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93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2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赛博朋克阅读书目
赛博朋克阅读书目
读图时代智慧流
读图时代智慧流
经典阅读理由
经典阅读理由
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
记忆伦理
记忆伦理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曾经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内部读物”
曾经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内部读物”
深刻心灵的深层激情
深刻心灵的深层激情
2008年度好书经眼录
2008年度好书经眼录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摩诃摩耶》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摩诃摩耶》
《摩诃摩耶》
《摩诃摩耶》是其短篇小说名篇之一,通过一个哀婉、悲烈的爱情故事,抨击了黑暗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惨无人道的寡妇殉葬陋俗。《摩诃摩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现代文豪泰戈尔的代表作品。泰戈尔的小说结构单纯,语言凝炼、朴实,有很强的感染力。

目录

[显示全部]

作品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泰戈尔通过《摩诃摩耶》这一爱情悲剧,展示了多元而深刻的主题,在凸现苦难深重的印度人民尤其是印度妇女痛苦凄惨生活的同时,强烈的批判了印度封建的陈规陋习——寡妇殉葬制童婚制以及种姓制度的残酷、荒谬和野蛮。同时,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触抓住并描画了人的细腻敏感的情感世界,细致入微地体察到人性的微妙之处,超前敏锐地揭示出爱情主题中人格尊严、相互尊重、信守承诺的问题,使《摩诃摩耶》沿着文学史上其他许多爱情小说的结局继续向前推进,在人性内涵的挖掘上步步深入,于是小说拥有了超越时空的悠久深远的意义。摩诃摩耶》以它悲剧性的情节扣人心弦,洵属佳作。

故事情节编辑本段回目录

《摩诃摩耶》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一个24岁的姑娘摩诃摩耶与青年罗耆波真挚相爱,但其家庭却强迫她与一个垂死的老婆罗门教徒在火葬场上举行婚礼,婚后第二天,丈夫死了,摩诃摩耶成了寡妇,可旧势力又强迫她与死者一起火葬,只是突降大雨,摩诃摩耶才侥幸未死,可她美丽的脸庞上却留下了烧伤的疤痕。她逃出来躲在情人罗耆波家,要求罗耆波永远不要揭开她的面纱。但后来在一个月夜,罗耆波还是看到了摩诃摩耶烧伤的面容,于是,摩诃摩耶就一句话也没说愤然离去。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愤怒地谴责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危害和寡妇殉葬制度的野蛮,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这也是泰戈尔作品的主要主题思想之所在。

主题风格编辑本段回目录

《摩诃摩耶》
《摩诃摩耶》
在《摩诃摩耶》中,泰戈尔的批判锋芒直指罪恶的封建制度,小说以摩诃摩耶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印度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残酷、野蛮的寡妇殉葬制度,表达了人们要求爱情自由的愿望。同时,在对作品不断地阅读分析中,还可以发现作者对人性的真善美也有着深刻的关照和理解。

一、对封建陋习的强烈控诉
在印度这个有着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的国度里,既出现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伴随着封建宗教势力的猖獗,世世相传、代代沉积地形成过一整套极为残酷愚蠢的陈规陋习,紧紧地束缚了印度人民的灵魂,使他们从生到死只能在这张罗网里苦苦挣扎。寡妇殉葬制、种姓制度、包办婚姻、就是其中最为残忍的恶习。

