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947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3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有袋类哺乳动物
有袋类哺乳动物
滇蜀豹子花
滇蜀豹子花
《绿色空间》
《绿色空间》
窑庄屯
窑庄屯
牛肉温室效应
牛肉温室效应
盐碱区
盐碱区
建筑与环境的冲突
建筑与环境的冲突
资邱信德电脑
资邱信德电脑
滩羊皮
滩羊皮
障蔽岛
障蔽岛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在水蚀、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 。
  
在165万km2的水蚀面积中,轻度83万km2 ,中度55万km2 ,强度18万km2 ,极强6万km2 ,剧烈3万km2 。
  
在191万km2风蚀面积中,轻度79万km2 ,中度25万km2 ,强度25万km2 ,极强27万km2 ,剧烈35万km2 。
  
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是1990年的遥感调查数据),没有统计在我国公布的水土流失面积当中。
  
1991年 中国国务院颁布《水土保持法》,为中国第一部专业水保技术法规,为中国水保工作者长期无法律依靠划上了句号。
  
2005年 中国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

 

形成与危害编辑本段回目录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植破坏严重导致的。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
  
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类型编辑本段回目录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黄河源区“亮黄牌”
  
青海省作为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三江源区的重要发源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备受世人关注。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致使中国三大江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仍在持续恶化,并已亮起了“黄牌”。
  
保护和建设好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土地荒漠化急剧发展,目前全省荒漠化扩展速率为2.2%,高于全国1.32%的平均速度。全省沙漠化面积已达1252万公顷,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98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黄河源头。并且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草地植被退化严重,全省约有9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总面积达833万多公顷,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两倍多。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地区之一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湿地萎缩、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中华水塔”本是对黄河源的一种美称,也是对青海省生态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这个大水塔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为了有效地制止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近年来,青海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和流域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把生态治理、建设,重建秀美山川作为黄河源区今后工作发展的主导方向,结合本省实际先后重点开展了以黄河源区生态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针对性措施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并确立了八个生态建设主攻方向各不相同的重点治理区,全面进入了实施阶段。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希望黄河源区生态“亮黄牌”的这种警示,能让国人不仅关注身边眼前的生态安全问题,更能高度关注黄河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问题。让黄河焕发青春,让黄河源区重新找回原始的美丽,并恢复它曾孕育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力量。
  
河西走廊“沙尘源”

年来,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曾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如今,正在风沙的危胁下渐渐褪色,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接吐哈盆地,南依祁连山,北偎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上百公里。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50%。数千年来,河西走廊因它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而且也是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的见证。
  
然而,今天的河西走廊却因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成了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连山水源涵养带也因干旱加剧了雪线升高;中部绿洲地带则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据统计,目前河西地区沙漠化面积正在以每年1.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沙漠化面积比解放前增加了78.9万亩。8.7万平方公里草原面积中,80%严重退化。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据从卫星拍摄的沙尘暴路线图看,近十年西北发生的沙尘暴几乎都沿河西走廊向华北及长江中下游逼近。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生态专家认为,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干旱、缺水、多风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其次是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千里河西走廊过去一直是甘肃移民安置开发的主要区域,近20年中就已安置了甘肃中南部贫困地区的移民13万。人口的增加致使乱垦、乱牧和超载过牧现象屡禁不止。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河西走廊的草场地带,一般都超载30%-50%,严重的地区甚至达到100%。
  
好在近年来,河西走廊的生态危机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流域机构和甘肃省的高度重视。先后投巨资开展了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人口承载量,实现走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为此,2001年上半年,甘肃省政府还做出决定,河西走廊地区将禁止再新开荒地。目前,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正在河西走廊全面铺开。我们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河西走廊能够再现历史的雄风。
  
宁蒙河套“水告急”
  
