是哈维拒绝了。很快,他被普林斯顿医院解职。

  随后的时间里,天才的大脑一直伴随着哈维,带给他厄运也带给他短暂的盛名。他经历了离婚、长途搬家、失业和吊销行医执照。他后来成为堪萨斯州的一名塑料厂组装工人,与“垮掉的一代”中的著名颓废诗人威廉·伯罗斯为邻,两人经常称兄道弟,小酌痛饮……虽然伯罗斯曾常常吹嘘“我想什么时候搞到一块爱因斯坦的大脑都行”,哈维却对这些样品视若生命。
  1997年,哈维带着大脑样品与记者麦克·帕德尼提一起横穿美国去加州拜访爱因斯坦的孙女。哈维曾经计划把这些样品送给科学家的后人,但是他最后改变了主意,迅速地离开了她家。在帕德尼提的描写中,哈维是个怪异的老人,充满了唐吉诃德式的幻想,时时爆发出莫名其妙的大笑。

  沉默的三十年
  公允地说,哈维对爱因斯坦大脑如此固执而热衷,并不完全为了名气,更不为金钱——他曾经多次拒绝高价购买这些大脑样品的要求。哈维一直恪守对爱因斯坦一家的承诺,在自己后半生里尽了最大努力,希望能用科学的方法解读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智慧密码。大脑一被固定,哈维就对它进行了仔细的测量,还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许多照片。根据哈维的测定,爱因斯坦的大脑重为1230克。与人们对天才的期望不同,这个重量在七十多岁的老年男性里,也不过是一个较低的数值。
  在哈维被解职后不久,他就将大脑带到费城医院,在那里,经过严格训练的技术员遵照权威的大脑解剖图谱,把这团珍贵的中枢神经组织小心翼翼地切成了两百四十块。某些脑块又被进而切成薄片,固定在玻璃片上。哈维一共制作出十二套这样的脑片标本,随后,他把这些标本寄给当年神经界最有名的科学家,希望他们能够得出惊人的发现。剩下的组织被包裹在透明的火棉胶里,悬浮在充满甲醛固定液的大玻璃瓶中,静默在哈维家的地下室或办公室的纸板盒里。
  在最初的三十年间,除了偶尔被科学家宣布无论是大体形态还是神经细胞的数量都“与普通人的大脑没有什么区别”以外,这些独一无二的神经组织,没引爆任何科学发现。
  甚至,其间唯一的新闻轰动,只来自于爱因斯坦本身的名气。1978年8月,《新泽西月刊》的记者史蒂夫·利维辗转找到哈维,当装有爱因斯坦大脑的玻璃瓶出现在利维面前时,他“完全失去了语言”,充满震撼和崇拜地望着那些在清澈的固定液中上下起伏的“花生糖棒”般大小的脑组织块——“那仿佛是宗教般的经历”,史蒂夫后来写道。他的文章立刻将新闻界推向癫狂,许多记者在哈维的办公室外安营扎寨,把他的生活搅动得沸反盈天。当然,随着时间的过去,猎奇的狂热也渐渐平淡。而那些不平凡的组织块,依然寂寞地在玻璃瓶中沉浮。

新研究揭开爱因斯坦智力超群之谜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时间4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当有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样百年难遇的天才横空出世时,科学家自然想搞清楚他们的大脑与普通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爱因斯坦大脑的某些部位确实非同寻常,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他在提出相对论和其他开创性理论之前,成就便已令同一时代物理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原因。

  大脑顶叶比常人大

  另外,这项研究结果还表明,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爱好在他的大脑解剖中也有所反映。1955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新泽西普林斯顿医院撒手人寰,享年76岁。病逝以后,爱因斯坦的大脑被医院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Thomas Harvey)取出并保存起来,后来对其进行拍照和测量。哈维的一名同事将爱因斯坦大脑大部切成240块,把它们放到显微镜载片上。

  哈维经常把这些载片送给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那里分析研究,不过一直没有获得任何研究成果。在其职业生涯,哈维的处所很不固定,多次搬家,尽管如此,无论走到哪里,他身边总带着一个罐子,因为里面藏着爱因斯坦的大脑残骸照片。最终,哈维在1998年把这个罐子送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医疗中心,至今仍保存在那里。哈维于2007年病逝。

  有关爱因斯坦大脑的首次解剖研究在1999年公布了结果,这项研究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桑德拉·维特尔森(Sandra Witelson)领导的团队实施。研究小组从哈维留下的照片入手,上面记录着爱因斯坦大脑残骸的细节。他们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顶叶(parietal lobe)比正常人要宽15%。顶叶位于大脑中央沟之后,是涉及数学、视觉和空间认知的大脑区域。

  顶叶区域模式罕见

  维特尔森的研究小组还发现了爱因斯坦大脑顶叶区域其他一些非同寻常的特征,此前,一些研究人员也对此提出过质疑。爱因斯坦大脑的重量为1230克,在现代人大脑重量属于偏下水平,这显然无法用来解释爱因斯坦高人一等的非凡脑力。如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人类学家迪安·法尔克(Dean Falk)采用了另外一种研究大脑的方法。

  法尔克从同一组照片入手,将其与以前公布过的一套25张爱因斯坦大脑照片和多具遗体大脑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法尔克称,他现已确认了爱因斯坦大脑很多不同寻常的特征。这些特征以前从未被注意到,如控制左手的皮层运动区(motor cortex)明显的球状结构。在其他一些研究中,类似“球状结构”被认为与音乐才能有联系。爱因斯坦从童年便喜欢拉小提琴。

  同维特尔森的研究小组一样,法尔克也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顶叶比较大。此外,通过对爱因斯坦大脑照片和此前公布的控制大脑的第二套58张照片进行比较,法尔克还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两侧顶叶区域的凹槽和凸起模式十分罕见。她由此推测,这一定程度上可能同爱因斯坦善于把物理问题概念化的卓越才能有关。

  “综合性思想家”

  事实上,爱因斯坦生前经常说,他是通过图像和感觉而非语言来思维的。法尔克指出,爱因斯坦作为“综合性思想家”的才能可能源于他大脑顶叶不同寻常的结构。这项研究发现刊登在最新一期《进化神经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Evolutionary Neuroscience)上。不过,法尔克承认,她的这种解释仍然只是假设。

  德国莱比锡市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和大脑科学研究所神经心理学家马可·班格尔特(Marc Bangert)说:“最新研究结果的推理还是非常具有可能性的,不过,鉴于当前存在的数据以及一些老照片,这一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推敲。”美国新泽西州纽布伦斯威克市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系统学家弗雷德里克·勒波雷(Frederick Lepore)说,法尔克看上去准确地确认了爱因斯坦大脑的某些新特征。

  勒波雷发现,皮层运动区球状结构和爱因斯坦喜爱拉小提琴之间存在联系的说法是“具有说服力和令人感兴趣的”。尽管如此,勒波雷仍表示,如果把爱因斯坦说成一位会用图形和感觉来严格思维的“顶叶天才”(parietal genius),他会由此感到“不安”。勒波雷以其他方面的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理由,比如说,爱因斯坦上学校时拉丁文和理科成绩优异,但美术和地理成绩却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孝文) 

爱因斯坦给我们的十个宝贵建议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提出了很多的普遍定理和方程式,使他一直超越其他科学家。但是,人们也因为另一件事而记住他:一种令人们都称他为天才的才能:他所说过的话。爱因斯坦教授是一位哲学家,他清楚懂得什么是成功法则,他能像解释他的方程式那般解释这些法则。这里有10句话是从他以前所说过的无数极精彩的话语中提取出来的;这是十条你能用在平时生活之中的宝贵建议。

不曾犯错的人从来不曾尝试新事物
大多数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会去尝试新的事物。失败并不可怕,因为败者往往会比胜者更能认识胜利所蕴含的意味。而错误总是会给予我们机会去学习和成长。

教育是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唯一不被遗忘的东西
30年之后,你将不会记得曾经在教科书中学过哪些章节;你只会记得在过程中你学到什么。生活所带给你的经验和教训将陪伴你终生。真正的教育从自身内部开始。

我已经受够了作为一个能自由地控制想象力的大师。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畅游整个世界
当你思考我们人类发展,从史前的洞穴生活到现在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你会感到想象力的威力。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来源于祖辈的想象力;而我们的想象力又将构筑世界的未来。

