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127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假外资
假外资
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
房产税
房产税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
《海星模式》
《海星模式》
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
呼叫中心
呼叫中心
中国无劳资博弈真相
中国无劳资博弈真相
中国走出国富民穷怪圈时间表
中国走出国富民穷怪圈时间表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亚当·斯密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他于1776年在克科底去逝。斯密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目录

[显示全部]

生平经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管理学的理论奠基人:亚当-斯密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公认的经济学祖师,但他在管理学中的地位却十分微妙。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国富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同时,他在伦理学方面的建树也十分出名,他的《道德情操论》至今依然是经典之作。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斯密对管理学的贡献。在管理学领域,人们总是把斯密看做经济学家,在推崇他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又把他置于管理学之外。所谓地位微妙,是指管理学家们都客客气气地尊奉斯密为大师先哲,但又不把他看做管理学的圈内人士。厄威克的名著《管理备要—七十位先驱者生活和工作的历史记载》,收录了从工业革命到古典管理学时期的众多人物,应有尽有,连制造蒸汽机的小瓦特和博尔顿也有一席之地,惟独没有亚当?斯密。因而,如何认识斯密与管理学的关系,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723年6月5日,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一个只有1500人左右的小镇柯卡尔迪(Kirkcaldy)。幼年的斯密聪明好学,14岁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主修拉丁语希腊语、数学以及道德哲学。在格拉斯哥学习期间,著名哲学教授弗兰西斯?哈奇森的自由主义精神给予斯密很大启发,斯密对这位老师的教导一直念念不忘。1740年,斯密获得了奖学金,进入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学习,1746年毕业后回到故乡柯卡尔迪。1748年,斯密开始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主讲英国文学,几年后又开始讲授经济学课程。1751年,斯密回到母校格拉斯哥任教授,主讲逻辑学道德哲学。在格拉斯哥大学任职期间,斯密公开发表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这部著作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使他跻身于英国一流学者之列。1764年,斯密受布克莱(Buccleuch)公爵之邀,离开格拉斯哥大学,到欧洲大陆旅行。旅行的经历以及在旅行过程中同许多著名大陆学者的交往,促使斯密经济理论走向成熟,尤其是重农主义的经济学家魁奈对他影响很大。三年后,斯密回到伦敦,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斯密回到故乡柯卡尔迪,开始潜心撰写经济学著作。1776年,这部写作历时六年,修改三年的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终于完成。它的发表,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在写作《国富论》的过程中,斯密积劳成疾。自1784年开始,他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但斯密依然笔耕不辍,继续写作两部关于哲学和经济学的著作。1787年,斯密应邀去伦敦为英国内阁成员讲授经济学,同年11月,又被推荐担任母校格拉斯哥大学的校长。1790年7月,这位终身未娶的伟大学者与世长辞。

斯密一生追求完美,在临终前,他坚持将未完成的十几部手稿付之一炬,实践了他认真负责的一贯理念。当然,对后世的读者来说,这些手稿的焚毁则是一大损失。在他逝世后,后人根据他的学生所记的笔记,1796年整理出版了《正义、警察、岁入和军备讲稿》,其他遗稿也陆续整理出版,包括1793年的《哲学问题论集》 ,1795年的《天文学史》等等。

斯密一生最密切的朋友是大卫?休谟,休谟在哲学方面的造诣对斯密产生了很大影响。两人大概于1751年前后结识,此后,两人除见面外,一直有着频繁的通信联系。当斯密在写完《国富论》后,担心自己健康恶化有可能看不到该书的出版,便指定休谟为自己的遗稿管理人。但结果却是休谟去世在先。而休谟的遗嘱中,恰恰指定斯密为遗稿管理人。 亚当?斯密的著作,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时至今日,经济学界依然不断有“回到斯密”的呼声。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他的著述中反复阐明斯密的贡献。森的福利经济学,就是建立在斯密的理论基础上。在经济学界,斯密几乎成为被征引最多的作家。根据伦敦《泰晤士报》报道,英格兰银行决定,从2007年起,亚当?斯密的头像将出现在英国20镑面值的新版钞票上。