黄河流域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据统计,黄河拥有水资源只有580亿立方米。而且,黄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亿吨泥沙至少需200多亿立方米的水来冲刷,这样黄河实际拥有的可利用水量每年只有300多亿立方米。同时还要供沿河9个省区及河北、天津两省市使用,本来已经供不应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使得水资源短缺的状况越来越加严重。
  
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内蒙河套在其中。宁蒙河套灌区千百年来自流排灌,取水便利,生活耕作在这里的农民从未因农田缺水而犯愁。然而,随着上游河段生态的日益恶化,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套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开始日益显现。特别是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天上降水十分稀少,地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更是缺乏,黄河过境水是全区最主要的可用水源。加之近年来,河套灌区冬灌引黄水量被压减至近十年来的最少量,农业灌溉用水严重短缺。而且黄河上中游持续干旱,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枯水形势,造成宁蒙两大引黄灌区严重的“水荒告急”,已给灌区的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经专家多次调研考察,河套灌区近年来“水荒告急”原因有四: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一是黄河上游生态退化加剧,导致了灌区“水荒告急”。由于自然温室效应、黄河上游生态的严重恶化和人为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导致了灌区内干旱少雨,天然来水持续减少,生产生活用水“告急”。据有关水文气象部门测定,近年来黄河上游主流和支流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最多达到50%,致使三四月份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无水可蓄,给四五月份宁蒙灌区春灌大量用水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二是宁蒙河套超计划用水,加剧了灌区“水荒告急”。由于黄河上游多年连续的资源性缺水,加之宁蒙灌区经常超计划使用黄河水,致使了“水荒”愈演愈烈。根据气象水文资料显示,宁蒙两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300毫米,是全国地表水资源最缺乏的省区。加之黄河又是宁夏全区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客水资源,自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的实践证明,目前,黄河的开发利用现状已不允许宁蒙两区新增黄河干流用水指标。
  
三是灌区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凸现。根据调查,由于灌区改造和渠系配套跟不上,导致宁蒙灌区用水比例严重失衡,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高达90%~96%。而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有一半多的水在输水过程中白白浪费掉。灌区亩均毛用水量高达1000多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农业用水结构不合理,灌溉浪费严重,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加之旱情减少了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经济快速发展增加了对水资源的有效需求,水资源承载压力过大,用水效率不高等等,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势,成为宁蒙灌区“水荒告急”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是开发建设项目的兴起,增加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宁蒙河套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区主要靠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吸引资金,大规模开发建设能源项目。但能源项目大部分都是高耗水的项目,例如采用湿冷方式冷却的火电厂,一台30万千瓦机组每年需水约450万立方米。按内蒙古近期拟建设的大型工业项目测算,年用水量将增加2.2亿立方米,宁夏东部能源重化工基地规划至2010年需增工业用水1.9亿立方米,其中电厂新增用水0.9亿立方米。由此可见,高耗水的能源开发建设项目,也进一步增加宁蒙河套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唯一的出路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近年来,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宁蒙两省区水利主管部门,根据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按照水权理论对水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基本要求,通过“投资节水、转让水权”的改革试点,较好地破解了宁蒙河套地区因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水荒告急”难题,为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目前,“水权转让”改革工作正在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之中。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沙为患”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危害在泥沙”。作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向下游的输沙量达16亿吨,如果堆成宽、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绕地球27圈多。这些泥沙80%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区。由于该区气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差,加之长期以来乱垦滥伐等人为的破坏,是导致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9%,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1500多年前的黄河中游也曾“临广泽而带清流”,森林茂密,群羊塞道。正是人类掠夺性的开发掠去了植被,带来了风沙,使水土流失把黄土高原刻画得满目疮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特点就在于: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广,全区普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二是流失程度严重,有大小沟道27万多条。三是流失量大(黄河水的含沙量为多年平均35公斤每立方米,居世界之首)。四是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治理难度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该区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安全。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该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8。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300--1800毫米。同时,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每年需200-300亿立方米的水用于冲沙入海,降低河床,使有限的水资源更趋紧张。
  
