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5012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7-20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罗伯特·奥本海默
罗伯特·奥本海默
佩德罗·莱昂纳多·马斯凯罗尼
佩德罗·莱昂纳多·马斯凯罗尼
理查德·费曼
理查德·费曼
约瑟夫·亨利
约瑟夫·亨利
傅立叶
傅立叶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
图说斯蒂芬·霍金
图说斯蒂芬·霍金
法比奥拉·吉亚诺蒂
法比奥拉·吉亚诺蒂
史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
奥利弗·赫维赛德
奥利弗·赫维赛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古列尔莫·马可尼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图)古列尔莫·马可尼古列尔莫·马可尼

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英文全名Marchese Guglielmo Marconi,或者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意大利发明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895年发明无线电通讯,但是向意大利政府请求资助未获同意。1896年在英国进行了14.4公里的通讯试验成功,并取得专利。1897年在伦敦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19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2年发现高频波。与波波夫同被人们誉为“无线电之父”

1968年,为纪念马可尼对广播事业的贡献,并且感谢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于1962年协助香港发展超短波广播,港英政府把九龙塘广播道其中一条支路—高雅道(Clare Road)命名为马可尼道以作纪念。

另外,其家乡波隆那的国际机场命名为古列尔莫·马可尼国际机场作为纪念。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生平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古列尔莫·马可尼马可尼纪年铜柱屹立在上海徐家汇

马可尼从小就是一个很有独立见解和独创精神的人,当他还是少年时就制作了许多种神奇的装置,显示出超人的才华。

马可尼的母亲是个爱尔兰人,父亲是富有的意大利商人,小时候他常常随母亲坐船飘洋过海去英国甚至是北美探亲访友。旅途中,当船只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时,常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可是又无法和陆地及其他正在航行的船只取得联系。

于是,他常常想,能不能找到一种通信工具,当船在海上航行时,也能和陆地取得联系呢?这种想法一直记在他心里。

1894年,20岁的马可尼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本电磁杂志上读到一篇介绍赫兹研究电磁波的文章。这篇文章唤醒了马可尼少年时代的幻想。如果使用电磁波传递莫尔斯电码,不就可以不再被电缆束缚吗?

他说服了父亲,并从他那里得到一切财政支持。于是他开始在意大利波伦亚他父亲的庄园里进行无线电报的实验。

让电波送信的青年 编辑本段回目录

  1886年的一天,意大利罗波亚大学的一位教授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他走到马可尼面前,亲昵地说:“你知道吗?赫兹证明,电磁波可以在空间传播,而且具有光一样的反射性!”马可尼专心地听着。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下课后,马可尼交给老教授一张图画,上边画着长了翅膀的字母正飞越大海。他恭敬地对教授说:“让电磁波带着信号飞过大海,地球上的距离不就缩小了吗?”教授满意地点着头:“把幻想变成现实,是要付出艰苦劳动的啊!”

  马可尼认真地钻研了麦克斯韦和赫兹的学说,他推想,假如加强电磁波的发射能力,也许能增大它的传播距离。他思索着,实验着,首先在菜园子里完成了几百米的无线电通讯。他连续干了10年,终于在1895年完成了2000米的无线电通讯。在这次实验中,青年马可尼提出了用接地天线的方法来加强电磁波的发射能力。

  马可尼的创造并没有得到意大利当局的理解。要实现无线电通讯,没有政府的资助是很困难的。

  20多岁时马可尼到了英国。英国邮电局很重视他的发明,认为无线电通讯技术一旦成功,英国海军舰只之间便可以连成一体,便大力资助马可尼的研究。

  马可尼经过反复实验,认为用调谐的方法来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可以加强信号的发射与接收。他还认为,提高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高度,就能扩大通讯范围。

  马可尼创造出了调谐的办法,克服了一系列的难关,终于开始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实验。他带着一名助手从英国出发来到加拿大的圣约翰斯,首先安装起信号接收装置,然后用氢气球把天线高高吊起。谁知正在准备接受信号时,突然氢气球爆炸了。后来,马可尼急中生智用大风筝把天线升到了121米的高空。突然,耳机里传来了“嘀嗒”声,无线电报成功啦!

