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0407 次
  • 编辑次数: 10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02-15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连线》
《连线》
Les+
Les+
法制日报
法制日报
《卫报》
《卫报》
《国际先驱论坛报》
《国际先驱论坛报》
《朝日新闻》
《朝日新闻》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
《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
《洛杉矶时报》
《洛杉矶时报》
《休斯顿时报》
《休斯顿时报》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连线》(《WIRED》)

《连线》

《连线》杂志官方网站:http://www.wired.com/ 英文

 世界著名杂志,美国1993年创刊  
  曾经被视为是新经济杂志一员的《WIRED》如今证明了它更重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了一大帮“技术派”,这本杂志崇尚无线技术及数码并长期坚持此道,实在值得大批数码热血青年的热烈追捧,文化评论家已经把它等同于1960年代由《滚石》带动的一代。

  美国《连线》(Wired)是一份科技类月刊杂志,创刊于1993年,着重于报道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和未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该杂志隶属于美国期刊巨头康泰纳仕集团。

《连线》现有四份国际姊妹刊物:《连线 英国版》、《连线 意大利版》及《连线 日文版》。2011年起在台湾发行中文版。

目录

[显示全部]

《连线》介绍:科技改变世界编辑本段回目录

简介

根据 Wikipedia 上的 Wired 条目编译,省略了一些信息,完整版请访问英文原文。

《连线》成立于 1993 年 3 月,包括一份全彩月刊(Wired Maganize),和一家网站(www.wired.com)。它关注技术以及技术对影响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热情拥抱科技乌托邦主义,而这正来自创始人的信念:技术改变世界!

《连线》以制造新词知名,广为人知的新无神论(new atheism)和众包(crowdsourcing)。更知名的应该算是长尾理论(Long Tail),这个词归功于后来的主编Chris Anderson

Anderson 于 2001 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期加入《连线》,在他的带领下,《连线》找到了新的方向,这份关注科技的出版物开始为这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世界传经布道。最终,《连线》从众多科技报道杂志和网站中,杀出一条血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新时代

做 Anderson 主编期间,《连线》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级的文章和报道。2003 年4 月推出“欢迎进入氢动力经济时代”的文章,之后 11 月的期刊更将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推上封面,而该期《处处开源》(Open Source Everywhere)一文中的开源理念,也由维基百科(Wikipedia)得到事实上的验证。2004 年 2 月推出关注外包的报道:《Kiss Your Cubicle Goodbye》;2004 年 10 月,Chris Anderson 亲自操刀,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后来广为流行的 Long Tail 一词。接着 11 月推出 The Wired CD。以  Creative Commons 授权方式发行歌曲,这一举措将 Copyright 的替代方案推向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下。2006 年,作者 Jeff Howe 和 编辑 Mark Robinson 在 6 月份的杂志中提出 crowdsourcing 一词。 

多年来,《连线》获奖无数,吸引了超多NX达人,下面为作者排名,不分先后,欢迎围观:
John Perry BarlowPaul BoutinStewart BrandGareth BranwynPo BronsonDouglas CouplandJames DalyJoshua DavisJ. Bradford DeLongDavid DiamondPatrick Di JustoCory DoctorowEsther DysonMark FrauenfelderSimson GarfinkelWilliam GibsonMike GodwinGeorge GilderSteven JohnsonBill JoyDanny HillisLeander KahneyRichard KadreyJaron LanierLawrence LessigPaul LevinsonSteven LevyWil McCarthyGlyn MoodyCharles PlattSpencer ReissHoward RheingoldRudy RuckerPaul SaffoPeter SchwartzNeal StephensonBruce SterlingJohn HodgmanKevin WarwickGary Wolf

2009 年 2 月 19 日,推出意大利语版的《连线》和相应网站。
2009 年 4 月 2 日,推出英语版的《连线》和相应网站。
201x 年 x 月 x 日,推出中文版的《连线》和相应网站:P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1993年创刊。曾经被视为是新经济杂志一员的《WIRED》如今证明了它更重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了一大帮“技术派”,这本杂志崇尚无线技术及数码并长期坚持此道,实在值得大批数码热血青年的热烈追捧,文化评论家已经把它等同于1960年代由《滚石》带动的一代。

2005年全球杂志势力TOP100”排行中,《连线》在全球杂志中排名第10,另外两本被国人熟知的杂志《财富》和《福布斯》分别排名第3名和第15名。自1998年起,《连线》每年发布一期“全球最具创新企业四十强”排行榜,表彰处于全球高科技领先地位,并有着光明前景的创新型企业。
1993年,《连线》杂志横空出世,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预言家与鼓吹手。
技术与创新、科学与医疗、商业与全球政策、艺术与文化……颠覆传统科技杂志风格的《连线》,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洞察着改变我们生活的一切新兴事物。可以说,中国对于网络的认识,就是从阅读《连线》杂志开始的。
《连线》是一本什么书?
它是一个商业故事,记录了以《连线》杂志创办人路易斯·罗塞托为首的创业者,如何寻找赢利机会和商业模式,如何说服风险投资者、如何成功上市的过程。但它更是一部心灵的传奇,展现了青春战胜衰老、天真战胜世故、热爱终究战胜所有诱惑的故事。
通过本书,中国读者会知道,新经济热潮的主角不仅是比尔·盖茨、杨致远等技术和商业能人,还有一大批新文化的传教士和吹鼓手,比如路易斯·罗赛托,比如凯文·凯利,他们创办媒体、开设网络社区、召集精英聚会……各种新点子从此生根发芽,对时代影响至深。
《连线》 

《连线》发展历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8年,37岁的路易斯·罗塞托(Louis Rossetto)从荷兰跑到旧金山,寻找可能的出版杂志的途径。这个时候的他没有经验、没有担保、没有信用、没有关系。他什么都没有,除了两个信念:数字文化是一场革命,以及,要为这场革命办一本酷杂志。这个热衷于情色文学、早年间甚至跑到罗马去瞻仰情色巨片《卡里古拉》的拍摄场地的人简直像个疯子。