经济学界看重斯密无可厚非,问题是,斯密对管理学的贡献是什么?本文认为,正是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为管理学的诞生铺垫出了理论前提。《国富论》同管理学紧密相关的,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人假设的提出,二是劳动分工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要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必要的假设。这种假设,在自然科学中称之为公理。当然,基本假设是非常少的。假设越少,在相关的理论体系中就越重要。其他定理和公式,都是以基本假设为前提推演出来的。社会科学中,这种得到学界公认的假设寥寥可数,经济人假设就是其中之一。假如基本假设被否定或被证伪,学科范式就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基本假设是学科的起始原点。对于管理学来说,经济人假设就具有这种学科原点式的地位。

斯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人”概念,但学界公认经济人假设的始祖是他。他在《国富论》中有这样一段被广为征引的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王亚南、郭大力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4页)。在斯密看来,生产者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不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和恩惠,而是出于生产者“自利的打算”。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普遍性,每个人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利己”。斯密在论述市场秩序形成的原理时,特别强调追求私利的意义。这种自利动机和行为,被后人概括为“经济人”。但是,按自利原则行事,并不能保证人们不悖于常理,神经失常或某些疯狂行为,也可能合乎自利动机。经济学毕竟不是精神病理学,所以,还必须同时假定“经济人”的自利是符合理性的。也就说,人们的自利行为,不是出于任意的想象或盲目的冲动,而是以可以理解的方式即比较利害得失的方式进行的。西尼尔(nassau william senior)沿着斯密的思路,确立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并由此推论出边际效益递减学说。到了1836年,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定义及研究这门学问的哲学方法》中,给出了经济人假设的标准定义,即“把人看做必然是在现有知识水平上以最少劳动和最小生理节制获取最多必需品、享受和奢侈品”。至此,经济人假设基本定型。

当代管理学家沙因,把“经济人”假设具体归纳为四点。第一,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第三,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第四,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

对于管理学来说,必须从人的本性和动机出发来构建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早期的管理学家,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理论都以经济人假设为逻辑前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管理学常常被人们看做是经济学的分支领域。即使管理学获得了学术上的独立地位后,也与经济学不分轩轾,互相呼应。行为科学诞生后,管理学领域以社会人假设发起了对经济人假设的质疑和挑战,但并未撼动经济人假设的主流地位,反而促使其不断完善,并向其他学科渗透。198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正是以经济人假设来研究政治决策,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经济人假设远远没有过时。在管理学的不同学派中,不管是赞成经济人假设还是反对经济人假设,都绕不过斯密的理论铺垫。

斯密对管理学的另一个贡献是他的分工理论。著名的《国富论》 ,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论分工。斯密认为,分工程度是一个国家产业、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国民财富增长状况的标志。他对劳动分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认为,劳动生产力的增进,以及劳动过程中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都同分工紧密相关。斯密以别针工厂为例,说明分工可以使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新版20英镑钞票的斯密头像后,就是别针工厂的图案)。他指出,一个工人在没有受过业务训练并且不熟悉机器操作的情况下,一天或许一根别针也造不出来,最多也不会超过20根别针。而将整个工作分成若干工序,安排不同人负责其中一个工序,效率则会提高许多。具体做法就是按整个制作业务分成抽丝、拉直、切断、削尖、打磨、安装针帽、刷白、包装等18道不同工序,一个人负责其中一项或者两三项,这样可以将一天的产量提高到每人4800枚。也就是说,如果工人独自工作完成全部工序,无法完成他们适当分工之后所做工作量的1/240。斯密还分析了分工使劳动效率大幅度增长的原因:“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工作。”(出处同前,第16页)基于上述的分析,斯密认为分工原理不仅仅适用于某一行业,而且适用于整个社会,各个行业都能由于分工的出现而大幅度提高产量。

斯密提出的分工思想,直接导致了管理学的诞生。从数学家巴贝奇到工程师泰罗,都秉承了斯密的分工理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不仅强调生产技术的分工,而且主张组织结构的分工和管理职能的分工。泰罗所主张的计划与执行分离、计划室与车间分离、职能工长制,都是以分工为出发点。而分工势必带来相应的协作和统一问题,由此使管理成为必不可少的组织任务,同时也使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管理的各种技术手段,都与生产分工有关,并进而发展为组织分工和管理分工。

可以说,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分工理论,构成了管理学的理论前提和技术前提。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疑问:各种管理学著作在讲述理论前辈时,总会提到其他人,甚至会追溯到古埃及和古中国,但往往不会把斯密看做管理学始祖,其原因何在?