  1909年,马可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年他才35岁。

无线电研究经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古列尔莫·马可尼古列尔莫·马可尼

马可尼依靠自己在发明方面的天份和勤奋的工作,经过一次次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实验,没过多久,居然就能在140公尺的距离间进行通信了。这一成功大大增强了马可尼的信心。经过进一步的改进,到1895年夏天,他在父母住宅的楼顶和1.7公里远处的山丘之间进行了通信实验,并取得了成功,这时马可尼也只有21岁。

马可尼设计的无线电发报装很象当年赫兹的实验装置。当按下莫尔斯电键时,线圈两端就会产生瞬时高压,于是两个金属小球间就会迸发出电火花,这些火花产生的电磁振荡就会通过天线向外发射电磁波。这种最原始的电磁波发射器后来被称为“火花振荡器”。

马可尼的无线电报接收装置采用了法国物理学家布兰利的发明成果――粉末检波器。粉末检波器有一个很细的玻璃管,管中装有细小的金属屑,两端各有一个电极,当有电磁波传过来时,在两端的电极上产生感应电势,金属屑会互相吸引而彼此粘结起来。于是检波器呈导电状态。粉末检波器还有一个自动敲击装置,在没有电磁波信号时,金属屑往往仍保持粘连状态而不能马上分离。敲击装置能自动敲击以产生振荡使瓶内的金属屑得以马上分开。当粉末检波器接收到信号而导电,电报机上就有电流流过,并会自动在电报纸上打出莫尔斯电码的“点”和“划”来。这样发射端发出的莫尔斯电码文就可以在接收端反应出来。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编辑本段回目录

他建立的无线电收发实验装置,起初通讯距离只有140米。他在发射机振荡偶极子的一个铜球上连接一根很长的导线,增强电磁波的发射强度,这就是早期的无线电天线。他还采用了粉末检波器作为接收机。1896年夏天,他在别墅的三楼实验室与1.7公里远处的山丘之间,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报通讯。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同年,22岁的马可尼到达英国,在普利斯大臣和英国邮电部的支持与赞助下,继续进行扩大无线电通讯距离的实验。在一次公开场合,马可尼作了10~20公里的无线电报通讯表演。就在1896年6月2日,马可尼向英国政府提出了编号为12039的电报专利申请书。1897年,他成立了无线电报及信号公司(后来的马可尼无线电公司)。这时候,他开始把自己的发明付诸商业化。1899年,跨越英吉利海峡51公里无线电通讯试验成功。1900年,马可尼获得了英国政府的第7777号专利。1901年,马可尼去美国,他试验成功了在加拿大的纽芬兰与英国的昆沃尔之间、横跨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通讯。

由于马可尼在无线电通信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他获得了190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马可尼同时,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也独立地发明了无线电通讯。早在1889年初,他就开始重复赫兹的实验。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在彼得堡的俄国物理化学学会上演示了他创造的“雷暴指示器”――这实际上就是一架简单的无线电接收机,因为它将高空雷击放电时辐射的电磁波通过电铃或打字机接收并记录下来。表演结束时,波波夫明确指出说:可以预作断言,我的仪器经过进一步改进后,能够利用快速电振荡向远处发送信号。此时此地,波波夫已明确地预见到利用电磁波进行通讯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后经过逐步改进,在俄国政府支持下,波波夫把他发明的无线电通讯技术逐步付诸实用。

波波夫在1896年3月24日成功地进行了250米无线电报通讯。1897年春天,在俄国军港喀琅施塔得停泊码头,波波夫的无线电通讯距离扩展到640米;同年夏天,他的无线电通讯距离达到了5公里――在这次实验中,波波夫还观察到金属障碍物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马可尼的成功秘诀 编辑本段回目录

无线电在航海事业中的巨大作用,使马可尼得到了很大的欢乐和鼓舞。他对朋友说过好多次:“我的发明能够营救海上众多的生命,这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马可尼喜欢大海。他像开尔文一样,后半生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海上进行的。马可尼常常对人讲起少年时代的趣事。他8岁那年,经常和哥哥一起划着小船到海上去玩,有几次险些掉进海里淹死。正因为这样,当他看到自己的发明给航海人员带来福音的时候,心里格外高兴。

马可尼由于在无线电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获得了很大的荣誉。他除了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外,还得到过美国的富兰克林奖章、俄国和西班牙的勋章以及其他一些奖章。同时,还有议员、元老、院长、侯爵、会长这样一些头衔。但是,马可尼不爱出风头,他为人谦虚、稳重。人人都知道他是无线电发明家,他却只认为自己是个普通的业余爱好者。马可尼不喜欢长篇演说,也不健谈,就是在公司的年会上,他也很少主持会议。但是,他在熟悉的朋友中,却常常表现出孩子般的快乐。他工作井井有条,准确无误,具有法拉第式的风格。他有三个特点,一是敢想,二是想到了就做,三是善于B取别人成功的经验。这些,就是他一生事业成功的秘诀。他在功成名就以后,照样重视学习别人的长处。他每天早晨都要阅读电子技术刊物,每逢发现别人有什么新的见解或者设想,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马可尼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并没有超人的聪明,可是他善于吸取很多人的长处;他没有单独创造什么,却能够把很多天才的创造结合起来,变成无价之宝。他不是无线电的第一个拓荒人,但是他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他是集大成者,在很多研究无线电的人中第一个登上高峰,成了杰出的无线电发明家。