创意的奥秘是知道如何隐藏你的创意来源
创意和独特性往往取决于如何隐藏你的创意来源。你可以从其他伟人身上受到启发和影响;但当你站在全世界都注视你的舞台上的时候,你必须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人的力量去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不同的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什么,而不是他能取得什么。不要渴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是应该努力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当你回顾全球最顶尖人物的一生之后,你会发现他们都曾经为世界创造过某些价值。要得到回报,你得先付出。当你的目标是为世界做贡献或者创造价值时,无论你的精神生活或物质生活都将会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天下只有两种生活方式:人生不存在奇迹;人生处处孕育着奇迹
当你认为人生不存在奇迹的时候,你会得到力量去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而且你会超越极限。而当你认为人生处处孕育着奇迹的时候,你甚至会停下来为一件小小的美好事物而驻足欣赏。这两种思考方式都能让你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

在我审视我自己和我的思考方式时,我的结论是:在吸收有益的知识方面,奇思玄想的天赋对我而言,比我的才干更重要
幻想着所有你可以完成的伟大事业能够使你的生活充满积极性。让你的想象力任意驰骋,尽情创造你想要的一切吧。

要成为羊群中优秀的一员,你就必须先成为一只羊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你就必须现在立刻创立你的公司。只是希望成为企业家,但又害怕面对失败后果,这样一点用处也没有。同理,很多事情也一样——要赢比赛,首先得参加比赛。

你必须去学习游戏规则。然后,你还要比别人玩得更好
了解游戏规则,然后开始游戏并做到最好。一直保持竞争的状态就好像押下你的生命作为赌注那样。不久后,你的对手可能只剩下你自己。到那时,超越自己!

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问问题。好奇心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
智者总是好问。不停地对自己和他人发问以寻求解决方法。这将会帮助你在人生进程中获得更多知识与智慧,并全方位地分析自己的成长。

爱因斯坦一生中的23个错误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美国《探索》杂志报道,作为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赢得世人无尽的赞誉。不过,即便最伟大的科学家亦会犯下许多错误,作家汉斯·奥哈尼亚(Hans Ohanian)在一本名为《爱因斯坦的错误:天才的人性弱点》(Einstein's Mistakes: The Human Failings of Genius)的书中,列举了爱因斯坦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犯下的一系列错误。

    以下即是爱因斯坦一生中犯下的23个重大错误:

    1.1905年:爱因斯坦根据狭义相对论,在计算时钟同步过程上出现错误;

    2.1905年:错误估计迈克逊-莫利实验;

    3.1905年:在高速粒子的横向质量计算上出现错误;

    4.1905年:爱因斯坦在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计算液体粘性时多次出现错误。爱因斯坦通过计算液体的粘性,推导出分子的大小;

    5.1905年:在热辐射和光量子关系的认识上出现错误;

    6.1905年:首次验证质能方程E=mc2时出现错误;

    7.1906年:在第2次、第3次和第4次验证质能方程E=mc2时连续出现错误;

    8.1907年:在测算加速时钟(accelerated clock)的同步程序上出现错误;

    9.1907年:在测算引力和加速度的等效原理时出现错误;

    10. 1911年:在首次计算光线弯曲时出现错误;

    11.1913年:在首次尝试广义相对论时出现错误;

    12. 1914年:在第5次验证质能方程E=mc2时出现错误;

    13.1915年:在做爱因斯坦-哈斯(Einstein-de Haas)实验时出现错误;

    14.1915年:在验证广义相对论时出现多次错误;

    15.1916年:在解释马赫原理时出现错误;

    16.1917年:在引入宇宙常数时出现错误(爱因斯坦称这是其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17.1919年:两次尝试修改广义相对论时出现错误;

    18.1925年:在寻求阐明统一场论时犯下多次错误;

    19.1927年:在与玻尔探讨量子不确定性时出现错误;

    20.1933年:在解释量子力学时出现错误;

    21.1934年:在第6次验证质能方程E=mc2时出现错误;

    22.1939年:在解释史瓦西(Schwarzschild)奇点和引力坍缩(黑洞)时出现错误;

    23.1946年:在第7次验证质能方程E=mc2时出现错误。(孝文)

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仇视妇女玩弄女性的人吗编辑本段回目录

  爱因斯坦有时确实使人觉得他是个鄙视妇女的人。他曾说女人都是没有头脑的。当他发现无法将玛丽·居里归入这一类时,就说她有鲱鱼般冷峻的灵魂,还说她的女儿伊雷娜抱怨起来就像个猛掷手榴弹的士兵。他把这两位女性都看成自己的朋友。

  当他爱恋的对象不再是第一个妻子米列娃而是表妹埃尔莎时,他对米列娃的冷酷和轻篾就足以让他戴上厌恶女性的帽子。爱因斯坦甚至承认他从未真正爱过他的母亲保利娜,因为她总想把一切都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然而女人在他的生活中仍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身边几乎总是有女人陪伴,不是妻子,就是情人或女友,有时还不止一个。她们大多把他当作崇拜和宠爱的对象。

  罗纳德·克拉克是最早写爱因斯坦传记的知名作家。他在书中写道:“爱因斯坦在他的整个一生中都喜欢有女性陪伴。不仅如此,像大多数出了名的男人一样,他吸引了很多追随者、崇拜者和准骗子。”克拉克很可能从爱因斯坦的财产受托人奥托·内森和海伦·杜卡斯那里得到了一些错误的信息。

  爱因斯坦和埃尔莎结婚后,确实不顾妻子的抗议对好几位女性发生兴趣,不过他从来不允许这些关系干扰自己的工作。

  即使在尚未成名的时候,爱因斯坦对女性也颇具吸引力,不过名气确实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追求者。不论是婚内还是婚外,他在生活中肯定比单身汉牛顿或他的朋友、模范丈夫尼尔斯·博尔有过更多的浪漫插曲。不过也有人说,爱因斯坦的大多数恋情都是柏拉图式的。究竟哪种说法更可信,还是请读者们自己来判断吧。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和他有过肉体关系的女子向别人泄漏过这种关系的性质。不知是因为谨慎还是因为羞辱,他的两个妻子都拒绝公开谈论任何与此相关的内容。不过,他的女佣、当医生的朋友,以及那些在他去世后被研究者们发现的信件都证明,爱因斯坦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并没有使他忘记谈情说爱。

  他知道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丈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承认自己没能和长期以来忍气吞声的妻子和睦相处。正如著名的传记作家布伦达·马多克斯所说:“看来爱因斯坦确实是个非常糟糕的丈夫,一个深感内疚的不称职的父亲,一个漂亮的喜欢交际的男人,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和不错的徒步旅行家——或者说,一个典型的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中欧男子……他的妻子米列娃则成了一个喋喋不休的只知道指责和抱怨的漫画式人物,不是郁郁寡欢,就是妒火中烧;与此同时,她还要和婆婆展开一场生死搏斗,因为婆婆是犹太人,而她却不是。”

  大多数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们都会同意马多克斯的看法,虽然有些人可能会对他的音乐才华提出异议。有位听过爱因斯坦演奏的人说,他拉起小提琴来像个伐木工。还有人说,他把握时间的能力不行。

  十七岁那年,爱因斯坦第一次尝到恋爱的滋味。那时,他在瑞士的阿劳读高中,住在温特勒家。温特勒家有三个女儿,他爱上了敏感而温柔的玛丽。她当时十八岁,刚刚在一所乡村小学里开始她的教师生涯。她叫爱因斯坦“我亲爱的卷毛”和“我亲爱的大哲学家”。他们在玛丽父亲的陪伴下到附近开满鲜花的乡村去观鸟。他们还一起演奏音乐,玛丽弹钢琴,爱因斯坦拉小提琴。

  不久,爱因斯坦在回意大利度春假的时候给玛丽写了一封信,说他每天都在想念他的心上人、他可爱的小天使。他还说,她对他的灵魂比整个世界都更加重要。

  这是一段田园诗般的短暂恋情。当他进入20英里之外的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开始对物理班里唯一的年轻女性米列娃·马利克发生兴趣后,他和玛丽的关系就变得不那么亲密了。其实米列娃不及玛丽漂亮,而且她的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走起路来有点儿瘸。当朋友们问他为什么喜欢米列娃时,他说他不在乎她走路的样子,他被她柔和悦耳的声音迷住了。

  爱因斯坦从来不否认他确实很爱玛丽·温特勒。他说,和她分手后,他努力避免和她见面,因为他害怕双方都会感情冲动,他担心自己抵挡不住,担心她会逼得他发疯。他所说的发疯究竟指什么?是情欲的冲动还是思维的混乱?这是另一个爱因斯坦之谜。