(一)寡妇殉葬制度。《摩诃摩耶》带给阅读者的第一次强烈震撼就是通过指婚殉葬事件所显现出来的那种社会体制和传统习俗的野蛮、残酷与荒谬。在泰戈尔向我们展现的这个悲惨凄凉的故事中,仅仅因为背离了体制与习俗的规定,与一个低于自己种姓的男子自主相恋,摩诃摩耶,一个出身高贵的纯洁女子,一个向往自由爱情的鲜活生命,就付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可怕代价:她被她那个已经成为制度习俗化身的专制顽固的哥哥冷酷残忍地带向了陌生垂死的老婆罗门,并在那个阴森可怕的火葬场边的小屋中,伴随着垂死者的痛苦呻吟之声举行了令人恐怖的荒谬婚礼。更为不幸的是,次日,随着那个所谓的“新郎”的一命呜呼,摩诃摩耶又被进一步推向了悲惨的深渊:她落进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吞噬可怜女子的传统罗网,成为寡妇殉葬制的又一个牺牲品。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照看她长大的唯一亲人——她的哥哥做出的决定:为了家族的名誉,为了祖宗的规矩。小说中,泰戈尔通过叙述描绘这一灭绝人性的荒谬悲惨事件,对印度传统封建陋习的荒谬性、野蛮性和残酷性发出了强烈而愤怒的谴责抗议,控诉了传统陋习对美好生命和善良人性的摧残与扼杀,批判了寡妇殉葬制这一“世界上最野蛮最残忍的习俗”,体现了一种自觉深刻的民族自省精神,促人反思,使人警醒。

(二)童婚制度。在印度,童婚制曾经非常流行,根据1931年的统计,有72%的女子在不到15岁就结婚了。在泰戈尔的诸多作品中,对这一制度都予以关注和批判。“童婚制对广大的年轻妇女造成了身体和心灵上无可衡量的折磨伤害”,“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不仅摧残少女的身心,它的直接后果还在于许多少女尚未达到青春妙龄就已经成为寡妇,而印度教社会又容不得寡妇再嫁,这便造成了包括寡妇殉葬在内的许多悲剧。”印度流行早婚,但这个“早”字似乎偏重于女方的年龄。在公元二至三世纪时,女方的年龄约等于男方的三分之一被视为“理想的婚姻”,当时法律以为女孩的适婚年龄是八岁,男孩则为二十四岁。八岁的孩子,根本无自主意识、独立能力,一切须由父母做主。这就为父母包办婚姻提供了客观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孩适婚年龄不断增长,但包办婚姻的习俗却没有随之而发生变化,一直沿续着。如果父母双亡,则由兄长包办。摩诃摩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自然也难逃包办婚姻的厄运。她已“二十四岁,正当青春美貌的年华,像一座带有早秋阳光色彩的纯金塑像。像阳光那样宁静而光芒四射,还有着一副像白昼光辉一样的自由无畏的眼神。”(《摩诃摩耶》第181页)如此美丽、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应该有她自己的欢乐、幸福、爱情、家庭,然而社会、家庭却没有赋予她这种权利。她哥哥把她嫁了一个等待着死神降临的老婆罗门,而她也“没有一丝儿反抗的表示”。(《摩诃摩耶》第184页)“婚后第二天她就成了寡妇”(《摩诃摩耶》第185页),这就是包办婚姻带给她的“幸福”。作者把摩诃摩耶这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放在阴沉可怖的社会背景上。让人看到她是如何被封建习俗毁灭的。她的毁灭,就是美的毁灭,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揭露性和批判性,突出了包办婚姻和童婚制度的残酷

《摩诃摩耶》
《摩诃摩耶》
(三)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印度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带有强烈的宗教内容的荒谬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万恶之源”①。种姓有四种;(一)婆罗门。梵语音译,义译为净行、净志。包括祭司、教师等知识分子,是种姓中最高贵者。(二)刹帝利。梵语音译,义译为贵族武士,是社会的统治者。(三)吠舍。梵语,意为商贾,属自由人。(四)首陀罗。指农民和一般劳动者,是四种姓中最低者。此外,还有“贱民”,被称为“不可接触者”,多从事清洁工作。种姓制度具有职业世袭、内部通婚、等级森严和社会隔离等特点,种姓之间界限极严,不能通婚,不能共餐,等等,在印度,历来的进步思想家、改革家都试图加以改革,但没有多大效果,“摩诃摩耶呢。除非她有一份丰厚的嫁妆。否则就得不到一个门当户对的人作她的新郎。她长大成人了,可是还待字闺中”。(《摩诃摩耶》第182页)作者写出了摩诃摩耶里出身名门,但父母故世早,家底薄,她哥哥为了维护他们家族的名誉,宁可拖延她的终身大事,也绝不肯将她嫁给家世低微而深深地爱着她的罗耆波,最后竟匆匆地把她许配于门当户对的、濒临死亡的老婆罗门,在“被附近的两个火葬堆的微弱的闪光照亮着的半明半暗的屋子里,在喃喃地念诵经文的声音和垂死的人的呻吟声中,他们为摩诃摩耶举行了婚礼”(《摩诃摩耶》第184页)。