《连线》在1993年之前,计算机期刊的出版被Ziff-Davis、IDG、CMP等巨型出版集团垄断,其时,计算机出版物如同自然科学期刊一般,只是负责传递当前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主旨严肃、行文深涩、面目可憎。1993年1月,路易斯·罗塞托在几位风险投资家的资助下,和妻子简·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一起成功地将《连线》带到世上。由此,他们创造了整整一代新兴的电脑出版物,他们让科技恋物癖也变成了一种时髦。

《连线》存在的惟一前提是:计算机革命将深刻改变人类生活,因此这本杂志完全是从人——而非技术——的角度来探讨技术,以及技术对政治、文化、社会和伦理道德带来的冲击。

《连线》的文章主题涵盖各个方面,从美国政府诉微软垄断,到电子音乐家的生活,从数字鸿沟到网络礼仪。《连线》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也充满了哲学意味,关于知识产权,关于人们日益缩短的注意力,关于新媒体的未来。

1998年6月15日被Condé Nast收编后,《连线》却开始逐渐远离其惯有的宏大主题将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上。推出“连线指数:推动了新经济的40家公司”。《连线》的改动,告别了以往在设计编排上的混乱感,同时也意图用更多的商业报道把自己装扮得更成熟。

2001年安德森认为,惟一的出路就是:回归本源,回到罗塞托创办《连线》之初的那条路上去。安德森找到了路易斯·罗塞托,把他请回来当顾问,然后对杂志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从栏目到设计,杂志力求恢复最初的风格。同时,为了保持《连线》独特的视觉特色,明亮的色彩、浓重的前卫气息依旧是《连线》意图突出的气质,但却弃用了早年间常用的荧光效果,正文易与广告混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花花绿绿的MTV风格的拼接版式也被改掉,用色更大胆,但也更专一,同时还显得更具亲和力,而非一派精英气。因此,杂志的读者群也要相应扩大,安德森要在一切看得到《滚石》的地方看到《连线》的身影。“我们要拥抱那些自认为不太会阅读科技杂志的读者。”安德森的成功改革再次印证了《连线》的旺盛生命力。

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连线》杂志编辑本段回目录

  “《伊甸园之门》曾被摇滚青年奉为经典。书的内容早已忘却,让我记忆犹新的只是那句铿锵有力的口号:“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历史重负是救亡和启蒙。60年代,整个世界的使命是摇滚和文化革命。而90年代,席卷全球的时代浪潮自然是网络新科技。

变革年代期待着意气风发的精英,他们的理想和言辞往往在同仁刊物中凝结。回望中国革命,五四运动的旗帜是《新青年》,40年代的标杆是《观察》杂志。放眼对岸,60年代美国文化革命的领袖是《滚石》,而90年代的科技革命,则找不出比《连线》更具符号意义的杂志了。 ??这样的类比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毫无疑问,它们都是一尺见方的兴奋剂和心灵手榴弹,它们都有着刺激荷尔蒙、团结同志、打倒旧势力等药效。《新青年》催生了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导师,《观察》锻炼了储安平、费孝通、钱锺书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滚石》的扬"温纳、亨特"汤普森和安妮"莱伯维兹用文字和影像切开了美国文化和政治的疮疤。而《连线》,则是一批技术狂热分子的失乐园。如路易斯"罗塞托,如凯文"凯利和霍华德"莱茵戈德之流,那本阐述数码精英的奇书《未来英雄》(Digerati)分别将他们称作海盗、圣人和标准市民。” 

  这是搜狐财经频道副主编黄锫坚在《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文中对《连线》杂志的描述。最早我知道《连线》杂志是因为一部电影,一部2003年上映的电影——偷天换日(The Italian Job)。

     电影里面有一个电脑高手的小伙子,通过入侵使得洛杉矶原来拥堵的交通,通过他的调控使得他们盗窃时候在公路上面可以一路绿灯。在其中他自称是Napster这个P2P软件的作者,是他同学在他睡觉的时候偷走了他的软盘,然后据为己有的。所以他一直非常气氛,并且坚持称他会上《连线》杂志的封面,由此我才知道了又一本杂志叫做《连线》。   启动一场革命,技术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观念。作为一家媒体,最大的荣耀就是成为一次浪潮和革命的预言家和吹鼓手,这一点,《连线》当之无愧。93年《连线》问世,开创了技术消费媒体的先河,其冲击之大为媒体界十年来所罕见,《连线》广告特色是不局限于IT,而由烟、酒、汽车、钻石、游戏等消费类广告为主。这是高科技媒体第一次全面冲入大众视野,将全球所有具有创造力的技术迷、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记者、医生、律师、甚至小学生都一举卷入其中。从文化上,《连线》启动了一个与令人日益生厌的、永远吼叫的摇滚相抗衡的科技文化和网络文化。无可争辩地成为90年代最著名的杂志。正像凯文·凯利所说:“这些(杂志)内容好像被来自2020年世界的未来感所包裹,正好对了时代的味道。”

  在1993年之前,计算机期刊的出版被Ziff-Davis、IDG、CMP等巨型出版集团垄断,其时,计算机出版物如同自然科学期刊一般,只是负责传递当前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主旨严肃、行文深涩、面目可憎。

  突然,《连线》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1993年1月,路易斯·罗塞托在几位风险投资家的资助下,和妻子简·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一起成功地将《连线》带到世上。由此,他们创造了整整一代新兴的电脑出版物,他们让科技恋物癖也变成了一种时髦。