  当玛丽到苏黎世去看爱因斯坦时,她犯了个大错误。她试图按照她的喜好来重新布置他的书房。这样做必定会遭到他的抵制。不过爱因斯坦那时仍旧继续给她写情书,并在信的末尾附上要洗的脏衣服,指望她把它们洗干净后寄还给他。与此同时,他却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转向另一个女子。

  当玛丽意识到她和爱因斯坦之间的恋爱关系已经了结,她身心交瘁,大病了一场。爱因斯坦承认这是他的过错,他太轻浮,太不体谅她的感情。在玛丽的记忆中,爱因斯坦“像画一样美好”,他们“真诚地相互爱着,不过这完全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

  爱因斯坦曾把玛丽的父母看成自己的“第二父母”并始终和他们以及温特勒家的其他成员保持良好的关系。爱因斯坦的妹妹玛娅和温特勒家的第二个儿子保罗结为夫妻,爱因斯坦的密友米歇尔·贝索取了温特勒家的大女儿安娜。

  和爱因斯坦分手10年后,玛丽·温特勒嫁给了比她小10岁的手表厂领班阿尔伯特·马勒并和他生了两个儿子。他们于1927年离婚。此后,她以教钢琴和在餐馆当招待员来养活自己和最小的儿子,同时还写诗。

  玛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时候从苏黎世给爱因斯坦写了封信,当时他正在普林斯顿大学,他的妻子已经去世。玛丽在信中提醒爱因斯坦,他曾保证永远不会忘记她,她的母亲曾为他和他的妹妹做过许多好事。她问他能否借给她一百法朗,如果他能给她一个肯定的答复,她发誓以后绝对不会再给他写类似的信。她说在上帝的引导下,她有过很不错的生活。她还回忆起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她是多么天真无邪,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生。三个月后,玛丽又给他写了第二封信,请求他寄钱给她,帮助她和儿子移居美国。她说她已经有一年没吃午饭了,她的儿子很有才华,可是现在只能干报酬微薄的体力活。迄今为止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玛丽在寄出这两封信后收到过任何回音。她的信很可能被爱因斯坦的秘书海伦·杜卡斯或他的密友奥托·内森藏了起来。他们这样做多半是为了保护爱因斯坦。玛丽于1957年9月24日死于瑞士迈林根的一所精神病医院。

  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曾使许多不同年龄的女性为之倾倒,尤其是那些在钢琴上和他的小提琴相伴过的女子。不过,他说他宁可找年龄大的女人,特别是老祖母们做他的音乐搭档,因为他太多情,太容易成为女人的俘虏。“他有一种男性美,”有位朋友说,“这种美在二十世纪初特别容易给人带来麻烦。”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对女性的评价不高。他认为女人比男人弱;她们依赖男人,缺少主见;她们中间有才华的只是极少数,而这些才女通常对男人没什么吸引力。虽然他后来非常赞赏玛丽·居里的才智和性格,但他嘲笑那些关于她和他的朋友保罗·郎之万有婚外情的谣言。他说,尽管玛丽·居里是个才华出众并富有激情的女子,但她并不具备成为一个危险女人的足够的吸引力。

  从1897年的夏季开始,米列娃·马里克取代了玛丽·温特勒成了爱因斯坦爱情生活中的主角。爱因斯坦的母亲非常恼火,她坚决反对儿子和米列娃的关系。可是没有用——米列娃怀孕了。(请参见第四章《谁是爱因斯坦的女儿?》)在米列娃第二次怀孕的时候,爱因斯坦和她举行了婚礼。婚后米列娃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汉斯·阿尔伯特。七年后,他们有了第二个儿子爱德华。

  婚后不久,爱因斯坦给他青少年时代的女友安娜·迈耶·施密德写了封回信,请她到他工作的地方和他会面。那时她已结婚。米列娃截住了那封信,逼着爱因斯坦和安娜断绝来往。这使爱因斯坦感到羞辱和愤怒,他觉得米列娃是小题大做。这件事给他们的婚姻蒙上了阴影。

  这时的米列娃已经放弃了自己在科学上的抱负,爱因斯坦也对她渐渐疏远。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工作和朋友。终于,他的表妹也是他童年时代的玩伴埃尔莎占据了他的感情世界。在此之前,爱因斯坦还和埃尔莎的妹妹葆拉有过短暂的恋情。埃尔莎热情爽直,有一副慈母心肠。她不是才女,并不热衷于追求学问。

  爱因斯坦很爱自己的父亲,但是对母亲却非常不满。他认为他的母亲为人“刻薄而不值得信赖”,她对待儿媳米列娃简直像个“真正的魔鬼”。不过他自己那张“极其刻薄的嘴”(米列娃的话)倒是和他母亲的嘴不相上下,爱因斯坦给米列娃带来的打击并不亚于他的母亲,尤其在离婚和抚养儿子的问题上。爱因斯坦和米列娃都担心对方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

  如今,这个他曾如此热烈地爱过的女人在他的眼里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用他对埃尔莎的话来说,她已经变得“异常令人厌恶。嫉妒遮蔽了她的眼睛,把她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敌视一切的斯拉夫人、一个冷酷的阴谋家”,他从来没有见过像她这样“整天铁着脸、令人无法忍受的怪人”。在一封给贝索的信里,爱因斯坦写道:米列娃鼻子里呼出来的难闻气味使他们家的空气变得像墓地那样恶浊。

  米列娃则抱怨爱因斯坦对她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一切都是事实。爱因斯坦的名气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他越来越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对于他,工作不仅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且能使他逃避私人生活中的烦恼。而米列娃却只能独自呆在家里照看两个孩子。

  1914年的春天,当米列娃正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将婚姻关系维持下去的时候,爱因斯坦向她提出了令他难以置信的条件:她必须在家为他洗衣做饭,必须把三顿饭都拿到他的房间里来(就是说,他永远不会和她一起吃饭了);她必须把他的书房和卧室收拾得井井有条,但是绝对不能让任何人――包括她本人――碰他的书桌;除了在公开场合保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他们将不会有任何个人之间的关系。她无权要求他呆在家里、走出家门或者和她一起旅行。她必须保证不再指责他对她缺乏感情;当他和她说话的时候,她必须立即回答他的问话;当他要求她离开他的卧室时,她必须马上离开。她必须保证不在孩子面前诋毁他。

  爱因斯坦在提出了这些“霸王条款”后还把自己描绘成一个“伟人”。看来,他实在算不上谦谦君子。或许,他其实是在挖苦自己?当米列娃带着两个儿子离开柏林去瑞士的时候,爱因斯坦就变得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见到他的孩子。

  不过他不久就振作起来,过起了自由自在的单身汉生活。他没日没夜地埋头搞研究, 
 一点儿也不顾及自己的健康。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面临严重的食品短缺。爱因斯坦常常不吃饭,或者忘记吃饭,直到差点儿死于严重的胃溃疡。幸亏埃尔莎前来救他。在她的悉心照顾下,爱因斯坦又恢复了健康。埃尔莎有理由相信,这位被她从半死不活的状态下抢救过来的重病人会成为她的第二个丈夫,因为爱因斯坦已经向埃尔莎表示过他对她的爱,而且还把她的女儿称做自己的继女。但她显然没有想到,她那年方二十的漂亮女儿伊尔丝居然会是她的竞争对手。

  爱因斯坦的爱情生活完全乱了套,他不知道选哪个才好:是埃尔莎,还是伊尔丝。伊尔丝在一封给朋友乔治·尼古莱的信中描述了自己的窘境(她要求尼古莱读完后就把信毁掉,但尼古莱显然并没有照办):

  昨天,这个问题突然提了出来:阿尔伯特究竟想和妈妈结婚还是和我结婚。阿尔伯特拒绝作出任何决定,他可以和两人中的任何一个结婚。我知道他非常喜欢我,也许没有任何男人会比他更爱我,他昨天也对我这样说过。不过我从来没有想到要和他在肉体上亲近,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这种欲望。而他却相反——至少在最近。他本人甚至对我承认,对他来说,要管住自己是多么困难。可是我仍旧认为我对他的感情还不足以使我和他结为夫妻。到头来我会觉得自己像个卖身为奴的女人。必须承认,这有点儿不合常情。(虽然阿尔伯特坚持说这些都是社会偏见。)他还说,如果我不想和他生孩子,那我最好还是别和他结婚。我确实没有这种愿望。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的母亲才刚刚接近自己的目标。如果我在这个节骨眼上和她竞争,我实在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公平。也许你会觉得奇怪,我这个二十来岁的傻丫头居然要做出如此严肃的决定。我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这使我感到非常难过。帮助我!