在以后的年代里,马可尼为无线电通信事业继续作出了新的贡献。1918年9月,他采用等幅波发射,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传递了第一份无线电报。从1916年到1922年,他还开拓了短波通信的研究。1920年,马可尼买了一艘“伊莱特娜”号游艇。这艘1904年制造的游艇,用蒸汽机做动力,性能很好,英国海军大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过它。马可已把它改装成一座别致的浮动实验室,游艇里除了有书房、卧室、洗澡间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无线电舱,舱里有试验仪器和各种长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专供通信试验用。马可尼在这艘游艇上进行了很多重要的。

成就编辑本段回目录

1895年发明无线电通讯,但是向意大利政府请求资助未获同意。1896年在英国进行了14.4公里的通讯试验成功,并取得专利。1897年在伦敦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19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2年发现高频波。

1968年,为纪念马可尼对广播事业的贡献,并且感谢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于1962年协助香港发展超短波广播,港英政府把九龙塘广播道其中一条支路—高雅道(ClareRoad)命名为马可尼道以作纪念。

专利列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British Patents
British patent No. 12,039, Date of Application 2 June 1896; Complete Specification Left, 2 March 1897; Accepted, 2 July 1897 (later claimed by Oliver Lodge to contain his own ideas which he failed to patent)

US Patents
U.S. Patent 0,586,193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signals", (using Ruhmkorff coil and Morse code key) filed December 1896, patented July, 1897
U.S. Patent 0,624,516 "Apparatus employed in wireless telegraphy".
U.S. Patent 0,627,650 "Apparatus employed in wireless telegraphy".
U.S. Patent 0,647,007 "Apparatus employed in wireless telegraphy".
U.S. Patent 0,647,008 "Apparatus employed in wireless telegraphy".
U.S. Patent 0,647,009 "Apparatus employed in wireless telegraphy".
U.S. Patent 0,650,109 "Apparatus employed in wireless telegraphy".
U.S. Patent 0,650,110 "Apparatus employed in wireless telegraphy".
U.S. Patent 0,668,315 "Receiver for electrical oscillations".
U.S. Patent 0,760,463 "Wireless signaling system".
U.S. Patent 0,792,528 "Wireless telegraphy". Filed October 13, 1903; Issued 13, 1905.
U.S. Patent 0,676,332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elegraphy" (later practical version of system)
U.S. Patent 0,757,559 "Wireless telegraphy system". Filed November 19, 1901; Issued April 19, 1904.
U.S. Patent 0,760,463 "Wireless signaling system". Filed September 10, 1903; Issued 24 May 1904.
U.S. Patent 0,763,772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elegraphy" (Four tuned system; this innovation was predated by N. Tesla, O. Lodge, and J. S. Stone)
U.S. Patent 0,786,132 "Wireless telegraphy". Filed October 13, 1903
U.S. Patent 0,792,528 "Wireless telegraphy". Filed October 13, 1903; Issued June 13, 1905.
U.S. Patent 0,884,986 "Wireless telegraphy". Filed November 28, 1902; Issued April 14, 1908.
U.S. Patent 0,884,987 "Wireless telegraphy".
U.S. Patent 0,884,988 "Detecting electrical oscillations". Filed February 2, 1903; Issued April 14, 1908.
U.S. Patent 0,884,989 "Wireless telegraphy".
U.S. Patent 0,935,381 "Transmitting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elegraphy". Filed April 10, 1908; Issued September 28, 1909.
U.S. Patent 0,935,382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elegraphy".
U.S. Patent 0,935,383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elegraphy". Filed April 10, 1908; Issued September 28, 1909.
U.S. Patent 0,954,640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elegraphy". Filed March 31, 1909; Issued April 12, 1910.
U.S. Patent 0,997,308 "Transmitting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elegraphy". Filed July 15, 1910; Issued July 11, 1911.
U.S. Patent 1,102,990 "Means for generating alternating electric currents". Filed January 27, 1914; Issued July 7, 1914.
U.S. Patent 1,148,521 "Transmitter for wireless telegraphy". Filed July 20, 1908.
U.S. Patent 1,226,099 "Transmitt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wireless telegraphy and telephony". Filed December 31, 1913; Issued 15 May 1917.
U.S. Patent 1,271,190 "Wireless telegraph transmitter".
U.S. Patent 1,377,722 "Electric accumulator". Filed March 9, 1918
U.S. Patent 1,148,521 "Transmitter for wireless telegraphy". Filed July 20, 1908; Issued August 3, 1915.
U.S. Patent 1,981,058 "Thermionic valve". Filed October 14, 1926; Issued November 20, 1934.