  《连线》存在的惟一前提是:计算机革命将深刻改变人类生活,因此这本杂志完全是从人——而非技术——的角度来探讨技术,以及技术对政治、文化、社会和伦理道德带来的冲击。

  所以,《连线》的文章主题涵盖各个方面,从美国政府诉微软垄断,到电子音乐家的生活,从数字鸿沟到网络礼仪。《连线》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也充满了哲学意味,关于知识产权,关于人们日益缩短的注意力,关于新媒体的未来。

  这本持技术乌托邦主义的杂志有时候看起来更像是《名利场》,张扬着富有魅力的个性和肆意的生活方式。计算机行业之外的人们突然发现,硅谷里原来充满了有趣、性感的人。在第一期杂志上市前的广告宣传厚颜地称,这本杂志的使命就是要做“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报道”。

 《连线》赶在了网络的第一波浪潮之前,一边摇旗呐喊,一边直接参与革命:其网址Hot wired也是网络媒体先驱。它的网络浏览器甚至比网景的“Navigator”还早。它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旗帜广告。它是互联网新理念的“工厂”,是“注意力经济”概念的发源地,是新经济理论的大本营。其网站上的《新经济词典》成为90年代末期互联网泡沫的第一“启蒙”读物。诸多的因素都证明,《连线》完全应该与发明浏览器的安德森一样,能从网络的浪潮掘出一大桶金子。但是,与所有“文人”经商的不幸命运一样:《连线》在走向暴富的路上得到的更多是累累伤痕,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就抹上浓郁的悲剧色彩。

  《连线》的成功是不容置疑的。其大胆鲜明的图文并茂一改专业媒体呆板的面容,如苹果的图形界面一样令人耳目一新。其文字风格和选题角度更是汲取大众媒体之精华。但是,《连线》最后不得不沦落到出售抵债的地步。

  《连线》被Conde Nast购走,这位拥有《名利场》、《纽约客》等大众媒体的出版巨头,对网络没有多少理想和激情,而眼里只有作为媒体的商业。于是,在互联网泡沫最热之际,《连线》就提前走下互联网的热潮。1999年,《连线》的竞争对手《Upside》专门展开攻击:《连线》的可读性大为改善,因为已没什么东西可读了;创始人路易斯·罗塞托这杆老枪离形,《连线》的火药味淡了;另一位创始人,美丽聪明的简·麦特卡夫(Jane Metcalfe)也离去;撰写专栏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离去了,地球上再也找不出象他一样讨厌的人来替代他的位置……

  1998年6月15日被Condé Nast收编后,《连线》却开始逐渐远离其惯有的宏大主题,新总编卡翠娜·赫戎(Katrina Heron)将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上。《连线》告别了以往在设计和编排上的混乱感,同时也意图用更多的商业报道把自己装扮得更成熟。杂志的销量增加了,广告幅面和收入也都在一路上涨。

  2001年3月,卡翠娜·赫戎以照顾家庭为由,辞去了《连线》总编的职位。一个月后,Condé Nast集团确定下了接替赫戎的人选:《经济学家》的美国商业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在安德森接手的第一年里,经济衰退带来的巨大冲击波迎头扑来了。安德森不得不选择和赫戎当年同样的策略——变革,尽管这一次要比赫戎那次无奈得多。 凭着自己对科技和政治的热爱和了解,安德森认为,惟一的出路就是:回归本源,回到罗塞托创办《连线》之初的那条路上去。安德森找到了路易斯·罗塞托,把他请回来当顾问,然后对杂志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从栏目到设计,杂志力求恢复最初的风格。同时,为了保持《连线》独特的视觉特色,明亮的色彩、浓重的前卫气息依旧是《连线》意图突出的气质,但却弃用了早年间常用的荧光效果,正文易与广告混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花花绿绿的MTV风格的拼接版式也被改掉,用色更大胆,但也更专一,同时还显得更具亲和力,而非一派精英气。因此,杂志的读者群也要相应扩大,安德森要在一切看得到《滚石》的地方看到《连线》的身影。“我们要拥抱那些自认为不太会阅读科技杂志的读者。”安德森说。  2002年6月号以新改版的身份面世,封面人物是史蒂芬·斯匹尔伯格——而非硅谷的某个神奇小子。杂志内文谈斯氏的科幻新片《少数派报告》,谈科技怎样增强司机在行车时的视力,谈电子游戏机。安德森的成功改革再次印证了《连线》的旺盛生命力。   2003年2月底,正准备庆祝创刊十周年的“风险投资第一杂志”《红鲱鱼》(Red Herring),突然宣布停刊,3月号成为最后一期,30多名编辑员工被遣散。至此,包括“新经济第一杂志”《产业标准》(The Industry Standard)、“硅谷第一杂志”《Upside》和“数字经济第一媒体大腕”《福布斯ASAP》等,都全军覆没。因此,现在看来,《连线》还是非常幸运,与其他诸多新经济媒体相比,《连线》起码还体面地活着,而且依然超越功利和商业,努力保持着最初的风格和理想。这个时候,活着就有希望。起码《连线》认为,新的一轮高科技浪潮就在酝酿之中,《连线》会依然挺立在最前沿。

    由于《连线》一直没有出版中文版,因此,《连线》在中国并没有成为科技消费文化和网络文化浪潮的先锋。但是,在中国互联网和媒体精英中,《连线》的启蒙意义也是独一无二。90年代后期,随着互联网而起来的中国IT媒体热潮,许多人以办出“中国的《连线》”为自己的梦想:富有文化品味、时尚动感和新潮理念,贴近生活,不与商业跳“贴面舞”,引领趋势。1997年,IDG投资、刘伟宏主编的《软件》杂志率先实践,在品味和档次上给IT媒体领域带来一场冲击,后来王峰主编的《计算机与生活》,也有所尝试。但是,这些努力最早都因为商业压力而夭折。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高科技浪潮突如其来,真正文化层面的革命远未完成启蒙,更没有深入社会。互联网的热闹更多热闹在浮浅的商业层面,现在中国依然只有网络商业媒体,而没有真正的网络文化媒体。因此,在中国办出一份《连线》现在为时不晚,可以说正是时候。但是,与1993年的美国一样,需要远见,需要实力,需要引导和构建中国真正的网络文化,这一条道路比起1993年的美国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这是一场没有完成的文化革命。超越商业的喧嚣和浮华,中国科技文化和网络文化依然期待领导性的媒体出现。