  好在她并不需要帮助。爱因斯坦决定和埃尔莎结婚。

  当米列娃意识到离婚已难以避免,她在如何对待埃尔莎的问题上给爱因斯坦提了条建议。根据传记作家罗纳德·克拉克的说法,她的意思(可以从他的回答来推断)是:“如果他有朝一日希望离开他的第二个妻子,地球上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他。”

  爱因斯坦于1919年2月14日和米列娃离婚,他们的两个儿子由米列娃照管。在此之前,他已经将自己的大部分收入寄给她;与此同时,他还要赡养寡居的母亲。现在他又许诺,在得到诺贝尔奖之后把奖金都寄给米列娃——他后来履行了这一承诺。她对儿子们说:“他仍旧是他们的父亲,仍旧希望得到他们的爱和尊重。他在许多方面都是个奇特的人,但他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根据传记作家彼得·米歇尔莫尔的说法:“米列娃知道,阿尔伯特尽管表面上满不在乎,其实对个人关系非常敏感,而且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在父母的压力下,埃尔莎催促爱因斯坦早日和她结婚。爱因斯坦有些勉强地同意了。和米列娃离婚4个月后,爱因斯坦于1919年6月2日和埃尔莎登记结婚。不久,爱因斯坦寡居的母亲保利娜前来和他们同住。

  奇怪的是,当他应奥斯陆大学学生联合会的邀请去挪威作短暂访问的时候,陪伴他的是伊尔丝而不是埃尔莎,为此,他对朋友马克斯·博恩解释道:“她更健康,更务实。”事实上,伊尔丝给他当秘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和埃尔莎的共同生活并没有减少爱因斯坦对女性的偏见。当记者亚历山大·莫斯考夫斯基采访他时,他又一次流露出这些偏见。在回答了一系列内容广泛的问题之后,爱因斯坦说,虽然他认为妇女在科学领域里应该和男人享有同等的机会,他怀疑她们的生理构造能否允许她们到达和男人一样的高度。“这是否也包括玛丽·居里呢?”采访者问道。“她是个极其特殊的例子”,爱因斯坦说,然后又把话题转回到大多数妇女的智力水平。他说:“可以想象,大自然也可能有意造出一个没头脑的性别。”

  莫斯考夫斯基并没有认真看待这段奇谈怪论,可是爱因斯坦的朋友和批评者们却不然。物理学家赫蒂马克斯·博恩的妻子赫蒂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剧作家。在读了莫斯考夫斯基尚未发表的访谈录后,她在给爱因斯坦的信里写道:“那些黄色报刊会抓住这篇报道,并用它来往你脸上抹黑。在德国以及其他所有的地方,将会煽起新一轮更疯狂的迫害,直到把你弄得无法忍受……到那时,你就别想再在任何地方过上太平日子了。”她的结论是,该诅咒的是那位采访者,是他引诱爱因斯坦谈论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最后,针对爱因斯坦的大男子主义言论,她用略带嘲讽的口气保证不会让任何人知道这封信,因为“我听说你最讨厌女人干涉你的事。女人只配在厨房里烧饭,不过有时她们也会大发雷霆”。最让她恼火的还有,爱因斯坦断言:女人的创造中心不在她们的大脑里,没有一个女人会创造出微分学。

  马克斯·博恩警告爱因斯坦,这篇访谈录的发表将是反犹主义者们的胜利。他指责爱因斯坦热衷于宣传自己(这是当时的科学界所不能接受的)。“我请求你照我说的去做。不然的话,我就和你说再见了……在这些事情上,你还是个小孩子。我们都爱你,但你必须听从头脑清晰者的明智劝告。”博恩相信埃尔莎希望发表这篇访谈录,因为她想帮助那位穷困的采访者。

  爱因斯坦给莫斯考夫斯基发了一封挂号信,请他别将这篇杰作公开发表。可是它仍旧出现在了1921年出版的名为《探索者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的对话》一书中。幸运的是,爱因斯坦的声誉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不过从那时起,他开始对采访者小心翼翼。

  1921年,爱因斯坦在美国帮助魏茨曼为希伯莱大学筹集资金。一天,他和魏茨曼见多识广的太太薇拉一起去波士顿的米什坎特非拉教堂发表演讲,埃尔莎则呆在旅馆里。演讲结束后,他们一起坐车到乡下去散步。爱因斯坦对女性的殷勤和挑逗使魏茨曼太太觉得十分有趣,特别是当他推心置腹地对她说,他喜欢干体力活的女人而不是智力型的女人——也许是因为他在米列娃那儿吃够了苦头。

  埃尔莎肯定为爱因斯坦干了不少体力活。她对做学问或搞科研没有多大兴趣,她说,她没有必要了解相对论或爱因斯坦头脑中的任何智力活动,因为她的幸福和这些活动没有多大关系。

  爱因斯坦的朋友雅诺什·普莱施是个有钱而且时髦的医生,不过他的话并不完全靠得住。在他看来,爱因斯坦很像个呆头呆脑的婴儿,而埃尔莎正是他所需要的那种女人,因为她对待爱因斯坦就像对待一个心不在焉的傻呼呼的孩子:“正如他的思维不受任何界限的约束,他的身体也不遵守任何规矩:如果没人叫他起床,他就会一直睡下去;如果没人叫他睡觉,他就会一直干下去;如果没人给他东西吃,他就会一直饿肚子;如果没人叫他停下,他就会一直吃下去。我记得他不止一次一连吃下五到十磅草莓……他好像从来没有感觉到那种正常的想吃东西的欲望,他需要有人像照顾孩子那样照顾他。埃尔莎能做他的第二个太太实在是他的一大福气。”
 爱因斯坦曾经嘲笑妇女,说她们凡事不愿依靠自己,其实他自己也不见得比她们强。他从未学会自己开车,只能依靠别人,有时甚至是不太熟悉的人开车送他。他对理财一窍不通。当他要单独出门的时候,埃尔莎就会给他少量的零用钱。如果给多了,他很可能把兜里的钱全都掏给在路上碰到的第一个乞丐。至于烧饭,他的才能仅限于热汤和煮鸡蛋。

  建筑师康拉德·瓦赫斯曼曾为爱因斯坦设计夏季别墅。他说爱因斯坦对女性就像“磁铁对铁屑”那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那些被他吸引的女性中,有贝蒂·诺伊曼、托妮·门德尔、埃斯德拉·卡曾埃伦伯根和玛格丽特·伦巴赫,

  1923年,在伊尔丝·爱因斯坦和鲁道夫·凯泽结婚之后,离婚不久的贝蒂·诺伊曼成了爱因斯坦的秘书。顷刻之间,他就热烈地爱上了她。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亚伯拉罕·佩斯在他于1982年出版的《神秘的上帝》一书中第一次不指名地提到了诺伊曼。他说,在爱因斯坦二十年代初的信件中显示“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他强烈地爱着一位年轻女子。”他在1924年1月结束了这段恋情。当时他用诗人的语言写了一封信给她,说“他曾在繁星中寻找在地球上得不到的东西”。 佩斯认为诺伊曼很可能是爱因斯坦最炽热地爱过的女人,他对她的爱比他在年轻时对米列娃的感情还要深刻和强烈得多。

  罗杰·海菲尔德和保罗·卡特在一部1993年出版的爱因斯坦传记中指出这位女子很可能是贝蒂·诺伊曼,即爱因斯坦的密友汉斯·穆萨姆的侄女。埃尔莎的信件里有一些间接的证据显示,爱因斯坦和穆萨姆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此之前,穆萨姆是爱因斯坦最亲密的知心朋友之一,差不多每天都来看他。

  阿尔布雷克特·福尔辛在同年出版的德语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书中断定,贝蒂·诺伊曼就是那位爱因斯坦“疯狂地”爱上的女子。有这样一种说法:为了保住自己的婚姻,埃尔莎允许他们每周见两次面,这样爱因斯坦就用不着“偷偷行动”了。至于爱因斯坦的那封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绝交信,福尔辛认为没什么重要意义,爱因斯坦在和玛丽·温特勒分手时也给她写过同样的信。福尔辛还提到1918年爱因斯坦在庆祝马克斯·普朗克荣获诺贝尔奖的聚会上说的一番话。爱因斯坦说,科学家有机会躲进一个建立在普遍法则基础上的世界,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到他们在个人生活的狭小旋涡中无法找到的平静和安全”。 不用说,爱因斯坦的确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1923年12月,也就是他和贝蒂·诺伊曼分手前的一个月,他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解决量子问题的可能性》。但是福尔辛却坚持认为爱因斯坦正热恋着诺伊曼。