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592个贫困县、8000万人贫困人口中,该地区就占有126个贫困县、2300万贫困人口。经过多年的扶贫,目前仍有1000万人口尚未脱贫。
  
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据甘肃省18个县连续44年的资料,旱年或大旱年17年,占38.6%,其他灾害年份19年,占43.2%。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地表裸露,形成沙漠,一遇大风,沙尘四起,形成沙尘暴。历史上,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形成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三次被迫搬迁。黄河壶口区上游不远的地方,几十年前还是一个很大很繁荣的码头。现在,河道因为水量太少,泥沙太多,早已经不能行船,码头往日的繁荣只残留在上辈人的记忆之中。再加上近几年两岸的降水太少,附近的村民甚至颗粒无收,生活越来越困难,没有办法,周围的村民只有搬走,去找有水的地方开荒地,图生存。
  
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三代领导人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都作过重要的指示和批示。中央还明确提出:“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淤地坝’等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致富、减少入黄泥沙的一举多得的重要措施”。水利部批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力度,并列入中国水利工作三大“亮点工程”之一进行全面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由黄委党组又提出了构筑黄河粗泥沙“三道防线”的战略部署,并把以淤地坝坝系建设为突破口的黄土高原粗沙区治理,作为构筑减少入黄粗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得到了流域各省(区)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这一行动,必将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河出龙门“水污染”
  
由于黄河生态的日益恶化,水资源的不断减少,致使沿黄两岸的许多条重点支流因缺水稀释工业废水而造成严重污染。黄河水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为宁夏至内蒙古河段和陕西潼关至河南三门峡河段,主要原因是一些污染企业超标排放。为此,黄委曾调整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拦洪蓄水,在国内大江大河中首次将洪水资源化,为黄河下游防断流和治污染提供80亿多立方米的宝贵水源。但由于劣五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致使每年冬春,小浪底的一库“净水”时有变质现象,并曾两次使引黄济津被迫停止。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特别是位于晋陕豫交界处的黄河小北干流地区,由于近年来污染严重,致使流域内40%—70%的水体已降至国家标准的最差级。污染源主要是黄河沿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黄河干流汾河临汾段,173.5公里长的河段沿岸就有956家企业,其中包括77家造纸厂、402家焦化洗煤厂、243家选矿厂……它们每年向汾河排放工业废水6100万吨。此外,沿岸的城市每年还要排入3000万吨生活污水。两岸的人们有10多年没有听到汾河水的哗啦声。被山西人民称为“母亲河”的汾河不仅献出了乳汁,还要替儿孙藏污纳垢。由于负担日重,它已经无力再哺育它的儿女,一部分河段甚至已经丧失农用灌溉的功能。
  
渭河作为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流经甘肃陕西的23个县(市),在陕西省潼关县汇入黄河。近年来,陕西渭南市的11家造纸厂每年向渭河排放污水53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和其他工业废水都直接排入渭河,使渭河一到枯水期河床都是黑色的。沿河的城市除西安有一个日处理能力27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外,没有一个城市有生活污水处理厂。20世纪70年代,渭河下游水草丰美,许多农民以打鱼为业,可如今渭河中只剩下一种俗称“蛤鱼”的鱼,且有浓重煤油味,不能食用。这样的现状,怎能不让人们担忧。
  
另据有关媒体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每到冬春季节,三门峡水库的泄水都会变成“酱油色”,水面上还不时地泛起白色泡沫,气味十分难闻。
  
日趋严重的黄河水污染,不仅破坏了黄河生态系统,而且也使黄河河道中近1/3的水生物绝迹。据黄河水资源保护研究所专家介绍,黄河许多支流在五六十年代水清鱼跃,目前却是全河皆污、臭气熏天,鱼虾绝迹。洛河的鲤鱼和伊河的鲂鱼自古有“洛鲤伊鲂贵似牛羊”之誉,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个名贵鱼种因水污染而绝迹。由于黄河中游地区污染水的大量排泄,直接影响到了郑州等大中城市用水的安全。
  