马可尼股份有限公司编辑本段回目录

始创于19世纪80年代,曾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通信及IT公司之一,马可尼在19个国家内建立了研发中心,在16个国家内设有生产基地并为100多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服务。公司已在伦敦股票交易所及NASDAQ证交所上市,并以同一代码MONI出现在指数中。

人称“无线电之父”的马可尼创始人古列尔莫·马可尼曾完成了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波传送、第一次SOS紧急信号的使用和第一次公共无线电广播。过去几十年里,马可尼在世界电信设备行业中占有重要席位。但自2001年以来,马可尼在电信业紧缩开支的前提下亦不能一枝独秀,资产总值严重缩水。为应对全球经济不景气,马可尼几度裁员,陷入困境。

马可尼与中国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古列尔莫·马可尼古列尔莫·马可尼访华

1933年,马可尼携夫人曼丽亚作环球旅行,在中国先后游历了大连北京天津南京等地,于12月7日清晨抵达上海。马可尼是在意大利驻华公使陪同下,从南京坐专列过来的,当时南京尚是“国都”,但马可尼只逗留了 8 个小时,又取消了原定在苏州游览的计划,直奔上海而来。

据资料记载,马可尼的上海之行,参与接待的不仅有上海的政府官员,意大利驻沪领事馆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上海办事处经理等,主要的还是上海的学术团体和最早创办无线电课程教学的交通大学,这种官民结合、以民为主,中外相结合的欢迎形式,或许是马可尼更乐意看到的,也是当时上海接待外国来访名流的基本路子。

马可尼上海之行,借无线电之力和商业应用,给上海带来了一波新的科学热潮。海派文化的魅力,在于融合,海纳百川,更在于创造,追求卓越。传统的、现代的、经济的、文化的、上海的、中国的、世界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交汇中融合,在融合中创造。而优秀外来文化的冲撞、融合,也应该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无线电之父”马可尼在上海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笔者所知,上世纪上半叶,除爱因斯坦外,到过上海的著名科学家还有玻尔、海森堡、马可尼等人,其中意大利著名科学家马可尼的上海之行引起较大轰动,值得回味。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1899年马可尼发送的无线电信号穿过了英吉利海峡,接着又成功穿越大西洋,从英国传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省。无线电通信的发明,也是日后无线电广播、电视甚至手机的先兆。1909年马可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享有“无线电之父”的美誉。1933年,马可尼携夫人曼丽亚作环球旅行,在中国先后游历了大连、北京、天津、南京等地,于12月7日清晨抵达上海。马可尼是在意大利驻华公使陪同下,从南京坐专列过来的,当时南京尚是“国都”,但马可尼只逗留了8个小时,又取消了原定在苏州游览的计划,直奔上海而来。从7日清晨抵达,到12日离开,马可尼在上海停留了5天,可惜适逢感冒,他到上海后的活动不多,也没有发表关于无线电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演讲。

据资料记载,马可尼的上海之行,参与接待的不仅有上海的政府官员,意大利驻沪领事馆和马可尼无线电公司上海办事处经理等,主要的还是上海的学术团体和最早创办无线电课程教学的交通大学,这种官民结合、以民为主,中外相结合的欢迎形式,或许是马可尼更乐意看到的,也是当时上海接待外国来访名流的基本路子。马可尼在上海的行程安排,就是由上海14家学术团体负责人商量后敲定的,包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上海各大学联谊会、上海广播无线电台、中华学艺社等,这些学术团体中,有官方半官方的,也有纯民间的,经费也有他们负责筹措,后来马可尼在交通大学植基的无线电发射装置,也是由校友自行捐赠的。

在马可尼下榻的华懋饭店,许多记者已经候在那里准备采访,但马可尼因身体不适,没有接见记者,由他的秘书代为回答记者的提问。1929年华懋饭店建成后,一直是上海的奢华所在,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交场,许多国际文化名人喜欢在那里下榻,惜马可尼下榻的具体房间已不可考,否则也应在房间门口钉上一块铭牌。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意大利侨民原本打算8日中午在福开森路(今武康路)285号意大利俱乐部宴请马可尼夫妇,然而马可尼的感冒略有加重,在休息一天后还是未见好转,因此他取消了赴宴的安排。得知这一消息后,上海各大学术团体的负责人不免忧虑,因为原定上海各大学术团体欢迎马可尼的茶话会,就在这天下午于交大举行,马可尼会不会也取消这次活动?正当他们要与马可尼接洽时,下午4时,马可尼乘坐的汽车驶进交大校门,引来近千名学生夹道欢迎,高声呼喊,争睹大师风采。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等人迎上前去,将马可尼夫妇引入容闳堂内。容闳堂门口高悬着上海各学术团体欢迎马可尼夫妇的标语,会场内,马可尼和出席会议的各界代表100余人围坐在一起,略用茶点招待。作为东道主的交大校长黎照寰先致词,他称赞无线电的发明,称其重要性不亚于美洲新大陆,并介绍说,有交大同学提议,在交大工程馆门前建立“马可尼纪念物”,会后邀请马可尼先生亲行植基。马可尼听后,微笑应允。