  在听到诺伊曼第二次离婚的消息后,爱因斯坦在给她的信中说,她现在一定觉得如释重负,当初她“就像一只急于跳进水里的青蛙那样”一头扎进第二次婚姻的泥潭。他劝她听从她的伯父汉斯和伯母明娜的建议,他们都很爱她。爱因斯坦在得知诺伊曼就住在他家附近时,高兴极了。他还说他非常怀念她那可爱的笑容,但是他也知道他决不能缠住她。他只希望能碰巧遇到她。命运是无情的,即使对像他这样被许多人羡慕的人。他还劝她多多嘲笑他这条“老毛驴”,设法找一个比他小十岁而且和他一样爱她的人。他在信的结尾处写道:“拥抱和亲吻你。”

  到了1925年秋天,人们开始看到他和托妮·门德尔在一起。她是个非常有钱非常迷人的寡妇,年龄和他差不多,也是四十几岁。她在河边有一所很大的别墅,还有一辆由私人司机驾驶的轿车。爱因斯坦常在她那儿度过整天整夜。他多半得到了埃尔莎的默许,虽然她肯定是不情愿的。他甚至把他的小船也停泊在门德尔的别墅附近。

  爱因斯坦家的女佣赫塔·沃尔多说:“教授最喜欢看漂亮女人。他见到漂亮女人就会心动。”

  每当托妮·门德尔打算在晚上带爱因斯坦出去的时候,她就会送给埃尔莎一些巧克力作为礼物。不过这套办法不一定能够平息埃尔莎的愤怒。有一次,正当托妮·门德尔马上就要找爱因斯坦一同去剧院时,在他家干活的女佣听到埃尔莎和爱因斯坦大声争吵,埃尔莎拒绝给爱因斯坦用来应付紧急需要的零用钱。研究者没能找到任何爱因斯坦和托妮·门德尔之间的信件。根据女佣的说法,这些信都在爱因斯坦的要求下被毁掉了。可是他给贝蒂的信却留了下来。

  另一个有钱而迷人的女子——埃斯德拉·卡曾埃伦伯根——也常常乘着她那辆有私人司机驾驶的大轿车带着爱因斯坦到城里或乡下去玩,而埃尔莎则呆在家里等他。

  爱因斯坦在卡普斯的时候,还有一位名叫玛格丽特·伦巴赫的年轻漂亮的金发女子每周都来拜访他。她常常带来爱因斯坦最爱吃的自家烘烤的糕点。女佣注意到,“当伦巴赫来时,埃尔莎就会到柏林去购物或者干其他事情。她总是一早就出门,很晚才回来。就是说,她把空间留给了他们。”

  有一次,爱因斯坦不在家时,那位女佣偶尔听到埃尔莎和两个女儿的谈话,埃尔莎还流了泪。女儿们告诉她,她必须作出选择:要么默默忍受爱因斯坦和那个年轻的奥地利女人(玛格丽特·伦巴赫)的关系,要么和爱因斯坦离婚。埃尔莎决定忍受下去,尽管有时仍旧会嫉妒得大发雷霆、一连几天拒绝和他说话。埃尔莎的女儿玛戈特和她的丈夫马里安奥夫曾亲眼目睹他们两人的争吵。马里安奥夫记得,爱因斯坦“发火了,像狮子一样大吼,告诉你,当阿尔伯特发怒的时候,房子里随便哪个角落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

  在这种时候,爱因斯坦总是指责埃尔莎的行为和小孩子没什么两样,然后就离开家去和雅诺什·普莱施或马克斯·普朗克等同情他的男性朋友呆在一起。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爱因斯坦夫妇一起出现在公开场合的时候,他常常被仰慕他的女士们包围着,她们争先恐后地接近他,希望能引起他的注意。

  马里安奥夫记得,许多女士并不满足于当着埃尔莎的面和爱因斯坦进行的短暂对话:“有些人像战场上的将军们那样想出种种策略来达到和他见面的目的;其他的则公开追求他。有一位女士在被人介绍给爱因斯坦时,直截了当地对埃尔莎说:‘我能和爱因斯坦教授谈几分钟话吗?’——她是在公开要求和爱因斯坦单独见面。埃尔莎十分得体地答道,‘当然可以。’……双方都知道隐藏在这个要求后面的动机。埃尔莎在处理这类局面时显示出了娴熟的社交手腕和细腻的直觉,不过有些尴尬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常常伴随着一种令人厌恶的气氛。

  “许多女人试图进入他的生活。有些人写信给他,告诉他在某时某地曾和他见过面;有些人给他带来鲜花,还留下便条和地址。我们家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名气带来的毫无意义的麻烦。这使我想起浪漫主义时代的乌合之众如何狂热地追随着统领杰出军队的领袖。”

  爱因斯坦对女性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他的名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确实是个魅力十足的男人。他的同代人查尔斯·诺德曼在巴黎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在候就对他赞不绝口。那是1922年,也就是他四十八岁那年。“他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他惊人的青春活力,他是那样浪漫,不得不使人想起年轻时的贝多芬。有时他会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这时他又变得像个学生。”

  马里安奥夫认为,爱因斯坦并没有刻意向埃尔莎隐瞒自己的风流韵事;相反,他似乎有种不可截止的冲动要把这些事告诉她。例如,有一次马里安奥夫和爱因斯坦在一起划船,他们谈起一件“微妙的”和爱因斯坦的一位女友相关的事情。这件事,马里安奥夫写道,“一直使埃尔莎非常不安,甚至影响到她的健康……我对他说:‘别再对埃尔莎谈这件事,阿尔伯特。这会使她难过的。’爱因斯坦使劲地点了点头。可是当我们回到家里时,爱因斯坦就像个急于把满肚子的话都说给妈妈听的小男孩,一进门就把他在几分钟前还答应保密的故事都说了出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我被他弄得无话可说。”后来,马里安奥夫告诉爱因斯坦,他的忏悔已对埃尔莎造成了伤害,他沉默了片刻,答道,“有许多事情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
  虽然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和埃尔莎做夫妻,他对婚姻却颇有微词。他曾把婚姻说成是一个“为了使偶然的结合变成永久的结合”由“缺乏想象力的猪”发明出来的制度,一个披着文化外衣的奴隶。在外人眼里,他像个单身汉那样我行我素,无忧无虑。有人问他如何看待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结婚(当然也包括他和米列娃的婚姻),他笑着说,“这很危险,不过所有的婚姻都是冒险。” 

  在爱因斯坦和女人之间所发生的最奇特的事情要数一位俄国难民尤金妮娜·迪克森对他发出的一系列威胁。她先在一封信里宣布,由于爱因斯坦的那些针对布尔什维克的无礼言论,她要向他面对面地讨个说法。在另一封信中,她又指控他为冒充物理学家的俄国沙皇的特务和煽动者。最后,她又说她还要和他讨论一个私人问题。埃尔莎非常害怕她的到来,爱因斯坦则认为这个女人一定是发了歇斯底里或者头脑不正常。

  一天早上,埃尔莎一开门就看到尤金妮娜·迪克森站在她面前,挥舞着一枚很大的帽饰针。经过一番挣扎,埃尔莎缴了她的械,并叫来警察把她带走。爱因斯坦当时不在场。在埃尔莎告诉他这件事之后,他就到警察局去要求控告尤金妮娜。他还到关押尤金妮娜的牢房去看她。她承认自己搞错了,因为他的鼻子比那个沙皇特务短多了。不过她又说爱因斯坦是她过去的恋人,他和她生下一个孩子后就抛弃了她,那个孩子后来也死了。她求他不要让人把她关进精神病医院。爱因斯坦说他将尽力而为,然后就出去买了一些她需要的东西。

  后来有位俄国记者告诉爱因斯坦,尤金妮娜曾试图用一支没上子弹的手枪刺杀俄罗斯驻法大使。不过法官认为她是个疯子,于是就把她给放了。她还控告一位前沙皇政府的大臣,说他和她生过一个孩子,后来又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杀死了这个孩子。