好在近年来,国家环保部门流域环保机构特别重视黄河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分别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并督促有关水利主管部门限制引黄水量,商请有关部门加大三门峡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对产生污染、设施落后的造纸、制革、酿造、食品、制药企业一律停产停排;对重点污染企业及重点污染源限产;对用水大户限产或限量用水,压缩工农业用水,采取拦污、导污、截污措施,减少污水入黄河量;认真做好水源备用和防止重大供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为确保黄河“水质不污染”起到了很好的监管作用。
  
黄河下游“易断流”

  
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近20年以来下游断流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据《黄河志》记载,自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17天以来,1991—1995年间平均每年断流81天,断流河段长120公里;1996年断流128天,断流河段长620公里;1997年断流13次共226天,断流河段长683公里。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断流仍有加剧的趋势,黄河成为季节性内陆河的可能凸有显现。其下游断流的原因:
  
一是黄河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十分匮乏。黄河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雨量少,生态脆弱,平均年径流量仅相当于长江的1/20,位于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比长江、珠江、松花江都小。而且黄河径流量一年之内变化很大,枯水期黄河流域基本不下雨,支流缺水,干流水量也很小,自然容易发生断流。
  
二是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90年代初统计,沿黄各省引用的黄河水量已达到270亿立方米,占黄河水资源总量的70%以上,几乎快把黄河“掏空”一干,怎能不断流?
  
三是用水浪费,水资源利用率很低。由于水价低,人们缺乏节水意识,因此黄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用水浪费现象。此外,黄河下游的引黄取水工程已达120余座,引水能力远远超过黄河可能的供水能力。为减少断流期间用不上水的影响而采取的“春旱冬蓄”,使非灌溉期的用水也紧张起来。这是断流时间提前,频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下游断流的地方,昔日黄河帆影已成无水之舟。1997年,历时200多天的断流,使得河床变成了牧场。在东明,干涸的河床上车来车往,凌空飞架的东明黄河大桥显得非常尴尬。断流使下游沿黄城市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东营滨州濮阳等城市对居民实行定时供水,家家户户蓄水备荒,摆满了坛坛罐罐。沿黄两岸禾苗枯焦,断流时间一长,便颗粒无收。许多在渡口世代靠撑船生活的人家没有活干,只好另谋生路。断流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年产30万吨尿素合成胺的“中原化肥厂”,因黄河断流影响,不得不停产。总之,因断流给沿黄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非常严重。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黄河断流不仅给沿黄地区的工农业发展,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失,而且也导致黄河河道萎缩,入海的泥沙锐减,造成海岸线蚀退,近海生物资源和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使许多珍稀动植物逐渐濒于灭绝。
  
为此,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流域省(区)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已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加大黄河治理开发和保护的力度,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为了黄河生态的安全,为了沿黄人民的富裕安康,近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又明确提出了以1493科学理论框架为指导,全力建设“三条黄河”,认真践行治河新理念,当好黄河代言人的伟大构想。并通过实施黄河源区生态修复、风沙区生态建设、河套灌区取水制度改革、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及综合治理,逐步减少入黄“粗泥沙”,构筑第一道防线;积极开展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实现“淤粗沙排细沙”,构筑第二道防线;经常性进行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充分利用水库拦沙库容,实现“拦粗沙泄细沙”,构筑第三道防线的战略措施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黄河的生态将会改变,黄河的明天会更好。所以,我们大家应该在自己能力所在的方面保护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黄地区生态建设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