旋由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致欢迎词。蔡氏称,无线电的发明给包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带来无穷的益处。接着由无线电的发明,联想到先人的“四大发明”,勉励在场的青年学子发奋图强,报效国家,“迎头赶上去”。主人讲话完毕,由马可尼起立用英语发言,他首先感谢中国有关方面和人士的接待,对中国的国土辽阔和景色优美赞叹不已,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也“甚多努力”,惟此次访华时间较短,没有时间作无线电专题的演讲,希望还有机会再来中国云云。会上,马可尼还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由上海大华无线电公司特意赶制的《欢迎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博士来华纪念刊》。

茶话会后,马可尼应邀在交大科学馆前,将铜质天线柱“马可尼纪念物”放进预选掘好的洞里,然后亲手挥锹铲土,为即将兴建的无线电台典基。迄今健在的交大教授张煦,当年交大物理系的学生,就亲历了这感人的一幕,后来在他的回忆中一再提到此事,抑制不住当时激动的心情。“马可尼纪念物”迄今保存完好,成为交大的一处胜迹,但其中蕴含的故事,或许大多数学生已不知晓。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马可尼在上海活动的重头戏,除了出席交大的欢迎茶话会外,还参观了尚在建设中的真如国际无线电台。国际无线电台的设备全部采用马可尼公司的产品,包括2台20千瓦发报机,4台接收机和4副发射天线。马可尼看到自己公司的产品在中国大有用武之地,十分欣喜,与在场人员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该台担负国际电报业务,后来发展为远东最大的无线电发报台。马可尼此人富有商业头脑,在无线电发明尚未完全成功之前,他已经在英国注册成立公司,申请相关专利,以后在无线电方面的点滴进步,在给他带来无上荣耀的同时,还给他带来滚滚财源。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马可尼来上海之前,1930年左右,他在上海也开设了马可尼中国公司,专门经销他的无线电通讯器材。公司开设在韬朋路,在北京路有办事处。马可尼访问上海,无疑给他自己的公司做了最好的广告,《申报》就有文章介绍马可尼公司的情况,这大概也是马可尼上海之行的一个收获吧。不过,上海人无所谓,认为科学发明就应该结合商业上的实际应用,否则还是空架子。值得注意的是,30年代上海人说的无线电,指的正是广播收音机。当时的报纸上,就有人指出,上海约有30万人装置收音机,如果有百分之一的“业余家而不是纯粹的享乐家,那么,为数已有三千”,如果说他们毕竟是业余爱好者,那么每年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无线电方面的专门人才,总数已然不少,总有人发明点什么吧,为何总是“无声无臭”?作者分析的原因,是他们只肯在“书本上或是粉笔中用功夫”。可见上海当时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鼓励科技的应用,包括在商业上的运用。

马氏不光是为自己公司,也为上海刮起了一股无线电旋风。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同,马可尼的发明要实在得多。爱氏的相对论,到底没有多少人看得懂,他到上海后,影响主要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而马可尼的到来,在上海市民中也引起轰动。毕竟是上海人,只要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信你,否则任你讲的有多玄,也不愿听的。查阅当时《申报》,就在马可尼访沪期间,报纸上的无线电广告甚多,主要是面向市民使用的装置真空管的收音机,时在1933年底,叫卖的却是“1934年式”,这种机子要价在数十元到数百元之间,购买者并不少,想见上海市民对无线电的热情。无线电既是科学发明,又是日常必需,在上海人心目中,那就是好东西。至于广播收音机与马可尼有何关系,那就不必深究了。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12月9日,上海各无线电公司在汉密尔登大厦(今福州大楼)举办了无线电展览,展示各种无线电设备,市长吴铁城出席了开幕式。当天的报纸上,不仅有“欢迎马可尼专号”,还有“欢迎马可尼来华”的时评。这期“专号”上,就刊有“世界的发明家无线电界围绕马可尼”、“马可尼氏之初期发明及其对于无线电界之贡献”、“上海之马可尼无线电机制造厂”以及“马可尼无线电大事记”等。在马可尼访沪期间,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他的报道。

马可尼抵达上海后,应酬频繁。10日晚,上海市长吴铁城在霞飞路上海市政府招待所设宴,款待马可尼夫妇一行,宋子文、孙科及各国公使、领事上海商界、学界近300人一同到场。事亦凑巧,就在这天,浦东地区正式开通电话服务,首批用户有50多台。