  那次事件发生后不久,爱因斯坦去瑞士的达沃斯演讲。他在提着手提箱冒雪赶路的时候突然感到心脏严重不适。回到柏林后,普莱施医生诊断出他患有心脏扩大症,要求他吃低盐食物。在以后的四个月里,他大多数时间都在床上度过,当然,他绝对没有因此而停止工作。他需要一个秘书。伊尔丝和贝蒂·诺伊曼都离开了,埃尔莎只好亲自出马为他务色秘书人选。不用说,她肯定不会找贝蒂·诺伊曼那样人。

  埃尔莎是犹太孤儿院协会的名誉会长,她把找秘书的事向协会的行政秘书罗莎·杜卡斯说了。杜卡斯向她推荐自己的妹妹海伦,她刚好失去了在一家出版社的工作。海伦是个高高瘦瘦、聪明能干的年轻女子。一听说要去为大名鼎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工作,她着实吓了一跳。她十五岁就离开了学校,对物理学更是一窍不通。“你一定是疯了,”海伦对她姐姐说。“我永远干不了那样的工作。”不过她还是在罗莎的劝告下答应去见埃尔莎。埃尔莎用茶和甜饼干招待她,劝她至少尝试一下,接着就把她介绍给未来的雇主。他正坐在床上看书呢。他微笑着伸出手说,“在这里躺着的是一具老僵尸。”她立刻感到一阵轻松,爽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就这样,在此后的二十七年里,她一直是爱因斯坦的秘书。

  爱因斯坦在对一位朋友介绍海伦时称她为“我的忠实的助手。没有她就不会有人知道我还活着,因为我所有的信都是她写的。”她还是爱因斯坦声誉最坚决的捍卫者之一。她对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罗纳德·克拉克说,彼德·米歇尔莫尔写的那本书——该书透露了爱因斯坦私人生活的一些方面并且得到了汉斯·阿尔伯特的确认——完全是一派胡言。她对该书的评价是:“一堆大粪!”作为爱因斯坦的秘书,海伦见到了别人很少见到的一些细节:1930年,在那艘载着他们去美国的轮船上,她和爱因斯坦一起打过乒乓球;她曾目睹一位老太冲过警察的警戒线,按住爱因斯坦的手说,“现在我可以平静地死去了”;当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的手指在爱因斯坦的头上和脸上移动的时候,海伦看到了爱因斯坦眼里的泪水。

  在十年夫妻生活中忍受了无数痛苦的埃尔莎居然能够十分坦然地表达她对丈夫的看法:“你不能将他分割成一个个小块来加以分析,这样做你看到的只能是‘缺陷’,”她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每个天才都有不足之处,谁能真的相信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无懈可击?不可能,这不是大自然的造物法则。如果它在某个方面对你特别慷慨,它就会在其他方面拿掉一些东西,那就是缺陷。你必须把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把他纳入这种或那种类型。这样做只会给你带来失望。上帝赐给他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他在我眼里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当然,和他一起生活很累,很不容易,不仅在这个方面,在其他方面也一样。”

  1933年的春天,爱因斯坦夫妇和海伦·杜卡斯永远地离开德国,踏上了去美国普林斯顿的旅程。途中,当他们在比利时海滨小村勒科克停留的时候,玛格丽特·伦巴赫——那位曾把自家烘烤的甜饼干带给爱因斯坦的金发女郎——碰巧也在那儿。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她于1938年死于维也纳。

  阿尔伯特和埃尔莎在普林斯顿安顿下来。1934年5月中旬,埃尔莎怀着一颗悲伤的心回欧洲看望患了癌症的女儿伊尔丝。伊尔丝已经病得很重,由她的妹妹玛戈特照顾。据埃尔莎的女婿马里安奥夫说,伊尔丝认为她的病是身心失调引起的,因此她宁愿接受心理分析而不是正规的治疗。尽管埃尔莎求他,爱因斯坦还是决定不和她一起去。伊尔丝在8月份病故,她的骨灰埋在荷兰她丈夫居住的地方。

  埃尔莎自己也在两年后去世。她从欧洲回来后因过度悲伤而病倒,在家休养了好几个月才恢复社交生活。

  那年冬天,当他们和美国朋友艾森哈特夫妇一起吃饭的时候,爱因斯坦多次提到埃尔莎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艾森哈特太太问道,“看来你太太确实是所有的事都为你做了。那么你为她做了些什么呢?”他眼光一闪,答道,“我献给她我对她的理解。”

  然而在另一位朋友——生物化学家利昂·沃特斯——那儿,他的说法却大不一样。他像萧伯纳或诺埃尔·科沃德那样满腹牢骚。他说——当时他脑子里显然想着埃尔莎——女人就像精密的科学仪器那样难以把握。从爱因斯坦对沃特斯的评价来看,这位朋友并不需要任何和婚姻有关的建议:“你一定是个非常体贴非常爱妻子的丈夫。要是能把阿尔伯特送到这儿来拜你为师,那我该多高兴啊。”

  1935年12月,埃尔莎在离了婚的玛戈特搬来美国之后因心脏和肾脏疾病住进了医院。后来虽然获准回家,但是她仍旧颤抖得很厉害,医生要求她完全卧床。不过她仍旧十分自豪地写信告诉她的朋友安东尼亚·瓦伦丁:爱因斯坦“相信他最近所做的工作是他有生以来最好的。”她说爱因斯坦改变了很多,他非常担心她的病,像个失落的灵魂那样坐立不安。“我从来没有想到他对我会有这么多的爱,”她写道。“这使我感到莫大的安慰。”

  爱因斯坦的同事——物理学家利奥波德·因费尔德——证实,虽然爱因斯坦“看来很平静而且从未停止工作,他给了妻子最大的关爱和同情。”

  埃尔莎于1936年12月20日去世,那是个风雪交加的日子。爱因斯坦的同事和传记作者巴内什·霍夫曼说,埃尔莎的死对爱因斯坦是个沉重的打击。当霍夫曼建议他暂停工作、休养一段时间的时候,他回答说,现在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作。

  在一位每周来做四天的爱尔兰女工的帮助下,海伦·杜卡斯承担起额外的管家工作。虽然杜卡斯在爱因斯坦家被当作自家人,并且和他们住在同一所房子里,她对爱因斯坦的尊重“自始至终丝毫未减”,她也始终没有摆脱最初的腼腆。

  埃尔莎的葬礼刚刚结束,爱因斯坦就收到了好几封求婚信。其中之一来自一位住在长岛的犹太寡妇,她在信中说,如果爱因斯坦同意和她结为夫妻,她的人生就会焕然一新。她保证尽一切努力让他过上快乐和富足的生活,让他远离烦恼和忧虑。

  另一封信来自一位维也纳的寡妇。她说,希望她的表白没有任何不得体的地方,因为她听到一个神秘的声音呼唤她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他,而这个声音是从来不会欺骗她的。她可以肯定地告诉他,她之所以希望做他的妻子绝对不是出于虚荣心,而是出于想使他过上最美好的晚年生活的强烈愿望。虽然她不属于那种染着指甲的时髦女郎,许多人都说她美丽、动人、有魅力。最重要的是,她有纯洁的灵魂、开朗的性格和一颗善良的心。

  还有一位寡妇希望和他结为伉俪,因为他的鼻子和耳朵使她想起已故的丈夫。另一位住在缅因州的寡妇告诉他自己的名字和地址,她写到:“我爱你,虽然我知道我配不上你。”

  杜卡斯把这些信整理到一个文件夹里。爱因斯坦把它称做die komische Mappe,意思是奇特,滑稽,怪诞或感伤。

  “我不相信他还会结婚,”艾丽斯·卡勒(爱因斯坦的朋友,已故历史学家埃立克·卡勒的妻子)说。“他仍旧对女士们有极大的兴趣,但他把工作看得比女人更重要。有一次我为他买了一件带蓝色领子的瑞士全棉针织套衫(他看来对羊毛有些过敏),他给我打电话时像孩子一样兴高采烈。‘我这辈子还从来没穿过这样漂亮的衣服呢。就连我那老眼昏花的清洁女工也夸我。’”

  卡勒送给爱因斯坦那件套衫后不久,编辑萨克斯·康明斯的太太多萝西·康明斯应邀去爱因斯坦家和他一起喝茶。她在楼上爱因斯坦的书房里转了一圈。她看到堆得满满的书架和许多封面已经磨得很旧的书、一幅甘地的照片、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肖像,以及一架小小的收音–留声机。她还瞅了一眼他的卧室,那里只有很少的家具。杜卡斯为他们端来茶点后就离开了。他们谈到行星的运动、德彪西的音乐(它使爱因斯坦感到神秘莫测)、花园里即将从积雪下萌发出来的花苞,还有爱因斯坦的新套衫。“也许你能告诉我,”他问康明斯,因为他知道她会做衣服,“这件衣服是怎么做起来的?”他卷起一只袖子,“我连一个针脚都找不到。这件衣服没有任何机器或手工缝的针脚。”他说,“我想这一定是件神奇的衣服。”他大笑起来。

  “他第一次来我们家是为了听诗歌朗诵,”艾丽斯·卡勒说。“查尔斯·贝尔说,爱因斯坦是‘我在迷恋科学的青年时代所崇拜的偶像:他那羊皮纸般的脸,他那光环般的满头银发,他那与世无争的斯芬克斯般的神秘智慧;他既像圣徒伯纳德,又像是一个天使;他似乎经历了人类进化的全过程,而他本人就是那试验和成功的全记录。’这显然有些夸张。当他心情好的时候,他会成为你想象中最讨人喜欢的朋友。他喜欢说笑话,而且是最好的听众,他的纵声大笑是那样令人难忘。在他去世前的那一年,1954年,为了祝贺他的生日,数学家库尔特的太太阿黛尔·戈德尔让人送给他一个花环,上面有两条很宽的缎带。爱因斯坦一看到这个礼物就大笑起来,‘这东西看起来好像是为我的葬礼制做的!’