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充满喜气的,而她的婚礼却是如此的凄凉、悲切、沉闷、又荒唐,这正是荒谬的种姓制度所致。在这种制度下。有多少摩诃摩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成为它的牺牲品。所谓“寡妇殉葬”,即指丈夫死后,寡妇必随丈夫尸体一同火化,活活烧死。在印度,妻子的首要任务是取悦丈夫,如果丈夫不幸早逝,那么妻子就几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女子再嫁是社会及法律所不容许的——在中古世纪,即使是“小新娘”,在未和丈夫履行婚姻义务之前丈夫去世,也不准再嫁,甚至被要求剃光头发。她每天所能做的是祈祷和履行各种宗教仪式,以确保来世能和死去的丈夫再度结为夫妻。摩诃摩耶就是生活在寡妇殉葬流行的时代,又生长在一个信守传统习俗的家庭中,并且还有一个极力维护传统习俗的保守的哥哥,所以无论她多么渴望与罗耆波之间的爱情,也跳不出社会、家庭为她编织的这张无形的网。这张网束缚着她,吞噬着她,将她推向了死神:“摩诃摩耶被绑住手脚搁在火葬堆上,在指定的时刻点上了火。火焰窜上来的时候。正好起了狂风暴雨……大雨顷刻之间便把火葬堆扑灭了……”。(《摩诃摩耶》第186页)由于上苍的怜悯,才使她幸免一死,但死神却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永远抹不掉的痕迹,她用“一幅长长的面幕遮住了脸”。(《摩诃摩耶》第185页)尽管她与罗耆波离开家乡住在一起,但一层薄薄的面幕隔开了他们……像死亡一样,甚至比死亡更令人痛苦。因为死亡造成的隔离的苦痛,在年深日久之后,由于绝望,还可以逐渐消失,而面幕造成的隔离。却时时刻刻在粉碎活生生的希望。”摩诃摩耶的“面幕”,已超出了它本来的意义,有了深刻的内涵,成了阻止俩人寻求幸福的障碍,寡妇殉葬习俗的象征。通过她的悲剧,作者愤怒地谴责了寡妇殉葬制度的野蛮性,这种传统习俗对美好人性的摧残和扼杀。通过对封建恶习的揭露批判,表现了泰戈尔的民族自省精神。