11日,是马可尼在上海最繁忙的一天,上午先参观了真如上海国际无线电台,中午赴意大利领事馆举行的宴会,晚上马可尼公司在华懋饭店设宴回请。华懋的宴会刚刚结束,8点一刻,马可尼又匆匆忙忙赶往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出席泛太平洋协会为他举办的饯行晚宴。孔祥熙、颜惠庆、王正廷、徐佩璜夫妇、虞洽卿、何德奎以及意大利公使、领事夫妇、意大利驻沪海军司令、英美商会会长等中外来宾300余人到场。大概由于第二天凌晨就要坐船回国,马可尼在宴会上的讲话,似乎比其他场合稍长,最后意味深长地说:“贵国地大民众,无线电最有用处,望贵国人士深明此意,联络民众,交换情感,可造成一强大无匹之国家。”至10点,尽兴而散。马可尼公司还专门在会场上安装了话筒与扬声器,将这次宴会实况用无线电广播。

马可尼上海之行,借无线电之力和商业应用,给上海带来了一波新的科学热潮。海派文化的魅力,在于融合,海纳百川,更在于创造,追求卓越。传统的、现代的、经济的、文化的、上海的、中国的、世界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交汇中融合,在融合中创造。而优秀外来文化的冲撞、融合,也应该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一面之缘 一生馈赠——院士张煦记忆里的“马可尼在上海” 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于中科院院士、通信工程学家张煦老先生而言,70多年前的那个场景随时会在他的脑中重演——1933年12月8日,无线电之父、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廉·马可尼造访上海交通大学,张煦和他的同班同学列队欢迎,那一日,他和大师面对面。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1933年冬天,马可尼携夫人环游世界途中来到中国。他们在12月7日到达上海,这座素来热爱新科学、新技术的城市自然因为他们的到来而雀跃。翻开那几日的《申报》,在连篇累牍的报道与评论中,轻易便勾勒出马可尼在上海的行程图——下榻在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在交大与师生和学术团体茶话言欢,前去真如无线电台参观,最后,到他自己的“马可尼无线电机制造厂”的上海分部走走看看。大半个世纪过去,真如的无线电台早在上海沦陷时便毁于日军炮火中,“上海马可尼”厂房所在的韬朋路如今叫通北路,“韬朋路759号”占地十亩的厂房早已容颜更改,而和平饭店里老年爵士乐队的吹奏日复一日地试图将人拉回去那个久远时空。

  尽管当日的弱冠少年,已是我面前的耄耋老者,可当张煦老院士在交大校园里、用悠悠然语调对我讲述起他大学时代最难忘的那个午后时,一时间耳畔恍若听到70年前淅沥的雨落在交大的校园,容闳堂前年轻人欢声雷动——威廉·马可尼,来了。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92岁高龄的张老先生已久不回交大校园,这一次机缘巧合,周一午后竟能在他曾工作多年的小办公室里见到他。尽管年事已高,腿脚和耳朵都已不太灵便,可上世纪30年代留学麻省理工的张老先生,言谈中仍处处流露着老派绅士的谦和与幽默。他的书桌玻璃台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在我们研究通信工程的眼里,马可尼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当我读书时能亲眼见到他,他就站在离我很近的地方,我激动啊。”

  张煦办公室所在的教学二楼不远处,就是容闳堂,即交大总办公厅,1933年12月8日下午上海市内14个学术团体与交大师生便是在容闳堂的会议厅举行茶话会,欢迎马可尼。张煦回忆,那天,容闳堂正门口挂满上海各学术团体欢迎马可尼夫妇的标语,交大学生以及中外各界人士约六百多人,都冒雨围站大门外,希望一睹马可尼的丰采。“我们电信组的同学在会议厅外面列队欢迎,是学生群里距离马可尼比较近的。”欢迎会是四点半正式开始,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代表学术团体致欢迎词,他感谢马可尼的发明使大家享受了无线电之惠,同时也表达出希望我们的民族激起奋勉的志气,迎头赶上。而马可尼则在答谢词中对中国的国土辽阔和景色优美赞叹不已,他相信有过四大发明的中华民族一定将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图)Guglielmo Marconi一家Guglielmo Marconi一家

  在之前自南京赴上海途中,马可尼染了风寒感冒,所以他在欢迎茶话会后并未发表演讲,不过他应邀在工程馆中庭草地上,亲手铲土,竖立无线电铜柱。张煦记得,这根直径寸余、高二十尺,形状如马可尼于1895年设计的柱状垂直天线的铜柱,是由一位交大校友捐赠的。命名为“马可尼铜柱”,是寓意马可尼发明无线电天线,赠与交大,则是为了纪念学校于1921年率先在中国开设电信专业。

  铜柱植下后,有照留念,当我把复印的老照片拿给张老先生看时,他一下就指出站在前排最中央的马可尼,“看,这个马可尼,大高个。”照片上的马可尼,瘦高,裹在厚呢子大衣里,不苟言笑,过分严肃。当我问张老先生,他当年对马可尼什么印象时,他呵呵笑道,“个子很高,没什么表情,不过,崇拜的发明家就在面前时,发现他的样子也没什么特别。”“你没和他说说话么?”“我那时还是学生,只敢仰视他,怎么有胆子和大师搭话呢。而且那时学英语习惯读写,不怎么习惯开口的。”当我和几个交大学生让张老先生在照片里找找年轻时的他时,他连忙摇头,“这个照片里怎么会有我,那都是学术团体代表和老师,我们学生能走近看看大师,就很满足了。”