探访《连线》杂志的创业历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泰德·格林沃德(Ted Greenwald)口述实录。

想象一下,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没有iBooks,也没有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YouTube,甚至没有伟大的谷歌(Google)。在那个没有浏览器的世界,因特网还属于大学,所谓的上网也不过是登录电子公告板而已。现在,我们再想象一下,仿佛你闻到了它们正汹涌而来,别管那些细节,就想象网络世界即将对文化、商业、政治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就是这样的一切,催生了《连线》杂志。

那是1988年,路易斯·罗塞托(Louis Rossetto),一位39岁的探险家,写过小说,还是个热切的自由主义者,他忽然感觉到,信息编码1和0将改变一切。他和简·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他工作的伙伴和生活的伴侣,住在阿姆斯特丹,全心投入地将这份晦涩语言的翻译工作做成了一本叫做《电字》的杂志。就在一台苹果电脑上,这本杂志引领了数码世界,那不是关于什么小玩意儿,而是一种全球转型的推动力。

接下来的一年里,这对夫妇精心打造了一份商业计划,他们要创办一本叫做《千年虫》新杂志,将这场革命带进美国的主流社会。罗塞托预测,科技将会是九十年代的摇滚,夫妇二人立志要将《千年虫》做成科技的领航者。

执行编辑凯文·凯利(罗塞托供图)

设计师约翰·宾吉和巴巴拉·酷尔(罗塞托供图)

刚刚印刷出来的创刊号(罗塞托供图)

到了1996年,《连线》杂志已经雇佣用几十名雇员,并且搬到了旧金山繁华地段的第三大道510号。

(摄影:奥姆斯·玛勒)

原型样刊

另外一本早期样刊的封面

创刊号写的是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

“看这么早期的一份商业计划,就像早餐时干上一杯威士忌。”

1. 创业之初

1991年,罗塞托和梅特卡夫开始着手执行他们的计划。为了获得设计上的支持,他们邀请了住在纽约的朋友约翰·宾吉(John Plunkett)和巴巴拉·酷尔(Barbara Kuhr)夫妇,他们欣然接受。

简·梅特卡夫(社长):我们可以预见得到它会如此充满活力。在阿姆斯特丹,当时的飞利浦就像今天的索尼。他们都正在试验这些数据类型。那是一个对数字媒体充满巨大想象的时代。从八十年代末起,我们就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观察它、报道它,而它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路易斯·罗塞托(编辑/出版人):所以我就给约翰打电话,我说,我们得聚到一起谈一谈。就在旧金山的苹果世界展(Macworld Expo)碰面吧?

约翰·宾吉(创意总监):说起这个,当时我对要做杂志这事是心存疑虑的。但当我们走到苹果世界的时候,这事也就从理论走到实践了。

罗塞托:我记得和《计算机图形世界》创始人约翰·宾吉、兰迪·司蒂克罗(Randy stickrod)以及桌面出版杂志《出版》的欧洲编辑吉姆·费力茨(Jim Felici)在向下进入莫斯康会展中心(Moscone Center)的自动扶梯小夹层那里会面。我们坐在那里,讨论多么需要做这样一本杂志,而我们就是要做那本杂志的人。约翰做设计。兰迪负责财务金融方面的联络。吉姆负责编辑。我做出版人。还没有和我们一起到旧金山简做杂志社的社长。

宾吉:我们当时许诺。我们要搬到旧金山去做这本杂志。

但这本杂志还没有名字。

宾吉:《千年虫》原来是一本影评杂志的名字。路易斯又和他的荷兰出版人关于《电字》杂志应该归谁所有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罗塞托:约翰想把它叫做《数码》。数码——数(shǔ)码,明白吗?(原文:Digit -- dig it)

梅特卡夫:我当时就给否决了。于是,我就觉得起一个名字成了一项重大的责任。最后我们一致通过了《连线》一名,一切准备到位,也定了基调。它定位准确,覆盖广泛,而且双重意义丰富。

罗塞托和梅特卡夫收拾行囊准备移居美国。第一站:到纽约接上宾吉和酷尔。

罗塞托:当我们到了那里,发现他们已经制定了其他计划。他们买了一辆吉普切罗基,带上所有的家当,但却并没有去加州,而是去了犹他州帕克市,他们已经在那里买了一栋房子。这真是令人大吃一惊。

宾吉:我说,我想正式确定一下我们的合作伙伴关系。路易斯和简却不太喜欢签字画押的形式。

罗塞托:我们要做什么都还没搞清楚。在你还没有确定前,谁知道你能对别人作出什么承诺吗?

宾吉:我说,如果我们不能达成一致,那我和芭芭拉就不去旧金山。

罗塞托说服他这些不太情愿的合作伙伴要从长计议,先为《连线》杂志制作一个模型,让他和梅特卡夫用它来吸引投资商的兴趣。

尼尔·塞尔柯克(资深摄影师):他们在我纽约的工作室精神抖擞地制作着第一个原型,翻遍了我那些装满了之前20年来我给杂志所做小样的抽屉。他们仿佛接管了我的工作室。没有什么阻挡得了路易斯。

罗塞托:我们夜以继日地干了三天。我写了一些东西,我们从书中找图片,不分昼夜地把它们拿到复印店。我们一共拼揍了12个页面。我们把它叫做“新杂志宣言”。

原型封面上是神情凌厉的约翰·佩里·巴洛,他最近联合发起了“电子前线基金会”,那还是一张从《纽约时报》杂志求来的照片。目录表包括拼揍的文章如《依然严重正确:面向21世纪的新麦克卢汉理论》以及一篇关于英斯劳丑闻的报告。栏目包括“电字”、“强力观点”、“街头信誉”以及一份当月的传真。