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总面积64万km2,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个地(市)、317个县(旗),总人口8742万,其中农业人口6908万。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占总面积的71%,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达16亿t表土,使黄河下游河道平均每年淤高10cm。水土流失面积之广、强度之大、流失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水蚀面积33.7万km2,风蚀面积11.7万km2;其中,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就有29.2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的46.0%,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16.6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26.0%。侵蚀模数大于10000t/km2a的面积为7.63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11.9%;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a的面积为4.03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6.29%(见表1)。由于强度大,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沟谷密度可达3.47~5.11km/km2,仅在陕北地区长度达1km以上的沟道就达近3万条。从时间上来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尤以7~8月为最高,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从地域上来看,据最新研究成果,输沙模数大于5000t/km2、粗沙(粗泥沙粒径0.05mm以上)模数大于1300 t/km2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平方公里,仅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2.2%,而多年平均输沙量(11.8亿t)却占黄河总输沙量的62.8%。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有水力、风力、重力年产生的变化,同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成为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障碍。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醒人们:“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决定在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从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发布至今已将近37年了。回顾近37年来走过的路程,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压力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地区,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多年来,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共和国部长植树、百名将军植树、各级党政领导植树相继展开,有力地推动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指示,为此,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视。江泽民同志1997年8月5日作了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指示。江泽民同志2002年3月26日~4月2日在视察陕西时,再次指出:“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只要一代一代人坚持不懈努力,西部的生态环境一定能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开发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意义深远。这意味在新世纪新阶段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工作将在构建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的进程中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也标志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将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步暑,为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步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及西部大开发指明了道路。
  
二、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综合治理关键措施
  
1. 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
  
建国50多年以来,面对黄土高原日益严酷的生态环境,当地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坚持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治穷致富”的生态建设路子,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恢复与调整理念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土保持实践,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使我们的主观意志与自然规律相统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与发展“双赢”的新理念,由“征服自然”转为“适应自然”,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但终因自然环境严酷、人民生活困难、投入资金不足,生态环境不良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今后一个时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为依据,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研究生态演替变化,探讨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秀美山川、发展国民经济、生态系统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已有土壤侵蚀区划和水土保持治理分区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工适度干预下的自然恢复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研究并做出新的分区方案,包括:生态修复潜力评价、分区与阶段安排;主要水土保持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分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分区。水土保持研究有必要在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时,利用人文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研究。近期研究重点是投资机制与管理体制。应实施科技与工程一体化制度与模式,从工程建设经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重点支持研究工程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若干科学技术问题。尽快制定全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围绕重大科技问题联合攻关、协同作战。
  
2. 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力各个要素相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推动力: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者结合,可以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使农业经济从“体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工具的结合,可以确立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化。从1949~2005年以来,我国对黄土高原经过综合、系统和全面研究,不仅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土地类型、灾害危害、经济发展、整治进程等,取得翔实的资料,掌握了土壤侵蚀发展规律,更在水土保持、建设优良生态、促进地区发展上开展科学试验。在气候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地球表层生物、物理、化学等过程,特别是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的地表水文过程、土壤侵蚀类型的演变过程也产生了新的特点,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学科理论与内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滞后,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的限制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使之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尽快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与探索。一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动态监测评价关键技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其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监测网络结构、监测站点布设、监测指标体系、动态数据采集、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亟待研究解决。二是在生物工程治理中,培育根系发达、固土蓄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乔木、灌木和牧草,以解决当前林木成活率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三是进行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人口承载力研究,对土地粗放利用、人口密度过大和生态环境改善造成影响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四是探索工厂化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和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彻底解决野外放养破坏植被,以农以粮为主,农、林、牧加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五是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措施,使已得到治理的不反弹,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未得到治理的尽快治理。通过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生态环境建设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3. 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首先是搞好设计。要制订好分步实施计划,小流域的上游要封山育林,陡坡垦种的要逐步改为梯田或退耕还林。要对城镇、人口密集的村庄和保护大片农田的地段先行整治。一是整体设计应根据流域的自然、社会特点以及生物种群的利用优势,正确应用系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生产水平的较大幅度提高。二是整体设计应根据流域经济形成、汇集与发展,呈网络状循序渐进,逐级递加的规律性,由上而下,建成各项措施、合理配置的有机整体,实现流域多元化、多方位全面控制,以达到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与永续利用。三是整体设计中的御洪系统、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三项指标要安全、优化、高效。四是整体设计应广泛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进组装、配套实施,以小型提水保土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及保土耕作法等农艺措施协调配置为技术途径。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第二是综合整治。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长期收益与近期收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集体治理与个体承包的关系。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各种治理措施的配置,要为综合治理区的经济腾飞提供物质条件,使治理开发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规模的扩大,小流域内基本农田的增加,林草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林副渔的全面发展,农副产业的兴办,依托小流域发展商品经济,将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治理,定西试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9.5t/hm2a下降为23.5t/hm2a,成效显著。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大面广,有着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较大差异的气象因子与植被,应因地制宜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治理模式。
  