  几经岁月波折,当日植下的铜柱很多年前就被挪位。出教学二楼,沿校内干道走一小段,大片绿化丛中静默地立着一根铜柱,这就是被移位了的“马可尼铜柱”。铜柱的基石上写着四个大字:天线铜柱,两边各有一行小字,云:无线电发明家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民国廿二年十二月八日。当一群人正努力分辨“廿二年”还是“廿三年”时,一边的张老先生平静地打断我们:“是廿二年,我是民国廿三年毕业的,那是我毕业之前的冬天的事。”

  出教学二楼沿另一个方向走,经过容闳堂,不远处就是最初植下铜柱的工程馆了,这是一处口字形的大楼,围起一块草木葱茏的庭院。很多关于马可尼铜柱的记载说铜柱植在“工程馆前的草坪”,但是张老先生用确凿的口气告诉我,不是前面,是里面,就是中庭。走进工程馆,从二楼的窗户望出去,初夏的阳光洒满庭院,原本立着铜柱的地方现在是一片灌木,抬头则见不远处徐家汇的林立高楼,1933年冬日的“马可尼往事”于此刻似已成遥远的传奇。而当日的年轻学子们,纵是仍健在,也已鬓发如雪,只是,与大师的一面之缘成了他们漫漫人生路上修身治学的一种支柱,当我看着张煦老先生苍老从容的背影时,忽觉,尊崇科学的情怀原来从不曾失落,大师留予此间的馈赠,泽被至今。

马可尼与波波夫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类无线电通信的创始人——意大利的马可尼(Marconi,G.W., 1874~1937)与俄国的波波夫(Πoπoβ,A.C. 1859~1906)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通讯活动,开创了人类通讯的新纪元。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无线电通讯是利用电磁波的辐射和传播、经过空间传送信息的通信方式。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场。1865年,英国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的任何波动可以在远处产生感应即电磁波的存在、并且电磁波能够从产生的地方以光的速度辐射出去,但他本人未能亲自作出实验验证。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rtz,H.R., 1857~1894)利用静电的火花放电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激起了人们利用电磁波的念头,而赫兹却英年早逝,未能在电磁波的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科研工作。敏感的发明家们已经意识到电磁波可以用于无线电通讯。以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为代表的科学家、发明家,在前人已掌握的电磁学和电磁波知识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奋勇实践,开启了电磁波应用的大门并开创了无线电通信这门新技术。

1894年,20岁的马可尼偶然读到赫兹论述电磁波实验的文章,它深深触动了马可尼,从而把兴趣全部转移到利用电磁波进行通讯的实验上,立志实现无线电通信。他说:“当我利用赫兹波开始做第一批实验时,我简直不能想象,一些著名科学家竟忽略了应用这些理论。”马可尼说干就干,他在父母的别墅顶层建立了无线电收发实验装置。起初,通讯距离只有140 米。他在发射机振荡偶极子的一个铜球上连接一根很长的导线,增强电磁波的发射强度,这就是早期的无线电天线。他还采用了粉末检波器作为接收机。1896年夏天,他在别墅的三楼实验室与1.7 公里远处的山丘之间,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报通讯。同年,22岁的马可尼到达英国,在普利斯大臣和英国邮电部的支持与赞助下,继续进行扩大无线电通讯距离的实验。在一次公开场合,马可尼作了10~20公里的无线电报通讯表演。就在1896年6月2日,马可尼向英国政府提出了编号为12039的电报专利申请书。1897 年,他成立了无线电报及信号公司(后来的马可尼无线电公司)。这时候,他开始把自己的发明付诸商业化。1899年,跨越英吉利海峡51公里无线电通讯试验成功。1900年,马可尼获得了英国政府的第7777号专利。1901年,马可尼去美国,他试验成功了在加拿大的纽芬兰与英国的昆沃尔之间、横跨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通讯。

由于马可尼在无线电通信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他获得了190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与马可尼同时,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也独立地发明了无线电通讯。早在1889年初,他就开始重复赫兹的实验。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在彼得堡的俄国物理化学学会上演示了他创造的“雷暴指示器”——这实际上就是一架简单的无线电接收机,因为它将高空雷击放电时辐射的电磁波通过电铃或打字机接收并记录下来。表演结束时,波波夫明确指出说:可以预作断言,我的仪器经过进一步改进后,能够利用快速电振荡向远处发送信号。此时此地,波波夫已明确地预见到利用电磁波进行通讯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后经过逐步改进,在俄国政府支持下,波波夫把他发明的无线电通讯技术逐步付诸实用。