或许,这一切都与斯密的出发点有关。他的研究,立足于整体的社会经济,而不是立足于个体的企业经营,即立足于“国民财富”而不是立足于“企业效益”。斯密论证的逻辑,是由交换而产生分工,由分工和交换而形成市场,由市场交易而产生货币,进而转向对资本的研究和对经济政策的评析。所以,他的理论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基本没有联系。另外,简单分析其理论不难看出,斯密从本质上是反对管理的。管理运用的是“看得见的手”,而斯密大力提倡的是“看不见的手”。他提出的“经济人”假设,立足于人人对私利的追求,进而通过交易满足社会公共利益。所以,斯密主张充分的经济自由和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市场的价值规律自然而然地对企业经营起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不仅作用于市场价格,使得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与社会的有效需求相一致,而且作用于生产要素和资源,使它们按照不断优化的比例配置于不同的生产部门。正是出于这一逻辑,斯密反对国家干预,强调把调节机制交给市场,由市场来制约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充当“守夜人”角色足矣。那么,同样的道理,他压根儿不讲企业管理的作用,而是强调由市场来调节企业的运行。在他的理论中,只有“资本家”是必不可少的,而没有“经理人”的地位。这正是斯密的理论没有发展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斯密不是管理学的创始人,但管理学却离不开他的理论。如果说,斯密关注的是企业外部的“交易”,那么,管理学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调控”。斯密关注的是“自发秩序”,而管理学关注的是“人为秩序”。相反相成,同一源头的不同方向流出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条理论长河。

《国富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理论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亚当·斯密斯密的哲学观点来源于同时代的牛顿的自然哲学,自然界的秩序即机械论者的宇宙。牛顿发现了统一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18世纪的道德家也仿此提出了几条定理,试图用相同的方式统一道德和社会交往准则,这个准则能够使人们分辨是非,并且选择正确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会在人的利已和利他之间选择,建立完美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福利。

斯密这两部著作包含了他对于道德的审视,《道德情操论》里的“同情心”是伦理学的,它阐明了道德世界的和谐与有益的秩序,这种秩序是来自人们的冲动情操而不是理性的选择。《国富论》则开创性地将政治经济学根植于牛顿式的宇宙之中,和谐、有益但是机械,这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整个社会从个人追求私利的无意结果中得益。因此在斯密这里同情心是道德世界的作用要素,私利是经济世界里的作用要素,正如牛顿的自然秩序一般。

斯密伦理学范畴的“同情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既然同情他人,就会认可他人的感受,使我们自己行动恰如其分的高雅,并约束我们的自私,使自己仁慈并被他人认可,这并非是道德说教或具有功利性质,“这使人性得以完美,并且在人类中创造出情感与激情的和谐,这种和谐构成了人类的优雅和得体”。这种人类的欲望是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他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也是这样一种自由秩序。

对私利的追求也是符合自然原理,每个人天生被赋予照顾自己的责任,并且他比任何别人更有优势实现这一点,如果他能在公正的范围内野心勃勃、追逐财富就应该得到钦佩,人们追逐财富的动力并非是受生理需要,而真正激励他们的是超过他人和获得高贵地位的欲望,他们也许自私并具有掠夺性,尽管他们只为自己打算,但是他们还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整体改进。

斯密的经济的哲学来源自然秩序的思想,即牛顿式的机械论的秩序,他关于人类的道德情操和经济中看不见手的理论均来源于相同的自助的原则。斯密的著作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演绎法与归纳法法的混合,他的理性主义使之以自然秩序和天赋自由为原则构建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而经验主义则使他从现实的观察中提出问题并说服他人,如在《国富论》中斯密无数次运用历史的教训抨击政府成低效、腐败、轻浮、浪费以受制于某利益集团。
斯密透彻地阐述了自由放任这一天赋自由体系的必要性并视之给一国带来财富的最好手段。在这个体系中,个人追逐私利但自由秩序会趋于把私利追求转变为一种促进社会利益的手段。