《摩诃摩耶》
《泰戈尔诗集》
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讴歌
小说中,泰戈尔还通过设置出身名门的摩诃摩耶与家世低微的罗耆波之间超乎世俗的真诚爱情,表现年轻人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来对抗这个冷酷残忍的悲惨世界,同时也清晰地显现了泰戈尔自己先进的社会理想和进步的婚姻理念。摩诃摩耶是印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的妇女。封建的传统习俗束缚着她,把她推向不幸的深渊。但追求自由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也冲击她,因而作者在小说中也表现了她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她与罗谐波都是孤儿,在孤独寂寞中长大。彼此相同的境遇,使俩人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罗耆波约她相会,她无畏地前往。罗耆波向她提出结婚的要求,她却拒绝了。当罗耆波对她说要离开此地时,“最初她想对这个消息表示毫不在乎。可是她做不到。她想离开,她的脚不肯动……她又默默地站了好半天……”。(《摩诃摩耶》第183页)继而,她哥哥发现他们约会后来到破庙,她当着哥哥的面拉住罗耆波的手臂,泰然自若地说;“好吧,罗耆波,我会到你家去的。你等着我吧。”(《摩诃摩耶》第184页)后来,她从火葬场逃出来,冒雨冲进罗者波家……这些情节的描写表现了她对罗耆波真挚的情感,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对封建传统习俗的蔑视和反叛。同时,也流露出她在封建传统习俗的束缚下矛盾而痛苦的心理。与摩诃摩耶相比,罗耆波表现的更坦然,更勇敢、更坚定,他不像摩诃摩耶那样内心充满矛盾,他主动与摩诃摩耶约会,并提出与她结婚。她被哥哥带走,他“好像被判处了死刑”(《摩诃摩耶》第184页);她被哥哥嫁人,他受到了沉重打击;她成了寡妇,他“有点儿高兴”(《摩诃摩耶》第185页),因为他又看到了希望。然而,当他听说“摩诃摩耶要和她丈夫的尸体一起火葬”(《摩诃摩耶》第185页)时,他完全被击垮,他想到“自杀”。显然,这十一无权势,二无金钱,只有满腔热情的小伙子,已将他全部的情感寄托在了摩诃摩耶身上。她的命运与他息息相关。他珍视他的心,这是他唯一拥有的东西。既然不能与倾心相爱的姑娘共享未来,现实生活又是这么的黑暗、残酷,那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万念俱灰的他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保有自己纯真的情感。但突然降临的暴风雨,把摩诃摩耶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是“面幕”遮着她烧伤的脸,也罩住了她的心,似“一重围墙”隔开了他们,他陷于深深的痛苦中。终于在一个月夜,他冲破了他的禁忌,揭开她的“面幕”,她也为此离他而去。罗耆波最终是失去了摩诃摩耶,但他在追求自由爱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他为了爱情,将一切置之度外,封建的陈规陋习也被他抛在了脑后,踩在了脚下。罗耆波对爱情勇往直前的追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摩诃摩耶》中,指婚殉葬事件只是整个小说故事中的一部分,接下来泰戈尔又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叙述事件的后续发展,向读者呈现了有别于上述事件的更深一层的内容主题:就是从人性这一层面来进一步探讨悲剧是怎样一步步酿成的,从而使小说的基调由愤怒转入忧伤,也让关心热爱男女主人公的读者对人物难以做出简单明晰的道德评判。而这更深一层的内容主题其实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已经作了暗示、埋伏,使整个故事有了完整统一的格局:在小说的前两部分,泰戈尔就向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性格上的差异。作为弱势女性又出身于名门的摩诃摩耶,生活在专制体制残酷、等级制度森严的黑暗时代,从小接受了满脑子封建意识,既顽固守旧又专制冷酷的哥哥的照管,按说性格应该是懦弱温顺的。但心理学告诉我们,外界的过度压抑往往反而更能强烈地激发起人的天性中的反抗意识。因此,在摩诃摩耶的性格中,沉着坚定、倔强反抗反而成了绝对主导的方面。这种沉着坚定的性格在故事开端的约会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顺从应约、默默无语却又内心无比坚定。这种性格就像一根弦,或者说是一个度,在没有拉断突破以前,摩诃摩耶可以表现得顺从柔和、没有反抗性:嫁人便嫁人,殉葬便殉葬。当然这里面还有习俗如此、养育之情难断等因素在里边。一旦拉断突破,便是鱼死网破,不能回头,也决不回头。相比之下罗耆波的性格就显得苍白,家世卑微、地位低下又从小失去父母管教等这一切使罗耆波的性格简单直接得多:爱了就表白,不行就离开,得到承诺便等待,等待不到就狂躁,少了一份摩诃摩耶的镇静与坚定。

《摩诃摩耶》
《摩诃摩耶》
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两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摩诃摩耶》对人性的探讨和揭露反映在作品中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表达出人的自然天性无法压抑的理念。小说中,制度环境是那么的冷酷残忍,摩诃摩耶与罗耆波的出身处境又是那样的遥远不同,然而,两颗追求自由爱情与美好生活的真诚的心还是冲破种种戒律跳到了一块,可见人性需求之力量不可阻挡;对凸现人性主题更为重要的则是另一方面,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泰戈尔以沉重忧伤的笔墨描写了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在冲破重重阻力、经受住生死考验终于走到一起以后的爱之悲剧,出人意料,令人神伤。以世俗的理解,摩诃摩耶与罗耆波应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苦尽甘来了,即使成不了神仙眷属,也理当相守一生。然而,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的相爱双方很快又上演了一出爱情悲剧:虽然狂风暴雨救回了摩诃摩耶的生命,但死神已在她的脸上更在她的心里刻下了永远抹不掉的痕迹。带着面幕,带着累累伤痕,摩诃摩耶走到了罗耆波的身边。这样的时候,任何人都需要爱人的抚慰,摩诃摩耶也不会例外,只是这抚慰的方式因人而不同,摩诃摩耶只希望在爱人的身边默默地愈合自己满身心的伤口,这也是一个性格内向却又无比刚强的自尊女子才会有的表现。