  “他喜欢抽烟,他的秘书海伦·杜卡斯和继女玛戈特毫不妥协地要他听从医生的命令。他有了烟就寄给我丈夫,还附上一张纸条。他来我家时就会求埃里克,‘给我一点儿烟吧,至少我可以闻闻它的气味。’他是那么渴望抽烟,有时甚至会捡起路边的香烟头——够可怜的。

  “爱因斯坦喜欢解谜,”卡勒回忆道,“他收到人们从世界各地寄给他的最奇特的智力玩具。我去萨拉那克湖拜访他的时候[当时爱因斯坦正在那里度假]给他带去了有名的Chinese Cross,那是最复杂的智力玩具之一,但他只花了三分钟就把它给解决了。要是换了我,就是给我一千天也做不出来。我把这话对他说了,他就动手做给我看。他把那些木块全部拆散,然后不一会儿就把它们一个不漏地装配完毕。当他的儿子汉斯·阿尔伯特来看他时,爱因斯坦非常得意地看到,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解谜的本事。‘他干得真棒,和我一模一样,’他说。

  “虽然他提出了E=MC2这条公式,他从未想过这条理论的实际运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爱因斯坦对我丈夫说,‘我真后悔给罗斯福写了那封信。’

  “有一次,一位男子在街上拦住爱因斯坦,问他,‘这个世界会不会在下一次大战时被原子弹毁掉?’爱因斯坦答道,‘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的话,那就太糟糕了,因为我们再也听不到莫扎特了。’”

  谈到爱因斯坦是否真的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个仇视女性的人,卡勒大笑着回答,“听着,亲爱的,他非常喜欢女人。他让女士们着迷,女士们也让他着迷。不过他有次对我说,‘这种情况只持续十分钟就结束了。’[大笑] 不错,爱因斯坦非常喜欢女人。我最珍贵的照片就是那张和他一起拍的,他在那张照片背后写着:很遗憾,我不愿和他一起睡觉。我把它放在我的卧室里。如果我没有丈夫的话,我肯定会爱上他。

  “当初[和米列娃]结婚的时候,他是那样年轻无知。你想象不出他是多么天真。”

  在1937年的夏天,当爱因斯坦在位于长岛皮科尼克的避暑别墅休假的时候,一艘游艇带来了满船的客人,他们中间有剧作家克利福德·奥德茨和他的妻子,奥斯卡奖影星露易丝·雷纳。爱因斯坦帮助他们从游艇下到一条小船上。“当轮到露易丝和奥德茨时,”奥德茨的传记作者玛格丽特·布伦南–吉布森写道,“奥德茨看到爱因斯坦开玩笑地扯了一下露易丝的头发。在他看来,爱因斯坦显然对露易丝很感兴趣。她一紧张,把小船弄翻了,差点儿把我们的科学伟人给淹死。”那天,客人们拍了不少照片,那些照片印出来后,奥德茨顿时嫉妒得发狂,他拿起剪刀剪掉了其中一张照片上爱因斯坦的脸。幸好他没来得及把其他照片毁掉,其中有两张显示雷纳和爱因斯坦在一起。

  在所有和爱因斯坦有过交往的女性中,他的妹妹玛娅很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人。由于墨索里尼开始实行迫害犹太人的种族主义法律,她于1939年离开意大利的家去普林斯顿和哥哥同住,她的丈夫保罗·温特勒则定居在瑞士。她希望能在战争结束后去那儿和丈夫团聚。

  所有见过爱因斯坦和玛娅在一起的人都感到,他们俩不仅非常合得来,而且在外貌、声音、手势和面部表情上都惊人地相似。“她说话的方式和声音,以及那既单纯又略带几分怀疑的陈述,都和她哥哥的表达方式非常相似,”爱因斯坦的朋友和传记作者菲利普·弗兰克写道。“听她说话常使人感到惊讶和不安,因为即使在微不足道的细节上,你都会看到那位天才的复制品。”

  玛娅在1949年患过一次中风,越来越严重的动脉硬化使她长期卧床不起。玛戈特成了她的看护。

  在他们的朋友艾丽斯·卡勒看来,爱因斯坦兄妹之间的关系“实在是非常非常的美。他们的眼睛经常看着对方。即使在她还没有生病的时候,他每晚都要大声念书给她听。在纽约的萨拉纳克湖度假的时候,我经常在这个时候到他们家坐坐。有一次,他在读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正好碰上一个不那么有趣的章节。于是我就说,‘也许我们应该跳过这一段。’爱因斯坦吃惊地说,‘这怎么行!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这里的每一句都不能漏掉。’”

  玛娅病倒后,爱因斯坦仍旧每天晚上念书给她听。虽然她说话已经很吃力,但是她的思维却高度活跃,这使爱因斯坦感到宽慰。她于1951年6月25日死于肺炎。火葬过后一个月,爱因斯坦对朋友说,难以想象他对她的想念是多么强烈。

  在普林斯顿的那些年里,爱因斯坦身边一直有女性陪伴。玛戈特和杜卡斯和他住在一起,他的朋友约翰娜·范托娃是他家的常客。她经常和他一起在附近的卡内基湖上泛舟,差不多每天都要和他通电话。她还为他理发、给他读哥德的诗。

  爱因斯坦和范托娃的朋友吉勒特·格里芬说,爱因斯坦同意范托娃记下他们之间的谈话,因为他知道她家境比较困难,他们的谈话也许会使她在经济上多一份保障。他还送给她他关于统一场理论的手稿和他写的诗。格里芬说,他们之间的谈话生动地显示爱因斯坦是个多么“智力超群、谦虚热情的人”。

  爱因斯坦和范托娃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9年的柏林。当时范托娃的丈夫奥托·范塔教授建议爱因斯坦让范托娃来帮他整理那些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房子各个角落里的“奇特的藏书”。

  十年后,范托娃从捷克斯洛伐克移居美国,爱因斯坦建议她当个图书管理员。1944年秋天,在完成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学业之后,范托娃成了普林斯顿大学费尔斯通图书馆的雇员。1952年,她成了该图书馆的地图部第一任主任。

  据格里芬说,爱因斯坦写诗给范托娃是为了让她振作起来,因为他觉得她对生活的看法太悲观。

  有一首诗是在他多日没见到她的情况下写的:

  漫长的寂静使我精疲力竭,

  但愿你能看到,

  在我的大脑里有个小小的阁楼,

  那里永远藏着对你的思念。

  有一次,爱因斯坦对范托娃谈起他收到的潮水般的信件,他说自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世界上所有的疯子和怪人”,不过他承认,他发现“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个非常有趣的尝试。他说他同情他们,并且常常设法帮助他们……在一封1953年的来信中,某个女士哀叹自己太穷,以至于没有能力给孩子留下任何遗产。她要求爱因斯坦给她七个亲笔签名,因为他的签名一定很值钱。那个女人很可能在夸大事实,爱因斯坦对范托娃说。[她也可能是个不择手段专门猎取名人手迹的人。]不过,也许是因为佩服这位女士的胆量,他打算满足她的要求。”