第三是典型引路。小流域是江河的最小单元,是产水产沙的源头,把小流域治理好了,减沙减洪也就解决了。因此要将小流域治理作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农业建设的战略性、根本性措施。按小流域进行综合、连续、集中的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要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宣传小流域治理,突出宣传一批凸显小流域治理的先进典型。陕西千阳冯家山水库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取得一定的成效,生态效果明显,过去的几年中,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5.78hm2,其中营造水保林500.76hm2,经济林72.27hm2,种草149.34hm2,封禁治理474.36hm2,维修生产道路6.72km,修建抽水站一处,完成工程总投资264.05万元(见表2)。甘肃泾川县自1991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试点县以来,坚持走生态建设与开发利用的路子,建成了塬面、塬坡以道路林网为骨架,山、水、田、路、林、沙配套,沟壑以水保林为主,沟底修建谷坊与塘坝等拦蓄工程,截蓄引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治理程度达到82.4%,使90%以上的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全县林木覆盖达到34.9%,成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县径流模数由以前的519m3/hm2a下降为405m3/hm2a。
  
4. 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针对黄土高原大片人口密度比较小、降雨适当的地区,要采取退耕、封育、禁牧等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恢复植被覆盖,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退耕还林还牧其目的是因地制宜,封山、造林、种草和禁牧,达到“山青、水秀、村美、人富”。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对指导生态恢复与重建有指导意义。目前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和成熟的条件,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和贫困山区移民,禁止陡坡开荒种地,恢复林草植被。山坡耕地质量差、产量低,不广种不足以维持生计,因而引发了陡坡开垦、倒山(轮歇)种植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局面。当前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鼓励农民将坡度大于25°、产量低于750kg/hm2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和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树种,使农民退耕后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尽快脱贫致富。部分退耕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尽快脱贫致富。对部分退耕确有困难的贫困山区,应实行向条件相对较好或耕地充足的地区整体移民,以减轻山区的人口压力,防止退耕反弹。同时应制定政策,禁止对现有荒山荒坡的开垦,禁止对荒山荒坡过采、过牧等掠压式经营,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还要加强对现有林草植被的保护,封山育林育草,使荒山荒坡的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后,再进行植树种草的荒山绿化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黄土丘陵壑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造林应先种草、后植树。种草时,首先考虑抗旱耐寒力强的品种,还要考虑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生长迅速、枝叶繁茂、覆盖度大、再生力强、保持水土能力强的品种。草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可以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是草业带动畜牧业发展,加快大家畜出栏周期,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饲草喂畜,畜粪肥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减轻退耕还林还草的压力,提高农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甘肃定西试区在实施的梁峁沙棘、油松林带的鱼鳞坑和沟道反坡台、水平沟内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草木樨等,不仅迅速提高了地面覆盖度,减少了水蚀、风蚀,而且还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草来源,改变了当地生态小气候。庄浪县在全县范围年推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0.60万hm2,红豆草种植面积0.07万hm2。
  