摩诃摩耶带着巨大的创痛坚定不移地来到罗耆波身边,就是因为相信爱情,相信自己所爱的人,也是因为明白自己“心还是旧日的心”,这“旧日的心”便是摩诃摩耶那颗充满爱也渴望爱的真纯之心。那么之所以带着面幕的原因则是因为爱,因为刚强自尊。也因此,劫后余生的她毫无隐瞒地向爱人坦陈:“我不是从前的我了”,“我完全变了”,给了罗耆波重新作出决定的自由:“只要你提出,我还能回到火葬堆去。”(《摩诃摩耶》第185页)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爱与被爱是摩诃摩耶还继续在这冷酷的人世间的唯一理由。而罗耆波,在爱人遭受了如此巨大的内外创伤,并承诺永远尊重对方之后,渐渐地开始了不满足:他“不快乐”,他觉得摩诃摩耶“好像是生活在一幅死亡的幕后面”,身子周围“有一道无形的围墙”加上“一重围墙”,遥远得使他“永远不能接近”。(《摩诃摩耶》第187页)终于,罗耆波走出了自己的承诺与爱人的信任,走进了摩诃摩耶裸露着创伤也裸露着信任而入睡的房间,同时,罗耆波也是在走向了他们爱情的终点。当罗耆波在走向摩诃摩耶房间的时候,他的脚步是沉重的,他的心中怀着对摩诃摩耶的爱,但是,正是因为罗耆波违背了爱情中的庄严承诺,也就无可挽回地践踏了爱人的信任与尊严,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与品行。于是,“残酷的包办婚姻和殉葬制度都无法战胜的爱情,最后竟然终结在爱人的手中”,由此可见,《摩诃摩耶》中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和理解,因为泰戈尔关注的主要是爱的哲学、爱情中的人文精神:爱情必然与人格独立、人格尊严相伴随。这是一个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现实意义的深刻问题。《摩诃摩耶》的发表距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中,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印度,可谓天翻地覆:殖民主义的统治早已成为历史,封建主义的体制也已是明日黄花,今天的印度,已是一个崇尚民主追求自由的现代国家。而《摩诃摩耶》经历了不同国度的读者的阅读考验,至今仍然显示出积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在创作《摩诃摩耶》的时候,泰戈尔超越了庸常写家的惯熟模式,赋予了小说在内容主题上多元丰富的特质,而正是这种丰富多元的特质使作品拥有了一种恒久的意义、超越的品质,让不同的阅读接受者时时都能从中获得新鲜的感受,常读常新、常读常青。

作者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摩诃摩耶》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著有《心中的向往》《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奉献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等五十余部诗集。他还是优秀的小说家剧作家,著有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和20多部剧本。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为非西方人得到此奖的第一人,在印度和亚洲国家引起震动。中国现代作家冰心、徐志摩等,创作上均受其影响甚多。此外,他也是音乐家和印度一流的画家。泰戈尔早年在英国任教留学,学习法律和文学。他以孟加拉语和英语写作。作品揉合了印度传统的思想和西方的人道主义,其中“可以发现一种在别的文学作品中找不到的巨大的淳朴”(叶芝语)和崇高的浪漫主义。他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精华,同时把西方文化精华介绍到印度。

泰戈尔的小说结构单纯,语言凝炼、朴实,有很强的感染力。《摩诃摩耶》是其短篇小说名篇之一,通过一个哀婉、悲烈的爱情故事,抨击了黑暗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惨无人道的寡妇殉葬陋俗。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摩诃摩耶》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