宾吉:几乎每一篇路易斯放入目录表的文章最终都在《连线》杂志的头一两年期上发表了。1993年全新的一夜成名,其实是从1980年代后期就开始的点滴积累而来的。

塞尔柯克:我们出去胡乱吃了一些中餐。然后约翰和巴巴拉就坐上他们的车开走了。

罗塞托:我说,再见,愿我们好运!然后他们就走了。

2. 漫长宣传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罗塞托和梅特卡夫在纽约向投资商兜售这本“宣言”,但却屡遭拒绝。于是,他们就放弃了东海岸的出版精英,准备到加州继续努力。在路上,他们顺便会见了怀俄明州派恩代尔“宣言”封面主题的主人公约翰·佩里·巴洛,以及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黑客小说家布鲁斯·斯特林,并邀请他们为新杂志撰稿。他们还联系了《全球概览》的编辑和出版人凯文·凯利,告诉他,他们正在创办一本新的出版物。凯文·凯利曾经写过,罗塞托在阿姆斯特丹的第一个出版物《科技语言》是“最不无聊的计算机杂志”。

刚刚抵达旧金山,罗塞托和梅特卡夫就再次联系了司蒂克罗。司蒂克罗给他们弄了两张桌子,放在市场街南区附近一间废弃工厂改造而成的办公室里。

兰迪·司蒂克罗:我刚刚把底层盘过来。在我搬进去的前一天晚上,发现前门玻璃上有一个弹孔。

罗塞托:我和简就像来到了一个新世界。谁将是我们的邻居?谁将是我们做事的对象?

弗雷德·戴维斯(偶像栏目资深编辑):我一直在齐夫·戴维斯(Ziff Davis)公司旗下的《电脑杂志》、《电脑周刊》、《A+杂志》、《苹果用户》做编辑工作。自从路易斯和简来过我伯克利的家里之后,一切都改变了。他们有一个很好的概念,但要筹到钱,需要编一个关于读者的好故事。我就帮他们编这个故事。

尤金·莫西尔(生产艺术总监):我刚从《苹果周刊》辞职,正愁着做什么,弗雷德·戴维斯跟我说,“来我家参加聚会吧,你会碰到很多有趣的人。”我碰到的最有趣的人就是路易斯和简。他们把他们的理念告诉我,我惊叹道,“哇!我想参与进来。”他们说:“不过我们没钱。”我说:“那也不是问题。”

简·梅特卡夫和路易斯·罗塞托(罗塞托供图)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出版物。可以说像《时代周刊》一样激动人心”。

罗塞托:我们已经发出了“宣言”,但任凭我们解释得手舞足蹈,人们还是无法理解我们所说的理念。看来很明显,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原型,向人们展示社论和广告,以及杂志想要代表的态度。于是,我毫不留情地剪掉了一些我本来要发表的代表某些东西的文章。当然还有广告。我们把原型中的章节一节一节地排出来,一直排到部门名称。

这本标记着“1992年春,0卷,0号”的新版本《连线》,封面上是斯图尔特·卡德丽茨(Stuart Cudlitz)跳入城市景观的剪贴画。目录页中保留了之前关于英斯劳丑闻的宣言式的文章,增加了一篇对卡米拉·帕格利亚(Camille Paglia)的采访和一篇对工业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的幕后暗访。在原来栏目“电字”、“强力观点”、“街头信誉”基础上加入了“偶像”、“电子氛围”。

宾吉:如果你把第二版的结构和第一版的样子与感觉结合起来,就和《连线》的创刊号非常相像了。

这个时候,钱快花光了,《连线》急需资本注入。看了众多联系人之后,罗塞托和梅特卡夫拜访了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尼葛洛庞帝在科技精英的圈子中有很好的声誉和很广的人脉,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对于《连线》想涉足的互联网文化领域,他是新思想的源泉,而且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基金募集人。他的助理告诉他们,尼葛洛庞帝计划在1992年2月去加州蒙特雷参加理查德·索尔·乌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的TED大会。罗塞托和梅特卡夫买不起门票,但为了参加大会,他们只好通过在大会中帮忙换取入场的资格。

梅特卡夫:我们和尼古拉斯在早上七点半见面。他说,“看这么早期的一份商业计划,就像早餐时干上一杯威士忌。”

罗塞托:在那间空荡荡有些黑暗的礼堂里,他静静地不紧不慢地逐页翻看着原型。看完后,他合上书,看着我们两个,问道:“你们想要多少钱?”

梅特卡夫:天哪!他要帮我们!这是迄今为止发生的最不寻常的事了。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资深专栏作家):我决定投资《连线》其实也是一时义气。其余的都是历史。

 

《连线》杂志找到了一些低成本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包括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经过的这种城市公交上投放广告。(摄影:玛勒·奥姆斯)

梅特卡夫正准备就新杂志接受CNN的采访。(罗塞托供图)

创刊号在丹伯里印厂印刷。(罗塞托供图)

3. 规模扩大

银行有存款,前景看好,投资人愿意给钱(硅滩软件的创始人查理·杰克逊,很快地追随尼葛洛庞帝跟投,时尚精品商业银行纯正柏姿银行(Sterling Payot)也承诺投资一百万美元),罗塞多(Rossetto)邀请普朗科特( Plunkett )和卡哈(Kuhr )重新加入团队。他凭借一席电梯间演讲将执行主编凯文·凯利招致麾下,“我们想创立一份杂志,感觉像是从未来寄回来的一样。”然后他说服了总编约翰·巴特利(伯克利新闻学院的成功校友),因为他提出了”建立数字时代的滚石乐队“的提议(真像一个学校里的项目)。九月,人手齐备,全体工作人员搬进了自己的办公室。目光投向了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目标:在1993年1月发行创刊号。