相关报导编辑本段回目录

亚当·斯密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亚当·斯密

尽管之前已有其他学者论述了一些经济学思想和原理,但亚当·斯密仍被世人尊称为“经济学之父”。这一称誉并非源于他富有创意的观念或经济学分析的技巧,而是源于他将资本主义确立为使每个人的生活得到改善的一种经济制度,斯密是第一位将收益视作来源于更充分的竞争和提倡能够刺激更多竞争的政策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应拟订政策来抑制垄断的出现。
   
1776年,《国富论》给斯密带来了巨大的名声和财富。他在《国富论》中认为人们总是依照利己主义来行事的,而且这种个人的利己行为最终会有利于全社会的利益。在书中著名的一节中,斯密描绘了这一过程,“当每个人行事时,他想要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但……一只无形的手将最终带来一种个人预料不到的结果。”这种没有预料到的结果就是促进全社会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富论》开始分析了引起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并解释了利己主义和竞争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此外,文中还分析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这些对经济学原理的研究都与重商主义信奉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造成了冲击。
   
斯密认为是机械化流程和劳动分工促使经济增长。认为人类有买卖商品的天性,人类渴望提高物质生产水平(即自我利益)的天性是劳动分工及其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因。但是斯密还看到劳动分工的一个重要的局限性。如果厂家不能卖出多生产出的别针,就没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劳动分工,使用更多机器从而提高别针产量。因此,对英国商品生产而言,扩张市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基于这种认识,斯密支持国家间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可使英国厂商在世界范围内销售其产品而不仅限于本国内部。此外,斯密还认为自由贸易将对英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因为这将使英国的厂商获得国外更便宜的产品,从而最终降低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
   
自由贸易的倡议实质上是对重商主义者的批判。重商主义者赞成限制国际贸易,他们制定的政策将限制国内生产商的市场和抑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外,斯密认为重商主义者有关从新大陆的英国殖民地获利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英国获利并不是因为其销售商品到美国换回金币,而是因为销售了更多的商品,工人进一步的劳动分工,同样的劳动力可产出更多的商品。
   
然而,斯密对自由贸易也不是无条件赞成。除了对经济增长的阐述外,斯密还尝试阐述了收入是如何从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中具体分配的。作为第一位分析收入分配规律的经济学家,斯密作出了几点贡献,主要包括对商品价格和生产者收益如何确定的研究。《国际金融报》

相关书籍编辑本段回目录

《真实的亚当·斯密》亚当·斯密
新版的20英镑纸币上印上了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头像,足见其对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影响,可是关于这位思想巨人,我们却存在着太多的误读,本书记述的斯密,不是被经济学家神秘化了的斯密,亦不是被政治学家简单化了的斯密,詹姆斯·布坎将从他们编织的谜团中把一个真实的亚当 ·斯密剥离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这部在欧美赢得相当关注的传记中,我们能发现两个不同的亚当·斯密,一个亚当·斯密作风严谨、品德高尚、胸襟宽阔、才华过人、卷帙浩繁、不受羁绊;另一个亚当·斯密少言寡浯、盛气凌人、不求精准、名声不佳、主张自由放任。

亚当·斯密的书不是写在现代经济社会,但它与艾伦·格林斯潘戈登 ·布朗的现代社会,与罗马帝国统治的时代似乎同样都息息相关。那时的工资低到人工织袜比机械生产出来的还要便宜,斯密从小就长在这样一个社会的落后角落,但这却无碍于他著述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成为财富创造和分配的圣经,并成为相当多国家制定政策时的依据。

在患得患失于效率与平等、发展与代价、经济道德、自由与公正之间的情况下,企业和政府重温一下亚当·斯密的理论,可能会的一些新的启发。

本书要记述的斯密,不是被经济学家神秘化了的斯密,亦不是被政治学家简单化了的斯密,我们将从他们编织的谜团中把一个真实的斯密剥离出来,呈现在大众面前。我们慎用专业术语,因为这本书不是哲学、经济类的专业书籍。本书在以下三方面立意新颖:一、证明《道德情操论》不仅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也是现代意义上的优秀经济学著作;二、它将重现斯密的一生,体现他情感高于理性的性格特征;三、证明那些企图把亚当·斯密传奇化,进而将其塑造成自己思想体系创始者的人,就如同将罗慕路斯塑造成罗马建造者的形象那样令人起疑,最终无非徒劳无功。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亚当·斯密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Adam Smith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