5. 建设高标准农田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切实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对基本农田进行田、水、路、渠的科学规划,对废弃地进行复垦整治,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绿化成行、灌排设施配套、地力水平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共赢,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解决了农村目前部分可耕地高低不平、农田环境面貌零乱、农田灌排系统不配套、抗灾能力降低等问题,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面积,有效地增加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民的收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示:“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这为我们农田基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旱涝保收地面积小,旱地面积大的地区,旱地的丰收对粮、油、菜的产量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整个地区中低产田面积大,占黄土高原耕地面积的73.6%(见表3),在黄土高原285个县中,属于低产县占47.4%,中产县占41.0%,丘陵区低产田面积比例还要大一些,陕西米脂低、中、高产田农耕地的比例分别为68.1:24.5:7.4。因此目前应坚持以水浇地和“四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多年实践证明,针对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和退耕的现实,坡耕地不能稳产和高产的情况,必须大力发展水浇地和搞好“四田”建设,这是实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生产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陕西省在此作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地方都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先进典型,如榆林以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基础的综合治理典范;延安的高标准宽幅水平梯田,咸阳北部高标准水平埝地,渭南一些灌区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水地,这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一段时间基本农田建设的发展思路将走向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为中心,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兴水治旱为重点,以精品农田建设为基础,实现山水田林路沙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优化配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提高的新路子。目前水浇地或沟坝地的粮食单产为3750~6000kg/hm2,每公顷梯田的产量也相当于3公顷旱坡地的产出。
  
多年来,黄土高原人民致力于水利工程建设,仅在甘肃相继建成引大入秦、景电一期、景电二期、靖会、盐环定等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发展水浇地近20万hm2,使陇中地区的水浇地面积达到32万hm2。庄浪县坚持3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累计修成水平梯田6.3万hm2,每年拦蓄降水4185万m3,拦水效益达86%,拦泥沙433万t,拦泥效益达97%,庄浪县梯田化项目工程完成,彻底改变了基础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取得高效,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单位面积有了明显提高,据甘肃水保局2000~2004年连续5年测定调查表明,在同类区,同等化肥及投入情况下,梯田比坡地在单位面积可增产年对测定调查表明,在同类区,同等化肥及投入情况下,梯田比坡地单位面积可增产825kg/hm2(表4)。粮食平均产量增加1183kg/hm2,使人民稳定脱贫致富,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事实证明,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发展水利建设事业,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时开展“四田”建设,通过修筑高质量的水平梯田,沟底修筑阶梯式沟坝地,在田埂栽植经济林木,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为此,⑴强化政府行为,千方百计落实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田建设的投入;⑵必须坚持“建田”和“保地”两条腿走路的决策;⑶进一步固本强基,提高对农田基本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6. 推广节灌技术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首先要搞好规划。根据钱正英院士研究,未来50年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基本状况不可能根本改变,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干旱年份特别是连续干旱年份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缺水是当代和未来社会最为突出的矛盾,节约用水,既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成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收集地形、水文、水文地质、土壤、气象、作物、灌溉试验、动力设备、乡镇生产现状与发展规划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资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状况论证系统兴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降水径流资源、井泉、河流、塘坝和已有的蓄水工程、农业生产、乡镇工业、人畜饮水,进行水利计算,确定集雨灌溉系统规模控制范围,根据水源位置,提出集雨灌溉系统概算。
  