凯文·凯利(KK):最开始我们有一个问题过滤器:你足够疯狂么?对实现这件不可能的事情足够坚定么?这些都是前提要求。

JM:每个人都在让人发疯的压力之下。与家庭完全分离、劳累、饥饿,但是真的热血沸腾。

艾米·克里谢特(AC)(办公室实习生):那场战斗!哦,我的神啊!路易斯和约翰,路易斯和简。专业主义才不是驱动我们发展的力量。

JP: 没有人会说路易斯很容易共事,但是我从没有见到过比他更好的创意伙伴-起码在一英里以内。

LR: 约翰·普朗科特不仅能够在页面上移动文字和图片,他还能同时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幽默感和戏剧性。我非常珍惜我们之间的合作,尽管我们之间可能有很多争吵。

约翰·佩里·巴洛:简真的有两把刷子。她使人激动万分。有很多人因为她而开会讨论。她有很多办法赋予一份杂志无穷能量,而且从一个很强悍的角度来说,她也能给一份杂志应有的态度。

JM:最后,我们之间众志成城,你都无法想象。我们真能算是兄弟连,我从未经历过也不会再经历这样的感觉。

罗塞多戴着武士的头巾舞着出版发行的剑术。(罗塞托供图)

4. 革命之”炼成“

编辑们开始指派文章,《连线》杂志开始找寻属于自己的声音。

LR: 凯文,约翰·巴特利还有我亲自操刀写评论。我们有几个非常棒的优势:对我们想读的那类故事有非常清晰的感知,并且兴趣非常互补。约翰喜欢商业,凯文喜欢去未来的前沿报道、带回新鲜的资讯,我喜欢指出正在发生的事情背后大的图景。

约翰·巴特利(主编):我们从来不缺伟大的点子。我们追问,如果政府能够追踪一切,会发生什么事情?靠!-已经有个叫因斯洛的公司是做这个业务的!如果用数字技术彻底改造学习活动,将会怎样?路易斯·佩雷尔曼刚刚就这个话题写了一本书。你可以就地球上所有的活动问同样的问题,然后从中提炼出一篇文章。

芭芭拉·卡哈(设计):目前为止我见过的所有计算机杂志都会有机器的照片或者人坐在机器旁边的照片。我们说,“不要机器。我们就为你拍个照。”

KK:我为我们的文章碰头会设置了一个机制:当月的革命。未来将会是一系列的失落、改朝换代和动荡不安,我们将识别它们-不是仅仅呈现它们,还要构建它们。

同时,设计团队疯狂地把不同的视觉呈现方式结合起来。

JP:路易斯和我是麦克卢汉的粉丝,尤其是“媒体即信息”这个观点。如果麦克卢汉和他的设计师,昆汀·菲奥里有台六色的印刷机会怎样?那会是怎样的图景?我们试着把文字和图像联合起来传递我们的想法,做出一份杂志,让马克卢汉看了也会叫道“好啊,终于来了!”

LR:这所有的经历必须传达在这次革命中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的信息。那是革命的时代;那是一份革命性的出版物。它必须要看起来和那个时代一样,叮当作响、电子化。

JP:如果你想以电子来代表沟通,也许文字希望左右游走而不是在一条条竖列中上蹿下跳,来理解瞬间的感觉、对运动不居事物的惊鸿一瞥。

EM:加上荧光色来唤起屏幕,那是可传送性的而不是反射性的。

甚至,随着创刊号的成型,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几乎全部漏掉了:广告。这个商业计划唤起了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杂志上关于技术的用户广告。12月,离杂志最终页付印仅剩下一周时间,罗塞多和梅特卡夫吸引销售奇才凯瑟琳·莱曼离开新闻集团。

凯瑟琳·莱曼(副社长):我只有9天时间来卖掉创刊号。那是我曾经做过的最困难的事情。我曾经在40个 AT&T公司高级经理面前演示,演示过后,收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线是什么意思?“我想,靠!如果AT&T不知道这些,我真的迫不及待地要去找卖内衣的CK(Calvin Klein)了。

普朗科特决定不使用印杂志用的印刷机。他坚持用一款高端的自定义印刷机,这款印刷机可以电子打印,在一张纸上能打印出4种以上颜色。

JP:第一期杂志用了一打不同的墨水,而不是一个或四个。

LR:这庞大的海德堡六色打印机。纸卷有大众汽车那么大。充满花哨橙色荧光染料墨水的巨大成像鼓。

JP:这打印机很好,起码打印所需的最低颜料量很大。所以,有很多制度性的阻力。

LR:第一张杂志打印出来了。那个家伙撕掉了包装,把它放在印刷控制台的大桌子上,开着调到真彩的灯光。约翰看着杂志,说,“我想要更多的墨水。”那个家伙说,“很完美了。”约翰说。“我想要更多的墨水。”那个家伙看着他,好像他有两个脑袋。他重新做了一遍同样的事情。约翰说:“更多的墨水。”他们重复了两到三次。约翰说:“可劲儿用墨水,直到看不清楚。然后再往下减,直到能看清楚。那才是我想要的。”那个家伙被折腾得恶心不止。然后一份新的杂志打印出来,它开始变得像《连线》了。

那个“杂志室”,已经准备好张贴版面设计了。(罗塞托供图)

约翰说:“可劲儿用墨水,直到看不清楚。然后再往下减,直到它能看清楚。那才是我想要的。”那个家伙被折腾得恶心不止。然后一份新的杂志打印出来,它开始变得像《连线》了。

普朗科特在杂志室校对。(罗塞托供图)

“有些事情是要投资你在做一件事情时你的人性,你的古怪和你奔放的活力。”

第一期杂志,马上发布。(罗塞托供稿)