波波夫在1896年3月24日成功地进行了250米无线电报通讯。1897年春天,在俄国军港喀琅施塔得停泊码头,波波夫的无线电通讯距离扩展到640米;同年夏天,他的无线电通讯距离达到了5公里——在这次实验中,波波夫还观察到金属障碍物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意大利人马可尼1901年向新来临的20世纪奉献上的珍贵礼品是一项科技创新与发明——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无线电通讯,无线电技术的大发展从而成为20世纪的热门事情。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发明无线电广播,使无线电波进入千家万户,预示着一个信息时代的肇始。

英媒体披露惊人内幕 “无线电之父”马可尼遭质疑 编辑本段回目录

    100年前的12月12日,古列尔莫·马可尼首次发送了世界上横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信号,他也因此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然而,英国媒体日前披露惊人内幕:这一历史性时刻也许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图)Guglielmo Marconi(中)Guglielmo Marconi(中)

  “无线电之父”的辉煌时刻

  1901年12月12日下午2点30分,马可尼和助手坎普在加拿大纽芬兰海岸附近的锡格纳尔山一座峭壁上等待接收无线电信号。距此2200千米远的英格兰西南海岸的康沃尔郡的波尔渡,那里有一个当时算是功率最大的无线电发射机,一遍又一遍地发出由三个莫尔斯码小圆点编成的字母S-表现在声音上即“滴答”。

  终于,次日的12点30分,马可尼相信,他听到了“滴答”信号!据英国科学博物馆的专家凯斯·基德介绍,当时,马可尼把他的耳机递给坎普,并问坎普说:“你能听到什么声音吗?”坎普肯定地说,虽然声音非常微弱,但是他确实听见了信号声。

  于是,马可尼将这一科学史上的伟大时刻简单地记录在笔记本上:“12点30分、1点10分和2点30分接到信号。”随着这三声“滴答”声,在以后的岁月里,各种通信手段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马可尼也因此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无线电之父”遭遇质疑

  近百年来,马可尼一直享受着“无线电之父”的荣誉,没有谁对那次实验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然而最近一段时间,英国媒体报道说,那三声“滴答”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极有可能是马可尼和坎普的幻听。

  那么,在当时大气噪音那么大的情况下马可尼真的听到信号声了吗?英国无线电协会的科学杂志《无线电通信》的作者派特·霍克指出:“许多无线电传送专家都坚信,在多风的纽芬兰锡格纳尔山峭壁上,马可尼和坎普听到的不可能是从波尔渡自动传输过去的三声‘滴答’。”20世纪70年代科学博物馆最权威的人物格兰尔特·格拉特表示:“这个故事已经过很多人的转述,现在判断它的真实性很难。但如果你认真地研究一下当时的情况就会发现,马可尼的宣称很不可信。”

  “无线电之父”确有隐情

(图)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oni

  据记载,马可尼的公司在他进行那次著名的实验时面临财政危机。为了摆脱危机,重振业务,他需要“刺激”,而夸大自己的实验成果就是最好的机会。毕竟在某些情况下,那些在科学上接近实现突破的人会提前声称自己已经成功。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人怀疑过马可尼的诚实,坎普更是一个从来不会说谎的人,他与马可尼一起炮制一个科学骗局似乎也不太可能。

  难道这个科学史上巨大的成就是他们凭空想出来的,是幻听的结果吗?这很有可能,因为他们知道大西洋那边将要传来的信号是什么:3声“滴答”。如果马可尼和坎普以及其他人都不知道将要传过来的信号是什么,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进行的是一项双盲实验,那么实验的结果就会更加令人激动。当时可能有些大气层中的噪音或是杂乱的电流声误导了马可尼和坎普,或者是当时非常渴望用成功来填补事业危机的马可尼产生了幻听,他们自己真的听到了三声“滴答”。其实,有时候,人们的确可以“听见”他们非常想要听见的声音,即使这种声音根本不存在。

  “无线电之父”名副其实

  质疑者抓住了一个有力的理由:即那次实验用的是中波,而中波是不可能传递2000千米的。但拥护马可尼的人仍然为他提出了一种“善良”的设想:马可尼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短波频率。这种频率在当时,即1901年还属于鲜为人知的科技范围,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这种短波频率可以将信号传送到更远的地方。因此,马可尼和坎普的确有可能听到了信号传输时发出的声音,只不过他们没有预料到他们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会传播这种频率。

   不管这次实验是真是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使马可尼当时没有成功,他离成功也不远了。因为实验进行后的一年内,他便架设了一种非常可靠的通信设备,这种设备可以与在2000英里以外的海上航行的船只进行通信联系。到19世纪20年代,马可尼公司便已将整个英国用无线电联系在了一起。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古列尔莫·马可尼 伽利尔摩·马可尼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Marchese Guglielmo Marconi,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马可尼,伽利尔摩·马可尼,G·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