第二推广农艺节水。⑴推广小麦、玉米、水稻高产节水技术,主要是根据作物水肥需求规律,运用耕作技术,压缩无效用水。达到水肥耦合高效利用和节水增产增效的目的。⑵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继续运用传统的节水种植方式,如梯田与条田种植、水平沟种植、隔坡水平沟种植、圳田种植、坑田种植、地孔田种植、垄沟种植等,这些种植方式土壤含水率一般提高1%~8%。据测定,在半干旱区无外源径流加入条件下,一次降雨达到100mm就能就地入渗,不产生径流。梯条田与坡地比较,土壤含水率提高2%,增肥较好的梯条田比坡地增产50%,坝地增产率是坡地的1~2倍,甚至可以达到3倍。⑶采用抗旱品种。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早就把新品种选育目标锁定在抗旱节水优质上,并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一批抗旱、节水、优质、高产小麦、谷子、牧草新品种,如美国培育抗旱高产含蛋白质和钙的谷子新品种,生长期只有48天,1987~1988年乾县枣子综合试验区通过引进选育品种,从23个品种中,初步筛选出抗旱丰产品优的“晋麦20”、“晋麦21”和“多抗1号”小麦,这些品种均为半冬性、中早熟、分蘖强、成穗多,品种优良。
  
第三推广节灌技术。节灌的目的就是把有限的水资源最经济、最有效地用于农业生产,节灌就是把利用人工集存的有形水用于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时段或作物需水关键期定量补偿灌溉农田。小麦一次性供水量控制在20~50mm,供水方式可采用微滴灌、微喷灌和小出流灌。玉米一次性供水量50~70mm,供水方式可采用微滴灌、小管出流灌、瓦罐渗灌、点浇等形式。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水利局在缺水的黄草羊河试验,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80mm,蒸发量达2198mm,春小麦生育期为3月上旬至7月下旬,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4.6mm,蒸发量658.1mm,土壤主要以中壤土为主,地下水埋深120m以下,试验区为全国节水增效灌溉项目区,通过2000年试验,虽然增产幅度不大,但节水效果十分明显(见表5)。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第四推广应用薄壁水窖技术。目前,水泥薄壁水窖作为一种控制水土流失的新技术,不仅具有积蓄雨水,拦沙拦泥作用,而且建在公路附近的薄壁水窖还具有保护公路及两旁农路和梯田的作用,利用庭院建造的薄壁水窖蓄雨水,既可补充人畜饮水的不足,又可以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种蔬菜,在果树需水关键期进行补充灌溉,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据试验,1眼30m3的薄壁水窖积蓄的雨水,可发展10头猪,在市场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年纯收入可达1000~2000元。宁夏海原冯川村在连续大旱,1992~1995年集水补灌的瓜菜和地膜玉米,单产分别达到1500~4100kg/667m2和410~650kg/667m2,这是该地区“秋雨春用,春旱秋防”,且户户都可为的费省效宏的最为现实的措施。
  
7. 调整农业结构
  
按照市场规律,针对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多风沙、土地贫瘠,渗漏大、水资源紧缺,扬水成本高的实际,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低下的农业生产力水平,除与气候和干旱有关外,还与长期不合理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有关。长期以来,在谋生压力下,形成了以破坏天然植被、开荒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对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生态系统进行重大调整。一是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种植和经营技术,对保留下来的基本农田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系统改造,要在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本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通过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农民的收入还会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不能吃山区农民的“生态大锅饭”,退耕的农民为了生态建设是付出了极大代价的,必须给予充分而有效的补偿。有必要向退耕农民无偿调拨粮食,加大以工代赈投入,改善山区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二是结合本地特点,要注意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还要特别注意人文环境特点和社会环境。在实行农业结构调整时,不但应当消除“长官意志”,而且要防止急于求成的思想作怪。依靠生物工程、节水工程和高科技,发展农业和开发利用其它资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三是我们既要大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单位种植(养殖)面积的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的净产出;又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正确判断市场供求行情,及早调整产品结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保证劳动价值的充分实现。四是发展养羊,667m2收入可达2000元,纯收入可达865元,是种粮效益的10倍,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培植加工、运输、销售服务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尽快把单一的结构转变为粮经草三元结构,粮经草达到“三三制”的目标。四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什么养什么,根据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发展绿色食品的战略措施,并加强品牌意识,拓宽市场,预测农产品的潜在市场更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充分利用零散土地资源,发展庭院经济和地边地埂经济,为农户增加收入,为社会创造财富。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水土流失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