5. 世界了解《连线》

《连线》1.1版被装上卡车运往加利福尼亚。发布活动被安排在1993年1月6日,苹果大会召开的同一天,仅剩下几天时间了。一场中西部的暴风雪使杂志的运送耽搁了,直到发布会的那天早上才运到。

AC:我们不是参展商,所以我们必须打游击战。

JM:好心的参展商告诉我们,可以用他们的展位派发杂志。但是会议中心用了工会的工人。我们不能搬箱子进去。所以我们把它们“走私”了进来。

KK:我们分了好多次,用了很多伪装和诡计运这些东西进来。但我们还是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运进来。

威尔·克雷斯(市场和基础设施总监):所以我们站在第三个角落,霍华德在派发杂志。把杂志发给人们。

这是对的么?《连线》请了一个狂热的司仪,Deee-Lite组合的DJ Dmitry。长队排到了街区上。

KL:我尝试着插队进去。简和路易斯把我叫回去排队。他们说,“你不能进去。这是非常民主的。你必须排队等候。“因特网是民主的。

JB:我们觉得所有有意思的人都在那里:软件行业和硬件行业的人,经营着有趣的小创业企业的人,数码艺术家,推进着互联网边界的怪异的可怕的黑客怪物。

KK:在这次之前,电脑迷可一点也不酷。没有人会把技术和派对联系在一起。事实是,《连线》举办了一次你挤都挤不进的派对,这本身就是个新闻。

《连线》从天而降,赚足了人们的眼球。这也是一个仍旧不断壮大的遗产的开端,每月有报纸和杂志的更新,24小时7天全程在线-那些参与《连线》1.1版发布的人很难想象到的景象。

JP:我记得芭比和我先离开了首发派对,我们非常疲惫,离开了人人都在庆贺《连线》的盛大派对,把自己拖回黑暗的办公室里那肮脏的小折叠式沙发上,那是我们临时的家。

JM:电话被打爆了。你能过来谈一谈么?你能回答我一些问题么?我们想在杂志上登些针对性的广告,你们能为我们设计么?所有这些要求让我有心无力。我们花了几周时间完成了宣传推广的环节。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假期。然后我们互相看着,说,”噢,靠!我们发行第二期要晚了。”

LR:有些事情是要投资你在做一件事情时你的人性,你的古怪和你奔放的活力。为什么人们会去看表演走钢丝?不是去看他们走到另一端。是因为他们有可能掉下来。不是你做的所有事情都会成功,但是这正是诱惑的部分。这也是让工作有价值的部分:你真正在代表和投资你正在做的事情。这就是《连线》创刊号的故事。

英文原文:http://www.wired.com/magazine/2013/04/wired0101/#1

译文连接:http://select.yeeyan.org/view/102595/358216

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编辑本段回目录

 死守传统的顽固派视数字化如洪水猛兽,谁都不愿意轻易变革……《连线》一书讲述了一本薄薄的杂志如何让新时代提前到来的传奇故事。

  1985年,即将35岁的刘易斯·罗塞托(Louis Rossetto)看起来前景黯淡:世界巡游

  的生活方式似乎将持续一辈子,年轻气盛的流浪会变成习惯性的无家可归。这个有十年时间都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家伙,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仅凭“电脑将使现存的权威过时”这个稀奇古怪的信念,创办了《连线》杂志,并且很快令这个媒体平台成为数字革命最重要的吹鼓手之一。在《连线》的煽动和鼓吹下,数字化时代比预想到来得更早,然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泡沫。

  讲述刘易斯·罗塞托和《连线》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角度。《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WIRED A ROMANCE》)的作者加里·沃尔夫(Gary Wolf)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连线》杂志发展的诸多重要时刻,从商业故事的角度记录了《连线》创业者们如何寻找商业机会和盈利模式,如何说服创业投资者成功套现的过程。不过和很多传奇故事不同的是,加里·沃尔夫以内部人的视角,不仅记录了当事人的抱负和创造,也记录了当事人的贪婪和疯狂。

  技术类《滚石》

  每当时代变革的前夜,总有人能够先知先觉,刘易斯·罗塞托就是这种人。在20世纪80年代,在桌面出版软件诞生之前,管理电脑打印机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不过这些并不妨碍刘易斯对打印机的专注和投入,他身边的人很快发现,他这么做既不是天生勤劳认真,也并非想讨老板欢心,而是自有一套理论,他认为廉价的出版机制将改变世界。

  在创办《连线》杂志之前,刘易斯创办了一个名为《电词》(Electric Word)的杂志。在这本杂志的编辑过程中,刘易斯逐渐找到了自己创办杂志的方向:杂志文章中提到的技术专家,刘易斯从来不把他们仅仅看作消息来源,这些人是他眼中的先锋。这些人在一般人的视野之外,他们的想法隐藏在大部分人感到畏惧的机器中。他们的言行方式、衣着风格、娱乐趣味,记者和大众读物作家都不感兴趣,但刘易斯希望突出这些新式精英的力量。后来刘易斯把这种风格在20世纪90年代创办的《连线》杂志上更加发扬光大。

  不过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并不看好刘易斯杂志的风格,他们认为“人们对于报道那些电脑呆子的杂志没有兴趣”。另外,对于这种旗帜性的杂志,气质和煽动性要比内容重要得多,这种办刊方针也让投资人望而却步。就在刘易斯一次次寻找天使投资人、一次次失败的时候,1992年尼葛罗庞帝发现了《连线》杂志与众不同的气质,他的75000美元终于让刘易斯的梦想发酵。

  到1994年,刘易斯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连线》的催眠术奏效了。在大部分城市,《连线》都卖得所剩无几。克林顿总统的新闻官向记者展示《连线》,想说明他们对最新事物并不陌生。而银行家们把《连线》杂志放在前台,恐吓来访者。全美国的计算机程序员、软件经理以及工程专业的学生,都不愿把自己的《连线》借给别人,以免杂志有去无回。