  有一位女士赢得了爱因斯坦无保留的佩服和尊重,她就是美国的非裔女低音歌唱家玛丽安·安德森。爱因斯坦第一次听她歌唱是在三十年代卡内基大厅的一次音乐会上,演出结束后他特地去后台祝贺她。后来,当他听说安德森计划来普林斯顿演唱,但是当地的旅馆却拒绝让她订房间时,他就请她住到自己家来。安德森接受了这个邀请。1955年1月,安德森又一次成了爱因斯坦的客人。那时他已经因贫血卧床不起,但是当安德森来到的时候,他仍旧起身亲自下楼迎接她。当她在演出结束后即将离开他家时,他又一次挣扎着下楼和她告别。“那次告别,当时我并不知道,”她写道,“成了真正的告别。”

  爱因斯坦最后一次和范托娃交谈是在1955年4月12日,也就是他去世前六天。他谈到自己还没有写完的支持以色列的演讲,还兴奋地和她谈起新的索尔克脊髓灰质炎疫苗。当他听说索尔克是个犹太人时,他感到特别高兴。

  一天下午,爱因斯坦瘫倒在卫生间里,杜卡斯立即打电话求救。三位医生来到他家。尽管病得很重,爱因斯坦拒绝去医院。医生们用吗啡来减轻他的疼痛。夜里,杜卡斯守在他卧室隔壁的书房里。为了防止他脱水,她得不断地喂他喝矿泉水。后来,当得知自己已成为杜卡斯的沉重负担时,他才同意去医院。几天之后,他就去世了。

  他的朋友艾丽斯·卡勒悲伤地在一封信里写道:“全世界失去了一个最优秀的人,我们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

  爱因斯坦将两万美元、他在默瑟街112号的房子、家具和室内用品都留给了玛戈特。他留给海伦·杜卡斯两万美元、他的衣服和除了那把小提琴以外的所有个人用品。他把小提琴留给了他的孙子伯恩哈德·西泽·爱因斯坦。他留给儿子爱德华一万五千美元,汉斯·阿尔伯特一万美元。

  托马斯·布基医生很了解爱因斯坦,他的父亲古斯塔夫·布基医生是爱因斯坦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在一次访谈中,我提到他曾说爱因斯坦喜欢难看的女人。

  布基:不错。[他笑了起来。]不是难看的女人,而是我觉得不怎么可爱的女人。

  布赖恩:杜卡斯崇拜爱因斯坦吗?

  布基:所有的人都崇拜他。

  布赖恩:杜卡斯有没有爱过任何男人?

  布基:没有。

  布赖恩:埃尔莎死后,他和几个女人有过浪漫关系?

  布基:两三个,这种关系只持续几个星期或几个月。

  布赖恩:他对她们的态度怎样?打逗调情?

  布基:不。他不和任何人打逗调情。他对每个人都非常可爱。

  布赖恩:有些作家说他鄙视女人,依你看,这种看法是从哪里来的?

  布基: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为了赚钱。

  布赖恩:他对妻子埃尔莎是不是和对待一个女管家差不多?

  布基:不,他对她很好。

  布赖恩:为什么有些人认为他对她很冷淡?

  布基:那是超然,不是冷淡,他对所有的人都这样。埃尔莎死后,爱因斯坦对我父母说,“这好比失去了一条腿。没有她,我可以瘸着走。可是我毕竟失去了一条腿。”

  布赖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一书的作者罗杰·海菲尔德和保罗·卡特说爱因斯坦可能死于梅毒,伦敦《星期日泰伍士报》的书评认为这种想法“颇具诱惑力”。

  布基:他死于破裂的动脉瘤,那是由老年动脉硬化症引起的。

  布赖恩:那么他们那些关于梅毒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

  布基: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等会儿,胸部大动脉上的动脉瘤常和梅毒有关。腹部大动脉上的动脉瘤和梅毒很少有任何关系。那些个给作者当参谋的人犯了一个错误。“哈!动脉瘤!那一定是梅毒!”可是他们没搞清楚是哪个部位的大动脉。这是彻头彻尾的胡言乱语。作出这个结论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横隔膜以上是胸部,那是梅毒第三期即梅毒型动脉瘤发生的地方。但是不在横隔膜以下。你可以去查任何一本医学书。

  也许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根本就不该结婚,既然他认为婚姻是一种违反自然的,甚至是野蛮的习俗。可是他无法阻止自己恋爱。

  对于爱因斯坦,理想的生活应该像他在普林斯顿的朋友艾丽斯·卡勒所建议的那样,在避免结婚的同时找一个像海伦·杜卡斯那样的人做管家和秘书,外加一系列非常随和、从不干扰他工作的情人。想想吧,这不正是他在那最后二十年相对宁静的日子里享受到的生活?怪不得他看上去似乎总是在笑。

  文章摘自《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 作者: 丹尼斯·布莱恩 金城出版社 定价: 28.00元

美科学家在爱因斯坦大脑中发现罕见结构 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技时代_美科学家在爱因斯坦大脑中发现罕见结构(图)

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科技时代_美科学家在爱因斯坦大脑中发现罕见结构(图)

爱因斯坦大脑结构图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1955年逝世后,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曾将他的大脑保存了下来,并切片成240片进行研究。最新的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顶叶部位有许多山脊状和凹槽状结构,这些极其罕见的结构很可能是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奥秘所在。

  早在1999年,科学家们就开始对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解剖学研究。有趣的是,他们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反而比平常人要小一些。对此,研究人员解释说,“也许一两个参数并不能解释爱因斯坦的超强智力,但是他的大脑确实只有1230克,这一重量要低于现代人大脑重量的平均数。”这一发现也意味着人类有必要对爱因斯坦大脑的其他复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或许会有所重大发现。如果爱因斯坦整个大脑真的属于较低重量级的话,也许他的超强智力来自其他重要特征。1999年的研究小组还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顶叶比平常人要宽15%左右。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些顶叶通常与空间意识、视觉意识以及数学能力有关系。

  近期,科学家们又在爱因斯坦大脑中发现了更多的特异性。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科学家迪安-法尔克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照片,尤其是大脑顶叶进行了深入研究。法尔克宣称,他在一些较为宽大的顶叶上发现了许多突起的山脊状和凹槽图案。法尔克认为,这种极为罕见的图案可能就是爱因斯坦在研究物理学过程中能够进行形象化思维的主要因素。法尔克的另一项特异性发现就是在爱因斯坦大脑的运动皮质中发现了一个球形突起物。法尔克解释了这一球形突起物的意义。“在其他研究中,也会发现相似的球形突起物。通常这种球形突起物被认为与音乐天赋有关。大家可能都了解,自从童年时期起,爱因斯坦就非常喜爱拉小提琴。”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会成为科学天才,这与他的大脑结构特异性密切相关,结构特异性或许是比大脑尺寸大小更为重要的因素。当然,人类大脑是一个复杂的器官,至今仍然有许多神秘的结构或原理有待科学家们去发现。通过对爱因斯坦大脑结构的研究,或许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人类大脑的原理。在此之前,研究人员曾选取4名和爱因斯坦逝世时年龄相仿的男子作为参照对象,把爱因斯坦的大脑和他们的大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除了脑细胞数量多于常人,爱因斯坦大脑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比较大,这些胶质细胞末端的神经组织数量也较多。除此之外,人们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非常正常,要说有什么异常之处,就是他的大脑比同年龄的人更为健康,退化的迹象较少。

  提出“相对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于1955年去世,死后他的大脑被人取出,之后便下落不明。爱因斯坦大脑的下落,以及这颗堪称史上最聪明的大脑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成为20世纪最传奇的谜团之一。50年后,当初被指控窃取爱因斯坦大脑的美国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首次接受专访,彻底曝光整个事件的绝对内幕。最令人震惊的是,为了方便研究,哈维竟将爱因斯坦的大脑切成了240片。美国政府其实早已得知爱因斯坦的大脑成了哈维的“私有财产”,只是没有要求哈维把大脑交出来。当哈维把大脑从实验室中取出,准备横贯大陆时,负责保护大脑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大吃一惊,连忙派人秘密跟踪。哈维不知道,他从东到西走了4000公里,联邦调查局特工竟也跟踪了他4000公里。

  根据哈维的记录,爱因斯坦的脑子重1230公克,低于男人的平均值,并不出众(数学王子高斯的脑子就比较符合我们对天才的期望,重1492公克,比平均值稍高)。直到1985年,第一篇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报告才问世,这份报告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神经科学家戴蒙教授领衔完成的。她的团队检验了四块爱因斯坦大脑的皮质,分别代表左右前额叶上段与顶叶下段,以另外11人做对照。(刘妍)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Albert Einstein,阿尔伯特·爱因斯坦,Einstein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