  以前是时尚杂志告诉你什么是有品位的生活,现在《连线》来了,告诉你这个社会正在被技术改变,即使你是微软的技术总监。如果不看《连线》,也意味着你已经被甩在由技术引导的社会洪流之外了。《连线》的定位正如美国《新闻周刊》评论它的标题所说的那样:一本技术类《滚石》。

  《连线》杂志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获得成功,一方面因为当时美国社会坚信即时通讯和互联网即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另一方面《连线》杂志也反馈和放大了这种虚妄的信仰。但随着时代的转换,以及杂志所有权易手,《连线》也势必由一个摇旗呐喊的时代吹鼓手变回一本普通的时尚杂志。

  商业实录

  事实上,刘易斯·罗塞托从来不是商业天才,而更像一个偏执的“疯子”。这种性格令他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创办了《连线》,也让他坚持了很多错误的决策,使得《连线》白白错失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连线》创办初期,资金极其缺乏,刘易斯每天要忙于为《连线》杂志争取天使投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拒绝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其实他对商业领域的繁文缛节十分痛恨。这种毫不掩饰的敌对态度以及对商业常识的缺乏令他失去了很多拉到投资的机会。

  当《连线》杂志创办自己的网站“热连线”(HotWired)的时候,今天的商业网站甚至连雏形都没有。刘易斯给“热连线”找到的商业模式是浏览要注册收费。这道围墙挡住了绝大部分《连线》杂志的拥趸,低下的浏览量也阻碍了“热连线”未来向广告模式的转型。在为“热连线”寻找盈利模式的过程中,“热连线”的很多员工都意识到了收费模式行不通。

  为此,刘易斯和手下的员工在公司的邮件系统上相互争吵,甚至开始相互人身攻击和谩骂,刘易斯再一次显示了他缺乏管理的才能和灵活的手腕。当刘易斯终于意识到自己决策失误,改变“热连线”的商业模式的时候,“热连线”的领先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经历了IPO的失败后,50岁的刘易斯对于革命者的角色感到疲惫,最终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卖掉了《连线》,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天使投资人。如今,他可以选择和自己当年一样的创业者,而不再需要从事他并不擅长的管理工作。这虽然不是他想要的结局,客观上却是他所能得到的一个相当不错的归宿。

  如果你喜欢好莱坞大片的风格,《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则很容易读下去。作者加里·沃尔夫故事讲得条理不算清晰,但却生动有趣。叙述很少有抽象的全局概括,取而代之的是小人物鲜活的行为语言。比如在《连线》杂志以及旗下网站正准备打包上市之际,热连线搜索引擎的经理对正在给刘易斯等高管照相的作者加里低语道:“以后你会知道,这张照片就是你从这场努力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类似的段落不在少数。加里·沃尔夫喜欢如实记录下这些人物在特定场合下感情强烈的措辞,也客观记录了危机来临的时候,当事人之间相互的推诿、攻击、胁持、拆台,尤其是当《连线》IPO失败之后。

  对于这种写法,有人在亚马逊网站上评论道:“如果你对硅谷的历史着迷,这本书就是为你量身订做的;如果不是的话,多看无益。”事实上,刘易斯和《连线》杂志的传奇历史正可以成为国内新媒体经济的一面镜子,多看看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许有益无害。

《连线》杂志与网站整合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 ,虎嗅就发表了作者Mr.Jamie的一篇文章,谈到《纽约时报》实现了季度性订阅收入超过广告收入。“在这三个月中,纽时的广告营收继续衰退 6.6%,降到 2.2 亿美元。相对的,订户营收持续上涨 8.3%,来到 2.33 亿。没错,史上第一次,纽约时报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广告主变成了订户。而订户最大的成长来源,没错,就是数字版。”

现在,到了2013年,因为网络版营收追上印刷版杂志,老牌科技媒体连线的Wired.com 和《Wired》即将整合。

网络版营收追上印刷版杂志,Wired.com 和《Wired》即将整合

来自台湾的科技媒体网站TechOrange 报道了这一变化:

喜欢科技新知的人,应该都不会错过连线杂志《Wired》,这个从1993年3月开始发行,着重于报导科技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的媒体。

《Wired》网络版和印刷杂志版曾是两个独立运作的两个体系,直到2006年,《Wired》杂志出版商康泰纳仕媒体集团(Cond Nast)支付2500万美元收购了Wired网站,自1998年以来首次让Wired印刷和数字业务团聚。不过康泰纳仕还是主力发展印刷杂志,几乎让网络版没有生存的空间。

然而,近几年大众网络使用习惯有所转变,网络版 Wired.com 在 2012 年第 4 季营收状况和杂志版并驾齐驱,让康泰纳仕不得不正视数位版的实力。

几天前 Wired 总编辑 Scott Dadich 换掉网络版总编辑 Evan Hansen,杂志版由老员工 Mark McClusky 接任,整合数字版和印刷杂志版团队,算是康泰纳仕巩固品牌的新策略。

Evan Hansen 过去 8 年来带着 Wired.com 走过风风雨雨,员工们在 Twitter 上发文表示不舍,有人认为是他拯救并改变整个 Wired.com。

2 月 4 日他在 Twitter 上说:「这些年来在 Wired 的日子很有趣、很开心」;后来又发了一则说:「McClusky 是很棒的人选,他可以引领 Wired.com 到新境界,在此也祝福总编辑 Scott Dadich]。McClusky 几乎同时在 Twitter 上表示:「没什么比被任命为 Wired.com 新编辑更令人骄傲或兴奋了,现在好玩的开始了。」

总编辑 Scott Dadich 的名声响亮,先是帮《Wired》做出 App,后来又为康泰纳仕所有杂志做平板介面,随着他和 Wired.com 编辑 Mark McClusky 新官上任,全世界都期待看到《Wired》的新火花,读者你又期待看到怎样的新风貌呢?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连线》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连线》杂志,连线杂志,《wired》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